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玉帝成长录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艾芮宸

    这也得益于孔子这么多年收的弟子众多,这里面什么样的人才都有。

    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那可不是说笑的,这些年来他培养的门人弟子只比这个数多,不比这个少,而且他们分布在了各行各业之中。

    像政事方面有子路、子有冉有,外交方面的子贡、子我,德行方面声名显著的有子渊颜回、伯牛、仲弓等。

    孔子之所以将子贡安排在郕邑这里,不是因为别的,就是看重他的口才,能够料事之能。

    此时的郕邑虽然被收服了,但毕竟之前一直在孟懿子、公敛处父的治理之下,而且他们这些年治理得极好,人们还是很归心的。

    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政事,不能在短时间将这里安抚下去,将来就会产生问题。

    而子贡就可以依靠他的才能将郕邑民众变成鲁国的臣民,而非三桓的部下。

    当一切都平静之后,孔子带着孟懿子、公敛处父回归曲阜,对三桓大加安抚,同时来回看管。

    孔子在鲁国这些年也不白呆的,对其中的很多关系都是洞若观火,自然很好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将三桓逐渐架空了,权力一步步收归到了公室之中,也就是孔子(含真)中。

    就在孔子解决内忧之际,外患则来了。

    而这个外患来自于齐国。

    在齐国,有个掌权的大夫叫田常,利欲熏心,几次请求国君给他增加封地,都没得逞。田常怀恨在心,阴谋发动叛乱,可他又担心其他贵族大臣反对。

    于是,田常借口孔子继承鲁定公之位不合法、不合规,就调集军队准备攻打鲁国,企图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抬高自己在齐国的地位,从而有助于叛乱成功。

    与此同时,齐国国君对孔子也十分忌惮,也同意田常的做法。

    齐国便将目标定了郕邑,大军随时准备向着郕邑而来。

    得到消息后,孔子当然非常着急。

    郕邑是鲁国的北大门,一旦攻破,后果不堪设想。

    与此同时,郕邑刚刚经过毁掉了超过标准的部分,本来城池就不坚固,再加上人心浮动,很容易出事情。

    孔子一方面派军队支持郕邑,另一方面在想办法如何破解危局。包括子路等弟子都请命与齐国决一死战,孔子都没有同意。

    后来子贡站了出来,道:“还是我去吧!”

    孔子也欣然同意他去解决此事。

    子贡临危受命,承担起了保卫鲁国的重任。

    子贡发挥自己的特长,并没有在鲁国待着,在安排了郕邑的防卫之后就跑到齐国。

    他到齐国后求见田常道:“听说阁下要攻打鲁国,这可是大错特错了。”

    田常问道:“怎么错了?”

    子贡道:“鲁国是非常难打败的,你想灭掉它根本没可能。因为鲁国的城墙又矮又薄,护城河又窄又浅,国君昏庸无能,老百姓都不愿意打仗,这样的国家你是不可能打败他的。你不如到南方去打吴国,




第561章 子贡的能力(下)
    面对子贡的劝说,夫差问道:“我早就对齐国恃强凌弱看不下去了。这次我一定要出兵伐齐救鲁,教训齐国。不过被我打败的越王勾践正在苦身养士,磨刀霍霍,我担心他会报仇。我要出兵先把勾践收拾了,再北上伐齐救鲁,这样才更安全一些,此事你看怎么样?”

    子贡心道:“鲁国和齐国人马现在正在对峙,根本就等不到那时,恐怕等吴国出兵到了鲁国,黄花菜都凉了,不行,我得好好准备些说辞。”

    子贡想了想道:“越国力量跟鲁国差不多,但是齐国却是比较强大的。如果齐国灭了鲁国,它的力量将会更强大。大王,您打着扶危济困的旗号,不去跟强大的齐国较量,反而先去打弱小的越国,这不是欺软怕硬吗?不仅错失了良机,还把名声搞坏了。您如果担心越国报仇,我可以去越国劝说他们派兵跟随大王一起伐齐救鲁。这样,越国的军队都由你调遣了,他还有什么力量实施报仇呢?”

    夫差听到越国可以派兵跟随一起伐齐救鲁,便放心下来,同意了子贡的说法,让子贡到越国去。?

    越王勾践听说孔子的学生子贡来了,亲自到郊外迎接,自己驾车把子贡接到馆驿,问道:“子贡,您是孔子的高徒,鄙人这儿是蛮荒之地,为什么您屈尊到此呢?”

    子贡便老实地道:“我现在正在劝说吴王夫差出兵伐齐救鲁,他已答应了。但他担心越国趁机报仇,所以准备先出兵把你们灭了,然后再北上。看来你们越国要有大麻烦了。”

    勾践忙道:“我哪敢报仇啊?还请先生救我。”

    子贡便对勾践严肃地道:“如果你没有报仇之心却遭到别人的猜忌,那是非常愚蠢的;如果有报仇之心却被别人看穿了,那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想报仇还没动手就被别人给灭掉了,那是注定失败的,这都是办大事的大忌啊!”

    勾践听到这番道理后,吓出一身冷汗,顿首再拜道:“我倒是愿意与吴王共赴生死,但不愿意此时就被看穿,怎么办才好啊?”

    子贡道:“夫差凶狠残暴,搞得臣民难以忍受。又连年打仗,士兵怨声载道。伍子胥是个贤臣,因为进谏被夫差杀了。伯豁是个自私小人,反而得到他的重用。这些都是吴国的亡国之象。大王,您现在应该旗帜鲜明地支持夫差北上伐齐救鲁。他只要出兵,无论胜败,力量都会遭到削弱。那时,越国的机会就来了。”

    子贡又劝道:“现在您应该用珍宝说动吴五,‘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到时,吴王失败了,您的机会就来了。吴国战胜了齐国,必然会去攻打晋国,我到时去面见晋国,让晋国有了防备,到时越国和晋国共同攻击吴国,吴国必败。”

    越王高兴地道子贡金百镒,剑一,良矛二。

    子贡没有收下礼物,而是星夜兼程地赶到了晋国。

    子贡对晋王道:“吴王夫差要出兵攻打齐国了。一旦他取得了胜利,一定会攻打晋国,你们要做好准备。”?

    晋君大恐,问道:“为之柰何”

    子贡提议道:“修兵休卒以待之。”

    之后,子贡便回到了鲁国,向孔子复命。

    孔子听完子贡的叙述后,赞叹道:“子贡大才也,此事非你不能完成也。”

    而子路则问道:“先生,现在我们怎么办”

    现在孔子的弟子还是习惯称他为先生,而非国君。

    孔子答道:“静待时局变化即可。”

    话说,越王勾践完全采纳了子贡的意见,真的派了大夫带了大量珍宝求见夫差,对吴国一番恭维,同时派了3000兵马供夫差调遣。

    没后顾之忧的夫差一看果然如子贡所说,便安下心来,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去攻打齐国。



第562章 儒家仓颉字
    看到了子贡,孔子(含真)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申公豹,想到了申公豹独特天赋。

    而子贡的才能就偏向于此,如果子贡能够像申公豹一样修炼,那么在此方面一定也会取得很高的成就。

    当然子贡的秘术不是申公豹的天赋神通,那种神通只适合申公豹,子贡可学不来。

    子贡可以学习孔子(含真)经过这段时间摸索而形成的另外一种修炼法门,而子贡就可以修炼其中的一种秘术。

    经过这段时间的修炼,孔子(含真)每天都在飞速地增长着,而他也在思考着自己的道在哪里

    孔子(含真)所想的是:“自己有帝皇大道、有平衡法则这些都是没有问题,那么这些人类钻研学问之人是否也有自己的道呢”

    孔子(含真)结合后世的关于儒家的记忆,便道:“后世儒家可以养气,修炼浩然正气,但那需要很长的时间的积淀,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儒家学子通过简单修炼就可以护身卫道之法呢”

    孔子(含真)想了许多时日,最后终于让他想到一个办法,想到了一个人,而那个人绝对不会吝啬他的成果为孔子所用。

    因为那个人是人族,而且是造字圣人仓颉。

    孔子(含真)所想到的办法就是仓颉所造的字。仓颉所造之字和普通之字还不同,那真的有惊天地泣鬼神之能,有无穷妙用,而因为是仓颉而造,天生适合人类。

    当初,仓颉造的字隐入了虚空,但孔子(含真)知道如何将其调用出来。

    而这正是孔子之前的积淀所形成的。

    在早年的学习过程之中,在养气、学习、练字之时,孔子就能够感受到那股隐于虚空的力量,并时与牵连。

    当时,孔子还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力量,不过当他恢复了记忆之后,就明白了那就是仓颉所造的字的力量。

    那些字隐于虚空,却与人族紧密相连,是可以为人族所调用的。

    此外,仓颉当初发明出了这365个大字之后,整个人也废了,全身的精力都被抽空,可以说这些字本身就带有仓颉的力量,那种属于人族的独特力量。

    而含真对仓颉的力量又十分地熟悉,不说他之前练字有感,就是用法术想要将他们调用出来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孔子所想的是:“既然通过练字什么的可以感知这些仓颉字,那么一定有调运他们的办法。现在就看怎么运用了。”

    孔子(含真)实验了无数的办法,最终发现当人族以特殊的吟唱的办法可以调用这些仓颉字的力量。

    而不同的字竟然有不同的力量,需要不同的吟唱办法才可以调用出来。

    如果不是含真与仓颉特别熟悉,如果不是孔子之前对这些字已然有了一些体悟,孔子(含真)最终也发现不了这门功法的。

    在运用这些字的力量的时候,孔子也终于养出了浩然正气,而浩然正气并非亘古长存的存在,需要如孔子这般的读书人一点点地滋养才能壮大。

    而此气也能在护持自身,只不过现在力量比较弱小而已。

    孔子一方面让弟子们修炼这浩然正气法门,大家一起滋养此气。

    另一方面,孔子将仓颉字的运用法门开始因人而异地进行传授。

    而此次立功的子贡得传的字便是“辩”“言”两字。

    当子贡运用特殊法门与“辩”“言”联系在一起之后,他顿时感到一股无穷的力量从虚空之中传了过来,让他有了力抗山峰的力量。

    子贡十分欣喜,郑重谢道:“先生大恩,永世难忘。”

    孔子则道:“子贡,你最能举一反三,既然传你辩、言二字,希望你能够掌握更多仓颉字的法门,这就靠你自行摸索了。”

    &



第563章 骑马找马矣
    正是由于儒家仓颉字和浩然正气的出现,给了儒家底气,也给了儒家崛起的真正的潜力。

    之前,孔子的弟子虽然众多,但大都都是实力平庸之辈,只有如子路那般还有些护身之能。

    这些弟子也大都需要一份生计养家糊口,一般是投靠一方势力,或者独自搞些生计。

    这样一来,孔子弟子虽多,力量却很分散,并没有形成一股庞大的力量,只是为孔子赚取了一些名声而已。

    可是,有了儒家仓颉字和浩然正气,这就完全不一样了。

    只有那些真正依附于孔子的力量、立了一些功劳才会得到赐字,慢慢这些人就逐渐凝聚在了一起。

    特别是因为孔子继承了鲁公之位后,他也有了地盘,有了权势,就可以为弟子遮风挡雨,提供弟子们发挥自己本领的平台和位置。

    这样一来,孔子的弟子大都选择了跟随自己的先生、老师,要共同开创一番事业。

    就是这样,孔子身边聚焦的人才越来越多,可供他选择,并成为他的弟子也越来越优秀,一个类似门派的儒门逐渐形成了雏形,并不断地发展壮大。

    而随着儒门的出现,看到规模越来越大的弟子们,每个都在研读经典、吟唱仓颉字、修炼浩然正气,孔子感到了自己真正的强大,一股自信油然而生:“只要他们真正成长起来,这个天下,又有什么地方可以阻挡于我。”

    现在孔子唯一缺少的就是时间。

    孔子现在可谓是一心多用,一方面要治理本来就十分弱小的鲁国,另一方面还要防备着四周的敌人,尤其是强大齐国的入侵。

    这是国家之大事,涉及他带来的平台,孔子不可能不上心。

    鲁国北方是大国齐国,国力是鲁国数倍不止,而鲁国周边包括莒国、郯国、徐国、宋国、卫国,可以说他周围都国家,是一个被各大国家包围的国家,环境十分恶劣。

    这里面就不得不提当初子贡的贡献,正是因为此时强大的齐国自顾不暇,才让孔子此时能够从容布局。

    不然不说别的,孔子这样继承鲁国国公的这种事情,齐国就可以找到借口对鲁国进行攻击。

    孔子实力再强,也不可能是强大齐国的对手。

    这是国家大事,此外,孔子现在还需要寻找一切机会修炼,此时是天地灵气逐渐增长的良机,他要借助这个难得良机不断地恢复修为。

    此时,又有圣人主动转世重修,每当有圣人转世,天意间的灵气就会提升一大截,这对于孔子(含真)来说,那就是提升法力修为难得的机会。

    此时,孔子(含真)的境界在,只差法力修为而已,他此时需要做的是便是不断吸纳法力,修补之前修炼之中的漏洞。

    对于漏洞,孔子(含真)早就在张昊天和至真圣人的帮助下,已经有了许多想法,此时自然会水到渠成,快速得多。

    当然,这其中还有浩然正气和仓颉古字的修炼之法。

    孔子(含真)作为老师当然要等待一步,为弟子们探索出来一条路来。

    不过还好的是,当孔子(含真)探索出来了一套方法之后,有了他的弟子们的帮助,集合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使得他没有花费多少力气,就已经将这条修炼之路探索得十分完善。

    当然,按照孔子(含真)的想法,这只是为弟子们探索的修炼法门,让儒家弟子有了护身之力而已。

    不过,当孔子(含真)与张昊天见面之后,张昊天却纠正了他的想法,让他不得不重视浩然正气和仓颉古字来。

    张




第564章 儒门的出现
1...138139140141142...1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