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扶明录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浪得虚名
只是单纯的崇祯帝一上台就将魏忠贤给办了,然后他就落入文官集团的控制之中,那是怎么挣扎也没用。
直到常宇横空出世,一点点的为他巩固皇权,让他有底气有胆气的说不!
但这让骄横十几年的文官集团那是相当的不习惯啊,可是国难当头,一切以战事为重,他们便暗中蓄精养锐,突然间就爆发了。
在这个短暂的太平时期。
只是这争权不能拿明面说,得找个由头,于是就被常宇摊上了。
内忧外患尚不净,汝等便急不可耐,实则可气!
“皇上可知尾掉不大,如今天下统领兵马的诸将不论总兵官,还是伯侯勋贵哪个不以他为主,若待其羽翼渐丰皇上想卸驴都卸不掉了!”
可他只是个太监啊!
历朝历代祸国殃民的多是太监啊,何况是一个掌管兵权的大太监啊……
可是天下未平啊!
但吾等所求也不是杀驴烹狗啊,只是适当予以限制,皇上难道看不见如今在外率兵之将,驻防之将,皆附其下么。
意思很明白了,俺们也不是说就要杀了,也没说不让他带兵打仗,但是得塞点俺们的人进去,而且的限制他权利,也就是说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不能当摆设了。
他之所以能力挽狂澜所向披靡便是因为没了掣肘,而如今汝等竟然……就不怕铸就大错!
此一时,彼一时,如今李闯已降,鞑子内乱,所忧不过四川的献贼而已……何不趁此时逐渐削权……
无耻,常宇经年在外不是率兵打仗便是四处灭火又或筹备粮饷,时刻忧国忧民,而汝等身居高位,每日不想着忠君报国却时刻算计争权夺名,实在可耻啊!
崇祯帝见说不过拂袖而去。
两场掰头都寡不敌众,这让崇祯帝愤怒的很,回到乾清宫就召春祥入宫,问他手里头有没有那些朝臣的黑料,想玩,那朕就陪你们玩!
他么的,你们真会挑时候,若常宇在京的话,喷不死你们,你们还有这胆子……
这小子又跑哪儿去了呢,可是连春祥都不知道,说在孝感遇刺,然后走了!甚至连死士玄武也没了消息。
好家伙,崇祯帝是又心疼又担忧。
心疼常宇为大明为他老朱家那么的拼,可是呢黑白两道都想弄他,白道要诛他心,黑道要杀他人。
至于担忧的则是,这小子不会突然就此拂袖而去了吧。
“皇上,李岩已到济南了”春祥突然提了一句,崇祯帝先是哦了一声,李岩总督黄河防线大半年可谓功绩卓著,正好山东总兵空缺,便让他补上,和李闯和谈之后便下旨其率部回济南休整。
猛的崇祯帝突然眼睛一亮:“朕没记错的话李岩近日是不是入京?”
旁边王承恩赶紧道:“皇爷没记错”。
崇祯帝嘴角勾起一道笑意:“朕些许时日不见周遇吉和唐通了,下道旨让他们进京,朕要问问太原和蓟镇的军务”。
哼,给我玩嘴炮是吧,单挑打不过你们,那就弄两个柱国两个掌兵权的勋贵来和你们对喷!
再不济就将那两个国公也拉下水,崇祯帝可是知道大明钱庄的股东里都有谁,那些人和常宇都是一条船的,一荣俱荣!
来吧!让吐沫星子更猛烈些!
来吧,常宇为老朱家做了那么多事,这次朕来保护他!
当然了,保护他就是保护自己!
“对了,李闯那个便宜儿子可进京了?”崇祯突然想到这事,李自成投降被封侯本要入京谢恩,只是根据协议封王之前他是入京的,说白了就是不敢来,于是便让其儿子李过入京代其谢恩,这一眨眼投降都一个月了,却还不见动静。
春祥摇头:“东厂严密关注中,尚未见其身影,不过一旦出西安城便会被盯上”。
这个回答崇祯帝很满意,春祥说一旦出西安而不是说一旦过黄河,那说明东厂的暗探已渗入西安城周边了。
“皇上,要不要做掉他?”春祥随口问了句,崇祯帝瞪了他一眼。
春祥立马反应过来自己问了句蠢话!
这个节骨眼,李过进京出了任何一点差错,朝廷都会被扣上破坏局面的帽子。
李过磨磨蹭蹭的还没进京,倒不是新生胆怯故意拖延,他反而非常期待这次京城之行,甚至还有些小激动。
只是去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局面。
而且这次进京并非孤身一人,同行的还有入朝鲜的田见秀部,涉及事宜太多,所以一拖再拖,不过也拖不了多久了,毕竟按照同朝廷的协定,田见秀部一个月就要发兵的,按理说这都超限了,再磨磨唧唧的被人催那可就不好了。





扶明录 第1932章 邀
武昌城。
转眼间左良玉已死了一个多月了,作为老百姓饭后谈资热度依然不减,城中局势在两个老狐狸的坐镇下虽暗潮涌动但都有惊无险
左梦庚心里虽十万个不服气不爽,但也只能忍着以守孝为名闭门不出,而王允成升迁总兵官,喜气洋洋宾客盈门。
两个老狐狸也趁着这当口在武昌周边里里外外的行事职责,巡查军务,大大小小发现了很多问题,但也仅是只查不究。
原因不言自明,这节骨眼你敢究,那就必乱!
那为什么还查呢?
当然要查,我不究但我得知道,这是给你打了个招呼,你也可以当作是警告,今天不收拾你,不代表以后不收拾你,你现在不收敛,以后连收敛的机会都没了。
满城尽是锦衣卫。
武昌城内,这月余,随处可见飞鱼服绣春刀,这是明处,暗地还不知道有多少番子。
数日前,有东厂番子送了一封密信给两只老狐狸,信出自大太监之手,寥寥几句:邀徐起元和王光恩到武昌,随时准备入京面圣。
徐起元之前是勋阳知府,王光恩是总兵,文官善守,武将善攻,两人联手简直就是无敌,三年前李自成一鼓作气将湖南湖北十三郡全收入囊中,唯独勋阳让他费劲心思损兵折将而不得,便是因为有这两人驻防勋阳,而徐起元也因此被崇祯帝提巡抚。
如果说荆州和襄阳是李自成的革命根据地,那勋阳就是朝廷在敌后的根据地,身处深山,贼人数年而不得,反而时不时出来袭扰襄阳。
要知道驻守襄阳的贼将是袁宗弟,守荆州的老会回,混十万塔天宝等人,可即便这样依然只能望勋阳而叹息,为此还损失贼将路应标,可见两人多猛!
此番传两人出山,两支老狐狸知道常宇的心思,徐王二人坚守敌后有大功,如今已和谈那自然要让他们入京面圣接受皇帝的嘉奖了。
这个时代别说升官加爵了,便是见一眼皇帝比什么都值了,那真的无以伦比的荣耀了,不信看看博物馆里存的那些奏疏,折子,各种地方大员每年都会上奏疏折子请求面圣,说想皇上了……等等,而一般皇帝都会回一句,知道了,不用来!
但是从勋阳到武昌要经过李闯的地盘,虽然说现在和谈李闯投降了,但不保证两人就是绝对的安全,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投降的,若是趁机杀掉过路的徐起元和王光恩,那便立刻就能挑起朝廷和李闯再起冲突。
李闯明面上是投降了朝廷,实则是合作,国共合作的那种,他为朝廷所用但地盘自治,朝廷的官员和兵马不能随便踩过界,辖内的财政收入也归自己。
这种超前的合作方式在这种时代是难以想象的,但还是被常宇给抄作业搬来了,且朝廷及崇祯帝也默认了,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也是当下最好的方式了。
为了保证两人的安全,两只老狐狸决定派人去接,沿途保护,只是要经过的李闯的地盘,所以他们要先打个招呼。
于是便遣部将张勇,惠登相率五百兵前往。
因为惠登相之前是张献忠的手下,曾为贼与李闯部下都是老相识,容易搭上关系。
果不其然,江湖都是人情世故,镇守荆州的袁宗弟见到惠登相的派人的人后,爽快答应了。
他是李自成派系的人,也是赞同和谈的那部分人。
说来也奇怪,在贼军里赞同和谈的都是些大贼寇,就连原本一直反对和谈且对和谈结果不满的刘宗敏现在都改变了心思,反而倒是下边那些不大不小的山头。
其实仔细想想又一点儿都不奇怪了,混的好的身处高位的自然想风调雨顺保留成果,而混的不好的,则想世道乱些,越乱才越有机会出头嘛。
袁宗弟也担心有人破坏现在局面,不光爽快应了惠登相过境的请求,还主动提出在过境时他会亲自护送。
终于熬过来了!
当李闯投降的消息传到大山深处的勋阳城时,徐起元和王光恩激动的相拥而泣,没人能理解此刻他们的心情,没人能感同身受他们这几年吃过的苦,没有外援独守孤城缺粮少衣忍受精神和肉体的双层折磨。
曾几何时,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还能否坚持下去,还能坚持多久。
不知哪一天就城破殉国,又或投降?
投降不可能,徐起元根红苗正,王光恩虽曾为贼,但这几年杀的贼更多,开弓没有回头箭两人若降早就降了还用吃这几年苦头?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消息一天一天明确,这让两人有些迷糊了,投降了却还自治?
这种模式是两人无法理解的,但能接受。
毕竟,握手言和不打仗总归是好的。
至少将士和老百姓都能喘口气了。
忽一日,闻左良玉死了。
额……完了,搞不好又要起大乱子。
只是两人自顾不暇,干着急也没办法,可第二天突然有人上门,来的是锦衣卫说是吕大器和袁继咸邀其至武昌议事。
啥玩意,左良玉刚死这俩人就上门了,还邀请自己去武昌商议……
两人有些蒙逼也有些怀疑。
但来人说了,左良玉都死快俩月了,两个老狐狸都在武昌坐镇一个多月了……
毕竟,勋阳在深山老林里,而且还隔着李闯的自治区,交通封闭消息比较滞后。
送信的锦衣卫又说了武昌近日发生的事,两人惊讶许久才缓过劲来,朝廷不知不觉已将那场有可能的大乱给不动声色的拿捏住了,而且如今坐镇的武昌的是王允成和马进忠,左家小儿闭门守丧呢。
好家伙!
缓过劲来的两人此时也大概知道两支老狐狸让他们去武昌背后的深意了,简单来说,熬到头了,熬出头了,好日子就要来了。
只是,前往武昌数百里,难保有心人不生事。
锦衣卫说了,老狐狸已经和袁宗弟打过招呼了,惠登相随后便来迎接,袁宗弟也会沿途保护。
两人这才松了口气,暗赞两支老狐狸果然想的周到,不过向来小心谨慎的两人也不会轻易将脑袋交在别人手上,决定自己也带三百精兵前往。
不过在勋阳城内窝了几年,这次要出远门自然要一番收拾,不可能即刻起身加上还要等惠登相上门迎接。




扶明录 第1933章 送
这一等就是三天,而在这三天里头来送信的几个锦衣卫可谓是口干舌燥,嗓子都快喷火了,被徐起元和王氏三兄弟每天问这个问那个,问了有关大太监的每一场战役,这也难怪,他们消息闭塞,很多事只知晓个皮毛,如今逮着个外边的人,又是消息最灵通的锦衣卫那自然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了。
锦衣卫那可都是常宇的铁粉,张口就来,什么保太原,守保定,追鞑子……
可比茶馆里说书的还会说。
竟有如此天纵之才!
所谓英雄惜英雄,听闻常宇的种种战绩,可把徐起元和王氏兄弟给震撼到了。
这日一早,徐起元便对锦衣卫说,惠登相来了。
可锦衣卫却并未见到惠登相的人,稍后才恍然大悟。
来是来了,但还没到。
但已入了勋阳的地界,确切说进入了徐起元他们的势力范围。
勋阳在深山之中,入山只有两条路,一条山路十八弯的崎岖山路,一条水路。
但不管水路还是走山路,到处都是官兵的明暗哨,沿途水路两道的渔村山村里也不知有多少眼线,可以说这两条道上的任何风吹草动很快就能传到徐起元耳朵里,不然勋阳城如何能数年不破!
晚间,惠登相率五百骑兵终于抵达勋阳城,从武昌一路狂奔用时七天。
一脸的风尘仆仆令徐起元等人大为感动,欲大宴这五百将士,奈何囊中实在羞涩,没啥拿的出手的,忍痛杀了头猪!
本欲让惠登相歇息个两三天再走,哪知他却说天亮就走,以免夜长梦多,这话让徐起元几人听了心里直嘀咕,问他是不是知道了什么。
惠登相脸色凝重轻摇头,他在来的路上和袁宗弟打过照面,说是尽力沿途保护,但难免有人生事,但过境越快对方准备的时间就越少机会也变得越小。
这话非常有道理。
翌日一早,徐起元便和王光恩率三百骑兵出勋阳,留王光泰和王昌守城,千叮嘱万嘱咐一定要谨慎小心。
一行八百骑沿着山路急行,王光恩是个话痨,而且他和惠登相原本都是跟张献忠混的,有很多旧能叙,所以一路上逼逼个不停,徐起元则偶尔会问惠登相一些有的没的,见他神色凝重,便道:“莫非惠将军担忧贼人在山中设伏?”
惠登相一脸警惕四望:“山中险峻,不得不防”。
徐起元大笑:“将军多虑了”。
惠登相一怔:“请巡抚大人指教”。
徐起元此时身份是右佥都御史,勋阳巡抚,虽说武将一般都看不上文官,但厉害的人总会让人尊重,像徐起元这种会打仗的文官在这时代已是凤毛麟角,所以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对他都是敬佩的很,惠登相虽是个粗鲁的人,但在徐起元跟前一直恭恭敬敬客客气气。
“贼人若使坏,岂能在勋阳地界动手”徐起元淡淡一笑,惠登相也是聪明人,顿时了然,有心人若想挑事,必然要在李自成的地盘动手,这样才能激化朝廷和李自成的矛盾。
“倒也不一定,他们要的是把局势搞乱,在哪都有可能动手,在哪儿动手也一样,只不过……”王光恩四下看了看:“他们若想伏击吾等,至少也得数百人以上,若说有数个数十人入境或许能瞒得过吾等,但数百人……”
意思很明了,人少了等于来送人头,人多了瞒不住。
惠登相颔首,心道这两人果然不凡,一攻一守配合默契难怪能挡了李闯三番五次。
两日急行,终于出山了。
沿汉江东去至谷城县境,前方探马来报,有数百骑在十里之外,诸人不敢大意传令兵马做好战斗准备。
未及,数十骑奔来,惠登相遥遥望去微微松了口气。
徐起元瞧他神色,眉头一挑盯着那奔驰而来的数骑:“袁宗弟?”
惠登相点了点头,微微一笑:“打了两年了,第一次见面吧”。
王光恩哈哈一笑“徐巡抚,您可以和那袁宗弟好好聊聊,或许他就跟着咱们一起去武昌了”。
徐起元的表情却没那么轻松,他知道王光恩话里头的意思,王光恩当初就是他招降过来的,但他也知道想招抚袁宗弟没可能,他是李闯的铁粉,嘴里头却道:“他们现如今本就和咱们一块的了”。
“徐巡抚,王总兵”远远的袁宗弟就跃下马,拱手施礼:“久闻大名,今日一见果真风采照人”。
徐起元看着眼前这个魁梧男人,心中暗叹好一个伟男儿,身上竟无贼寇之流气,如此人物怎么甘心为贼。
便拱手道:“袁总兵,今日借道多有叨扰了,如此盛情相送,甚是感激”。
这称呼让袁宗弟很受用,月前他被朝廷委任襄阳总兵官,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呀。
“理当如此,理当如此!”袁宗弟连连拱手,对这个让他们啃了两年损兵折将的硬骨头十分的尊敬,这举止也让徐起元内心万分的感慨:“待回来时,希望有机会和袁总兵坐下喝喝茶”。
“择日不如撞日,袁某人随时恭候”袁宗弟赶紧盛情邀请徐起元一行入襄阳做客,但被徐起元给婉拒了,只说军务要紧,待回来再说,这其中自是有很多忌惮和担忧。
袁宗弟自然也不能强求,换位思考若是徐起元邀请他去勋阳做客他也有很多顾忌,便约定日后再会,随即翻身上马率部护送徐起元一行东去,当然路上少不得各种看似随意闲聊实则试探的聊天。
“俺以前是贼,你也是贼,现在你是总兵,俺也是总兵,咱们堂堂正正的做朝廷的官多好啊”王光恩这个话痨有时候很喜欢说一些看似废话的话。
袁宗弟笑着点头,可不是!
襄阳地界平坦,快马一日便过境,徐起元一行并不是沿江去武昌,那可就绕弯弯绕太多了,只是直接穿过襄阳再入山过随州。
山中的随州也是李自成的地盘,甚至可以说随州第一个政权就是李自成建立的,在崇祯十年的时候。
不过出了山就是朝廷的控制区,而且从随州去往武昌也是要经过孝感地界的。
袁宗弟言而有信,亲自率部入山要送徐起元出随州境,必定若是有人动手,随州身处深山是首选。




扶明录 第1934章 田园
长江在武昌同汉江交汇,两江两座城。
武昌江东,汉阳在江北。
汉阳在元代时便已成府,明初被划归武昌府,明末又恢复汉阳府领汉阳,汉川两县。
从古到今但凡临水的城市都很繁华,更不用说像武昌,汉阳这种兵家重镇了,江面行舟往来如织,城外临江的村镇集市更是星罗棋布,三里一村五里一市。
汉阳城北二十里外有条大河叫府河流经孝感境内东入长江,在入江口处有个村,不大不小有个几十户人家。
村民多以渔为生,过的虽大多贫穷但邻里和睦,谁家要是有个点磕磕绊绊都会尽力帮扶,当然了谁家要是有个事,很快一个村子都知道了。
比如数日前村东头的靠近江边的老张头的外甥从汉阳过来小住,半盏茶功夫就传遍了整个村,而村民对老张头家的事也好格外的好奇,因为老张头在他们眼里就是个传奇的人物。
说白了就是,闯荡过的人。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当兵的。
老朱建国后为了省事想了个阴招,将老百姓的户口弄个军户匠户,而且还都是终身制,要么战死要么老死,死后你儿子还得接班,几乎就没有退休一说。
而且军户是那相当的苦,简单来说就死,又想马儿跑又不想喂草,而且参军不是在本地,要自己去往千里之外的军营报名,路费都得自己出。
所以有很多人从参军离开那天起,就再也没回来过。
很显然老张头是幸运的,十五岁离家从军到现在已是三十多年了,他竟然还活着,但中间也仅仅回来过不足十次,这期间父母去世了,妹妹嫁人了。
然后就有六七年没回家了,连家里的房子都塌了,以至于村民都以为他死在外边了,可谁知道一年前老张头回来了,瘸着一条腿,说退伍了。
这个年代的所谓退伍其实要么就是老了要么就伤了,不能再为朝廷卖命干吃浪费粮食,所以朝廷就把你赶回家了。
当兵的都很穷,又残废又老还孤寡,所以老张头回来时,村民们虽然开心他活着回来了,但也都唉声叹气替他发愁,这将来的日子怎么过啊。
可没几天,老张头就修了房子,三间堂屋还有两间偏房,令村民瞠目结舌:这老张头竟还有存余。
老张头摇头,说当兵的饭都吃不饱,哪来的存余,这是汉阳城里头的妹妹给的银子,妹妹在城里头做些买卖营生有点家业。
村民这才恍然大悟,有人问,那干嘛还回来,不在城里头跟着妹妹享福,老张头都是微微摇头,城里头再好那也是妹妹婆家,没有自个这一亩三分地自在。
这话倒也是。
于是老张头就过上了清静又孤单的田园生活,租了三亩薄田,在江堤边院子旁开荒种菜,十天半月的进城一趟卖菜什么的,日子平静又无聊。
直到数日前,一辆马车进了村子,然后去了老张头家,这引起村民的注意纷纷前来打探,然后就看见老张头一脸喜色,说是城里头的外甥要参加秋闱(乡试)嫌城里头太闹腾,便来乡下找个安静的地方苦读。
乡试一般是农历八月举行,考中的就是举人了,所以村民一听都开心不已,原来老张头的外甥还是个秀才公呢,其实参加乡试的除了秀才外还有监生,贡生,官生等。
但不管如何,这年代一个秀才足以引起村民的热情了,毕竟有人考了一辈子也未必考的上秀才呢,而且秀才的社会地位远高普通老百姓了。
可是村民一看,咦,那少女应该是个女婢,至于那两个男子,一个青年一个少年,到底哪个是秀才公呢。
因为两人都又黑又健壮,没有一点儿文弱秀才的摸样,不过村民都猜测应该是那个青年吧,毕竟少年秀才不多见啊。
果不其然,老张头介绍那青年王征南就是自己的秀才外甥,而且文武双修,村民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这么健壮呢,还是个文武全才呢,看来老张头的妹妹在汉阳城里头混的确实不错哦,儿子回乡下还派了一个丫鬟一个仆从伺候着。
既然秀才叫王征南,那少年仆从就是常宇了,女婢毫无疑问就是青衣。
只是村民不知道的是,老张头确实是当了三十几年的兵,但至少有十年是在锦衣卫当差,也确实退役了,但依然是锦衣卫的暗线。
1...689690691692693...75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