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帝成长录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艾芮宸
鸿钧道人清醒了,张昊天的这种侵占就没有之前那般迅速了,而且还面临着鸿钧道人的极力反抗,给张昊天侵占天道法则带来了极大困难。
但此时张昊天已经占据了优势,已经不惧与鸿钧道人进行争夺造化法则。
而鸿钧道人此时则十分地难受,可谓疲于奔命。
一方面鸿钧道人面临着张昊天对造化法则的侵占,另一方面他所吞食的天道法则之间的冲突极为剧烈。
鸿钧道人现在是急得满头大汗,真是分身乏术。
而随着张昊天给他的压力越来越大,鸿钧道人不得不面临着极为艰难的选择。
对于鸿钧
第568章 鲁国之发展
在张昊天的修为境界来到了圣人高阶之后,他发现了造化童子的不同。
此时的造化童子虽然还只是在先天至宝层次,但张昊天在他的身上竟然感到了一股神秘的气息在其体内存在。
这股气息之强,即使是圣人高阶,也感到一阵阵的心悸。
张昊天反复看了看造化童子,让造化童子极为不舒服,便问道:“老爷,是童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吗”
张昊天便问道:“造化童子,你吸收了造化玉碟之后,难怪出现了什么大的变故不成怎么感觉你与之前不同了。”
“没有什么不同啊,只是感到童子变大了,实力增强了。”造化童子一愣,便道:“老爷,您一看便知。”
张昊天也不客气,在神识之中对着造化童子仔细察看。
张昊天最终还是发现了造化童子的不同,在其核心之处,有混沌元气不断生成,不停地滋养造化鼎。
张昊天惊道:“童子,您竟然能够自我产生混沌元气,这太不可思议了。”
造化童子则道:“产生混沌元气,不好吗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会不同。”张昊天则叹道:“在这方世界进入到洪荒世界之后,此世界已经不再产生混沌元气了。因此,此世界的混沌元气是用不分则少一分,这也是为何圣人越来越少的原因。”
望着造化童子疑惑地眼神,张昊天继续解释道:“圣人的混沌元气也是从万千灵气中提炼出来的混沌元气,但这些混沌元气不是自我生成的,只是对原来灵气的提炼。就像老爷我,就得益于之前积攒下来的混沌元气,但想要增长混沌元气,只能从天地灵气中炼化,而不能如你一般自我生成。”
造化童子高兴地道:“那就是说童子现在很厉害了”
“当然!”张昊天抚摸着造化童子的头道:“等我有时间,还得向你学习这产生之法,说不定会有天大的奥秘存在。”
确实,张昊天对这种能够自我产生混沌元气之法充满了好奇,他打算将至真圣人叫来,一直参悟此法。
不管张昊天和至真圣人如何参悟造化童子自我产生混沌元气之法,单说此时的孔子(含真)也在经历着自身的蜕变。
在儒门成立以后,孔子的势力在急剧地变化和提升。
儒门成立,在鲁国大兴,许多年青子弟,不仅包括权贵子弟,还包括平民子弟都加入到了儒门之中,研习儒学。
孔子也励精图治,使得鲁国大治,国力一日强上一日。
其实,以孔子之能,治理一个国家当然不在话下,况且还有那么儒门之大能在辅佐他。
当然,这其中首先面对的问题便是三桓的势力。
在鲁定公时期,三桓“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
由于之前三桓的势力窃取了国君的权力,不仅三桓掌握着鲁国的军权,而且国家的大部分税收也被三桓所收取。
孔子之前采取的隳三都的行为,只是因为三桓的配合,再加上孔子的措施得力,才得以成功。
鲁国的问题主要是民众只知道“三桓而不知公室矣”。
为了扭转局面,孔子首先采取了让民得利的做法。
其中一条便是采取了初税亩的措施。
所谓初税亩,就是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
鲁国之前施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
当时,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急剧增加。
但这其中,私田没有保障,平民是得不到利益的,只有权贵才能得利。
&nb
第569章 还政于王室
齐国、莒国、郯国、徐国、宋国、卫国6国联军压向了鲁国,鲁国面临着极其危险的境地。
许多臣民都十分惶恐,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局面,而孔子则不现丝毫紧张之色,还在曲阜之地举行了宴会,欢歌载舞。
得到鲁国这种情况,让齐国等想要征伐鲁国的国君轻了一口气,都道:“鲁国看样子,是认命了,不打算挣扎了。”
齐国国君将其他5国国君叫到一起道:“将下来,我们要稳扎稳打,全力合围鲁国,让鲁国成为历史吧!”
在6国联军开赴鲁国之际,孔子一方面举行宴会,另一方面派遣能言善辩的子贡和子我,分赴楚国、晋国,请求援军。
另一方面,孔子在加强边境防御的同时,派遣子路带领一队人马穿越泰沂山脉,埋伏起来,以待有利时机发动对齐国的进攻。
孔子就对子路他们道:“单纯的防御已经不可能解决鲁国的问题,只有主动出击,才有解决的可能。”
对于楚国和晋国的援军,孔子料定子贡和子我一定会完成任务的,作为大国楚国和晋国不可能任由齐国将鲁国消灭。
这其中就有平衡法则的作用。
齐国、楚国、晋国都是大国,而且都有称霸的野心,那么其中任何一家势力坐大,都会对其他两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就像现在,一旦齐国将鲁国拿下,其国家实力就会提升极大,非常不利于楚国和晋国。
果然,如孔子所预料的那样,在子贡和子我的游说下,甚至没有付出多少代价,楚国和晋国就答应出兵了。
因此,齐国、莒国、郯国、徐国、宋国、卫国6国联军还没有开始进攻鲁国,楚国和晋国已经纷纷提兵向着六国施加压力,命令六国必须撤军。
其中晋国将大军已经开赴齐国和卫国边境,而楚国则直接威胁着郯国、徐国、宋国后方。
可以说,齐国、莒国、郯国、徐国、宋国、卫国6国联军还没有与鲁国战斗,就已经面临着腹背受敌的窘境。
“没事的。”面对惊惶的其他5国国君,齐国国君装作淡定地道:“此次机会难得,一旦鲁国强盛起来,我们都没有好果子吃。不要害怕,我们改变策略,快速地将鲁国击败,在晋国和楚国攻击之前将鲁国消灭,那他们也就没有借口出兵了。”
齐国国君“没事的”话音刚落,就见一位齐国将领慌慌张张地来到大帐之内,忙道:“齐王,大事不好。鲁国有军队不知从哪里越过了泰沂山脉,直奔临淄而去。”
“什么”齐王大惊失色,一旦自己的首都被攻破,即使攻下鲁国,也没有什么意义,到时还将面对楚国、晋国的攻击,齐国就离灭亡不远了。
齐王想了想,最后无奈地道:“撤兵!”
随着齐国撤兵,六国联军也就成了笑话,莒国、郯国、徐国、宋国、卫国也纷纷撤兵。
就这样,施压鲁国的6国联军刚成立不久,耗费大量物资,还没有进入鲁国就慌忙地撤兵,就为当时的一个笑话。
鲁国的危机在孔子弹指之间就解决了,这让孔子的威望得到极大的提升,一时之间民众归心,国家愈发强势起来。
但鲁国想扩张势力也是不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他几乎夹在了几个大国之间,没有扩张的空间。
面对这样的问题,子贡有一次就问孔子:“先生,鲁国现在已经强盛起来,不能就放弃这样的难得机遇啊!不过,其他国家还好说,齐楚晋虎视眈眈,如果不想办法,这些成果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为了别人的盘中餐。”
孔子则道:“无妨,我们要定正朔,占据大义,到时再相机行事。”
对于鲁国的现状,孔子比谁心中都有数。
西周时期的鲁国可以说是最受王室重视的诸侯国,将之称为诸侯国之首并不为过。
 
第570章 文化与国家
其实,不仅子我,就是包括颜回在内的其他弟子也都看得出来周王室式微,根本难堪大任。
可是孔子还是要还政于王室,只是要一个建立儒门、传播儒学的便利,这让这些弟子十分的不解。
而孔子则耐心地对弟子们分说道:“你们认为国家领土非常重要,我恰恰相反,认为领土你可以再夺得,而人心失去一时就难以再得到,而文化一旦建立了,一辈子都难以改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文化植入民众的内心。”
看着弟子们还懵懂的样子,孔子继续解释道:“在这个乱世,人心易失,领土更经常变换,而就像大家认识的字一样,你们认识了这个字,就很难再不认识了,文化也是一样,只要他们接受了我们儒家文化,无论大家相隔多远,最终当我们振臂一呼时,自然一呼百应。”
子贡作为商人出身,看重的投入产出比,他慎重地则问道:“先生,我能明白这文化的重要,可是这个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战争、势力却是眼前的东西,如果我们连这领土都没有了,那么谈文化还有什么意义呢是否会得不偿失呢”
孔子肯定地道:“这要看怎么去推动这件事了这也是我要还政于周王室的原因。推广一门学说,名义与力量同样重要。如果我们来强行推广儒学,毕竟人单势孤,而有了王室这杆大旗在,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推广我们的学说,而有我们鲁国这么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就可以保证我们的学说推广下去。”
孔子看了一眼众多弟子道:“将下来,我们将面临着各种挑战,以后就是看你们发挥实力的时候了,你们需要各尽所能,将儒门发扬光大,将儒学传播到整个南赡部洲,乃至整个玄黄世界吧!到时人人得享圣贤之位。”
孔子(含真)有多世经验,前身更是昊天大帝之存在,说服这些弟子还是比较容易之事。
待得孔子一番说教之后,一众弟子十分兴奋,各个摩拳擦掌,都想在这个过程中一展身手,得享圣贤之位。
其实,孔子说的并没有任何问题,而是直指问题本质。
后世有一国说法就是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也就是其国的文化,这是非常有道理。
而孔子的做法正好相反,先正其史,建立文化,再寻找立国。
在此后,儒门的一切做法的出发点就变成了推广儒学,而不在意领地的多少。
当然,如果有更多的领土,鲁国也不介意扩张自己的势力。
此时,鲁国外有王室作为援手,内有儒学这个学说作为支撑,实力是愈发强大。
以王室为名,鲁国先后在周边王国强行推广儒学,逐渐地将除了齐国、宋国之外的其他莒国、郯国、徐国也纳入到自己的文化圈之中。
只有齐国还困难一些,不过儒学也在扩散之中。
一些儒门的弟子已经进入齐国,传道授业解惑。
儒学本身讲授仁义之道,在此乱世仿佛是格格不入,其实恰好相反。
战争久了,人们对和平就会分外地渴望;道德缺失久了,人们对仁义就特别地看重。
孔子的儒门主张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孔子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而是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此时的儒学就像一股清流,对当时的混乱
第571章 学说之战争
现在的玄黄世界还是以玄学、道家学说为主,佛家学说还是处于发展阶段,传播的范围要小得多。
因为,在南赡部洲的最中央的地界,以各种学说为主的国家之间既有国家之间战斗,也有学说之间的论战。
一时之间,南赡部洲显得混乱不堪,不是今天这个国家攻击那个国家,就是明天这个学说大师与那个学说发生了论战,进而引起了更混乱的战斗。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相对于领土的得失,学说、信仰的争夺反而会更激烈一些。
这其中,儒门因为有浩然正气以及仓颉古字,无论是口头上论战,还是在真正的战斗方面都占据了优势,成为了极其强势的一方。
对于儒学来说,此时附近的学说,一个是宋国的墨家学说,一个是齐国的阴阳家。
而儒学要发展,扩张目标,齐国就成了第一选择。
对于这个选择,并不是所有弟子都理解,老实的颜回便问道:“先生,齐国远比宋国实力强大,为何选择难度更大的齐国,而不是宋国呢”
子贡一向思路比较活泼,他便道:“先生,是否因为相对于墨家学说,阴阳家学说更容易一些”
孔子赞许地点了点头道:“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齐国强,而阴阳学说弱;宋国弱,而墨家学说强。我们是以学说来立国,当然要从学说的先易后难来推进。”
孔子又道:“虽然我们是学说之争为主,但国家始终是依仗的根本之一。而此时鲁国处于四周王国包围之中,虽然莒国、郯国、徐国已经对儒学有所信仰,但毕竟还不是鲁国的真正属国,还会有反复的。而只有拿下齐国,齐鲁连成一片,鲁国的发展才能无后顾之忧,儒学才更有发展的底蕴。”
孔子看了看弟子们道:“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不知你们仔细研究了阴阳学说没有虽然与我们儒学有些差异,有些地方还是相通的,甚至有些内容就是我们儒家思想,因此对待阴阳学说,能不对立就不对立,如果能够合流,倒是皆大欢喜。”
孔子最后道:“所谓以正合以奇胜,此次论战以颜回为主,而子贡作为副手,争取一个好结果。”
孔子虽然是儒学的创始人,但毕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鲁国国君,不适合出现在论战之上。
不过,他也不是没有准备,在颜回和子贡代表团出发之前,他将子贡叫了过来,将3个锦囊交给了子贡,让他在僵持不下的情况打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