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皇崛起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太上老牛
这时,柯老五抬起头,讨好道:
“陛下好眼力,这的确就是大明神机营的镇国利器——一窝蜂!”
马林看了看柯老五,然后疑惑道:
“神机营不是在北都吗,你一个南京的宝船厂的造船工匠,怎么会造这玩意?”
柯老五抬起头,拱手道:
“回陛下,这一窝蜂,在大明定都南京时就发明出来了。后来成祖皇帝迁都北都,带走了大部分火器工匠,但还是留了部分工匠在南京。小的岳父是南京兵部的火器工匠,他老人家没儿子,只有小**子一个女儿。所以,临终前,把手艺传给小人了。小人听闻黄三喜之前因为献上纸铠甲,而得到艾王爷(艾伯特)的赏识,带回京都。小人也想出头,所以,就献上这一窝蜂,希望陛下能喜欢!”
“一窝蜂么......这可是大明版的喀秋莎火箭炮啊......”马林看着眼前的一窝蜂,陷入了沉思......
欧皇崛起 第2101章 改良“一窝蜂”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欧皇崛起最新章节!
一窝蜂,可是被明粉们吹成明朝版喀秋莎的传说中的神器。但马林却并不认同,主要是因为,他看过一期《古代兵器大揭秘》,上面提到过,一窝蜂性能不稳定。主要是,超过45米后就开始乱飞,和滑膛枪的铅弹有的一比。
所以,尽管一窝蜂发射时声势浩大,但如果距离太远,往往效果并不好。即使是45米这样的近距离,节目中假人小队被命中的概率也只有9成。超过百米,命中率就很低了。
而且,节目中介绍说,“靖难之役”中,朱允炆的明军就对***朱棣的骑兵使用过一窝蜂。亲自带队冲锋的朱棣差点中招,但因为一窝蜂很差的命中率,朱棣逃过一劫。
后来,因为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明朝自身也渐渐放弃了一窝蜂。倒是“神火飞鸦”和“火龙出水”等多管和多级的火器,效果还不错。但多管火器也有弊端,若是左右两个助推器发射管点火时间不一样,只有一边先点火的话,这玩意会折回来伤到自己人。
而一窝蜂的问题也很大,主要是一窝蜂所用的“神机箭”的火药筒是绑在箭身侧边的。这样一来,重心就歪了。而且,随着药筒里火药的燃烧消耗,药筒质量越来越轻,神机箭整体的重心也在不住变化。这个变化,若是纵向的,倒也不影响方向。但偏偏,这种变化是横向的。重心横向变化,神机箭不乱飞就怪了。
所以,神机箭离开一窝蜂的发射箱后,前面三四十米的距离,因为惯性,还能保持方向。但过了这个距离,因为重心的横向变化,就容易乱飞。
马林上辈子看那个节目时,亲眼看到测试中的一窝蜂,有神机箭发射出去后,在三四十米的距离上,直接一头载向大地,还在地上跳了跳。
其最好的解决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弓箭的尾部掏空了,装入火药。这样,即使火药燃烧后尾部重量减轻,可因为重心是沿着箭体纵向变化的,并不会影响飞行方向。
但马林不敢这么搞,为啥?因为这玩意抬容易模仿了。掏空箭支的尾部多简单啊,一看就会的。若是别人家学会了,就能直接造来打击北海国军队了。
所以,马林宁可不造,也不愿意别的国家学会这种大杀器的制造方法。
至于眼前的一窝蜂,说实话,马**趣不是很大。但是,也不是完全没兴趣。
为什么?明朝人是不懂用法,其实一窝蜂若是用好了,也是很有用的。前世看的那个电视节目的测试表明,在45米距离上,一窝蜂命中率可达到9成。而且,穿透力很强,把塑料假人直接打了个贯穿,可见威力很大。
所以,使用一窝蜂,完全可以学后来的龙虾兵,忍着,等到敌军进入45米范围内后,集中发射,把对方直接打穿了。若是贴脸来一发,威力更强,估计贯穿的都不是一个人。
而且,北海国战阵首先注重的就是防御。有独轮战车排成的防御阵,敌军的骑兵一时间也冲不破北海国军队的防线。因而,北海国军队完全有底气把敌军放进45米内再集中发射。
明军之所以弃用一窝蜂,就是明军对火器的使用很不规范。比如火铳手,明明百步距离命中率极低,但看到敌军冲锋后,很容易慌乱中隔着老远就**。结果,放的都是空枪。而装填弹药又要很久,对面骑兵早冲过来砍人了。
所以,一窝蜂被明军弃用,除了其本身的确有一定的问题外,明军本身素质太差,也是重要的原因。
......
不过,就这么使用原版的一窝蜂,马林也是不大乐意的。因为,一窝蜂的射程太近了。对射时,甚至不如对面弓箭手的箭雨。比如,和一队英格兰长弓兵对射,就是送菜的。
若是对方会风筝战术,始终保持一定距离,一窝蜂绝对被虐。而北海国前面的独轮战车,固然防御力很好,但也影响机动力。对方后撤,一窝蜂想追都追不上。
因此,“伟大的发明家”马林,打算利用后世的高中水准的物理知识,对一窝蜂进行改造,使其获得更远的有效射程。
如何提高射程?自然是提高其飞行稳定性了。如何让给其飞行更稳定呢?第一个就是调整重心了,尽量使得重心在箭身上,而不是在药筒和箭身之间。但神机箭本身这种绑药筒的结构,就注定了重心很难调整完美。因此,马林只能说尽量调整。
比如,马林可以在药筒对面再绑一个和药筒等重的配重。但问题是,药筒内的火药燃烧后,越来越轻,而配重的重量不会减轻。因此,重心终究会失衡的。
但马林也不指望完全平衡,他所求的,不过是让一窝蜂发射出去的神机箭尽可能平稳地飞行更远的距离而已。毕竟,神机箭若是不乱飞,理论射程能达到三四百米。
马林甚至都没想过让神机箭平稳飞行三四百米,若是神机箭能平稳飞行超过百米,他也就满意了。
而如何让神机箭飞行得更平稳呢?马林的第二个思路,就是给神机箭“装上翅膀”了。也就是类似后世的飞机,给神机箭安一对翅膀。
虽然翅膀不能保证能平稳地飞完三四百米,但能保证上百米的飞行平稳,也就足够了。
而且,从武器角度上讲,若是飞行太过平稳,弹道太直,“一窝蜂”反倒失去了价值!
为啥这么说呢?一窝蜂其实是个范围打击的武器,讲究覆盖面广。而对敌军群体打击的话,弹道太平直,这小小一筒的32支神机箭,只会把对面一个士兵射成马蜂窝。32支箭杀伤一个敌人,那就太不划算了。所以,一窝蜂里的神机箭需要一定的偏移量,而不是全部精确打击。
因此,马林延迟神机箭偏移的时间的办法,是很不错的。超过百米再便宜,或者在百米距离上有小的便宜,才是最有军事价值的。
......
所以,马林把一窝蜂里的神机箭的圆柱形药筒,改成了长方体的药筒。然后,在药筒对应的箭杆的另一侧,钉上了一对木片翅膀。其翅膀非常简易,就是一块长方形木板,中间部分钉在了箭杆上,和药筒对应。
另外,考虑到神机箭发射,有些类似于航天飞机发射的情形。也就是航天飞机自身喷射火焰,火箭体只是提供燃料。因此,马林还在长方体药筒上钉上了一个长方形木片,作为“机翼”。
只不过,药筒对面的机翼木片会更大更重。因为,这个木片有一定的配重作用。而药筒上钉着的木片,则很轻薄,主要起充当药筒的“航天飞机机翼”的作用。
而且,因为两个木片机翼是平行的,在装填时,上下都有木片支撑,也更容易保持稳定状态。
然后就是箭支的尾羽,马林故意让其在泥浆中泡一下,使其沾染了泥浆。干燥后,就会硬化。但是,发射时,也就不容易被药筒喷射的尾焰给烧毁了。
很多时候,原始版的神机箭,就是因为药筒的尾焰烧毁了尾羽,导致神机箭的箭体失去平衡,继而乱飞。马林这种上包(泥)浆的方法,也是很不错的了。
虽然有了两对翅膀,但最好还是保持尾翼比较好。毕竟,现代的飞机,也是保留了尾翼的。马林不是飞机专家,却也知道抄作业。
而且,马林还特地把尾羽的方向设置得和木片翅膀平行。安装时,也是平行安装。这样,神机箭飞行时,在纵向上,就很难出现偏移。所谓纵向,因为是平放的,自然就是指上下方向了。
至于横向上的偏移,恰恰是一窝蜂需要的。因为,要做到范围打击,就必须让神机箭散开来。不然,盯着一个目标射,太浪费箭了。所以,马林没有给箭支尾部增加竖直方向的尾翼。因为,垂直尾翼会阻止神机箭的横向偏移。
除此之外,为了让神机箭保持穿透力,以做到二次杀伤,马林故意让人把木片翅膀锯出凹痕,只留下少部分还连接着。
这样,当箭头穿透敌人时,木片翅膀受到撞击后,会因为锯出的凹痕,很容易就折断,以方便箭体贯穿目标,甚至打击下一个敌人,给敌人造成更多的伤亡。
......
设计完成后,马林就让柯老五带着几个北海国的工匠,开始按照马林的想法进行改装。因为加了两对木片翅膀,所以神机箭宽了很多。结果就是,每一筒箭的数量大大减少。甚至,为了容得下翅膀,隔板不能只留下圆孔,而是需要留下更大更宽的方孔,用以安装和固定改良的神机箭。
但这么一搞,原来的木筒就不合用了。为此,马林特地让人打造了更宽的木筒,而神机箭层数,也减少到了三排。这样,一共三排,每排8支箭的加宽版的新式一窝蜂出现了。
经过测试,这种神机箭果然达到了马林的预期,在150米的距离上仍然没有上下乱窜,保持着很强的杀伤力。
但考虑到这种新式一窝蜂的神机箭在120米距离上就开始在水平距离上散开了。所以,其最佳打击距离,其实在120米左右。离得远了,箭与箭的水平间隔太大,达不到饱和打击的效果。离得近了,神机箭尚未水平散开,太过饱和打击,无法做到范围打击。
所以,马林打算,神机箭的操作者,必须是心理素质良好,而且,目测距离的眼力比较好的人。不然,发射早了和发射迟了,都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欧皇崛起 第2102章 议会再改革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欧皇崛起最新章节!
马林之所以费尽心思去改良“一窝蜂”,其实就是为了给下半年对莫斯科大公国的军事行动做准备。因为是长途跋涉,肯定无法带重炮。所以,一窝蜂这种便于携带的大杀器,就成了非常好的选择。
而且,莫斯科大公国的军队,带有浓烈的东方蒙古风格,连铠甲样式都很东方,属于铁片扎甲或者锁子甲,没有西欧流行的板甲。
所以,这种神机箭样式的武器,很适合打击莫斯科大公国的军队。特别是,大概是受到蒙古骑兵的影响,莫斯科大公国的军中,也有不少轻骑兵。甚至,有不少鞑靼人受雇于莫斯科军队。
一旦这些带有蒙古风格的轻骑兵冲锋起来,几千上万的规模,会很有气势,有排山倒海之势,很有压迫力。
这时候,就需要快速地将其气势压制下去。这样,不但能打击对手的士气,也能防止己方军队的士气降低。
这次出征,马林固然带了三四千使用独头弹的**手。但分成三排的话,每排人数也就千把人,打不出火力压制,无法扑灭对面骑兵的气焰。
压制骑兵这个问题,一直到19世纪都无法很好地解决。面对骑兵的大规模冲锋,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学瑞士人,用超长的长矛斜着放置在地上,挡住敌方骑兵;另一种,就是用霰弹炮来范围打击了。
霰弹炮目前马林不愿意拿出来,长矛阵则有些被动。莫斯科人可是被蒙古人统治了几百年的,会点骑射。要是这帮家伙学蒙古人,用弓弩远程射击长矛阵,然后一分为二,跑向两边,北海国军队会有些傻眼的。毕竟,长矛手也不敢离开大阵去追杀骑兵啊。
所以,这时候可以拿出增加了射程的一窝蜂,对着冲上来的莫斯科轻骑兵一顿糊脸打击,就能让对方老实。
因为是饱和攻击,一窝蜂造成的效果,可以和机枪媲美。当然,可持续性和机枪没法比。
但马林也没指望和机枪比,机枪组成火力交叉网的话,可以有效杀伤敌军骑兵的有生力量。而使用一窝蜂的话,只能击溃,不能做到消灭。毕竟,对方若是逃离有效射程的话,并不会完蛋。
不过,马林也没指望消灭莫斯科人的骑兵。因为,这里要考虑平衡问题。若是把莫斯科大公国打太狠了,导致莫斯科大公国全军覆没的话,最后就是便宜了立陶宛人了。
而马林仅仅是想抢莫斯科大公国的人口,又不是给立陶宛人作嫁衣裳的。所以,他只求击溃,不求消灭。
如此,即使马林打了胜仗,莫斯科大公国的兵力也不会损失太厉害,仍然拥有对抗立陶宛大公国的实力。
而且,按照剧本,应该是莫斯科大公国先出动大军打残了立陶宛军队的。然后,马林才会找借口亲自下场。
到时,马林会拿出改良版一窝蜂,一次饱和打击,击溃莫斯科大公国最前面的主力。然后,趁其大军溃逃时,发起进攻,击溃敌军。
但马林会有选择地进行追杀,比如,故意放走对方的轻骑兵。同时,放过大部分普通步兵,只要他们投降。真正追杀的,主要是对方穿着铠甲的重步兵,以及**手、炮手等绝对主力,打压其反抗能力。
如此,莫斯科大公国的正面对战的力量将会被大大减弱。而那些没有铠甲的普通步兵,也许****上不行,可用来守城却是没问题的。
也就是说,马林打击的,主要是莫斯科大公国的进攻力量。而防守力量,则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存。
这样一来,即使北海国军队撤离了莫斯科大公国,莫斯科的军队,也有足够的实力,来做好防守,防备立陶宛人的进攻。
到时候,因为双方都被打残的缘故,他们之间的冲突,就会变为菜鸡互啄,谁也伤害不了谁,最多让对手难受。
这样一来,马林在捞足了好处后,也不用担心立陶宛吞并莫斯科了。而若是两国实力相差不是很大的话,立陶宛这种议会制国家,是很难下定决心和莫斯科死磕的。因为,议员们小心思多。倒是莫斯科这种集权国家,很容易统一思想,与人干到底。
所以,历史上莫斯科大公国即使失败多次,依旧能翻身。因为,需要拼命的时候,莫斯科人会敢于下赌注。反倒是立陶宛这种瑟姆(议会)掌权的国家,在该发狠的时候会犹豫,最终失去很多机会,最后被吞并。
这也是马林不大喜欢欧式的议会制的原因,因为,这种制度会导致办事拖沓,争吵不休和犹豫不决。若是和平时期还好,战争时期,若是迟迟不能下定决心,会吃大亏的。还有就是面对灾难时,反应会迟缓。因为,你会发现,议会里总有人会拆你的台,拖你后腿。
因此,马林觉得,后世华夏的大会制度很不错,每年只召开一次,集中解决一些立法问题和路线问题。但是,不干涉日常决策,避免内耗。像是欧式的议会制度,p大点事也弄到议会吵几天,很烦人。若是事情多,一件一件地吵架解决的话,恐怕要拖延很久。特别是,有些议员为了秀存在感,有理没理也要站出来吵一顿。吵嗨了,还会打一架。然后,正事就被耽搁了。
所以,马林也打算在北海国进行议会改革。具体就是,议会退出日常管理序列,每年只召开一次。在农闲时节,也就是冬季,集中在奥里希开一个月的会,把重要问题,比如立法和税收,以及对官员的评估等重要的事情集中解决了。会议结束后,议员们该去哪去哪,其余11个月,日常事务也会由官方机构处理。
当然,议员们,包括地方的议员们,也有监督地方上的官员们的责任。如果谁在地方上横征暴敛,或者横行不法,议员们有资格直接向监察部门反映情况,请求发起调查。
“议会一年一开?”现任首相海德尔听到马林的决定后,瞪大了眼睛,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因为,这等于剥夺了议员们大部分的权利。每年才一次发言机会,如何展现自己的权威啊?
也就是在北海国,马林靠着军队打下的江山,老贵族实力较弱。要是换成其他国家,马林这样削弱议会的权利,可能早就遭遇叛乱了。而且,是贵族的集体叛乱。
不过,北海国的旧贵族都被马林集中到不莱梅省去了,都没啥权利了。马林甚至限制他们护卫数量,导致压根没人反对马林的决议。
至于海德尔,马林这么做明显是强化他的权柄,所以,他虽然吃惊,却不会反对。
当然,这事肯定有人反对的,比如议会的一帮人,就表达了抗议。但是,他们都是没啥权柄的吉祥物,马林也不会太在意。
不过,为了给这些吉祥物们台阶下,马林还是给出了解释——北美殖民地(美利坚王国除外的最早的四个殖民地——古巴、布雷顿角岛、纽约和萨凡纳)也有权派出代表参加一年一度的议会大会,行驶属于他们的权利。但因为太远,来回不便,所以一年开一次议会会议很合理......
虽然有议员提出殖民地可以派代表常驻奥里希,但马林却拒绝了。理由就是,常驻的代表不能即使了解殖民地情况,无法了解殖民地的诉求。所以,嗯,就这样......
实际上,这已经是给面子的说法了。因为,议员们再怎么反对,都是无效的......
议员们如丧考妣,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反对马林的决议啊。之前,马林已经大规模削弱过议会的权利了。这一次,马林再度出手,让议会每年只能召开一次大会,简直让他们没啥事情可做了。
至于常驻议员,倒也是有,但多半是大臣们兼任的。这导致,有些小法规的制定,不需要等到议会召开大会,就能由大臣们商议决定。当然,这些小法规,不能和议会制定的法律相违背。若是想制定和议会制定的法律违背的法规,则需要等到大会召开。
此外,若是爆发战争,则一切听国王的。国王有权利颁布和实施战时条例,哪怕这个条例和议会法案相悖。
而且,根据北海国的宪法,君主无权随意解散议会。但是,可以用“反对王室”的罪名,取消议员的资格。这看似限制了马林,但实际上,因为可以驱逐反对派,解散不解散议会其实无所谓。如果遭到所有议员的反对,那这个国王做的也太失败了,离完蛋不远了......
除此之外,马林还引入了军代表制度,要求军代表必须占议员总数的五分之一,也就是20%。但军代表是军队直接派遣的,而军队属于国王。所以,这20%的选票,铁定会支持国王。想要达到半数,只需要再获得超过30%的票数即可。若是这都办不到,这样的君主,也太失败了。
实际上,马林现在基本上是说一不二的,议会也不敢和他对立。毕竟,旧的贵族阶层被他打垮了,新的贵族阶层还在成长中。但马林搞改革,不是为自己准备的,而是为凯撒和凯撒之后的继任者们准备的。他们可没有马林的绝对权威,而且到时候新的贵族阶层也会强大起来。所以,这算给后人铺路。
当然,因为照搬了很多几百年后华夏的先进制度,北海国的制度,是很先进的,领先这个年代其他国家几百年。
唯一需要改革的,大概就是产业调整了。毕竟,粮食昂贵不可能持续太久。总有一天,北海国粮食高产的秘密会泄露出去。到时候,粮价会下跌,靠农业无法再获得暴利。到时候,就需要进行产业调整,尽可能往工业方面调整。但在别的国家发现粮食高产的秘密之前,马林还可以吃很久的红利......
欧皇崛起 第2103章 蚯蚓养殖成功了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欧皇崛起最新章节!
其实马林很早就想进行产业调整了,升级经济结构。但问题是,这个年代严重缺乏劳动力。在种田的农夫都很缺乏的情况下,发展工业是不理智的。因为,没有多余的人口。
纵观发展工业的地区,都是农业人口富余的地区。比如佛兰德地区,自古以来就人口稠密,有富余的劳动力去从事毛纺业。意大利也是,山多平原少,人口又稠密,有富余劳动力去当工人。后来的英国,也是受益于圈地运动,有大量失地农民,所以才发展起了纺织业,还搞起了殖民地开发。
所以,时也命也,历史真的是充满了偶然性,没有什么规律可讲。法国就是因为农业条件太好,所以,法国人缺乏对外移民的动力,导致在殖民地竞争中输给了英国。而英国圈地运动这种很缺德冒烟的行为,反而刺激了工业的发展和殖民事业。同样地,华夏中原王朝,因为本土啥都不缺,也缺乏海外探索的动力,加上儒家的保守,所以也失去了殖民扩张的机会。最终,等华夏发展起来后,蓦地发现——貌似,全世界都被白人占据了。而身边的几个黄种人国家,日韩还是二五仔......
在农业人口都不足的情况下,搞工业,肯定会损害农业。而农业是根本,农业不行,人都饿死了,搞球的工业?所以,马林再想着发展,也得等弄到几十万毛子当农奴后,才能把原本北海国的农夫们解放出来,让他们成为工匠、工人。
而且,达芬奇的机械学院,也在不住地完善蒸汽机。等过些年,蒸汽机和单缸柴油机稳定了,不容易坏了,就可以提高农业效率,腾出更多的劳动力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