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任县委书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厍建玉
“从与爱恋对象的空间距离上看,恩格斯来到曼彻斯特不久,就认识了玛丽。几个月后,他们就开始同居了。没有空间距离,没有分别,也就没有思念,没有思念,哪来的爱情诗篇”陈总说。
“恩格斯一直是和玛丽姐妹生活在一起,姐姐玛丽去世后,恩格斯就自然而然地同玛丽的妹妹莉希同居,没有什么激情让恩格斯有写爱情诗的冲动。”陈总说。
“马克思就不一样了,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里尔向自己热恋的姑娘燕妮求婚,经过玛丽同意,18岁的马克思就和22岁的燕妮约定了终身。按照我们古代中国人的说法,是私定终身。”陈总说。
“1836年10月,马克思从离家不远的波恩大学转赴离家很远的柏林大学读书,空间距离越来越远,正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于不得不和燕妮在漫长的岁月里长期分离,马克思备受思念的煎熬,备受感情的折磨,倍感苦恼。”陈总说。
“在柏林,这种思念曾一度影响了马克思全心全力地投入学习。他曾向他父亲坦率吐露说,由于远离摩塞尔河谷,远离他的‘无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了真正不平静之中’。”陈总说。
“为了排遣这种思念,为了表达这种思念。18岁的马克思就开始执笔跟燕妮写诗,用诗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声。马克思的诗,大多是歌颂燕妮和倾吐自己对燕妮的思慕。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表白自己的思想志愿,和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我曾经多次读过马克思的爱情诗,我感到马克思的内心,有一团火在燃烧。”陈总说。
“还有什么原因呢”高迎春问。
“再从女方的家庭环境和学识上来说,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出生于一个德国贵族家庭,是特里尔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燕妮的父亲是一个商人,后来成了普鲁士政府一名枢密顾问官,负责萨尔兹韦德和特里尔。而燕妮呢,不仅是‘特里尔的舞会皇后’,而且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陈总说。
“因为燕妮跟马克思是私定终身,彼此思念对方是人之常情。燕妮懂得风花雪月,与马克思有强烈的的感情共鸣。马克思跟她写的时,她能读懂,能感受到马克思一颗火热跳动的心。燕妮收到马克思的诗时,‘掉下了悲喜交加的眼泪’。”陈总说。
“那燕妮跟马克思写过情诗没有呢”高迎春问。
“我不知道燕妮跟马克思写过情诗没有,但我读过燕妮写给马克思的经典情书。”陈总说。
“写的什么东西啊你还记得吗”高迎春问。
“原文我记不起来了,但我记得大概的意思。”
“那你说说吧。”
“我的亲爱的、
第547章 最美爱情诗(一)
“陈总真是不简单啊,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得这么透彻,甚至连他们的夫人的情况,都了解的这么清楚,我等完全是望其项背啊。”我说。
“常书记过于夸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竟是世纪伟人嘛,我老爷子曾经专门研究过,子承父业,多多了解也无妨啊。”海水集团董事长陈凉说。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依你说,恩格斯23岁与22岁的爱尔兰纺织女工玛丽同居,他们一共生活了20年,并且,他们真诚相爱,怎么会没有孩子呢”天行健公司董事长梁刚问。
“你问我干什么问恩格斯啊。”陈总说。
“恩格斯不在这里啊,你在这里,你不是大学教授之子吗子承父业,学问大,我只好问你啊。”梁刚说。
“那我实话告诉你,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那你可以分析啊。”
“我分析不出来。”
“这就是你不对了,高迎春问你,恩格斯跟两位夫人写过爱情诗没有你分析得井井有条,头头是道。怎么我问你的问题,就不知道,就不说,就不分析呢难道你只愿意回答美女的问题不愿意回答我们这些臭男人的问题是不是有些‘重色轻友’啊是不是请高迎春问你,你就回答呢”梁刚说。
“如果高记者问我,我也回答不出来。”陈总说。
“为什么啊”
“不为什么。”
“那总得有个原因啊。”
“关键的问题是,我手头上,没有恩格斯和两位夫人这方面的任何资料,哪怕是片言只字。没有资料,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怎么能说怎么能分析我们对伟人起码的敬畏还是要有的,没有根据的事,不能胡说啊,不能亵渎伟人,玷污伟人的英名啊。”陈总说。
“算了算了,你问陈总,陈总也不可能说清楚。现在世界上,丁克家庭多得很。我们中国在放开二胎后,人口出生率也并没有显著的增长。恩格斯没有孩子,这也很正常,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新华社省分社记者高迎春说。
“高迎春就会两边讨好、和稀泥啊。”梁刚说。
“我不是和稀泥,更不是两边讨好,而是实话实说。我们换一个话题吧,马克思给燕妮写了那么多情诗。我们能不能说一下,我们心目中最美的爱情诗呢”高迎春说。
“我赞成。”我说。
“我赞成。”梁刚说。
“我赞成。”月光县经贸委主任郭杰龙说。
“那就请高美女带个头吧。”陈总说。
“好,我带头。我心中最美的爱情诗,是舒婷的《致橡树》”高迎春说。
“你背诵一下吧。”我说。
“悉听遵命。”高迎春说。
高迎春开始背诵了。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你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推崇舒婷的《致橡树》啊”我说。
“《致橡树》是文革结束后,最早的爱情诗之一。一出现,就脍炙人口,就广受欢迎,广为流传。《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我的心弦。”高迎春说。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阴柔之美。最让我感到新奇的是,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高迎春说。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很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高迎春说。
“说的好,接着说下去。”我说。
“谢谢夸奖!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荫’就是一种意指。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高迎春说。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荫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在诗人的眼里,爱情是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互相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的。”高迎春说。
“诗人要什么爱情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同甘共苦,互敬互爱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高迎春说。
“诗人对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地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无语的会意,是心灵的契合。”高迎春说。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的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
第548章 最美爱情诗(二)
“我们都知道,泰戈尔是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伟大的诗人,能感悟伟大的爱情。泰戈尔把两人相爱而不能在一起的复杂心情,用距离感来做生动形象的形容,无疑最好地诠释了诗人当时的心境。”海水集团董事长陈凉说。
“初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令我潸然泪下。是的,有一种比生与死更遥远的距离,不是时间上的跨古今,也不是空间上的囊括宇宙,而是一种最难逾越的距离,就是心与心的距离。”陈总说。
“生与死,本是一种永远无法溶合的距离,而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是单相思者的心,与所爱的人的心,更加遥远的距离。相爱却不能相处,有情人不能成眷属,是千古遗憾的情人间的距离。而明明爱着,却装着不放在心上,是矛盾和痛苦,是真心与真心的距离。”陈总说。
“可比这更遥远的距离,是心的冷漠,是对爱的藐视,是面对爱自己的人,断然掘上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把爱远远拒绝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之外。所以,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古人还说,‘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休将心腹事,说与结交知’。”陈总说。
“距离,原本可以产生美。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陈总说。
“你把距离分得这么细,就简单地说一下这三种距离吧。”我说。
“好吧,我就班门弄釜,简单说一下。我先说时间距离,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说具体一点,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陈总说。
“平常我们所说的‘久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而秦砖汉瓦、古景旧迹等等,则说明时间越长,越能给人以深沉、古朴、回味之美。这些例子,都是审美的时间距离因素在起作用。”陈总说。
“再说空间距离,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要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还必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距离太近,就领略不到事物的整体美。如果距离太远,则看不清事物的细微之处,也难以欣赏事物的美。”陈总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的位置关系上,这种空间关系在特定的环境中,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在友好时接近,在对立或关系疏远时保持一定距离。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审美活动中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是必要的,必须把空间的远与近有机地结合起来。”陈总说。
“最后再回到我们的主题,就是心理距离上来。审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最佳的审美效果就产生于适当的心理距离。”陈总说。
“有一句谚语说,远看一只猪,近看一头驴。是啊,距离产生错觉。当然,距离也产生美。但对于审美主体,就是对单相思的人来说,与审美对象,就是与暗恋的对象之间,不需要什么这距离那距离。”陈总说。
“对于诗人来说,心理距离,就是一种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种距离,不是审美,不是距离产生美,而是距离产生痛苦。全诗以爱为主线,诗人敏感的字里行间,流露着痛苦而无奈的情感,越读越不能不令人动容。”陈总说。
“诗歌简短而整齐,诗人反复咏叹着‘不是……而是……’,采取对比的手法,层层深入,把读者带到了那种痛苦的最遥远的距离,并把诗人的情怀感染给每位读者。读至最后,令人恍然大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实际上是心与心的距离时,早已是让人泪眼模糊了。”陈总说。
“人,为何不放下心的冷漠,把心与心的距离拉近,好好感受别人赋予你的爱呢别让心与心成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吧。别让心与心,成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成为一种悲哀。爱情如此,做人也理当如此。”陈总说。
“说得好,继续说下去。”我说。
“诗人在前五小段中,层层推进,直抒胸臆。把‘爱与距离’直接地表达了出来!一种无奈和无法找到真正共同语言的痛苦感受,便油然而生了。世事难料,人心难测。现实的不同境遇,让彼此之间对爱的理解与感知,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根本就无法在心灵上找到真正的慰藉。”陈总说。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这几句诗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最让我认同的,同时也是感受最深的。这是真正的虚伪,彻头彻尾的虚伪。也是真正的伤害,彻头彻尾的伤害。”陈总说。
“如果,爱未被对方感知,而产生了‘最遥远的距离’,给一方带来了莫大的心理痛苦,那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顶多有点让人陷入单相思的意味。但毕竟还可以进一步设法让对方感知。也就是,还有希望,只是比较苦恼了些而已。”陈总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