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剑诀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曾灵
太子,实在是一个尴尬的角色。
永乐帝朱棣一路向北,临走之时,接受群臣跪拜,交待太子朱高炽道:“此际大明各事务,你定要尽心尽力。”看似交权,但朱高炽明白,此际正是考验他的关键时刻,实在不可掉以轻心。此际他的两个弟弟,尤其是汉王朱高煦,正在眼巴巴地等着自己出丑,然后他们方有机会上位……
放权不是放任自由,在太子身边,朱棣安排了一帮与太子相处和谐之人与一些监视太子之人。
当然,这些人于暗处,随时向朱棣汇报太子的一举一动。
走之前,朱棣专门与负责留守南京的四大重臣座谈。
此四人分为为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
朱棣对此四人郑重道:“留守非常重要。文臣中命你们四位辅佐太子监国,如同当年唐太宗每次派房玄龄一般,意义重大。望你们理解联之良苦用心,兢兢业业,不许有一丝懈怠。”听起来如同交流,其实这是朱棣给此四位戴上紧箍咒。话外之意便是:假若太子有何不妥,我唯你们是问!
这四位均为老臣,自然明白朱棣的话语中之意。
永乐年间,太子监国总共六次。此次北伐期间,为太子第一次监国,自永乐六至八年(1408----1410年)间。
朱棣规定,除文武朝拜、周围邻国朝贡、边境调发这些重大事情需转发北京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太子直接处理,不必专门请示北京的皇上。这既是对朱高炽的信任,亦为一种考验与历练。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他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世子。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其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
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永乐帝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偏爱他的两个较年幼和更好武的儿子朱高燧和朱高煦,并常常带他们去参加征战,使其与长子接受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
朱棣大军继续前行,王九贴身护卫着朱棣。
朱棣对王九的护卫甚是满意,这种将敌军脑袋送予他砍的护卫,可做得如此不露痕迹的着实绝无仅有。
更为难得的是,王九丝毫不居功,并且对此甚是淡漠……
朱棣又打了一次胜仗,回至中军帐中,甚是兴奋地冲着王九低声道:“哎,俺说你这九哥儿,怪不得那老廖说他不必来,只你在此便好。”
王九伸手将朱棣身上的盔甲卸下,笑道:“陛下开心便好。您能亲自率兵冲锋,便是众将士们的福气。等那些将士告老还乡时,可向村里人吹嘘道,自己年轻之时,还曾与陛下一起并肩杀敌……”
朱棣揉了揉稍有酸楚的肩膀,哈哈大笑道:“真有你的。俺还道你这小子不会说话呢,以前成天在殿前如同一根柱子,那菁儿成天叫你‘柱子’。”
王九未有答话,只是略用真气助已是年过半百的朱棣运血过宫。朱棣毕竟已是知天命之年纪,温暖的气息在其体内游走,让在躺椅之上的朱棣舒服得差点睡着了……
朱棣忽然瞪大眼睛,如同牛眼一般,若有所思地问道:“俺说九哥儿,说句实话,你觉得俺那几个儿子,如何”
此话一出,却吓了王九一大跳……
第315章 我心皎皎向明月
永乐帝朱棣共有四子,末子早夭,其余三子分别为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
王九其三子均极少交集。
唯有交集之时便是其在御前侍卫之时,王九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如同柱子一般。
王九虽在,但却如不在。
常人看到王九,但甚少注意。
朱菁注意得到王九,实是因为王九救过他。
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均看到王九,但从未留意。
但那长子现在亦为太子的朱高炽不仅留意过王九,且每次见到王九均会在两名宦官的搀扶之下,冲着王九稍稍点头示意。虽然王九从未直视太子朱高炽,但他自太子的略微示意之下,感受得到太子朱高炽如同肥猪的身体之下,释放的善意……
王九实在不能拒绝这种善意。
同时,王九可以感觉得到太子朱高炽肥胖的身躯内,却是包裹着的火烫的赤子之心……
因为王九自己亦有。
老廖在王九入宫前,曾对王九言道:“你之赤子之心在于‘义’。我这老不死的,至今仅见过二人有此种赤子之心。而另一位……呵呵……你见到便会知晓。”
当王九见到这太子朱高炽之后,瞬间就知道,这老廖说的人是谁了。
老廖说的人,正是这太子朱高炽无疑。
而这朱高炽的赤子子心,便在于“仁”。
圣人孔子将“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亲也。----《说文》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即便太子朱高炽被时常暴跳如雷的永乐帝斥责,骂得狗血淋头,朱高炽在台前跪拜不起,在太子朱高炽的肥肉挤得看不见的眼睛内,王九依然感觉不到一丝不满,唯有温良而已……
而其余二子朱高煦、朱高燧,当被朱棣斥责之时,王九很清晰地感觉到那二子在低下头之时,目光中的不满与怨气!
王九的感觉分外敏锐。而其他大臣见到朱棣的诚惶诚恐、又或哀怨满怀……王九更是心若明镜一般。
公主朱菁与太子朱高炽的兄妹感情相当好。朱高炽当然知晓自己的父皇对自己不甚喜爱,有时与公主朱菁言谈之中,忐忑不安、如坐针毡之情,却是通过公主朱菁之口,传入王九耳内。
朱菁有时甚是可怜自己这位肥胖如猪的哥哥。
永乐帝朱棣未曾想到,自己随口的一句话,却让王九的脑子如电般闪现如此多的念头。
而王九与太子朱高炽的唯一一次交集,却是在一次朱棣冲着朱高炽大发雷霆,直喷得跪拜的朱高炽满面口水之后,命他自己起来。但那朱高炽如皮球一般,实在爬不起来,满堂之人尽皆不敢动,原朱高炽身侧两名宦官亦不敢动。
满堂皆惊……
而此际,如柱子一般的王九动了,他却是一个箭步走到太子朱高炽的身侧,一柄上鞘的短刃直插朱高炽的肋下,一腿直垫朱高炽的臀部,直接将近三百余斤的朱高炽架了起来。
直至此刻,永乐帝朱棣方才发现自己的火气也是大了些,若非王九出手,这实在亦是让自己亦下不了台:这朱高炽虽然肥胖,但实无劣迹,这台下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自己这火也是有些过了……
但皇上绝不会承认自己有错!
太子朱高炽向王九投了感激的目光,而王九亦回报以朱高炽善意的目光。
这即为二人的唯一一次的交集。
时转境移,时空转至北伐的军帐之内。
朱棣见身后的王九一直未回话,便转头将目光移至王九的脸上。
“怎么,不敢回话如今帐内仅俺们二人,那几个没卵子的,算不上。”朱棣目光扫向几名宦官,那数人吓得连忙跪下,不敢言语。
“陛下,请恕臣无礼,”王九终于开口道,“如今太子实有一‘仁’字可当。另在臣看来,其身体着实堪忧。不若将目光投至下一代……”
朱棣看着漆黑如墨眼神的王九,王九亦正视朱棣。
朱棣忽然“哈哈”大笑道:“果然好个九哥儿,忠心可鉴啊……”
随即朱棣便将话语转至他处。
王九将朱棣推血过宫后,交由几名宦官带朱棣沐浴更衣、侍候休息而不提。
王九出得帐后,便有那自己的亲卫头儿刘老二前来。
王九交待那刘老二命睚眦必须保证大军百里范围内巡视。
刘老二应声领命而去。
王九叹了口气,自去巡营而不提。
伴君如伴虎,此言实在不假。在王九看来,如若此次自己所言如不符圣意,那必会为日后埋下祸患。
依多疑的朱棣来说,他能如此问自己,那便是欲在自己处寻得让自己心安、且自己已认同的答案,而非推翻自己的判断。
而这王九所言,却正是依从了朱棣的判断;而这王九亦是所言从心,却未昧心而言。
依王九如今的境界,实在不愿违心而言,因为天有“道”,而王九已初窥“道”境。
其实王九亦有话未说完,那便是关于朱棣的其余二子,次子朱高煦与三子朱高燧。
不可否认,次子朱高煦与朱棣极为相似,且在“靖难之役”中,随朱棣身边,数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而那朱高煦亦是以其父为标杆,处处模仿其父之作风……更有甚者,虽然其大哥朱高炽已然身为太子,因其父朱棣为四子而为帝,这朱高煦甚是想以次子取而代之!
殊不知在旁人看来,这朱高煦只是形似而已。
依张辅与王九瞎聊时,评价这次子朱高煦道:“这次子,也便是志高才疏……”
王九笑笑而不语,左右而言他。
张辅明白,此话实在不宜宣之他人之口,好在这九哥儿游离于朝堂之外;而这家伙虽然官居三品,却从未听闻与人结党之类的,从不与他人交往,如同闲云野鹤一般……
而按王九的说法便是:“‘我心皎皎向明月’便是……”然后,这张辅冲着王九屁股便是一脚,奈何这王九从来都是脑后长眼睛一般,张辅又是一脚踢空……
第316章 北伐·南征
朱棣大军继续前行。
王九仍在朱棣一侧护卫。
按张辅的说法,这御前带刀侍卫一职,从未听闻陛下下诏将此职解除,所以这王九仍需挂着此职。且老廖未曾跟随陛下出征,所以陛下护卫一职板上钉钉地需要王九承担;且在开战之初,张辅已任王九逍遥了好一阵子,此际回程,更需谨慎……
睚眦回报,有残余蒙古骑兵不时窥探、尾随其后。
朱棣大喜,让部队故意在渡河蛙丢弃辎重诱惑敌军,造成明军疲惫不堪的假象。
残余蒙古骑兵果然上当,纷纷来抢明军丢下的物品。这实在是因为蒙古军物资太过匮乏。此时,早已在背后埋伏的朱棣又亲自率领千余名骑兵杀出,蒙古军惨败,自此再也不敢尾随明朝大军!
朱棣率军占领胡山。
永乐帝朱棣登山远眺,五十万大军蜿蜒自头望不到尾。王九、张辅紧随朱棣身侧。
一时朱棣感慨万千道:“偿有闻,‘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皇位坐了八年,但始终觉得于战场上厮杀更为酣畅淋漓!”
王九与张辅拱手低头而不言。
凉风掀起了朱棣的战袍。朱棣手一挥,又笑道:“你们二人在安南之战,俺已留意许久,发现你们二人配合作战,实是相得益彰。实乃大明之幸。想来大明有你们二人,定可保得大明江山永固。”
王九与张辅二人连忙谢恩。
朱棣手一摆,示意不需多礼,他又思虑道:“安南至今未平,此番北伐之后,那沐晟就算了。你们二人再度携手罢!”路途之中,朱棣收到安南战报,安南之战势又陷入胶着状态之中!
朱棣转身又面向山下自北方而归蜿蜒的大队,嘴中自言自语地嘀咕道:“假若有日,俺死于征途之上,亦是不枉此生……”
张辅未曾听清,但以王九的耳力,却是清晰地听到朱棣的自言自语。
王九瞬间全身一征。一侧的张辅看着王九,疑惑的眼神,似乎在问:陛下说什么
王九摇了摇头,示意过后再与张辅说道。
王九叹了口气,隐隐觉得这朱棣此话并非一个好兆头,弄不好为一语成谶。
但此刻的朱棣却非如此以为。在朱棣看来,茫茫大草原,却是自其年轻之时便纵马于此,而自己数十年的征战生涯,大多于此苍茫的草原之上……假若马革裹尸于此,亦是自己的宿命。
这却是朱棣随口的肺腑之言。
朱棣一直在胡山之上站立了半晌。
随后,朱棣命人在此立碑记载功先过目与警示敌人:“瀚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胡尘,永清沙漠。”
回师途中,再次来到清流泉,朱棣又命人刻石碑:“于铄六师,禁暴止侮。山高水清,永彰我武。”
鞑靼部落遭此打击,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反抗,伟大的黄金家族就这样悄声无息地陨落……
本雅失里逃至北边,一年后被瓦剌部落首领马哈木收拾,终于殒命。
此后,到处流窜、疲惫不无功而返鞑靼丞相阿鲁台也主动归顺称臣,被朱棣封为“和宁王”,但他最终也死于瓦剌部的刀剑之下。
这便是一直不甘心臣服大明、鞑靼丞相的下场,他期望拯救蒙古,但却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永乐八年(1410年)六月,朱棣班师回至北京,在奉天殿接受群臣朝拜,庆祝此次胜利。此次出兵五十万,征伐半年,歼敌共计万人。
朱棣暂时放下心来,蒙古暂时闹腾不起来了。但很快便证明这亦只是其一厢情愿。鞑靼被剿灭,另外一支原本对大明俯首称臣的蒙古势力瓦剌部落却偷偷崛起,躲在一旁暗处冷冷发笑……
永乐帝朱棣又重新将目光投向大明的最南方。
持续太久的战争,很容易成为一个泥潭。
安南战争,最终也是陷入了这种状态。
这场由朱棣设立交阯省所带来的后患竟然持续了如此之久,这是他所未想到的。但皇上就是皇上,皇上无错,为维护皇上的权威,明朝大部队再次开始对安南的征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