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唐诗剑诀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曾灵

    浡泥国为东南亚小国,位于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北部地区,即今日的文莱达鲁萨兰国。浡泥自然风光优美,资源丰富,盛产龙脑香,百姓“煮海为盐,酿秫为酒”。麻那惹加那乃为郑和下西洋后首位来华的西洋国王,明朝廷上下分外重视。当浡泥国使团到达福建时,朝廷不仅派宦官杜兴等前往迎接,还令沿途地方官员都要设宴接风,不许有一丝怠慢。

    浡泥使团到达南京后,向永乐帝进献了龙脑、帽顶、腰带、片脑、鹤顶、玳瑁、犀角、龟筒、金银八方器等方物,表达浡泥对中国的友情。永乐帝朱棣亦向浡泥国王与王妃回赠了冠带袭衣,银制仪仗、交椅、水缸、水盆,白罗制的伞、扇、销金鞍马、金织文绮、纱罗和绫绢衣等礼物。

    永乐帝朱棣还令人将浡泥国进献的礼品陈列于皇宫显要位置,供群臣与百姓参观,让国人进一步了解浡泥的文化与特产。

    大明对浡泥国王的来访给予最高规格的礼遇,将使团安置于朝廷专门接待外宾的会同馆,并精心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浡泥国王不仅受到明成祖的接见,还会见了大明朝廷主要大臣与社会名流,与明朝社会各界进行了交流与接触。

    陈此之外,浡泥来宾还在明朝廷大臣陪同之下参观游览了不少地方,参加不少文化娱乐活动。中华文化之繁盛,让浡泥国王十分钦羡、仰慕。

    或许是舟车劳顿,或许是水土不服,永乐六年十月一日,来华不久的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不幸于会同馆病逝,年仅二十八岁。弥留之际,国王嘱咐臣属与子嗣,要世代不忘大明天子的恩德,并要求将遗体安葬于中国。

    永乐帝惊闻噩耗,下令罢朝三日以表哀思,并赐谥麻那惹加那乃“恭顺”。明朝廷遵从浡泥国王的遗愿,按王的规制将他隆重安葬在南京安德门外的石子冈,为陵墓建祠立碑,还特意选派人户世代为其守护陵墓,岁时拜祭不辍。

    明代以后,南京石子冈浡泥国王墓逐渐被荒山野草堙没……

    直至后世,重新发现浡泥国王墓址。该墓东西相对,由南而北有石文臣、石武将、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离石兽不远处有神道碑龟跌。碑身长宽各三尺有余,厚近一尺,残碑中“浡泥王去中国”等字样依然清晰可读……

    安葬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后,永乐帝诏令其子遐旺袭封浡泥国王,赏赐冠服、玉带、仪仗、鞍门、服物、器皿及金银、丝绸等。

    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月四日,遐旺离别南京时,永乐帝朱棣亲自在奉天门设宴为遐旺饯行,并赠送黄金百两、白银三千两,派遣中官张谦和行人周航护送遐旺等归国即位。

    在遐旺的请求下,永乐帝朱棣还敦促爪哇国王都马板取消爪哇每年向浡泥索取的贡物。

    麻那惹加那乃在访问中国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政府对浡泥国的深厚友情,为纪念此次富有意义的访问,曾请求永乐帝封表浡泥国后山为镇国之山。麻那惹加那乃病逝后,王子遐旺再次请封其国后山,于是永乐帝赐封其国后山为“长宁镇国之山”。明朝廷特派使臣至浡泥国,在山前竖立了“长宁镇国之山碑”,碑上雕刻着朱棣撰写的碑文:

    “炎海之墟,浡泥所处。

    煦仁渐义,有顺无忤。

    撦撦贤王,惟化之慕。

    导以象胥,遹来奔赴。

    同其妇子,兄弟陪臣。

    稽颡阙下,有言是陈。

    谓君犹天,遣其休乐。

    一视同仁,匪偏厚薄。

    顾兹鲜德,弗称所云。

    浪舶风樯,实劳恳勤。

    稽古远臣,顺来怒趙。

    以躬或难,矧曰家室。

    王心亶诚,金石其坚。

    西南蕃长,畴与王贤。

    矗矗高山,以镇王国。

    馋文于石,懋昭王德。

    王德克昭,王国休宁。

    于万斯年,仰我大明。”

    永乐七年(1409年)一月底,郑和船队进入印度洋面,再次拜访了锡兰山国。

    在一下西洋之时,郑和船队察觉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对已方满载货物不怀好意,便仓促离去;此次再访,更是小心翼翼,再三防范。但这国王亚烈苦奈儿已闻知大明王朝的威名,已然不敢造次;如此庞大的船队,俨然是一股覆国的力量……

    锡兰山国又称“僧伽罗国”是南印度的佛教圣地,居民大多是虔诚的佛教徒。国锡兰山国曾是佛祖释迦牟尼传教之地,国中有不少佛祖的文物遗迹。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涅槃后,以三昧真火自行荼毗火化,共烧出八万四千颗舍利,其中有四枚佛牙舍利,一枚被帝释天(佛教护法神)请往天宫供养,一枚被捷疾罗刹请入龙宫,另两枚留存人间。

    留存人间的两枚佛牙:一枚“法献佛牙”,供奉于中国北京西山灵光寺;另一枚供奉在锡兰山寺,世称“锡兰佛牙”。各国佛教徒至锡兰山,必至该佛寺焚香,祈求平安吉祥。

    永乐帝朱棣信奉佛教,当他得知锡兰山供奉着一枚佛牙,便嘱托郑和访问锡兰山时一定要代表他至锡兰山寺礼敬佛牙并布施。

    此外,身为三宝太监的郑和亦是虔诚的佛教徒,至佛牙前上香礼拜,祈祷佛祖保佑远洋船队的往返平安亦为他之心愿。因此,当船队二次至锡兰山后,郑和率领船队首先来到供奉佛牙的锡兰山寺,去完成永乐帝的夙愿。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一日,阳光灿烂,和风习习,锡兰山寺金碧辉煌,佛像被重新涂刷了金粉。郑和率领船队官员来至佛寺,举行了礼敬佛牙和盛大的布施财物仪式。

    布施仪式结束后,郑和于佛寺内竖立了事先于国内刻好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以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雕刻而成。碑文中,郑和颂扬佛祖仁慈、圆明广大,赞颂锡兰山为佛教圣地,海道大开,商旅往来虞,最后记载了此次布施的主要物品及数量。




第308章 三下西洋·御驾北伐
    此次锡兰山郑和布施的主要物品有:金一千钱、银五千钱、各色纻丝(缎)五十匹、各色绢(细丝绸)五十匹、织金纻丝宝幡四对:纳红二队,黄一对,青一对。古铜香炉五个戗金座全,古铜花瓶五对戗金座全黄铜烛台五对戗金座全,朱漆铁香盒五个,金莲花六对,香油二千五百斤,蜡烛十对,檀香十炷。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后因动乱而不知散落何处。直至今世,人们方且在锡兰岛南部港口城市高尔一个路口下水道内寻至,但已有部分残缺。如今此块残碑保存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国家博物馆。

    碑顶两面两角叶圆拱形,碑的上部前后两面刻有二龙戏珠浮雕,碑的四周饰以花纹。石碑长四尺有余,宽二尺有余,厚约五分。碑石背面光滑平整无文字,而碑石正面刻有中文、泰米尔、波斯三种文字。其中,中文刻在碑石右侧,幅面长三尺有余,宽约一尺;泰米尔文在碑石左上言,幅面长约一尺五,宽一尺有余;波斯文在碑石左下,幅面与泰米尔文相仿。

    碑文中仅有汉文尚存,其他两种文字已大部分磨损、模糊不清。

    斑驳的碑石,见证着那段过往的岁月……

    郑和主持的此次锡兰山佛寺布施活动与立碑之举,弘扬佛教文化,使当地民众及各国香客、商贾亲眼目睹大明帝国的风彩与明王朝的富有,提高中国威望,扩大中国在西洋各国的影响。

    在锡兰山,郑和也礼节性地拜访了国王亚烈苦奈儿,再次规劝他弃恶从善,与周边各国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亚烈苦奈儿表面答应,背里依然故我。

    离开锡兰山,船队又先后拜访了甘巴里国、陈拨巴丹(今印度陈默达巴德)、加异勒(今印度南部的卡异尔)、小葛兰、大葛兰、柯枝、古里、南浡里等国。

    甘巴里、阿拨巴丹、加异勒是三个南亚小国,气候民风相似,物产虽不丰富,但民风淳朴,它们与锡兰山国相邻,屡受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尔欺凌。

    郑和船队的顺道访问,加强了与它们的联系,并给予他们道义上的支持与鼓励,随后他们均派遣使者随中国船队来华访问。

    永乐七年(1409年)六月间,郑和船队结束西洋各国的访问,顺利返回南京。

    郑和向永乐帝朱棣报告此次下西洋如何调解暹罗与占城、苏门答剌、满剌加等国的矛盾与纠纷情况,并着重汇报了在锡兰山布施的盛况。

    对于郑和二次下西洋所取得的成果,永乐帝朱棣龙颜大悦,他要求船队加紧休整,作好三次下西洋的准备。

    九月,归国仅三个月的郑和船队再次踏上第三次出使西洋的航程。

    十二月,郑和统领大型宝船四十八艘、其他船只一百余艘及官兵近三万人,自福建五虎门扬帆远航,再次前往西洋各国。

    也正是郑和三下西洋之时,丘福北伐兵败的消息传至朝廷。永乐帝朱棣一喜一忧。最南端安南战场上的张辅势如破竹与北方丘福的全军覆灭成了鲜明的对比。朱棣决意御驾亲征。安南的战事远远不足以影响大明的局势,而这北方蒙古鞑靼却是一股足以动摇大明统治的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永乐八年(1410年),战旗猎猎,士兵的刀剑闪着寒光,坚硬、冰冷、凛冽的北国寒风伴随着朱棣御驾亲征。

    此次朱棣率领五十万军队的强大阵容,他决定予对手一记重拳,不打则已,打便一击致命。此便为朱棣此行目的。并且此行朱棣北伐决心巨大,他不惜动用明朝精锐五十万,并且亲自带队,可见他对鞑靼部落的不断侵扰已经失去耐心。

    出发之前,朱棣下令十三岁的皇长孙朱瞻基留守北京,还给他配备了夏原吉这个著名的辅臣,让夏原吉负责六部和都察院的诸多事务。

    此处却不能不提夏原吉此人。

    夏原吉,字维喆。湖广长沙府湘阴(今湖南湘阴)人,祖籍浙江开化,后迁徙于江西德兴。

    夏元吉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中举人,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以诚笃干济为太祖所重。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任内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明成祖即位后,夏元吉升任户部尚书,主持浙西、苏、松治水事务,被委以重任,与蹇义齐名。

    说起来,夏元吉最初并不是朱棣的人。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夏元吉作为建文帝的大臣户部右侍郎,为建文帝积极筹措粮饷,甚至称得上是朱棣的敌人。

    朱棣对于自己的敌人,从来不会手软。当朱棣攻入京城后,有人将夏元吉抓来。朱棣大手一挥,要将他处死。夏元吉说,好啊。不过,我手头有点工作没有完成,能不能等我完成后再杀我

    朱棣一愣,这种把工作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人,他还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人,怎么能杀呢朱棣虽然冷酷,却并不是傻子。等夏元吉干完工作,朱棣并没有杀他,反而将他升任为户部左侍郎。不久,又提拔为户部尚书。

    受“靖难之役”的影响,朱棣即位之初,国家财政比较困难。夏元吉就任户部尚书后,砍了三板斧。一是裁减过多的财政供给,大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二是严申食盐和钱钞方面的禁令,增加财政收入。三是推广屯田种养,供给边防军队,减轻人民负担。这三板斧砍下去后,国家财政状况大为好转。

    有钱好办事。

    朱棣出手阔绰,“靖难之役”结束后,他既要打赏有功之臣,还要分封藩王。不久平定安南,要派郑和下西洋,要在北京修建皇宫以便迁都……哪项开销不是花钱如流水,若无夏元吉的精心打理,“国用不绌”,如何撑得如此庞大的开支

    二月初十,朱棣大军正式出发,随驾亲征的有学士胡广、庶子杨荣、谕德金幼孜等人。其中自然少不了自安南撤回的张辅与王九!



第309章 北伐·赚钱大计
    永乐八年(1410年),战旗猎猎,士兵的刀剑闪着寒光,坚硬、冰冷、凛冽的北国寒风伴随着朱棣御驾亲征。

    此次朱棣率领五十万军队的强大阵容,他决定予对手一记重拳,不打则已,打便一击致命。此便为朱棣此行目的。并且此行朱棣北伐决心巨大,他不惜动用明朝精锐五十万,并且亲自带队,可见他对鞑靼部落的不断侵扰已经失去耐心。

    出发之前,朱棣下令十三岁的皇长孙朱瞻基留守北京,还给他配备了夏原吉这个著名的辅臣,让夏原吉负责六部和都察院的诸多事务。

    二月初十,朱棣大军正式出发,随驾亲征的有学士胡广、庶子杨荣、谕德金幼孜等人。其中自然少不了自安南撤回的张辅与王九!

    安南的战事已告一段落,小股、不成气候的叛军交由沐晟将军继续围剿,而此次沐晟终于明白王九的锦衣卫的触角到底有多敏锐……当然此乃后话。

    公主朱菁随张辅大军一同返京,在南京城王九与杜雪萌带着的闺女七毓、任罄与已满周岁的阳明依依惜别,公主朱菁送王九至十里长亭。

    公主朱菁怨气大得很。

    “都不知晓父皇为何召你一起至那里,要么就到闷热得如火炉的地方,要么就至冷得剌骨之地。等父皇归来,我一定要好好跟他好好计较一番。你又不是武将,不知派你去做甚。”公主朱菁怒气冲冲地道。

    “眼睛。你父皇派我去做眼睛,”王九笑道,“他让我在军中找些人,纳入‘睚眦’,当探知敌军所在,便会集结队伍予雷霆一击。”

    “那岂不是很危险那却如何是好”公主朱菁瞬间又担心不已。

    “无妨。打不赢,跑便是……”

    王九终于到了“风吹草低现牛羊”之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是此地最好的写照……

    大漠之行,成就了王九所率的“睚眦”之“大漠黑煞”之赫赫威名!

    除此之外,流动的“明月关”随着五十万的大军推进,慢慢地建立了起来……

    “明月关”,是王九一时意动,为亦兵亦商的锦衣卫将触角延伸至大漠深处所取之名。王九深研历史,在他看来,无论自汉与匈奴、唐与突厥,北宋时契丹与女真……至今时的明启王朝与蒙古,这些游牧民族与大汉民族之间的斗争贯串着整个中华文明。

    游牧民族,吃喝全部依从天意;假若来个寒冷的冬天,牲畜冻死无数,确实无法生存,只能去抢;且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环境恶劣,一口铁锅可当传家宝传至三代……中华文明,自然是他们所向往之地。

    但万里长城的修筑,将他们完全隔绝于中华文明之外……

    草原所食,尽皆为肉食,腥燥无比;草原之人,天气寒冷,又需酒活血。酒肉养人,人皆短寿。

    茶叶可解腥燥,助消化,草原对此需求旺盛无比!

    草原人所穿尽为皮草,且盛产皮革,对中华的丝绸、布匹更是向往无比……

    在王九看来,这茫茫大草原,绝对是待开拓的聚宝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出征之前,王九曾与大明的财政部长----户部尚书夏原吉就五十万大军的粮草运送问题进行过深入交流。

    王九将自己锦衣卫军械司所最新研制的“武刚车”演示予夏原吉看。
1...124125126127128...1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