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天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训记

    朱由校拱手道:“谢谢刘山长的款待,本督学还有事,便先走一步了。”

    刘明理恭敬地送朱由校等人出了学堂,心里很是疑惑。这督学有木牌在手,应该不是假冒。一个督学带着老仆倒还好理解,但是带着一个带刀的幕离女子就让人不大明白了。

    朱由校出了学堂,对魏忠贤道:“这么重要的事,为什么不告诉我。”

    魏忠贤低头道:“圣上,东厂办的每日摘要,在呈给圣上之前,奴婢每次都让人先读一遍的,兴许是奴婢记岔了吧。”

    朱由校笑道:“厂臣呀,你现在也来这一套了,明明是朕没有注意这事。这是好事,不过还是要有指导,不然质量不好,或者是重复建设就不好了。对了,皇家建筑队在这事上面可以发挥作用,由他们派几个人去指导一下,应该会有很大的好处。回去给王承恩说一声,在报纸上给皇家建筑队打个广告,这样一来,说不定就是出去几个人,便可以带回一队人来呢。”

    魏忠贤道:“圣上的意思是让皇家建筑队去指导修路,然后让这些人自己组织当地的人,形成一个个小的建筑队,可以在附近承包修路的活计是吗”

    朱由校道:“是呀,这样可以提高效率,而且这些人成为了熟练的建筑工以后,朝廷的公路也可以分包给他们去完成,既提高了修路的速度,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还可以减少从印度等地找的劳力,我可是听说,印度劳力有些地方闹得不大象话呀。”

    &nbs




第三百三十八章 修桥
    三人回到凤阳,第二天仪仗便往南京而去,到达南京后,进行例行的祭祀活动,而朱由校则在祭祀活动后,又微服向苏州而去。而张嫣和王婉则打着依仗回去京城。

    他选择的路线是先到常州,张嫣不满意上次只有三人出行,所以一定要皇帝多带护卫,争执了几个回合后,朱由校只得带上十名护卫,这还是张嫣知道段英的功夫了得才松的口。于是一行人扮作行商,都骑着马往常州而去。

    中午先到了丹阳县,丹阳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地方,因为戚继光便是在丹阳选兵从而打造了威名赫赫的戚家军。朱由校听闻过丹阳人的勇悍之名,所以满怀希望想见识见识,却不料在丹阳镇街头,只见大家都行走有序,彼此之间斯文有礼,浑不似自己想象中的模样。

    他奇怪地问段英道:“不是说此地兵悍勇吗为何这街上行人一点都看不出来”

    段英笑道:“圣上,丹阳兵悍勇是指在械斗时,不是指平日里随意生事。听说戚少保当年选兵,便是选的矿工,他们抢起矿来,那可是一点都不温和,都是往死里打的。所以戚少保才会在丹阳招兵的。”

    朱由校这才明白是自己想差了,魏忠贤已经派人找好了酒楼,众人便往那丹阳大酒家去吃中饭。魏忠贤包了个大隔间,朱由校便要大家一起吃着,不用分开吃。

    护卫们却不干,无论如何不敢与皇帝和皇妃同座,要求自己去大堂里吃。朱由校没有办法,只好让他们去大堂吃,而护卫们也自动分成两班,一班去吃,另一班守在隔间外面。

    魏忠贤道:“圣上,您与他们太近反而不好,他们不自在。这样很好,奴婢给他们多点些菜就是了。”

    朱由校点了点头,三人吃过饭后,护卫们早就吃完了,大家上了马,出了丹阳镇,到苏州的官路是黄土路,路倒是又宽又平,朱由校看到路上有独轮车,还有两轮车,不过都是木制的轮子,噫呀噫呀地响着,催着人要睡觉。

    这时,身后突然响起清脆的铃声,大家看过去,只见一个少年骑着一辆自行车得意地走在路中间,一边骑行一边按着车铃。路人都没有见过自行车,见这样一个不用马拉却能跑得很快的东西,有的惊慌,有的羡慕,不过大家都躲在一边,给自行车把路让了出来。

    朱由校笑道:“这少年人好不得意,看来这自行车的生意不错呀,都做到丹阳这里来了,可惜橡胶轮子的车子还没有看到一辆,这木轮子的,太吃力了。”

    魏忠贤笑道:“圣上,自行车厂的生意确实不错,虽然一辆车卖到两百元,还是供不应求。现在我们已经在迁安新办了一个车厂,正好利用迁安钢铁厂的钢,可以降低成本。至于橡胶轮子,这个在北方倒是卖出了一些,但主要是卖给建筑队的,他们不计较价钱的高低,只要好用省力就行。但一般农户,一个橡胶轮子再加上打气筒,还附送一个内胎,一共需要五十元,他们如何买得起呢木轮子虽然差一些,但只是要费些力气,终究是不要钱的。”

     



第三百三十九章 驿站
    朱由校笑道:“魏朝还是很不错的,朕明白你的意思,不过是想把这些人直接拉入到路桥局里面,这样方便魏朝统一管理。其实在朕看来,倒也未必要如此,大家形成一个松散的合作体,谁也不会做出过份的事,因为还想着下次的合作呀。但如果把研究院和兵器局的人划归到路桥局,魏朝手里有了对他们的领导权,就不会再对他们必恭必敬,这样对于有才能的人是不公平的。再说研究院和兵器局哪一个不比路桥局强,别人又如何会愿意去路桥局呢。合作就很好嘛,可以让大家知道尊重别人,知道如何妥协,知道如何进行利益的分配,再说摊子太大了管理起来也困难,所以你和魏朝说,和研究院及兵器局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事就找他们,这样对双方都有利。”

    魏忠贤笑道:“奴婢听魏朝说,只想着划在一起后好商量,倒不明白圣上所说的这些道理,下次回京后便好好和他说说,也让他明白圣上明见万里,他的那些小心思还是收起来的好。”

    一行人晚上在常州休息,魏忠贤拿出锦衣卫的牌子,让驿吏将最好的房子拿出来给他们住。驿吏说道:“爷,今天最好的房子已经被人住了。”

    魏忠贤面色一变道:“把他赶出来,我们锦衣卫要住。”

    他刚才拿出的是锦衣卫小旗的牌子,所以驿吏道:“爷,那是福王府的管家,我们都惹不起。”

    魏忠贤哈哈一笑,朱由校却问道:“福王府的管家不应该住在驿站中呀,他没有交钱”

    魏忠贤立即反应过来了,按规定,驿站只给办公事的人员提供住宿和饭食,而福王府是没有公事的。

    驿吏汗都流了出来,低声道:“他们交钱了。”

    魏忠贤道:“那就是你的问题了哟虽然朝廷的驿站管理办法中说可以容留非公务人员住宿,但必须是在确定公务人员不再进入驿站时才能接纳,而且在公务人员来到的情况下必须优先满足公务人员。现在才只到下午五点多,你如何确定没有人因公务而来到驿站住宿呢”

    驿吏不敢回答,这个驿站是他承包的,按规定,他除了除了接待公务人员有固定的收入以外,还可以将多余的房间出租给过路的旅客,这个租钱全是他的。但这个规定有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你出租房屋以后,再有公务人员前来住宿,则你必须将房间腾出来给公务人员住。所以驿站管理制度是要求在每天晚上七点才能接纳非公务人员。今天是他自己贪心,见福王府管家给的赏赐丰厚,在四点多时便将福王府管家迎了进来,而且还把最好的房间给他来住。

    魏忠贤斥道:“你除了驿站的薪资,还有报社每个月给的辛苦钱,急报给的赏钱,额外出租给旅客的钱更是一笔丰厚的收入。可是你不按规定办事,只怕这个位子你坐不稳了。”

    驿吏一下子跪在地上道:“请爷稍等,小的就去把福王府的管家请出来,让诸位爷进住去,只请爷不要把这事上达,小的家里有老有小,可不敢丢了这份工。”

    朱由校道:“我们锦衣卫专门管的就是这种事,你不守规矩,如果有处罚那是咎由自取。不过我们可以给你们上面求求情,让你不至于丢了这份工,但以后再犯,那就不一定能够遇到我们这样好心的人了。”



第三百四十章 田间话桑麻
    魏忠贤喝斥道:“你又不是官府的人,凭什么住在驿站里而且还占用了上房,看来福王对你们平日里管束得不严呀,要不要锦衣卫帮他老人家管管呀。”

    福王现在过得战战兢兢,生怕皇帝挑他的错处,如果魏忠贤这话传到他耳中,不用魏忠贤动手,福王会亲自动手把张错刀打断腿后送给锦衣卫。

    张错刀肠子都悔青了,如果知道会遇到总督东厂提督,秉笔大太监魏忠贤,他早就从驿站的狗洞里钻出去了,何至于在这里上不上,下不下。

    他大叫道:“厂公,小的这次做错了,辜负了福王的教导,下次再也不敢了,请厂公饶过小的一次呀。”先要把福王摘出来,把错都归到自己身上。

    魏忠贤没有兴趣教训这家伙,便道:“你起来吧,这次就饶过你,以后记住自己的身份,皇家奴仆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丢了主子的脸面。”

    张错刀大喜道:“小的一定谨记厂公的教导,谢谢厂公的大恩大德,小的立刻就滚得远远的,再也不敢惹厂公不快活。”

    魏忠贤发落了张错刀时,那驿吏早就跪在一边发抖了,他想着今天出门没有看黄历,竟然遇到了自己平日里想都不敢想的大人物。厂公呀,想要碾死自己根本就象碾死一只蚂蚁,而且根本不用刻意对付自己。

    魏忠贤道:“你跪着作什么,快点起来给我们准备饭食。”

    驿吏立即爬起来道:“小的立刻便去整治饭食,一定让贵人满意。”

    第二天离开驿站时,魏忠贤笑道:“你做的饭食确实不错,这次的事就那么算了,以后自己注意规矩就行了。”

    驿吏自然感激涕零,又对着远去的一行人磕了几个响头。得了十元的赏钱,还得厂公答应不再追究提前收人入住的事情,眼看着的祸事转眼成了好事,今天要让浑家去庙里上柱香,感谢神佛保佑。

    朱由校一行人走到常州乡间,见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农人正在田里忙碌着。朱由校道:“以前说江南熟,天下足。后来是湖广熟,天下足。现在倒成了海外熟,天下足了。这苏常之地在农业上的地位倒没有那么重要了。”

    魏忠贤道:“圣上,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准备将稻田改成桑田,一亩桑田,比一亩稻田的收入要高得多呢。”

    正说着时,便见到前面有一大块田虽然栽种着稻谷,但旁边却有很多人在运来桑苗放在田地旁边。朱由校下马走上前去,对一个老人施礼问道:“老丈,这是准备改桑田吗”

    老人见几人衣饰不凡,连忙回礼道:“是呀,现在种稻谷收成越来越低,所以小老儿准备将稻田改成桑田,好歹收成高一些。明日便可以割稻,收稻后便要改成桑田了。”

    朱由校问道:“现在种稻谷收成低得很吗朝廷不是用保护价收购吗”

    老人笑道:“朝廷确实是用保护价收购田里所产粮食,只是这保护价是有条件的。象小老儿家一家三十二口人,共有良田计八百多亩,一家可以有五十亩田地的出产是能够以保护价出售给朝廷的粮库的,其它的便只能由商人收购或者以市价卖给粮库。海外来的稻米质量好,价格又便宜,所以现在的粮价已经下降了,官府的保护价比市价高得多,可惜一家只能最多卖五十亩地的收成。”

    魏忠贤故意问道:“应该有一些人家没有那么多



第三百四十一章 移民与分家
    朱由校笑笑道:“小子有一件事不明白,这分家明明是最好的选择,可以让老丈家中多出许多收入,而老丈却觉得这不能成就钟鼎玉食之家,所以不愿意分,这其中的道理小子没有想明白,老丈可否见告呀。”

    老人笑道:“这家中田地一分,每家不过百十来亩,长子便是多些,也不过两百多亩。勉强够个温饱和日常开销,想要积累些银钱则是想都不用想。而如果不分家,则小老儿之后自然便是长子当家,其他子孙只能得公中产业所出,又分不了田地去,这样下去,则会田地越积越多,终究有一日我家也能成为一方大富。”

    朱由校哑然失笑,其实这屯积田地的,基本上便是这种想法,北方这些年经历了一些变化,使得很多人把重心转到了开办各种工场上,不管是水泥厂还是造纸厂,都能够得到比田地更多的收入,所以北方的耕者有其田运动才能进行得如此顺利。

    而南方的工场开办比不了北方,大多有钱人都把精力放在丝织行业上,开办织厂或者种桑田卖桑叶,很少涉足到朝廷宣传的钢铁煤矿和水泥等行业,所以除了种粮食,能够考虑的生财之道不外乎都在蚕桑方面。不过相信随着铁路的修建,会有更多人会发现,这要发家致富,其实并不一定要围着几亩地来打转的。

    老人又道:“我们的皇帝是个好皇帝,只是这朝廷大臣中有奸臣呀,非要制定个什么一家最多只能五十亩地产出的规矩,如果所有产出都能以保护价卖给粮库,那我们日子不就可以过得更好了。”

    朱由校笑道:“粮农将粮食用保护价卖给粮库,然后粮库又低于保护价卖给缺粮的人,这差价,仓储,运输,人力都要亏在朝廷手里了。如果不做限制,只怕朝廷每年的亏空会是一个极大的数目,朝廷没有了钱,还不是要从下面来收,所以这限制是必要的。”

    老人道:“其实大家都可以不种粮食的,现在海外的稻谷卖的价格只有保护价的一半呢。大家都不种粮食了,专门养蚕制丝,这样不是更好吗”

    朱由校道:“老丈说的是有些道理,只是如果某一时间,海外如果有什么意外,比如兵战,比如天灾呀,一时粮食生产运输不及,那可就出了大问题了。再说,海外粮食价格如此之低,也是因为国内在产粮食呀,如果国内不产粮食,那海外粮食可就要卖出天价来了。海外粮食,可以作为补充,但绝对不能以它为主。吃饭这事,那出了问题,就不是一般的问题呀,易子而食都是有可能的。”

    老人打了一个寒噤道:“是小老儿想当然了,还是公子有见识。其实小老儿不愿意分家,还有一个缘由,那便是不想一个好好的家分拆开来,人人都起了别样的心思,这便是因利而忘义,实在不是一件好事呀。”

    朱由校道:“其实,如果大家心里本来就有别样心思,便是强要揉合在一起,也并不是件好事。”

    老人摇头道:“如果本来大家是齐心的,那分家以后各有各想,也难心同心了。”

    朱由校知道说服不了老人,便笑笑道:“老丈,请问这些帮你的人他们自己家里有多少田地呀”

    老人道:“他们是家中没有田地,所以才出来帮助其他人作活的。”

    朱由校惊道:“一亩田地也没



第三百四十二章 还有这么穷的地方?
    魏忠贤连忙答应,他虽然识字不多,但记性极好,皇帝说一遍他已经记得清清楚楚了。

    第二天,众人偏离了官道,进入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进入村口,朱由校就变了脸色,一色的茅屋,矮小而且陈旧粗陋,在外面玩的小孩子穿着素色的土布衣,打着赤脚,而且满面菜色。

    众人下得马来,朱由校走到一座茅屋前。抬眼望去,只见屋内不过一个小而发黑的灶台,旁边一张歪七斜八的桌子,放着几只粗瓷大碗,不远处有一团勉强看得出是棉絮的物事放在一堆稻草上。

    这时屋里走出一个三十多岁的娘子,对着外面玩着的一个小子喊道:“铁锤,去叫你爹来吃饭。”

    朱由校对段英使了个眼色,段英上前福了一福道:“大姐,我们远道而来,想要这里讨口水喝可以吗”

    那娘子笑道:“自然可以,只是客官不要嫌弃我们这里的东西就行了,请里面坐。”

    茅屋里面一共就三把椅子,那娘子羞笑道:“俺家里穷,请客官担待些。”

    段英道:“大姐,请问你家里人是做什么营生的”

    那娘子道:“能够做什么营生,我家汉子种了两亩薄田,在山上胡乱种了几颗果子,勉强度日子罢了。”

    段英道:“这点田地,自己的粮食都未必够呀”

    那娘子苦笑道:“谁说不是呢一般的时候也只能在饭中夹些菜来哄下肚子,农忙的时候要干活,就不得不吃些粮食,平日里我们都是喝菜粥的。”

    朱由校上前插话问道:“大姐,那为什么你们不移民呢移民以后可是每人可以分到五十亩地,而且还有牲畜工具,房屋衣被分与你们,比这里的日子要好得多吧。”
1...118119120121122...1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