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唐诗剑诀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曾灵

    夏原吉看后,大为赞赏。

    武刚车,为一种作战战车。

    自军械司为王九统领后,在研究经费、家用补助大幅增加的情况之下,他们所研制的新式武器层出不穷,武刚车正为军械司最新研制成果。

    军旅之中确实所需一种既可用于打仗,又可运送粮草的器物,于是“武刚车”应运而生。

    武刚车可以运送士兵、粮草、武器,亦可用来作战。作战之时,武刚车车身需蒙上牛皮犀甲,捆上长矛,立上坚固的盾牌。有的武刚车开有射击孔,弓箭手可以躲于车内,通过射击孔射箭。用武刚车作战之时,可将数辆武刚车扣在一起,成为坚固的堡垒。

    精于算计的夏原吉首先对武刚车赞扬一番后道:“本官以为,跟随大军前行的武刚车,可交由工部批量制造,以三万辆为宜,大约可运粮二十万石。每十天可以此筑一座小城,斟酌贮粮,以备军用。”

    “夏大人,那粮食、劳役呢”王九问道。

    “粮食以国库征用,劳役则征用民夫,”夏原吉看向王九,大有深意地道,“莫不是王大人另有算计”

    王九道:“在下确实另有想法。”

    夏原吉挠了挠头道:“王大人不妨说来听听。实不要瞒,如今大明国库,捉襟见肘。征安南、迁都、下西洋……哪项不是花钱如流水。如今陛下统兵五十万,御驾亲征,更是大手笔!实不相瞒,如若不是你那边的锦衣卫这两、三年年陆陆续续填入近千万两银子,二下西洋亦陆续收入数百万两银子,这国库实在是揭不开锅了!”甚少向人吐苦水的夏原吉终于忍不住向王九诉苦。

    王九笑道:“我说夏大人,实不相瞒,如今我打算在随陛下的路途中建立‘明月关’,而随这‘明月关’之后,会有江浙一带的粮商,以辅助陛下的粮草供应,但仅为补充。主体还是要靠国库与民夫。”

    “你跟我说这些,却是有何用意当国库的粮草不够之时,你们‘明月关’是不是打算高价卖粮予陛下”夏原吉差点跳了起来道。

    王九的头摇得如同拨浪鼓道:“夏大人,此话差矣。如若陛下粮草不济之时,我‘明月关’当然不会高价卖粮予陛下,成本价或低些亦无不可,保证大军供应即是。但若可能,我们‘明月关’会在沿途收购些来自大漠的皮草或者其他物事,看看会不会有些盈余……”

    王九的话未完,那夏原吉一拍大腿喝道:“好啊!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假若如此,各取所需,还打个鸟仗啊!”

    夏原吉哪里知晓,这些都是那个大胖子袁杰写了一封厚厚的信予王九,信中详细阐述了他对“明月关”看法、定位等,最为重要的便是如何赚钱;并且在他的信中,曾提到一桩计谋,不费刀兵便瓦解一个春秋大国,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第310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若论“不战而屈人之兵”,却不能不提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天纵其才,《管子》一书中提至“衡山之谋”,为有史以来第一个文字记载的利用经济手段打击敌国的案例,这实为“不战而屈敌之兵”的典范!

    当时,齐桓公想要吞并衡山国,可是又没有十足把握能够赢下,因为衡山国擅长制造器械尤其是攻城机器。于是齐桓公向管仲讨教,管仲献上一策:派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器械,燕赵秦等国为了防止我国坐大必定会跟着买入,这样衡山国器械供不应求必定将价格上涨多倍,如此一来,衡山国百姓必定抛弃本业,全部去生产器械。

    齐桓公依计行事。

    果然,衡山国器械上涨十倍之多!

    此时,管仲再派人去盛产粮食的赵国收购粮食,然后将收购回来的粮食在齐国高价回收。这下子所有粮食商都将粮食运到齐国贩卖。

    齐国垄断了市面上的大部分粮食之后,开始宣布与衡山国断交,燕赵秦等国也纷纷效仿。衡山国由于百姓全部都去盛产器械高价出售了,荒废了田地,断了粮食,也无足够的器械可以守城,顿时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齐国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衡山国北部,鲁国吞并了其南部。

    “上兵伐谋”。兵不血刃,没有硝烟,但是残酷性一点也不输予真刀真枪的战争!

    一理通则百理通,或者说“一招鲜,吃遍天”。

    齐鲁争霸,而管仲又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攻势,废了鲁国,成就齐恒公的霸业……

    欲以经济攻势,首要足够的资本,否则必败无疑。

    管仲一向提倡低税制。

    如农业税,齐国两年纳税一次,税率丰年一成五,常年一成,欠收之年半成,如遇饥荒,则免税!

    商业税上,其关市税率仅有百抽一至二。

    因为管仲认为多收税不一定好,因为它是有形的,是直接从老百姓兜里掏钱,有点像明抢,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的办法是偷之于无形,哦不是,是取之于无形。办法为“官山海”。

    所谓“官山海”,即是将山、海资源垄断起来,山上出铁矿,海里产海盐,此即盐铁专卖。管仲便是要让政府垄断盐铁专卖,以此“寓税于价”,把税收隐藏在生活必需品盐铁之中,使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他们既不知情,自然毫无怨言,即“取之于无形”。

    这样一来,盛产盐铁的齐国,就成了管仲经济攻势的最大资本,为一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春秋为青铜向铁器过渡的时代。

    《管子》书中记载,当时天下剑戟等兵器普遍用青铜,针织用具、农具、工具则多为铁铸。

    铁作为一切工作之工具,是重要生产物资。齐国经济发达,铁器铸造业极为兴盛,只要把齐国官营的各种铁器的价格稍加些许,卖往天下,积累起来便为天文数字。

    其次,天下每人每日均要食盐。盐为重要生活物资。而当时中原地区除了晋国的河东盐池,便仅有齐国临海专门出产海盐。

    管仲予齐桓公算了一笔账:

    当时齐国约有五十万户二百余万人,中原地区则约二千万人口。

    保守的估计,约一千万人口消费齐国的海盐。平均每人每月食盐大约三升,每升只需加价二钱,齐国每月可获财政收入竟多达六千万钱,为当时齐国每月税收收入的两倍!

    这是什么概念此即只要食齐国海盐之人,均在为齐国纳税。

    所以管仲自豪的称之为“煮沸水以籍天下”,煮沸取之不尽的海水,就可以收取无穷无尽的税赋!

    更妙的则为,盐属微量消费品,无人觉得齐国对他们的经济剥削,仍然孜孜不倦无怨无悔的为齐国输送财富。齐国国内,齐桓公因为利润丰厚完全不必担心财政赤字,可大量减免农业与商业税,实现管仲的低税制。

    换而言之,盐铁价格的上升,反而让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此亦证明了管仲的“富治思想”: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便是要老百姓手里有余钱,老百姓手里有余钱,方可自官商购买生产、生活资料,从而又促进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反之,若老百姓的钱被高赋税搜刮走了,无钱买东西,市场便会萧条、萎缩,形成恶性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管仲在齐国为盐铁专卖,而非盐铁专营。

    齐国无国营工厂,而是将山海资源承包予民间生产,然后由国家统一收购,如此便可控制盐业的销售与产量,进而控制盐价,让国家和百姓均可赚取巨额利润,以免造成后世汉武帝实施盐铁专营而“与民争利”,最终导致国民分裂的恶劣情况。

    由政府控制专营权,然后将经营权下包给民间商人,以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此即后世非常流行的“资产国有,承包经营”之雏形。

    总之,如此一来,齐国便在不压迫百姓的情况下,积累了巨额财富。

    有钱不一定可使鬼推磨,但措施得当,绝对可以控制别国的经济,进而控制对方的政治,则敌国尽在我彀中,这岂不比辛辛苦苦舍生忘死去打仗轻松的多,有趣的多么

    所以,齐桓公对管仲的提议甚是有意:既可称霸天下,又毋须战争流血,简直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嘛,这样好的事儿哪里找

    但齐恒公还是疑惑:可是亲爱的仲父干爹啊,那具体余下应如保做呢且听如下分解。



第311章 上兵伐谋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谋攻篇》

    管仲告诉齐桓公道:鲁国纺织业发达,跟我们齐国有的一比。如今,我们就要帮助他们一下。君王您可以带头让齐国贵族们改穿鲁国生产的绨料衣服,还要带动鼓励全国的百姓都去买,让鲁国人大赚一笔!

    齐桓公歪着头发傻道:仲父,干爹,你的脑袋没发烧吧,寡人是要制服鲁国。而且这样搞的话,我们齐国的丝织业可以大受打击了!

    管仲笑道:君王不闻“预先取之必先予之”乎我们就是要让鲁国人先占便宜,再来对付他们!至于我国的丝织业,可以由国家收购,绝对不会受影响,而且到时候会有大用处!现在,咱们就先让国内的丝织品完全依赖鲁国进口,这样一来,鲁国的农民就会放弃种田,全去种桑养蚕,或者进城至纺织厂做农民工……

    齐桓公突然一下子跳了起来,叫道:好,就这么办!

    管仲与齐桓公双手紧握,二人齐声发出了阴险的大笑……

    很快,齐国成鲁国绨衣的海洋……

    当是时,世人还以为此为一场时尚风潮,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竟是管仲的阴谋!

    于是,“鲁国制造”的服装在齐国成为了紧俏商品,价格大涨。

    然而,管仲不仅没有提出反倾销政策,限制鲁国丝织品进口,反而派人去与鲁国的商人道:你们给我贩来鲁绨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金;贩来万匹,给三千金。反正越多越好……

    鲁国的商人怀疑地问道:太宰为何要如此

    管仲笑道:没办法,谁叫齐国百姓喜欢你们的产品呢反正我们齐国人有的是钱,花都花不完,而且这样你们的政府财政有盈余,就不必向人民征收农业税了,我们这是双赢啊!

    为了迷惑这些商人,管仲还收受了他们回扣,假公济私大赚一笔。

    商人们大喜,便开始大量养蚕种桑,并招工开织厂,源源不断的向齐国输送绨匹,以赚取巨额利润……

    而鲁庄公发现纺织品给鲁国带来的贸易顺差后,也大喜起来:织业繁荣,政府税收增多,税收增多,寡人就可以大幅减免农业税,让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此国富民强,何乐而不为

    于是鲁庄公发布了大量优惠政策,鼓励全国百姓加入到丝织业大军中来……

    一年后,管仲派人至鲁国考察,发现鲁国已经经济泡沫弥漫了……

    农村人口全都毁粮种桑,城市人口则全改行开织厂,资金不够怎么办,找地下钱庄借!

    以前钱庄借钱,庄主还考虑一下借款人有没还贷能力,有没有房产抵押之类的。现在,只要是说借钱搞丝织业的,统统放贷,丝织业现在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哪有还不起钱的!

    这可真是全民大炼钢铁,哦,不对,是全民大织鲁绨。

    鲁国大城小镇,几乎所有车辆马匹都被用来运输出口到齐国的丝织品了,街道上的灰土遮天蔽日,如同刮起了沙尘暴,十步之外都看不见人。

    农业型大国鲁国已被管仲成功和平演变为纺织轻工业发达国家了,其经济发展速度增长的超快,快的都有点变态了……好,时机成熟,鲁国人也该为他们的见钱眼开付出代价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切的繁荣,都是虚假的,都是泡沫,都是管仲的阴谋!

    果然,齐使回来报告完情况,齐桓公于是立刻改穿齐国丝帛,并声称极其讨厌鲁绨;并放开国库,向老百姓与中原各国低价倾销之前囤积的齐帛,同时闭关,停止进口鲁国丝织品,停止向鲁国出口粮食。

    两个月后,上行下效,齐国穿鲁绨的人已然绝迹,再过两个月,中原各国也很少穿鲁绨了。

    十个月后,管仲再派人去鲁国考察,发现鲁国已经陷入了粮食极度紧缺的窘境之中:百姓饥贫,民不聊生,鲁绨堆积如山变成废物,丝织厂大批倒闭……

    鲁庄公什么税都收不上来了,政府财政赤字疯狂暴涨。

    庄公无奈,只得赶紧命令百姓改种粮食,但短时间内粮食根本无法收成,结果鲁国的粮价竟然暴涨到一千钱,为齐国粮价的百倍。

    齐国的商人趁机至鲁国高价出售齐国粮食,将鲁国之前卖鲁绨赚到的钱,加倍赚回去……

    至此,鲁国农业完蛋,经济崩溃,百姓无法生存只得逃亡,两年后,鲁国民众有十分之六跑到了齐国。

    齐国人口大增,越发强盛,而鲁国国将不国矣!

    齐桓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83年,鲁庄公被迫归顺齐国。

    桓公恩赐了他一些粮食,让鲁国勉强渡过难关。

    这便为鲁国退出春秋大国行列的一个转折点。

    十余年后鲁庄公去世,三桓作乱,鲁国进一步衰弱,就基本上沦为中小诸侯了。

    而齐国则进一步强大,此后还依样画葫芦,用这种方法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和宋国,成就春秋霸主!

    此即杀敌不见血,灭国不用刀,只要让齐国的商品填满了各国的市场,则天下尽在管仲的掌中。

    后世之中,诸葛亮曾利用直百钱与蜀锦收割东吴与曹魏的财富,使用得亦是非常成功,相当高明!

    很显然,假若曹魏和东吴能够好好地学习《管子》,联手抵制蜀锦,诸葛亮的日子肯定会相当难过;当然,前提是曹魏和东吴的织锦业也必须足够发达才行,而曹魏和东吴没这水平,所以估计也还是很难办。

    归根结底,蜀汉织锦发达,号称“魏晋以来蜀锦兴,锦缕专为蜀有。”(朱启钤《丝绣笔记》)而齐国则“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

    二者的丝织产业对敌都是碾压性的优势。由此可见,经济攻势中的贸易战最终还是国家意志、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的综合比拼,这才是蜀汉与齐国成为赢家的原因。

    读史鉴今,“不战而屈敌之兵”、“上兵伐谋”,兵不血刃而取得最终的胜利,实在是兵家的最高智慧;历史会告诉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实在是王九麾下的大胖子袁杰的读书所得……
1...125126127128129...1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