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聊天群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叫天
因其败而巧计取胜,只在乎彼纵此横之间,有古法之所未言者。其胜则尾敌袭杀,不容逋逸。其败则四散进,追之不及。祖大寿总结完了之后,心有触动,竟然久久无语。
其他人听了,也没有马上说话,都在细细地体会祖大寿所介绍的建虏招数。一时之间,武英殿安静了下来。
过了好一会后,还是崇祯皇帝打破了沉静道:如此之建虏,如若以我大明现有军队,怕是无有其敌也!
祖大寿和茅元仪听了,抬头看他,都没有说话。这意思也就明了,自然是同意皇帝的意见,只是不好说出来而已。
建虏只是一千,两千的话,如果有卢象升这样的猛将,或者曹文诏那样的也行,或者可以与之搏上一搏。可实际情况上,建虏的军队,比大明九边任何一镇的军队都要多。如此一来,建虏以多打少,又是精锐之师,就算卢象升和曹文诏等人,在正规会战中估计也难打赢。
崇祯皇帝想着,如果自己不出现,按照历史的发展,明军每次的败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他这么想着,便皱着眉头问道:祖卿,按你估算,我大明关宁军如若和建虏会战,当如何?
一听这话,祖大寿稍微一愣,而后有点犹豫地奏道:陛下,建虏之军卒,可等同于我军之家丁。如锦州总兵之麾下,亦只有两千家丁而已。
这也就是说,两军交战,不能看总数多少,实际是要按明军的家丁数目和建虏的总数目比。这么一来,显然是建虏兵力更多了!
茅元仪在边上听了,心中补充道:朝廷欠饷,各将养家丁不已,一旦损失便难补充。也因此,大多数将领都舍不得耗家丁。有此因素在,焉能胜之!
不过这话他不敢说出来,至少不敢在这个场景说出来。
崇祯皇帝也听出了祖大寿的意思,说要是关宁那边组织会战的话,恐怕还是败多胜少。这么想着,他便沉默了。
过了好一会后,崇祯皇帝便交代祖大寿道:卿且把建虏的战术编辑成册,最好附上具体的战列。在新军成军之前,务必要完成。
遵旨!祖大寿立刻答应下来,对他来说,这事不难。
崇祯皇帝接着转头看向茅元仪,同样吩咐他道:茅卿之训练计划,朕要改一改,加入一些内容。
今天起晚了,感谢策马天下dhb,爱跳的大鱼的打赏!高订+50,又欠更一章。
317 毕懋康
茅元仪听了,稍微有点诧异,不过他表面不敢显露什么,连忙应下。
崇祯皇帝把他们打发走了后,还没休息,就听内侍来报,说工部尚书南居益请求觐见。
该不会是有军器局人选了吧?崇祯皇帝心想着,便下旨召见。
果然不出他所料,南居益见礼之后,便呈上一个奏章,同时禀告道:按陛下所定军器局和兵仗局之革新,臣思前想后,已有一合适人选推荐,只是这军器局的品级品级
崇祯皇帝刚从内侍手里拿过那本奏章,听到南居益竟然结巴犹豫了,不由得先抬头看他道:品级如何?
南居益一听,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回视着崇祯皇帝奏道:品级低了点!
哦?崇祯皇帝听了,嘴角微撇,带了一丝好笑的意味,既不否决,也不同意,先低头看起手中奏章起来。
这奏章一看完,他才明白,为什么南居益会说军器局局长之前定的五品品级低了是什么意思。
原来在这奏章中,南居益分析,军器局要和兵仗局竞争,除了质量上必须要过关外,还着重强调军器局之军器,也必须要把成本降下去,还有最好有自己独有的军器,这样才能把军器局比下去。
而要做到这一点,他认为,军器局局长必须是精通军器之人才行。因此,他想到了一个人,或者更准确点说,他想到了有两兄弟在火器方面有天赋,这是朝中公认的。
因此,他想举荐那两兄弟来当这军器局局长。但问题是,那两兄弟的官位品级,早已超过五品了。如果让他们去当军器局局长,这不是贬官了么!
崇祯皇帝重新再看一次南居益附录上的简历,他倾向于举荐年纪轻点的那个,叫毕懋康,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如今五十九岁,担任应天府通政使,正三品的高官,大明九卿之一。
大明朝的惯例,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其与大明内阁构成了大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不过应天府的通政使,其实并无实权,相当于在养老了而已。
崇祯皇帝想了一会,便看向南居益,微笑着说道:军器实乃国之重器,重视一点也无关系,不过这军器局局长之位,要懂得可不少。且军器局革新之首任,更无前例可考,这毕懋康年事已大,可能胜任?
回陛下,毕通政使经历丰富,远非一般毛头小伙可比,臣以为,其实在军器局局长之首选!南居益坚持道。
崇祯皇帝听了,便不再多说,点头道:如此,便迁毕懋康为应天府工部右侍郎兼京师军器局局长,如何?
如此一来,军器局局长的品级可以保持不变。又能解决毕懋康的品级过高的问题,南居益听了,当即点头附和,没有意见。
那这事就这样过了,崇祯皇帝看着南居益去内阁,不由得就想起了兵仗局。这个兵仗局是内监管辖,和军器局竞争的话,可不能太弱。有必要的时候,自己得插手一下才行。
在他为兵仗局操心的时候,还在沈阳的皇太极便接到了代善和阿敏等人联名传来的八百里急报,他一听那个卢象升竟然调任登莱巡抚,还亲自领兵伏击大金的运粮队,并前后两次歼灭一千军队。看着急报上写着女真族人战死八百于人,不由得很是心疼。
这一刻,他再一次感受到了没有晋商所带来的不便。要是范永斗等晋商还在的话,明国京师的这些人事调动,他便能第一时间知晓。
还在京畿之地的时候,皇太极就对卢象升有了忌讳。他知道,那一战之后,卢象升只要不死,从他是个文官,又立了大功,就能推断出他肯定能升迁。只是没想到,他竟然直接被提拔为登莱巡抚。
这可是大金背后的一把尖刀,时刻要提防从背后捅大金一刀的。以前时候,好不容易搞掉了毛文龙,让这把刀再无作用。可没想到,这一次,竟然来了个更为厉害的操刀人。
皇太极再次细看了运粮队两次被伏击的描述,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正在这时,亲卫来报,说汉臣范文程求见。
正想到了他,他便来了!皇太极这么想着,便让亲卫赶紧带人进来。
奴才范文程,叩见大汗主子爷!范文程一进殿,便甩了马蹄袖,面露恭敬之色,熟练地跪地行礼道。
皇太极倒也没表现得很担心,一如平时一般,手一挥和蔼地说道:范卿平身!
范文程听了,依言起身,而后奏道:主子爷,奴才正好想到了个计策,可进一步削弱明国,强我大金实力!
哦?说来听听?皇太极一听,便按下了自己这边担心的事情,想听听这个军师能给出什么样的好办法,竟然可以进一步削弱明国,强大金实力!
只听范文程侃侃而谈道:主子爷,明国同样天灾不断,以前范永斗曾禀告过,说明陕西地界已有多处民变。这些人之中,有灾民,也有边军。明军剿灭一处,则另外一处又起
皇太极听得点点头,这事儿以前听过,不过他也没多想,这时听范文程谈起,他不由得有点好奇,这又怎么能削弱明国,强我大金实力了?
奴才仔细问过,那些反贼并不固定一处,常是流窜以避官军。而他们流窜一地时,便把当地洗劫一空,裹挟当地良民从贼。如此一来,只要流贼经过,当地必不得安宁,且贼势愈大。
范文程说到这里,他看着皇太极的眼睛中,冒出精光道:奴才以为,我大金当助那些流贼一臂之力,让他们不再局限于陕西一地。如此一来,明国内部流贼乱窜,则有更多地方被祸害,明国必定为此焦头烂额,要为此增拨军费,调拨军队围剿,还得救济灾民,此乃削弱明国之举!
皇太极听得连连点头,这法子是好,但是他当即皱着眉头道:可大金离秦地太远,如之奈何?
今天下午应该能把欠更还上!
318 汉奸之计(第三更)
主子爷,秦地虽远,却值得我大金兴师动众一番。范文程显然早就考虑过,因此继续奏道,那林丹汗畏我大金军威,正好逃在了离秦地不远的归化城。我大金可借口讨伐林丹汗,联合蒙古诸部,一起前往征讨。
说到这里,他稍微喘口气便马上又道:以我大金军力,还有诸多蒙古部族相助,击败林丹汗不是问题。如此一来,既可以掠其战马牛羊,又能收编林丹汗所属察哈尔部的牧民,正是壮大我大金国力的好机会。而后,我大金再择一守备不严之关口,只需入关一走,,顺手帮流贼灭一些明国边军,掠夺点资源。秦地必定大乱,便能助那流贼一臂之力了!
奴才之策,便是如此,或有思虑不周,恳请主子爷斧正!范文程说到这里,便深深一躬身,庄重而严肃地说道。
这最后的话,其实是客套话。对于这个计策,他思前想后,早已考虑妥当,自认为并无不妥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建虏也确实兴师远征,把林丹汗赶得一直西逃,最终死在了外面。而后林丹汗的儿子率部投降建虏。不但如此,甚至连林丹汗的老婆都由皇太极继承了。
不过在那个历史位面,晋商还存在。就在晋商的牵头下,建虏大军在回军之时兵围宣府,和当地官员签订了非常友好的合约,使得晋商更能方便的为建虏服务,就没有考虑秦地之事。
对于范文程这策,皇太极听得暗暗点头。他比范文程了解的更多。林丹汗西逃之后,便一直有察哈尔部牧民不愿跟随他而东逃归降大金。他从中了解到,林丹汗西逃后从明国封的顺义王那里夺下了归化城,并一直在和顺义王打仗,压根就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只要大金军队前去,击败林丹汗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范文程这个计策,要是真实施了,也真能做到他所说的削弱明国实力,强大金实力的目的。可是
皇太极想到这里,不由得苦笑,他拿起面前桌子上的那份八百里加急的急报,亲自走过去,走到范文程面前站定,伸手递上道:范卿先看看这个!
看着他的脸色似乎有点为难,这让范文程颇有点吃惊,连忙恭敬地接过奏章后快速看了起来。他不看还好,一看之下,便也露出了一丝苦笑。
他合上急报,双手恭敬地呈还给皇太极,而后恨声说道:主子爷,这卢象升实为我大金之心腹之患啊!此人不除,我大金将被困在辽东而动弹不得!
说实话,范文程心中很是有点嫉妒卢象升。他自认为自己也是能文能武,上马能战,下马能治理地方,并不会比卢象升差多少。但如今他是大明的一方巡抚,而自己,并无任何显赫官衔,还得称呼蛮夷为主子爷。这贼老天,也太不公平了!
皇太极伸手接过奏章,转身随手丢回桌子上,而后转头看向范文程道:谁说不是呢!此人不除,范卿之策便无法实行,真是可惜了这条好计策了!
说到这里,他稍微有点期盼,问范文程道:卿可有良策,助本汗除掉此人?
范文程听了,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皱着眉头低头沉思了起来。
皇太极见了,也不生气,知道他这是在认真思考,便转身踱步,缓缓走向自己的位置,同时自己也在思考。
过了好一会后,范文程先行向皇太极奏道:主子爷,奴才想了,如今我大金缺粮,东江又是个威胁,因此奴才觉得,或有一策可破局!
皇太极一听,大为高兴,情绪都一下高涨了不少,连忙问道:快快讲来!
粮食问题是大金目前重中之重,而卢象升这个登莱巡抚也同样是大金的心头之患。如果两者都能解决,那大金的实力必将更上一层楼!
要说论脑子灵活,女真族人还真比不上这些汉人。皇太极想着,不由得更是坚定了自己的策略,不能忽视这些汉臣。
主子爷,奴才以为,我大金的粮食,目前只能靠朝鲜那边了。但但阿敏贝勒爷的那套太过刚硬。过刚则易折,虽然粮食确实能获得更多,却丧失了朝鲜民心。那卢象升所领明军藏身于朝鲜,有朝鲜百姓相助,如鱼得水,而我朝鲜之大军则是瞎子摸象,自然不可能了解敌情,处于被动挨打之态势,实在不妙
皇太极听得连连点头,关于这点,他也想到了。
因此,奴才以为,我大金当改对朝鲜之策略,先出重兵再行严惩朝鲜,让朝鲜彻底为我所用,而不是如今的阳奉阴违。范文程说到后来,声音提高了不少,显然所说这条路越说越通了,朝鲜彻底为我所用后,不但能为我大金提供粮食,还能为我大金提供兵力。不要求他们去攻打明军,只需要维持地方,监视东江明军,甚至提供战船助我大金攻占皮岛。如此一来,又能解我后顾之忧。
好,好,好!皇太极一听,抚掌大声称好。这条计策,和他想得差不多。真要可行,以后明军在朝鲜将无立足之地。为了这个目的,再次集结大军前往朝鲜一次,也是很有必要的事情了。
不过要想大举出兵朝鲜,还需要考虑很多细节上的步骤。皇太极当即又和范文程商议了起来,一直到天黑,才算有个结果。而后建虏快马不断地从沈阳驰出,散向四面八方。
这时候,受皇太极之命,偷偷入关的宁完我和白养粹在天津拱手相别。只听宁完我对白养粹说道:白兄此次前往江南,身负重任,且保重了!
为大汗,应该的,应该的。白养粹心中苦笑,表面却是诚惶诚恐,不敢在宁完我面前露出一丝不忠道,倒是宁兄,前往京师一定要小心厂卫,据说他们无孔不入!
呵呵,我没事!宁完我倒不在乎,京师又无人识得,那厂卫也不是神人!
两人又客气了一番,而后便互相道别,各自踏上了要去的目的地。
高订这个欠更还掉,就没有欠更的了。吃了鼻炎的药,昏昏欲睡,等起来看看均订有没有到50。
319 卢象升凯旋
太阳慢慢地挪到了天空中间,这个时候,该是一天中最暖和的时候。可在皮岛上,很少有人会出来嗮太阳。就阳光所带来的那点温暖,远不够寒冷的海风感受更深。
可是,此时此刻,皮岛上的军民,全都一反常态。他们不但出来了,还全都拥在那简易的码头上,一个个神情肃穆,都看着一艏小型战舰缓缓靠岸。
而在码头上,军卒早已戒严,只有皮岛上最高的官吏在。他们见战舰要靠到岸上,连忙快走几步,再次迎了上去站好。
一声轻响,战舰靠岸稳住,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甲板上。
恭迎中丞大人凯旋!留守的陈继盛等人立刻单膝跪地,衷心地大声说道。
恭迎中丞大人凯旋!码头上戒严的军卒也立刻单膝跪地,同样衷心地齐声说道。
岸上的无数军民,跟着全都跪地,虽然声音不整齐,可所有的声音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恭迎中丞大人凯旋!
就算毛文龙在世时,每次打仗归来,也从未得过如此礼遇。卢象升本是文人,进士出身,为登莱最高官员。不但和军卒同吃同住,同甘共苦,还亲上战场,手刃建虏,勇力之高,前所未有。两次战事,皆是大胜,东江从未有过的大胜。夺得许多粮食,让皮岛上的军民能日子好过一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