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欧皇崛起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太上老牛
可靠这一点很好理解,能力强和语言天赋好也好懂。但对于信仰不坚定,科勒是有些疑惑的。
要知道,很多大忽悠,因为能力太强,忽悠着忽悠着,不但忽悠了别人,自己也被忽悠进去了。谎话说了千遍,就成了真理。忽悠人的话说了千万遍,自己也有点信了……
所以,很多泰勒大主教的徒子徒孙,确实忽悠人,可自己也被忽悠进去了。毕竟,装的太像,气氛太好,自己难免也有些中招。
还有个问题,那些演技太好,业务能力太强的大忽悠,就算科勒这样的情报头子,也分辨不出他是不是真的狂热信仰上帝……
对此,马林倒是有分辨的办法:
“这个简单啊,天主教的教士按规矩是不能有女人的,也不该贪恋钱财。你只要先查查哪些泰勒的徒子徒孙喜欢女人和钱财,就能找到一大批信仰其实不坚定的大忽悠教士!”
科勒一想也对,但他忽然想到了马林的岳父,也就是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人家也爱女人,也爱钱,可人家也是很迷信的……
科勒委婉地点了出来……
马林一想也对,但他又不是没招:
“这倒是个问题,这样吧。找到能力强但爱女人爱钱的泰勒徒子徒孙后,再试探下,派间谍故意在他面前质疑下神灵,看他反应是否激烈。派去试探的人,要一看就很凶悍,普通人惹不起那种。如果对方愤怒,且维护神灵,那就是狂信徒。如果忍气吞声,只在乎自身安全……可用……”
……
马林为啥要挑选信仰不坚定的忽悠教士呢?原因很简单,他打算学利玛窦!
利玛窦是明朝时期罗马教廷派来华夏传教的,但他的前辈和同伴们,不知变通,只允许信徒们信上帝,不让祭天、祭祖和敬孔,触及到了明朝人的底线,使得传教困难。
于是,灵活变通的利玛窦,就穿上儒服,尊重汉人传统,搞了中西结合,结果效果还不错。这不,徐光启等大佬就被忽悠进去了。
当然,利玛窦不能说他信仰不坚定,但他确实很灵活变通。
但马林这趟任务和利玛窦单纯传教不同,马林压根就没想要传播什么天主教。至少,目前还没打算传教。
他派泰勒徒子徒孙去忽悠,纯粹就是忽悠阿兹特克人把金银给他。为了迎合阿兹特克人,马林甚至打算让这个执行任务的教士,假装是阿兹特克人信仰的神灵的使者。然后,以“神灵的指示”为借口,让阿兹特克人主动把黄金白银拿出来给马林……当然,是交易,不是白给。阿兹特克人又不是傻子,白给肯定不乐意。但是,只是要求他们交易,那就没问题了……
不过,定价权在马林这里,怎么交易,还不是马林说了算……





欧皇崛起 第2039章 现代学徒制度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欧皇崛起最新章节!
机械化时代,工人是很好培养的。只要严格按照要求去操作机器,几个月下来,就能熟练生产产品。有些技术含量低的,几天就能学会用机器制造。
但在手工业时代,工匠的手艺,是很难短时间学会的。所以,这个年代,欧洲手工业普遍流行7年学徒制度。不过,当学徒的前三年,基本是在了解行业各种规则和基本常识,很难上手。而且,需要无偿为师傅提供各种劳动服务。三年后,才有打下手的机会。然后,最后两年的样子,才会自己独立完成工作。
如此长的时间,也不是没好处。因为,这样的确能够培养出技术合格的工匠出来。长时间的培养,有利于技术的充分提高。
即使到了现代,德国等制造业强国,也重新拾起了学徒制。不过,有了变化,不再是师傅一对一带徒弟,而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制度。具体就是,学校教给基本理论知识(这一点带徒弟的师傅没啥空教,也未必能教好),而工厂,会安排老工匠指导学徒实践……
事实上,这有些类似实习生制度,但比实习生制度更完善合理。学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实践。因此,后世英美系的实习制度,特别是传到国内的实习制度,更像是走过场。三个月实习期,然后迫不及待就上岗……有的甚至三个月实习期都没有……
可想而知,这样培养出来的技术工,技术底子很难提高。因为没有现代学徒制度,后来华夏工厂的技术工,大多数更像是民工,可有可无。然后,制造出来的产品,真叫一个马马虎虎。而那些技术厉害的人,在转正后,往往自己要长期琢磨本职业的技术。没有师傅带着,往往就算努力,也要到30多岁后,技术才能算看得过去。然后,四十多岁成为大师傅,开始吃香抢手。
但这有些急功近利了,技艺是慢慢磨出来的,不是速成的。也就是后世数控机床多了,才对技术要求降低了很多。但装配和维修等还是需要手工操作的地方,就很考验个人技艺了。
同样的零件给你,一个现代学徒制培养出来的合格技工,装配出来的汽车,就是比你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技工要强。强的不是别的,就在细节上。
但我们后世似乎引进的是英美系的学校培养制度,也就是技校培养制度。可学校最多教会学生理论基础,说到实践,职业学校的老师可比那些干了几十年的大师傅差多了,虽然在理论方面二者是反过来的。
……
眼下,北海国马林就打算执行后世德国和北欧的现代学徒制。具体做法,就是先让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入工厂后,找熟练工匠们带学徒。
当然,老工匠带学徒也不是白干的。后世华夏很多工厂,老工人带徒弟积极性不高,为啥?没好处啊!还影响自己生产效率。要知道,后来可是计件制的。我停下来教你个小娃子,也就混几根烟抽,过年收你几包礼物,可影响自己赚钱了啊!
为此,马林规定——工厂学徒在出师后三年内,30%的工资将会拿来孝敬师傅。这样,老师傅就有了带徒弟的动力了。一个徒弟出师是三年的30%工资,5个徒弟就是3年工资的150%……
羊毛出在羊(学徒)身上,反正工厂老板不亏。学徒自己也不亏,学到真正的技术了,以后就是顶好的饭碗……
但这一套,拿到后来的华夏,却不大合时宜。为啥?因为后世小年轻,跳槽太频繁了。好容易给你教会了,等着收你好处了,结果臭小子辞职跳槽了……老师傅会郁闷吐血的……
这还算好的,有的年轻人,刚进厂子没几天就辞职不干,然后各种换工作,根本无法定下心来学一门技术。工作多年,却还是民工级,而不是技工。
不过在这个年代,没这个顾虑。因为,这个年代的人,没那么容易跳槽。甚至,随便跳槽会被认为人品有问题。
……
没钱看小说?送你现金or点币,限时1天领取!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免费领!
而目前欧洲流行的7年学徒制,其实也是这个核心。只不过,基础理论教育,也由老师傅一并代劳了。但很多老师傅会做,不一定说得出道理来。因此,这种培养模式,不够科学,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更久。比如这旧式的七年学徒制,前三年学徒只能在师傅干活的时候在一边看和听。师傅有闲暇,且心情好了,才会解释和指点几句。若是忙起来,或是心情不好,根本懒得解释指点。要是听不懂,没准会打骂学徒。比如做木匠的,若是脾气暴躁的师傅,说了你听不懂,或者看你走神,一怒之下,可能逮着啥就抡过来。如果抡的是斧头凿子……嗯,自认倒霉吧……什么?家长有意见?那好,滚!把你崽儿领回家去,老子不教了!
最郁闷的是,有的时候未必是学徒的错,而是师傅不会教。但师傅急起来,就是学徒笨,不然你就别学了……你还不敢反驳……
所以,还是现代学徒制好。先让孩子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好了再去接受师傅的实践教育。有了充足的理论知识支撑,更容易跟上师傅的节奏。至于理论没学好的,他也毕不了业啊……
……
事实上,之前马林用工匠学校打掩护,推广普及基础教育。但现在,马林觉得,工匠学校貌似真的有用!
于是,在小学之后,马林除了招收部分成绩好的继续上初中外,还另外开设了工匠基础班,教的是工匠基础理论知识,专门安排一些退休了干不动了,但理论知识丰富,而且会教徒弟的老师傅,来坐镇,教孩子们基础理论。为此,马林愿意支付不菲的薪水……
初中后被淘汰的那部分学生,依旧可以去学习工匠基础知识。不过,初中生水平更高,学习的技艺也会更高级。比如,小学毕业被淘汰的学生,只能学些木匠、泥瓦匠、面包师等要求不高的技术的理论知识,然后也会成为此类工匠。但初中毕业的孩子,则会被安排去学习钟表、机械生产和维修等技艺的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去当学徒……
……
不过,这次拿来冒充“氪金”,用于和阿兹特克帝国贸易的黄铜制品,马林也来不及慢慢培养铜匠了。毕竟,按照传统,培养一个传统铜匠要7年之久。而且,马林也急用钱啊,急需要尽快地生产黄铜制品。
因此,马林这次打算直接在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地,直接高新聘用一批铜匠,帮其打造黄铜器皿和饰物,用于和阿兹特克帝国的贸易。
实际上,马林完全可以直接提供黄铜,把器皿和饰物的打造外包给德意志各地和意大利的铜匠的。但黄铜这玩意,目前还属于北海国独家拥有,别国没有,马林也不乐意流出。
而且,北海国现在用黄铜铸造铜币,作为北海国的基本货币。马林也怕这些工匠克扣边角料,用来私铸北海国的黄铜币。所以,干脆将他们招募到北海国的厂子里来,当面供应黄铜,让他们打造成所需的器皿和饰物。
除此之外,马林也指望这些老工匠们,能带些北海国的学徒呢。等到合约期满,就算这些老铜匠们回家乡了,他们培养出来的北海国本土的学徒,差不多也能挑大梁了。为此,马林派人和他们签合同,签的就是附带要求带学徒的……
只不过,北海国铜匠学徒们,马林打算用现代学徒制,先让学徒们集中起来,在学校学习铜匠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再被分配到老铜匠们身边,接受实践的培训。当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也不时地送去厂里,巩固阶段学习成果,以强化记忆。
这是关于黄铜制品加工的处理方式。而对于玻璃工匠,马林则选择了外包。毕竟,玻璃这玩意不是北海国独有的东西,西欧多数国家都有生产。当然,技艺最强的肯定是威尼斯。而威尼斯玻璃大工匠们,多半又被集中在穆拉诺岛。
北海国虽然也建了几个玻璃制品厂,但多半还是用来生产基本的玻璃瓶子,用来装东西的。只有少数几个大工匠,被马林安排生产透光性好的铅玻璃,用来制作望远镜。
威尼斯那边,比较擅长生产花花绿绿的玻璃工艺品。而花花绿绿的玻璃工艺品,恰恰在美洲和非洲土著那边更受欢迎。
而且,培养自己的玻璃工匠实践太长了。而雇佣的话,成本比雇佣铜匠还高。所以,马林干脆把玻璃制品全部外包给威尼斯等地的作坊,自己只要给出样品和规格要求,让他们照着做就行。
但自己的工匠还是要培养的,所以,马林现在也是两条腿走路,一边外聘工匠或外包订单,一边又在用现代学徒制度培养自己的工匠。
即使到了后世数控机床时代,技艺高超的匠人都不愁饭吃,更何况是这个年代。就算进入工业化时代,也需要技艺高超的匠人。就像20世纪的八级技工,依旧是很重要的存在。所以,现代学徒制,对工业发展的促进是巨大的。在后世,德国就靠着现代学徒制(也叫双轨制职业培训),使得德国制造在质量上难以被超越。甚至,后世德国还把双轨制职业培训写进了联邦法律里面,强制要求各企业必须接受学徒。2004年的时候,德国就统一要求,全国除了少部分特别小的公司外,其他公司都必须接受学徒。学徒们一周有一半时间在学校接受文化基础学习,另一半时间则要去公司实践技艺,真正让学校和公司产学一体。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徒工,三四年下来,基本就有了达到甚至超过后世华夏要求的“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技艺水平。一毕业,就可以无缝衔接地上岗,不需要适应期。而华夏的职业学校呢,哎,不合工厂对接,学生们课业负担又没有大学重。然后,就各种混呀。不少人没课的时候,不是出去玩耍上网,就是留着杀马特发型,出去混。等他们毕业进入企业了,企业会发现,招进了一些混混……技艺几乎没有,却心比天高,总想出人头地,一份工作干不了三个月……当然,这只是部分人。但是,也说明了我们的职业教育确实做得不好。如果每周在学习的同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实践,要学技术,哪有时间去混啊。不止职业技术学校如此,大学其实也差不多。学生们在学校里,不是混,就是浪。到毕业了,没啥技术,只能碰壁。而经过现代学徒制度培养出来的人,出来就堪比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明显不是一个档次的。
不说别人,就马林自己,前世在大学里,也是各种混,只求及格,根本没想过掌握啥技术,大学和企业也脱节。等到毕业工作了,忽然发现自己啥都不会啊。老师们倒是产学研结合了,给外面厂子搞设计,拿设计费。但是,那和学生没啥关系。甚至,有的老师对上课都不怎么上心了。学生们除了上课,就是上网、搞社团、忙爱情。等到四年下来,大部分进入单位后,就是纯萌新,工作一头雾水,啥都要学……
很多人觉得大学里学的没啥用,实际上只是从没和实践结合过而已。如果从一开始,就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一边学习技术知识,一边去企业打下手,锻炼自己。那么,四年下来,就妥妥的实力派了。而且,又是忙学技术知识,又是忙实践,根本不会有时间去玩去浪。
不过,后世很多人只把目光放在世界第一强的阿妹你看身上,发现阿妹你看也是这样。或者说,这一套学的就是阿妹你看的。所以,他们觉得没问题。但是,他们却没看见,名声不显的杰门国,人家拥有全世界最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有着咱所追求的工匠精神……
嗯,貌似就是在我这里哦,马林看了看德意志地图,心里决定——提前几百年,在德意志搞一搞现代学徒制度,提前让独国制造登上历史舞台……




欧皇崛起 第2040章 意大**工来了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欧皇崛起最新章节!
说到玻璃加工行业,马林觉得非常有意思。眼下的玻璃加工全是手工加工的,因此很看个人技艺。而玻璃的加工工艺,除了最普通的打磨雕刻外,还有失蜡法铸型,以及玻璃容器的吹制。而生产大片平板玻璃的趁热辊压的工艺,目前只有北海国有,自然是穿越者马林带来的。
雕刻打磨、失蜡法和趁热辊压法其实没啥好说的,都是普通手艺。而玻璃容器的吹制,是非常好玩的工作。当然,是外人看起来好玩,吹制玻璃的人就不这么觉得了。
吹瓶子是一项技术活,同时也是个体力活。吹瓶的人,对气息要求很高,要求气息悠长持久,不能断断续续。毕竟,吹瓶工作,就是用一根金属管,管头部位套着软化的热玻璃。想要把软化的热玻璃吹成型,而且吹成比较圆润的形状,要求可不低。要是换个气息短或者哮喘的,铁定吹不出想要的形状。因为,玻璃出炉后,会迅速冷却硬化。因此,吹瓶工作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吹瓶工匠不仅要求气息悠长,而且也必须有爆发力。不然,吹力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吹制成型。
因此,吹瓶工匠在挑选学徒时,往往要求他们在不停顿吸气的情况下,长时间吹管。而管子另一端,则对着几个测试风力的布条。老师傅盯着布条看,布条被吹得越狠,时间越长,就更容易被招为吹玻璃的学徒。
而让马林感到很有意思的是,那些老牌的吹瓶工,因为长期吹制玻璃,而玻璃瓶那一端是封闭着的。因此,长期吹瓶,受到气体的反作用力也挺大的。而气体反作用力,造成的后果,就是吹瓶工干的时间长了,腮帮子一般都是鼓鼓的,跟嘴里含着东西似的,看起来很有喜感。
所有工匠站一起,马林能一眼认出那些吹瓶工匠。因为,这帮人大多都是鼓着腮帮的。但鼓着腮帮并不是职业病,而是职业特征,也是一种荣誉。往往,大腮帮子更能体现出这是一位吹瓶子的老师傅。
当然,华夏也有一个职业和吹瓶工匠类似,也是鼓腮帮子。这种职业嘛,就是吹唢呐的。吹唢呐的卖力吹的时候,腮帮子也是会鼓起来的。但没吹瓶工匠鼓得厉害,毕竟,吹唢呐不是一天吹到晚的,也不是天天都要吹的。马林见过后世农村办丧事的鼓乐队,吹唢呐的就和拉二胡的和敲锣打鼓的换着来,免得太累。后来干脆偷懒,直接带音箱喇叭放哀乐了。真正要吹奏的时间,其实不太多。要是从早吹到晚,那就真的太拼了,也很牛。
但吹瓶工匠不一样,吹瓶是他们赖以为生的工作。为了多赚工钱,他们就必须尽可能地多吹几个瓶子,好换取更多工钱。因此,他们只要能撑得住,就要不停地吹下去。你要和老吹瓶工飙长音,趁早认输比较好。当然,这里的吹瓶,可不是后世喝啤酒那种吹瓶。不是鼓腮帮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干过吹瓶工作......
所以,有些工作,真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一点天赋。除了吹瓶需要气息悠长这个天赋外,打磨雕刻这份工作,同样需要天赋,艺术天赋。要不然,雕刻出一个奇丑无比的东西出来,如何卖得出去。
正是因为这其中的麻烦,所以马林干脆把玻璃制品的生产大量外包出去了。这样,也省去了挑选有天赋的苗子,再培养几年的麻烦了。
而说到制造精美手工业品的工匠,在这个年代,恐怕欧洲任何国家都没法和意大利比了。坦白说,意大利人也许打仗不太行,但制造工艺品,工匠们的技术,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都是很不错的。
无论是威尼斯,还是米兰,佛罗伦萨,甚至罗马,都有大批的优秀工匠,能够制造出精美的工艺品。
这大概和天主教的存在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会的总部在罗马,因此,教会对意大利的手工业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光是在雕刻和绘画方面,教会就对意大利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雕刻家米开朗琪罗,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罗马为教廷创作宗教题材的浮雕壁画。而这些工作,也锻炼了他的技艺,使其变得伟大。而拉斐尔和达芬奇,同样也经常受雇于教会,创作作品。比如拉斐尔就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而达芬奇,也创作过《最后的晚餐》这样的宗教画作。
可以说,教廷的存在,让意大利人对雕刻和绘画重视无比,诞生了很多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同样也诞生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品工匠。
这些工匠,也许远不如米开朗基罗这样的大师,但是手艺水平,要远超过其他欧洲国家的。事实上,德意志很多艺术家和工艺品生产者,也是在教会的扶植下出现的。
所以,把好看的工艺品的订单外包给意大利有艺术细胞的工匠,倒也恰到好处,算是合理利用资源。要是在北海国这个糙汉国家,想培养有艺术感的工匠,的确有些为难人。
毕竟,社会环境不同。日耳曼糙汉,现阶段更多地是谋求生存,而不是追求艺术。毕竟,从农业时代来看,德意志地区气候条件不算太好,大家生存困难,哪有心思玩艺术?
而意大利则不同,因为气候温暖,加上灌溉技术也比较先进,人们的生存压力要比德意志那边小很多。而且,这里的教会和富商,也大力扶持艺术的发展,导致意大利的艺术氛围非常浓。即便是工匠,也喜欢弄点有艺术感的手工业制品。
所以,面对现实,马林也懒得在北海国培养德意志人的艺术细胞了。大不了,都外包给意大利人做。
当然,马林还是想要引进一批艺术天赋比较好的意大利工匠来北海国的。毕竟,马林自己就自吹是神眷者,出于美化自己和忽悠大众的需要,肯定需要大量雕像,来显摆自己的英勇无敌和天命所归。所以,大量的雕刻大师,会被马林引进到北海国。然后,他们会在各地的广场上,教堂前,雕刻自己的雕像,让全国百姓不时瞻仰自己的英姿......
......
不过,马林还没等来意大利有艺术细胞的工匠,倒是等来了第一批意大利农民工......
意大利这些年因为战乱,老百姓日子很不好过。就像马林此前就趁机从那不勒斯王国带走了大批意大利姑娘,发给士兵们当老婆。
后来,在费丽斯的推动下,马林还开始在意大利招募移民,前往乌拉圭,开发当地。以后,还会成为朱利亚诺的臣民。
不过,大部分意大利人还是恋家的。如果不是实在混不下去了,很少有人愿意举家迁移到海外的。特别是,招募人去乌拉圭的时候,马林还不能让手下告诉意大利人说乌拉圭多么多么好。因为,那样会引来别国觊觎。因此,目前招募移民的工作其实并不好做。只有走投无路的意大利人,才会肯移民乌拉圭。
但当民工又和移民不太一样,虽然当民工也是要背井离乡,但毕竟没有离开欧洲这个“文明世界”,德意志离意大利又不是遥不可及,上千公里对于个人来说,在这个时代自然千难万难。但马林派去意大利招工的人说,可以每年组织民工们往返,还免收路费,自然就吸引人了。
所以,第一批胆大的意大利穷人,就冒着风险,跟着北海国去招工的人,来到了北海国,准备从事基建工作......说得更直白点,就是修路......
1...918919920921922...9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