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剑诀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曾灵
随着王九的五指如同弹簧般的弹动,“嗖嗖嗖嗖”四声,那四道幽蓝的光在王九修长的指间离去,却是超出郑和的理解,划了一道弧度,“笃笃笃笃”,整齐地钉在了王九身后的土墙上……
郑和手执酒杯,正待欲饮;见此状,却是忘了喝,张大了嘴,半端酒杯……许久,方且回过神来,猛将酒灌进肚里,道:“我说王兄弟,你可真是让为兄大开眼界啊!”
王九不在意地笑笑,伸出右手,手一摆,一只钢刃却在手指间。他修长的手指一转动,那钢刃却翻上手背,却在他中指关节处,如同一只风叶转动了起来……王九手背一弹,中指关节却换成了食指指尖,那钢刃仍是不停地转动……煞是好看。
王九食指一弹,那钢刃却是刚好弹至郑和的手背上,仍是不停地旋转。
郑和眼盯盯地看着自己的手,而不敢动,稍不留意,手一颤,那钢刃一滑,却是掉于桌上……
郑和叹了口气,道:“我说王兄弟,你这手,我这辈子都学不会。”
王九却笑道:“郑大哥,你却不必学。适合我的道,却不一定适合于你。这是一种御物的手段而已。我只是告诉你,首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而这武学之道,在老祖宗看来,有三层境界,而我父亲亦认为如此!……”
第20章 武道之三境界
当王九将这三层境界告诉郑和后,郑和犹如醍醐灌顶!郑和确实缺少名师提点。王九言罢,那郑和原本与王九相对而坐,他马上离席要下拜。
这下却吓到了王九。王九马上起身拦住了郑和。
王九笑道:“郑大哥,看得出来,这些告诉你亦无妨。看得出来,你亦为重情义之人,我们亦相谈投机,不若我们结拜为异姓兄弟罢”
郑和大喜,连连答应。
王九摆香案,点燃三根香;两人歃血为盟。拜天,拜地,两人互拜。如今为永乐三年,郑和为洪武四年生,现年三十六岁;王九为洪武十六年生,现年二十四岁,两人相差十二岁。郑和为兄,王九为弟。
两人相对而坐,干了一杯酒,两人相视而哈哈大笑……
女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不可没有闺蜜;男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可没有朋友、兄弟。男人之间,肝胆相照,“士为知己者死”,却是道尽其中之义!
王九谈及武学三境界,是其父剑神王泊所总结而得。在王泊所悟,他认为武道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
王泊所述,与老祖宗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三境,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泊所述,是对武学之道之述。而武学之道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追求,经历了失落与彷徨,最终凭借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之意志方可成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指武道入门之前,心中茫然若失,不知从何着手。武学之道,千头万绪,门派、类别浩如烟海,彷徨、痛苦与渴求,用“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来形容,确实相当贴切!
不执着,则无所成就。既然已入门,注定要为心中的“伊人”把此生消磨。所以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在探究武学之道的路途之中,执着、悲愤、孤苦的心境,实非常人所能理解!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的汗水与渴求……而武林大多数人便在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勤为径,很多人都能做到,但在攀上顶峰,并非普通人可以做得到。那种灵犀一点,参透真谛的大智慧、大喜悦,也只有少数人方可在漫长的努力求索后,才可能突然顿悟。一切的一切忽然间全部豁然开朗,以往在追寻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与苦楚,在一瞬间都得到了千百倍的补偿……
此即为武学三境。
郑和以前从未听过对武学有如此精辟的叙述,隐隐间,他似乎可寻找到自己的武学方向。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王九告诉他,不是何任武功都是可以学的,杂而不精,是谓武道大忌;而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
比如,有些人,原本非肌肉男,非要学横炼之功;某些人,一身的力气,却去学腾挪弄巧之功;某些人原本便是不拘一格之人,却一板一眼地练习招式……
如此这般,再努力,方向错了,那便是距离目标反而更远!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将那师傅喻为伯乐,习武之才喻为千里马,可想而知,许多“千里马”已被自废武功!
郑和瞬间明白了许多。他忽然觉得这王九为他打开了武道的另一扇门,虽然王九没有教他一招一式,但这种指点,足以影响他以后的武道之路。唯独遗憾的是,如今他已三十多,如果早些认识这王九,估计自己武学方面应有另一番天地……
郑和没有问这王九如今是哪一层次,但那王九却言道,他的父亲王泊,所修的武道是家国之道,在他离去之前,已经登堂入世;而那老祖宗修的是有情之剑……而自己,他笑笑而不言,却借用了那老祖宗对的一番话:“你这小子,好好的‘剑诀’不用心去悟,却成天悟这旁门左道的暗器,不然,你的‘剑诀’早已至大成之境……”
王九有苦自知,在他未有自保能力之前,他不可能苦心修“唐诗剑诀”,树大招风;并且,相较于剑道,其实依他性子,他却更为喜欢这暗器之道!
剑道,易练难精;暗器之道,难练易精!
这是两种极端。
而“唐诗剑诀”,其实并不如江湖中所传言中那么神秘而高深莫测。只是因为“剑神”的名堂太过响亮,而导致“唐诗剑诀”被神话而已。
按剑神王泊之述,欲练“唐诗剑诀”,也必须历经三个阶段,说起来相当简单。首先必须先牢记唐诗,将唐诗铭刻于心内。这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很容易达到。如王九,在其幼时,他母亲陈氏每日均教其诵读唐诗。日积月累,那唐诗如同刻于其骨子里……
而第二阶段,则是有些玄妙,这一阶段需“相忘于江湖”;灵台需一片清明,而洁净如洗……
这一阶段有些难,难得在于“灵台”的清明;难得在于心境的平和与清静,更在于玄妙!
灵台的清明,有首偈子说得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但如何又能做到
欲练“唐诗剑诀”,要先“相忘于江湖”,但又如何忘到底是忘记“唐诗”还是“忘记江湖”正如武道三境中,其实江湖中人,大部分都在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为超越自我而苦苦挣扎。但如跨越第二境而至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中,所需的不仅是勤奋与刻苦,而是那种灵犀一点的豁然开朗……
不然为何武林江湖中公认的顶尖高手也仅那么几位
第21章 相忘于江湖
剑神王泊所遗留的关于如何遗忘“唐诗”只字未提。所留“唐诗剑诀”的传承只是谈到,“欲练剑诀,须相忘于江湖!”
幼时的王九不明白。当时他的母亲陈氏也不明白。
陈氏不会武功,但她以女性细腻的心在解读她的丈夫,她懂她的丈夫,绝不会信口开河。她认为是她的丈夫是在让王九外出云游,而在云游的过程中去悟……
十四岁那年,当陈氏离世后,王九满怀悲痛,葬了母亲,背上行囊,开始周游神州大地。
那年正是洪武三十年。当年的王九,已是少年模样,很是秀气,内功已有小成,眼内精光点点,而这内功正是当年王泊在武当派所修的道家三诀:《清心诀》、《定心诀》与《冰心诀》,除此之外,还有一卷《定心心经》。
王九自幼随母亲陈氏在道家经典熏陶之下,虽是少年,但少年老成。正如《冰心诀》所述:“水流心不惊,云在意俱迟;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当王九踏入江湖,周游神州之后,历尽艰辛,看清人世的冷暖,世情炎凉,他方且发现,何谓“相忘于江湖”!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你所经历过的事都会影响你的人生格局。
视野决定格局,而格局成就人生。
一座小山坡上,所视低矮的草屋,袅袅的炊烟,满目疮痍;而在高山之巅所视,却是锦绣山河:云雾缭绕的山峦,若隐若现,一条锦带般的河流,直奔运方……
而就在那高山之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忽然不由自主地闪现于王九的脑海……王九似乎明白了什么。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视野,就有不同的胸怀与意境!
每人均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做判断。如井底之蛙,天不是井口大小,它肯定认为你是个骗子,因为它看到的天就是井口大小。它的视野决定了它的格局。
而遇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这些就构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王九穿山越岭,遇山翻山,遇水穿水,他从心所欲。他丈量过蜀道,钻入那原始丛林,当他眼望那深不见底的云雾缭绕万丈沟壑,而抬头见那青山如上九天云霄,鸟儿在古木中嘶鸣,“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这些诗句又自脑海中浮现时,王九顿悟了,他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意境……
王九入定了。
他好似一瞬间便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他觉得自己化身在这山峦之间。他觉得他就是这层层叠叠的山峦,他就是这郁郁葱葱的古木,他便是这微风,他便是这里的清新泥土气息……总之他就是里的一切,他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自己的存在,他便在这青山古木之间……
而那唐诗正是那媒介。
王九似乎明白了什么叫做“相忘于江湖”!
当清晨的阳光穿过南峰山中的雾气时,只见一道小小的身影飞快地穿过稀疏的松林,左脚轻点一块黑黝黝的大石,身子如同轻燕一般飞向数丈之外的一棵大树,一只手抓住一棵树枝,身体随即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如子弹般射向数丈外的一个山坡,山坡上的那个小身影随即几个弹跳,消失于丛林之间……
数分钟后,在山顶的巨石上,一个赤膊穿着短裤,约摸十岁左右的少年,清晨的阳光倾泻在他稍显古铜色的脊背,不知是清晨的露水还是汗滴,反射出七彩的光,而这个秀气的少年正在吸气吐纳,他的头顶一道气旋,远处看来,如同一个点燃的人形香烛……
这个少年约摸半个时辰之后结束了吸气吐纳。他深吸了一口气之后,转身自丈余高的岩石上飞身扑下,如同另一只矫健的苍鹰,正扑在岩石下的一颗松树的树梢之上,左足一点树梢,又一跃至丈余另一颗松树之上,随即跃下松树,钻入树林,瞬息之间消失在无人的树林之中……
这个人,正是在云游之中的王九……
一年后,云游之中的王九回到了家。这一年的云游,他长高了一大截,壮实了许多。他明白了父亲所述的何谓“相忘于江湖”……
这一年的云游,他的足迹总在是在人烟罕至之处。他成熟了许多。
回至家中,王九开始研究“唐诗剑诀”,他已可体悟其中意境。
“唐诗剑诀”绝不可一蹴而就,唐家王朝的诗篇何其博大而精深,且源远流长,脍炙人口,长存于人心中。曾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法。但若非出自机杼,源于自身体悟,作几首打油诗是可以的,想成为经典而流传,则为痴心妄想!
在唐诗转换为“剑诀”之时,首先要体悟其中的意境。而这种意境,首先要“相忘于江湖”,在某时某刻某一场景之下,那诗句油然而生,与古时那种意境的相碰而产生共鸣,在此时,方且可谓入门。
体悟到唐诗的意境,还需将意境而换为“剑意”,当“剑意”积蓄至一定程度,方会转化为“剑诀”!
这是一种艰苦而劳费心力的过程。
王九自幼未曾喝过酒,某晚,他买了一坛酒,在家中院落花前月下开始自酌自饮,是谓“花间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当晚,十四岁的王九手执短剑,生平第一次悟出了“剑诀”!
花间,一壶酒,一人,独酌。
一人,一剑,一式。
月下,一人,一影。
持剑而舞,“月徘徊”而“影零乱”。
王九只觉自己已溶入那意境之中,而不知何时,他的短剑竟探出寸许的剑气……
这意味着,他已悟出了“唐诗剑诀”!
剑随意转,意随“诀”行……
不知何时,十四岁的王九已泪流满面,他觉得冥冥之中,他的父亲王泊在天之灵正在看着他,正在给他赞许的目光……
他喝了一口酒,往天上一喷,那酒化为酒雨满天而洒……
他剑意引导那酒雨而落,酒雨在身周形成了一个均匀的圆。
人立圈中,手中之剑斜指地下,月光之下,正是对影成三人!
十四岁那年的王九,“唐诗剑诀”已入门。但剑之一道,何其艰深,易练难精;剑道一途,于王九而言,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境可以阐述。
相伴“唐诗剑诀”而生的,却是那酒雨,酒雨可随剑意而洒,那酒雨是否可为石子或为飞镖……
王九陷入了思考……
第22章 事了拂衣去
王九的悟性很好。
他在“唐诗剑诀”所悟的酒雨之中,想到了暗器。少年心性便是想做便做。
暗器对于王九来说,却可用“武功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来形容。
王九至那铁匠铺,花了些许银两,打了数十枚指尖大小的尖刃,每日拿在手中把玩。王九用这指刃来体悟“剑意”,不出一周,王九家里无论何处,均是千创百孔……
但出乎意料,王九的“剑意”突飞猛进,可用一日千里来形容而绝不为过。
当“剑意”突飞猛进,那“剑诀”的修炼则是水到而渠成。
王九未曾想到自己对这暗器的修炼如此有天赋,那指刃在自己的手中,如同一只精灵般,指哪打哪,绝无虚发。此时的王九若再进入“月下独酌”的境界,却与往日的寂寥而截然不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