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训记
卫俊如所去的镇北城位于勒拿河边,在和曹文诏的东方军区进行协调后,两军便划分好各自的负责区域,要将在这个地区里面的所有罗刹人的势力清除干净,并且进行有效的统治,而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两个,一个是军事基地,一个是税收人员。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水磨功夫,曹文诏其实心里很急,因为现在东方军区根本无仗可打,所以已经向皇帝打过几次报告,希望能够调自己到西边去,打罗刹人或者是打瓦刺人都行,在这里实在是要闲出病来了。但皇帝认为,稳定东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所以必须要大将坐镇,至少要等到东方军区的地域都勘探完毕,各地的行政区划都划分完毕,而且都修好了军营和税务局后,曹文诏才能调离。
曹文诏无法,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皇帝将自己的侄儿曹变蛟调到西边去,不要叔侄都窝在东边无事可做。曹变蛟十几岁便跟着曹文诏征战,作战勇敢而且还颇有谋略,二十五岁已经积功升为旅长。朱由校便与卢象升商量,将他升为师长,带领一个师前住小海。
曹变蛟脱离了叔叔的管束,来到小海后便急欲要证明自己,他一来便向张宗灵请求,自己向西打,在瓦刺人的北面征服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哈萨克汗国。张宗灵不敢自作主张,便向卢象升讨主意,卢象升已经和皇帝商量好了,便让他准许曹变蛟去准噶尔部进行支援,借机在准噶尔部北方占据一个可以向北和向西进军的城池,以便在明军以后的战争中作为基地。
这时哈萨克汗国正与瓦刺之间处于战争中,这场战争在一百多年前开始,按原本的历史还要进行个几十年。这时哈萨克汗国处于优势,已经占领了准噶尔部西部一部分领土。
天启十四年,准噶尔部的首领哈喇忽剌去世,其子巴图尔成为准噶尔部的新首领,被称为巴图尔珲台吉(台吉低于部落汗,部落汗低于国家汗),他雄心勃勃,想要夺回被哈萨克汗国占领的土地,这时曹变蛟派人来联络他。
巴图尔筹措兵马,准备与哈萨克汗国一决高下,这时瓦刺人名义上臣服的大明派人来联系他,说要帮助他对付哈萨克汗国,他自然会欣然允许,并且承诺,自己只要原来准噶尔部的地盘,其余地盘可以全部交与明军处理,明军在准噶尔部的粮草自己都包了,缴获按照大家兵力的多少来平分。
这样的条件算得上很不错了,虽然平分缴获品好象对战斗能力强的明军不公平,但考虑到粮草的供应和哈萨克的土地归属问题,其实明军算得上是占了便宜的。
曹变蛟带着一个加强师共一万一千人,下辖三个旅,一
第三百零二章 温泉城
?
哈萨克汗国的人自然也知道不能任由投石机肆虐,一队哈萨克汗国士兵从南门出城,向着投石机呼啸而来。曹变蛟微微一笑,明军早就防到了这一点,所以两边都布置着六排的火铳兵阵。哈萨克汗国士兵冲到明军前面两百多步时,三排明军同时开火,然后退后,另外三排继续开火,硝烟弥漫在战场之上。
硝烟散去后,冲来的哈萨克汗国士兵大多都倒在地上,无主的马匹往四处乱窜,倒在地上的马匹在无力地嘶喊。虽然哈萨克汗国的士兵穿着盔甲,但子弹打在未着盔甲的部位依旧能够造成杀伤,而即使是打在盔甲上,也能够造成一定的损伤。而击中马匹后,马匹将骑士抛了下来,被后面的骑兵再踩中,这比被子弹击中更惨。
这时明军已经再次上好了火药,因为距离更近了,火铳开火后,继续冲锋的哈萨克汗国士兵随声而落,纷纷掉下马来。而最前排的明军开火后,不再上弹,而是端着刺刀,对着前面,以防有漏网之鱼冲阵。
已经没有哈萨克汗国士兵敢再冲阵了,侥幸未伤的士兵迅速地向后退去,一直退了一里开外才停了下来。这时明军已经开始清理战场了,将完好的马匹拉回来,顺便用刺刀给在呻吟的哈萨克人和马匹一个痛快。
曹变蛟看着牵回来的几十匹战马,笑道:“这至少可以抵消弹药钱了。”战马在草原上极其重要,明军现在在草原上的部队特别加强了骑术训练,因为在草原上机动性几乎便是一切,明军虽然火器犀利,但你追不上人家,也只能望洋兴叹,徒呼奈何。
巴图尔看到这边明军已经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出城的哈萨克人,便命令准噶尔人加紧攻城,很快,投石机开始出现损坏,但东门的城墙已经岌岌可危了。
哈萨克人见侧翼的部队已经覆灭,便开始萌生退意,反正这是准噶尔人的城池,只是巴图尔早已经想到了这一点,明军的一部正潜伏在西门外的树林中,等着哈萨克人逃出时进行截杀。
城里的哈萨克人首领是哈萨克汗国国王的侄子阿拉木,他仗着伯伯的宠爱,在这里镀金。见形势不妙,他可没有守土到底的决心,便带着部下从西门逃出。
巴图尔见东门的哈萨克人没有了动静,便让投石机停止了攻击,准噶尔士兵很快便沿着城墙外的石头爬上了城头,将城门打开,准噶尔人快速地冲进城去。
阿拉木带着部下刚刚出了西门,走上了往铁克利去的大路,却见前方倒下了几棵大树,正好拦在大路上。哈萨克人逃跑心切,便去搬开大树,这时火铳声密集地响起,哈萨克人倒下了一片。
阿拉木吓了一跳,回到温泉城是不可能的了,自己弃城后准噶尔人一定会立刻进来,但现在回到铁克利便只有这一条路,这几棵大树不搬开,便只能一起在这里受死。
哈萨克人继续涌上去搬树,明军以逸待劳,不停地开火,将哈萨克人撂倒在大树旁边,等到哈萨克人伤亡了几十人后,四棵树才被搬开了一棵。
&nb
第三百零三章 甘肃镇
对哈萨克汗国的战争暂且不提,这时候的固始汗在经过多方试探后,终于和林丹汗开战了。
林丹汗这边除了他带来的察哈尔部众外,还有绰克图台吉带来的四万帐外喀尔喀部众(绰克图台吉被林丹汗封为却图汗),以及西藏的藏巴汗、康区的白利土司月顿。反黄教联盟共有部众二十万帐,控弦之士二十万,号称四十万。
固始汗手下则有瓦刺精兵十五万,这些都是跟着固始汗征战四方的精锐之士,而且大明承认固始汗对天山南北的统治权,任命他为朵甘思宣慰司都指挥使,乌思藏宣慰司都指挥使,而大明的西北军区则表示在战争出现胶着时,会无条件地支持固始汗,打击惹事生非的林丹汗。
于是在天启十三年五月,战马食物充足的时候,固始汗发动了对林丹汗的攻击。战场选在大草滩附近,据军事调查统计局后来的报告说,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死伤无数,最后以固始汗惨胜收场。
这场战争并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林丹汗正好得病,结果气急攻心,竟然一命呜呼了。却图汗被瓦刺人杀死,藏巴汗见势不妙,舍下一部后断尾求生,主力躲回了高原之上,白利土司月顿也带着一部分部下,向着西方而去。至此,反黄教聪明分崩离析。
反观固始汗这边,固始汗自己在战斗中受伤,被一箭射中下巴,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一直缠绵病榻不能视事。长子拉特司接过了军队的指挥权,付出了死亡两万多瓦刺精骑的代价,共杀死俘虏对方约三万多人。而在战后因为疫病的流行,又死亡了几千人,伤者遍地,实力因而大损,使得瓦刺人一时没有能力进入乌思藏地区。
这时满桂终于跳了出来,他下令张荩臣部迅速向大草滩进军,将反黄教联盟的残余部众一网打尽,俘虏了三万多察哈尔人,两万多却图汗的外喀尔喀人。并且占据了大草滩永固城,利用俘虏开始大修城防及永固城与古浪所之间的道路。
陕西有大量的马铃薯贮存,这时正好用来喂饱俘虏。这些俘虏大多都是身体强壮之辈,在食物管饱的前提下,在明军一言不合便直接刺刀见红的威胁下,在这陕西的边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修建运动。在明人的指导下,一座座水泥窑迅速地建立了起来,大量的水泥被用来修建一条八步宽的高等级公路。而在公路附近,铁路部的吏员顺便让俘虏修建好了铁路的路基。
这些只需要填饱肚子就会尽心尽力干活的俘虏让明人非常满意,他们又不要钱,又适应当地的气候,而且死了以后随便烧一下就能让他们的同伴满意,铁道部的吏员向上面报告,认为这种俘虏比印度人要好用得多,希望茅尚书能够和军队交涉一下,多抓些俘虏,这样陕西的公路和铁路就能够更快地修好了。
茅元仪把下面的报告当成笑话说与皇帝听,朱由校听了后也笑道:“这个想法不错,你和总参谋部接洽一下,让他们将俘虏都交给你们处理,不过有一点要记住,同时让他们提供监管的军队。这些俘虏我们可以把他们看做是工具和财产,工具如果造反的话,那就
第三百零四章 甘州的回回
张荩臣说道:“甘州城内,所有的居民都搬出来,明军将征用整座城。”
甘州城很大,现在城内居住着各族民众,张荩臣要将所有人都赶出城来,这自然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当即便有回回代表道:“张将军,甘州城大,而且城中有专门的兵营,将军所带士兵不过一万人而已,又何必要大家都搬出城来呢”其它各族人的代表也觉得把所有人都赶出城来,这太过份了。
张荩臣看着回回代表笑道:“不过一万罢了这是我大明最精锐的士兵,不客气地说,你们回回便是来十万士兵,只怕也会被我们一天就杀得干干净净。”
这就是赤果果的威胁了,回回代表听出了张荩臣语言中的愤怒之意,心里却更加愤怒。难道现在应该愤怒的不是自己吗你将我们赶出城来,让我们去哪里安家,我们的财产又应该如何从城里搬出来我们的寺庙就在城中,你让我们如何去做祷告
回回代表怒道:“张将军的话中意思,看来是想杀尽甘州的回回。既然如此,我们愿意应战。十万士兵我们倒是可以凑出来的,只怕到时整个甘州都会成为一片废墟了。”
张荩臣大笑道:“许久没有见到这样硬气的人了。那么请你定个时间地点,我们先来杀一阵,赢了的就住进甘州,输了的就全部去死吧。”
回回代表本来只是想威胁一下,让张荩臣知道在甘州这地方是由回回当家作主的,不想这个楞头青竟然真的想要和回回大战一场,这下可就麻烦了。
甘肃镇有西北地区少见的水稻种植区,主要便分布在甘州一带。这里粮食丰足,只是蒙古人和瓦刺人及康区的藏人土司混杂在一起,时常发生冲突,使得这里的汉人大量逃回内地,而汉人的逃走,使得回回成了这里的主要栽种者,虽然他们不如汉人的种植技术那么好,也没有汉人那么用心,但比起根本不会种植水稻的蒙古人瓦刺人和藏人,还是很不错的。回回在甘肃镇这边繁衍多年,因为会种地,其它民族倒是没有为难他们。现在见张荩臣竟然敢威胁他们,使者一进激动,便叫嚣着要与明人一战。在他想来,如果回回不再种植水稻,那甘州乃至整个甘肃镇的粮食问题便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张荩臣应该不敢面对这种局面。他却已经忘记,回回种植的技术是跟着谁学的了。
回回代表话已经说出,张荩臣似乎却根本不顾忌甘州糜乱,也要先消灭回回。他四处张望,希望有人出来转圜,却只见其它各族代表低着头看地,根本没有插进明人和回回之间争执的意思。
总算他脑筋转得快,大声道:“太祖皇帝曾经作过御制至圣百字赞,大明皇室也曾经下过准许回回在大明生活的谕旨,张将军不能屠杀回回。”
回回在明朝时并没有受到歧视,朱元璋确实作过御制至圣百字赞,但回回在明朝并没有受到优待。甘肃镇之所以多回回,不过是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一些只有汉人才能做的活计,并没有多么受尊敬,也没有他们自己以为的那么重要。张荩臣恼火的是回回竟然也敢欺压甘肃镇的汉人,再看回回代表竟然如此强硬,一时便发出邀战。他其实也明白,真的杀掉这个地方的回回是不可能的,不是能不能杀掉的问题,而是此事太大,到时候便是皇帝也保他不住。
&n
第三百零五章 对宗教的管理
这样的好事对于陕西的贫民们是有极大的吸引力的,而且甘州本来便属于陕西,所以大家也并没有太强烈的背井离乡的感觉。而洪承畴早已经按照甘州的土地情况对移民们进行了分置安排,而且免费发放了农具。至于耕牛之类的,正好是甘州最便宜最易得的,也由张荩臣派人收购来后,按照收购价卖给移民。
所以接到张荩臣的消息后,陕西组织了大量的运输工具,将移民和他们简单的行李及粮食迅速地运到了甘州,按照先前的安排,一户户移民很方便快捷地找到了自己的田地,而且还有军队为他们建造的简单的房屋,暂时的安身之地便已经有了,又有力畜农具,所以一安顿下来他们便投入了抢农时的播种之中。
而洪承畴在西安等地开始发卖甘州城内的房屋和商铺,只要是汉人,都可以买得到,当然,价格可能比较高,但是对于一直以来都是经商要道的甘州来说,再怎么高的价格都会有人买,大家都明白甘州连接西域和内地,还可以辐射到藏区,康区和瓦刺地区,以后的经商潜力是极大的。
所以三个月后,甘州城里大部分的房屋和店铺已经卖了出去,甘州城里各族的商人川流不息,从京城而来的玻璃镜和肥皂,香烟和火柴竟然超过了丝绸的交易额,通过甘州向着西边流去。
而甘州税务局也很快就建立起来,经商交税是每个正规的商人都必须履行的义务,这几年来已经成为大明商人的共识。并不是因为大明商人高风亮节,而是被税务署每年抓到偷税的商户后处罚的力度吓住了。一经发现偷税漏税的,罚没偷税额的十倍,而且三年不准经商。十倍税额倒也不算多,但这三年不准经商可以对着商铺来的,换人没有作用的,这对于已经深刻认识到商铺的广告效应的大明商人来说,简直是无法忍受的一件事。
回回留在甘州城内的清真寺张荩臣倒是没有捣毁,但回回们已经住在城外,再进城来做礼拜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于是回回们便开始在城外建设新的清真寺。新来的甘州知府黄汝良发布露布,要求所有的宗教设施的建设必须得到甘州府衙门的批准。
回回们怒了,便派人去见黄汝良,提出为什么建设清真寺竟然需要府衙的批准黄汝良道:“修建清真寺是太祖定下的方略,但我大明官府需要进行管理,对于佛寺道观都是一样的。朝廷发布了《宗教设施管理办法》,甘州偏远,可能你们还不知道吧。”
回回们看着黄汝良发给他们的报纸,上面登载着《宗教设施管理办法》,发现果然如黄汝良所说,所有的宗教设施建设都需要得到朝廷的准许,而看日期,也是几个月以前的,这才相信不是针对回回的谎话。
既然朝廷已经有了规定,回回们的怒火便熄灭了。便有带头的人说道:“知府大人,我们要修建清真寺,请大人批准吧。”
黄汝良道:“这个当然是要批准的,但是有件事先要说清楚,所有的宗教设施都不得阻挠其他人的正常行为。佛寺外也是可以吃狗肉的,所以清真寺外也是可以吃猪肉的。”
 
第三百零七章 安甘公路和肃王
在狂热的宗教信仰之下,汉族一直以来引以为荣的同化能力根本没有施展的余地,不但没有同化回回,反而被回回同化了。这件事已经引起了朝廷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光启就曾经和朱由校就这事进行过交流。
在徐光启看来,宗教是有它积极的作用的,无论是在构建国民的伦理道德方面,还是在劝人向善方面,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明的宗教政策算是很宽松的,虽然道教被定为国教,但朝廷并没有对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任何限制,你想信佛教,或者是天主教,那都没有问题,象徐光启便是天主教徒,并没有任何人觉得首辅信了天主教就会如何如何。
但不管是朱由校还是徐光启,都觉得宗教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宗教自由是指你有信某种教的自由,而更重要的是你也有不信教的自由。象和尚道士都可以还俗,这种行为虽然可能会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但至少不管是道观佛寺还是官府,都不会阻止你还俗,而且有些还俗的行为还会受到很多人的赞赏。
回回却不同,他们是不能改信别教或者变成不信教的,他们把原本信教的变得不信教称之为叛教便可见其态度。这一点让朱由校很不满意,有些事情你觉得很好,比如你喜欢吃牛肉,你向世人宣扬,希望大家都喜欢吃牛肉,那没有问题。但是因为你觉得牛肉好吃,别人不吃牛肉偏要吃猪肉,你就觉得这不行,应该大家都来吃牛肉,甚至强迫大家一起来吃牛肉,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所以朝廷便制定了《宗教设施管理办法》,这是第一步,将所有的宗教设施置于大明官府的管理之下,后面还有《宗教管理办法》,规定所有人都有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官府和其他人都不得干涉其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
这对于道教和佛教,其实并没有强调的必要,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但对于天主教和回回们来说,便有些问题了。所以上次朱由校和金尼阁商量在大明传教问题时,便特意强调,不希望听到天主教徒称呼其他不信教的人为异教徒,在大明宗教绝对不能凌驾于皇权之上,对于大明人来说,信教与弃教都应该有充分的自由。他可不希望在大明出现十字军东征之类的事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