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啸马西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初·十三
    “你先下去吧,天亮以后,去寻些柴草来。”

    仇校尉心里咯噔一下,以为自己又做错事了。不然,怎么会让自己去做砍柴的事情。

    看到仇校尉还在发呆,萧冉就说道:“这柴草极为重要,寻到后,就运到粮仓那里。若是把它们伪装成粮草那就再好不过了。”

    仇校尉虽然不知道萧冉让这么做是什么意思,可他知道,此事定然十分重要。

    于是,他抱拳说道:“萧爵爷放心,属下定然做好。”

    天色微微亮时,萧冉抓紧时间打了个盹。等他醒过来后,就看到周继站在睡塌旁。

    看到萧冉醒了,周继报告说,这城中已是鸡犬不宁了。

    萧冉笑了笑,不以为然的说道:“我不过是下令一只鸟也不能飞去出,这城中怎么就鸡犬不宁了?再说,这城里还有鸡犬吗?”

    周继嘿嘿一笑,说道:“那些百姓一早看到城里城外都是兵卒,就以为是叛军打来了,便慌里慌张的向西门涌去……”

    “慢着,那些百姓想离开?”萧冉突然正色问道。

    周继回了声“是”。

    萧冉觉得吧,自己被伤着了,不容易好的那种。

    那些百姓对自己没信心,对自己这支军队也没有信心。这可有点伤人心啊!

    给你们修房子,给你们创造吃饭的机会,原想着就是等叛军来时,这城中百姓不用亲自参战,只站在城墙上呐喊助威,给那些士卒一些鼓励就好。

    这要求过分吗?萧冉觉得一点也不过分。

    可萧冉也知道,这百姓是怕了。不但怕叛军,更怕并州军。

    “该是军民一家的。”萧冉喃喃自语着。




第四百一十五章民为重
    萧冉不等众人回过神来,接着又说道:“在下枉然身居高位,不能让城中百姓安享太平,不能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实在是罪该万死。可我不能现在死啊,叛军还没消灭,我只有做这并州军中一卒,奋力杀敌,以此来报效你等这些衣食父母。”

    这句话说完后,不但那些百姓懵了,就连戴校尉那些人也懵了。金銮王朝自打立国以来,还没听说哪个王朝贵胄给老百姓下跪过,更没有听说这爵爷给百姓告罪的,这萧爵爷怕是开天辟地以来的头一份。

    那些百姓看着一身将军甲胄,腰间挎着陌刀的萧冉,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他们中有些人畏畏缩缩的伸出双手,似乎想要搀扶萧冉起来,可他们心里又觉得,眼前这人虽说自己是一小卒,可他却是真正官,不但是官,还是这王朝显贵的爵爷。若是在平时,他们连碰他一下的资格也没有。

    “萧冉带兵来此,搅扰众位乡亲了,还请各位乡亲海涵。不过,萧冉要告诉你们的是,叛军不灭,王朝定然不会息兵止武。如此下去,生灵还将涂炭。所以,现今之法,就是尽快击败叛军,大伙才能早享太平。”

    萧冉说完后,看到那些百姓脸上已是戚戚然的样子,都在那里想着什么。

    其实,这道理那些百姓中许多人也懂,可他们心里想的更多的是怕这并州军再败了,自家再被祸祸一次。

    他们还想着,若是被叛军荼毒倒也罢了,可被并州军祸祸了他们就心有不甘。

    “前次兵败,生民罹难,实是并州军中的败类所致。我敢打保票,现在的并州军就是饿死也不会再做那种事情。”

    这些话若是站着说,就是信誓旦旦的保证,可像萧冉这样跪在地上说,就有几分哀求的意思。

    百姓依然在沉默着,萧冉挺身跪在地上,虽然眼神真诚,可在那些百姓的眼里,这官员说出的话就这么可信吗?

    壶关县令也说过让百姓相信他的话,可那些跟随他去讨说法的百姓,至今还有许多没有回来。

    这样沉默了许久,可能是看到萧冉跪的比较实诚,终于有一位老者开口说道:“萧爵爷,你说的可是真的?”

    “老丈,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是轻易不跪的。现在这带兵打仗的将军,还有这些刀口上舔血的士卒,都在这里跪着,你等还不相信他们已经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吗?”

    “不是我等不信,实在是这并州军……”老者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老丈,总要给我等一个以死谢罪的机会吧?”萧冉重重地说道。

    话已至此,纵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不能无动于衷了。那老者伸手扶起萧冉,带着歉意说道:“萧爵爷,实不相瞒,我等这次见到并州军时,着实眼前一亮,心里也盼着你等早日尽歼叛军。可今早有人传言,并州军畏缩在此,定是不敢再战。再看到大军频频调动,我等就以为叛军来攻,便想出城逃命。”

    萧冉顺势站了起来,在心里想着,这城里肯定还有没抓住的敌军探子,他们放出这样的话来,无非是看到不能出城了,就煽动百姓出城,他们也正好趁机出去。

    说了一只鸟也不能飞出去,那就肯定飞不出去。城里城外,士卒密布,就连城墙上也站满了持弓的将士。昨夜发布的军令,到今早已经布置完毕,这并州军确实已经与以前大不一样了。

    萧冉拉着那位老者的手,说道:“我以身家性命作保,叛军进不了城,百姓也定然无忧。”

    那老者和其他百姓脸上都是将信将疑的样子,萧冉正待继续说服他们离开,就听到城墙上有人喊道“萧爵爷,这边官道上来了一支车队。”

    初时,萧冉还以为是吴县令征粮回来了,可想到他不过是去了才几日,怎么会这么就回来了?

    等到那支车队近了一些后,城墙上那人又喊道:“是运送那些百姓的马车……”

    萧冉一听,顿时喜出望外,在心里暗叫了一声来的正好。这支车队就是运送下口那些无力回返的百姓的,只是,原本出发时没有这么多人,可沿途碰到那些实在走不动的,就又收留了一些。

    现在,这支车队已是人数众多,看上去竟有了数百人的样子。

    这些人进城后,西门这处更是热闹了。人们呼爹喊爷的,哭声与笑声掺和在一起,比他们当初闹着出城时更是大声。壶关城本就不大,这城里的百姓不但相互认识,有的还是亲戚。而这些回来的人,除了给城中百姓带来的是劫后余生的惊喜,还有莫名的惊诧。

    这些人竟是坐着马车,在并州军士卒的护送下回来的。一问之下,才知道是萧冉下令,让他们护送这些人回来的。

    这下那些百姓真的相信萧冉了,这样好心的一个爵爷,怎么会骗人呢?

    所谓说的再多,也不如做一件百姓的关心事。现在,萧冉终于知道这句话的意义了。

    看到壶关百姓已经忘了出城这事,萧冉便摆摆手,示意戴校尉等人离开。有百姓看到萧冉等人要走,便喊了一声后,那些百姓便纷纷围了上来。

    周继等人大惊,手都摸在了刀把上。萧冉一边挥手制止他们,一边面带微笑的看着那些百姓。

    “萧爵爷,请留步。”说话的是那位老者。

    “老丈,还有何事?”萧冉拱手说道。

    那老者向前一步,伏身拱手说道:“萧爵爷,我等才是该死,以小人之心妒君子之腹。适才萧爵爷与众位将士给我等下跪,现在,请萧爵爷受我等一拜。”

    说完,这老者先行跪下了。

    他一跪下,那些百姓也纷纷跟着跪了下来。萧冉看着眼前跪了一地的人,又看了左右一眼,说了一句话。

    “民心不可欺,欺则天打雷劈”。

    这话说的极为大声,那些跪在地上的百姓听了,顿时便是磕头不止。

    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这话都听过,可却从没有人说过欺民会如何?

    这萧爵爷却说了,欺则天打雷劈。



第四百一十六章斥候的买卖
    斥候张十七郎带着一名手下,双人四马,天还没亮就遵照萧冉的命令出发了。

    萧冉说,叛军定然是躲在离壶关城五十里以外,斥候侦查不到的地方。今日他就要多走出些路去,看看那些叛军究竟躲在哪里?

    每人多出一匹马,就能走到更远的地方。而且,当日还能返回来。如果只是单人单马,走出去的太远,返回时则要花双倍的工夫和气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为一名斥候,这道理他懂。

    快马急行了半日后,张十七郎远远的看到官道旁长着一颗奇形怪状、年头甚久的槐树,他就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先前最远到达的那处地方。先前数次出城侦查,这里就是那些斥候最远到达的地方。

    张十七郎停下马,左右看看,看到南面是从壶关城那里绵延而至的群山,而北面就是千里沃野。张十七郎觉得若是叛军真的就是藏在这里,南面山中倒是不错的地方。

    于是,张十七郎让那名手下等在这里,将马匹喂饱等着他。而他自己换过马后,径直向南面山中去了。萧冉曾嘱咐他,事情紧急,不管找到找不到叛军,当日都要回来。

    现在已经是午时,离太阳落山还有几个时辰,而那处山脉绵延不绝,想要找到一支藏起来的队伍,即使是张十七郎这样的老牌斥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张十七郎心里有些着急,就催马快走。一个多时辰后,张十七郎来到了山脚下。看看陡峭的山峰,他放下了爬到山顶上去一览众山小的想法。那山顶上虽看的远一些,可要爬上去,怕是要到夜里了。

    再看看山坡上的树林子,虽是到了冬日已经落尽了树叶,可那树林中幽静黑暗,也不像是藏着一支人马的样子。张十七郎摘下连发弩,朝着那片树林里发了一箭------

    树林中飞起几只鸟儿,在空中转了几圈后又落回到树林中。张十七郎收起弓弩,看着眼前连绵的群山,一时之间竟有些没办法了。

    他心里想着,若是顺着山势找下去,只怕是白费工夫,还不如想个办法,让那些叛军自己出来。于是,张十七郎找了一处高一些的山坡,在那里点起了一堆火来。看到火势挺大,烟柱很小,张十七郎就在那堆火上浇了一泡尿……

    浓烟冒起来后,张十七郎故意将马匹留在显眼的地方,自己却躲在了一处山石后面。他想着,若是这堆火引不出叛军来,自己就只好再寻一处地方这样做了。

    萧爵爷说,叛军离得太远,这城中发出的粮仓着火的信号,定是通过烽火传递的方式告诉叛军的。至于那些放烽火的地方在哪里,最大的可能就是这处连绵不断的南山。萧爵爷已经下令,城中一只鸟也飞不出来。那么,自己在这里升起的这股浓烟,说不定会让那些叛军以为是城中传来的信号。

    看着那股冲天而起的烟柱,张十七郎在心里默默念叨着,但愿这个办法可行。不然,今日就是把马儿跑死,自己也不可能从这大山里找到那些叛军。

    烽烟已经升起了一会儿了,张十七郎还是没有看到四周有什么反应。他心里越发的着急起来,就想着看来这个法子不行,自己只好另想办法了。于是,他走出藏身的地方,向那堆火堆处走去。

    可就在这时,目力极好的张十七郎看到东面山中,隐隐升起一股烽烟。张十七郎怔怔的看着那里,看了一会后,他便笑的歪倒在地上,快乐的打起滚来……

    哈哈哈的笑声伴随着烽烟升上空中。张十七郎在心里想着,这是自己从军以来,第一次看到烽烟升起时,心里竟是这般的快乐!

    笑过乐过以后,张十七郎便翻身上马,向远处那处烽烟升起的地方奔去。

    烽烟尽处,就是叛军藏着的地方。

    转过几处山脚后,张十七郎看到又一处烽烟在先前看到的那处烽烟东面升起来。张十七郎知道这是叛军误以为自己燃起的烽烟是从壶关城那边传来的,才做出这烽烟传递的样子。于是,他纵马如飞,继续向前飞驰着……

    绕过那处烽烟后,张十七郎看到东边再也没有烽烟升起,便放慢马速,凝神看了看最后一处烽烟东边,最后,他将目光落在一处从山中流出的小河上。

    匆匆打马过去,张十七郎在河边湿地上,果然看到了一些杂乱的马蹄印。他蹲在地上,看着马蹄印消失的方向,再看看好似乱的不成章法,可在他眼里却是有迹可寻的杂草乱石,没多久就判断出,这里数日前,曾有大批马匹来此饮水。

    张十七郎看看这条冬季水流甚缓,如一线溪水般的小河,然后以手为勺,舀起一捧河水,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然后,张十七郎呲溜一声,便将那些水吸进嘴里咽了下去。

    冰凉的河水让张十七郎精神一镇,他在衣甲上擦干手,看着这条小河想着,此处水流极为缓慢,这处的水却很清,那些叛军的营地定然离此很远。而根据河边留下的马蹄印,和两旁杂草碎石翻动的痕迹,叛军的营地就在这条小河的上游处。

    不然,这里的河水不会这么清澈,也不会没有丝毫的异常气味。而大军驻扎,首选有山有水的地方。不是因为这样的地方景色优美,而是因为有山可以依山势驻防,有水则可满足士卒和马匹的饮水需要。

    张十七郎看看两旁的山势,又看看天色,心里一时有些犹豫。若是自己顺着小河找过去,肯定能找到叛军的营地。可此时天色已晚,自己贸然深入说不定会与叛军遭遇。

    想着萧冉昨夜心急火燎的样子,张十七郎暗暗打定主意,想趁着此时天色还亮,不如就此逆流而上,先看看叛军的大致状况再说。

    斥候是做什么的?斥候就是将军的眼睛和耳朵。有了这样的眼睛和耳朵,将军就可以坐在军帐中知晓天下军事,从而决胜于千里之外。

    自己身为斥候,就要做这样的眼睛和耳朵。今日自己越是危险,来日并州军的胜算则更大,这买卖划算。



第四百一十七章爷爷,饶命
    打定主意后,张十七郎从马背上解下一个包裹,打开后,里面包着的是前些日子他带人去永安那边探查战况时,从叛军身上扒下来的甲衣。

    南诏军的甲衣与并州军的十分相似,只是甲片后面的麻布衣服的颜色是黑色的,不像并州军士卒穿的那样是青色的。其实,若是不仔细看,在这光线有些昏暗的山中,倒也分辨不出来。

    张十七郎将叛军的衣甲换上后,又将一面令旗插在后背上。这样一装扮,张十七郎就成了叛军的传令兵。不过,张十七郎知道,叛军的军营里每日都会变换口令,只这样装扮只是能让自己靠近他们而已。若是想真的走进军营里去,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好在这做斥候都有高于常人的临机处变的能力,十七郎倒也没过于担心此事。收拾停当后,十七郎骑上马,沿着那条被叛军骑军踩出的小道向小河上游走去。

    十七郎骑在马上,双眼警惕的扫视着周围。他知道,只要前面有叛军的营地,这周围就有他们的游骑哨探,就看谁先发现谁了。

    又走了一段路后,十七郎看到地上的马蹄印又清晰了些后,便打马离开了这条小道。叛军的游骑哨探只巡视到这里,若是再向前走,说不定就能遇到。

    已经离开小道走在树林里的十七郎看到一处隐蔽些的地方,就跳下马来,将马缰绳虚挂在一根树杈上。这样栓马,若是遇到山里的野兽和生人,马儿只要一挣扎晃动脑袋,就能将缰绳从树杈上脱开,从而自己跑掉。

    十七郎又将干粮袋和绳索等物从马鞍上解下来,都披挂在自己身上,然后就快速向前跑去。
1...145146147148149...1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