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大农枭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敢问公子,论语泰伯篇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否能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卢耀双目紧盯着于秋道。
原本以为他有什么棘手的事情,自己要碍于面子先答应他呢!原来是这么个问题,于秋没多想,就点头道,“当然可以,应该说,这才是正确是断句。
因为,孔夫子是一个致力于推行教育,推行儒家学说的教育家,曾经周游列国讲学,又怎么可能会主张愚民政策呢他四处讲学的目的,不就是想让所有人都明白道理,学习知识吗
现在之所以很多人将其念做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实是因为咱们没有标点符号,竹简上也没有那么多可以用于空格的地方,导致了有心人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胡乱的解读了圣人之言,使之得出完全相反的意思。
论语里面像这样被大家断错句的地方简直是太多太多了,这才导致了儒学中分出了好多个派系,思想意见不能统一,需要加以更正规范才行。”
“原来,真的是这样。那么,用上三公子刚才所说的标点符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么”卢耀一阵恍然大悟之后又问道。
“会好一些,但是,未必能彻底解决。因为,为了精简字数所用的文言文,根本不适合作为文化的传载体,只有形容准确的白话文书,才能让大家在学习前人知识的时候更少的出现偏差,古人因为笔墨贵,记录不易,不得不采用文言文记录,但是到了今天,咱们却不需要那样了。
上元节之后,印刷作坊,和造纸作坊,将会全面运作起来。
届时,会有很多有准确记录各方面知识的白话文书推出,让所有人学习起知识来更加准确,更加容易,真正的让大家做到知之,用之,让咱们洺州的百姓更加博学,强大。”于秋越说声音越高道。
“原来,三公子施行的真的是圣人之道,这下我就放心了。不过,肯请三公子将这标点符号的使用之法传授给老夫,老夫愿意用此残躯,将卢氏所有藏书都重新断句,并且将其译成白话文,流传天下。”听完于秋说的话,证实了心中所想的卢耀眼神中爆发出一阵炙热的光芒道。
其实,于秋对于这些传承年代久的远典籍并不怎么看重,其中大部分原主都读过,基本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他也从来没有教山庄的孩子们学习那些知识。
倒是这些东西,对于当下这个时代的人,还是有很多帮助的,因为他们都没有读过什么书,愚昧,不懂得道理,教授卢耀标点符号的事情,于秋在山庄随便拉一个小孩出来,都能做到,谁叫他不肯改姓,只能去扫盲班任教,没有获得进入山庄居住的资格呢!
不过,让他这样的老人家去译书做注解,倒确实是能帮于秋省下好多事,推行文化,普及教育的工作,可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多人一起出力。
在于秋点头答应了卢耀之后,洺州城内,盛传于秋施行的是圣人之道的话题,便又被传开了。
。
第两百一十八章 王猛的长安行
一个政权在成立之初,往往会确立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李唐目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实是道家的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这就导致了地方世家豪强做大,专治一方,底层百姓无比困苦的局面。
于秋其实并没有想过竖起儒家这杆大旗,然而,当下这个社会,似乎又没有比儒家这面大旗更好的旗帜。
不过,卢耀爱折腾,就让他折腾去吧!反正,即便到了后世,儒家文化依旧被视作华夏文明的根基,于秋只需要按照后世的各种方法来解读,来给儒家的思想全新定义就行,说白了,符合洺州利益的句子,就拿来做口号,与之相背的,就闭口不提,边缘淡化,并且给学古文化定个基调。
学古人,并不是要做古人,从古人的学问里面,总结出新的学问,是进步。
照着古人的学问去做古人,那就是倒退。
和卢耀的话题,在于秋宣布了公开卢氏藏书,建立洺州图书馆之后,算是结束了,总不能只让小老百姓乐呵,不让读书人乐呵,士农工商四驾马车并驾齐驱,一个地方才能快速的壮大起来。
上元节是欢乐聚会的日子,亦的年轻男女相亲的日子,洺州新政里面有规定,够年龄成婚了的男女,可以单独开户头,军籍可享受独立的房屋,军屯田地产出分配,其它百姓,则是可以获得相应的民居,责任田,工作岗位,产业经营职务或者门市店铺分配等等。
于是,今天街头上年轻男女搭讪的情况很多,因为只要在这个当口成婚,单独立户出来,就能多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田地,或者门市铺面和一个以上有保底工资的工作岗位。
而且,一般都是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女人找男人搭讪,没办法,洺州现在虽然人口多,但是由于战争刚刚结束,男丁还没有成长起来,女人依旧比男人多两倍左右。
让人比较意外的是,苏定方也被人搭讪了,并且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带着四个漂亮小姑娘的中年妇人,他十分熟悉的赵七娘。
“咋样只要你答应做憨子的爹,这四个江南美女,就是伺候你日常起居的小妾了。”穿着一身火红色裘皮,画了一个妖艳无比的妆容的赵七娘十分霸气的朝苏定方道。
其实,这半年伙食跟上了之后,赵七娘已经不再像以前那般黑瘦了,以后世的审美标准,她也算不得丑,基本就是个平常人。
而且,按实际年龄来算,苏定方可是比她还大几岁,算是比较般配了。
最关键的是,这些日子由于设计制作甲胄,苏定方几乎整天都泡在冶炼作坊里,与赵七娘在一起,也算是有些情意了。
只是,赵七娘这行事的作风有点彪,让脸皮薄的苏定方很是吃不消。
“呃,那个,就算我同意,憨子恐怕也不愿意叫我爹的吧!”被人当着众目睽睽这么问,苏定方脸上挂不住,推脱道。
“爹,我在这呢!谁说我不愿意了,我愿意的很呢!我还想跟您学刀法呢!”已经快有苏定方肩膀高的憨子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道。
这一下,可就把苏定方的话给堵死了,于秋见势,连忙大笑道,“看来,咱们洺州今年的第一大任务,马上就要完成了,恭喜苏大哥,贺喜苏大哥,也恭喜七娘你觅得如意郎君,恭喜憨子你找到一个好爹。”
被他这么一闹,高雅贤和一干洺州的将领们也反应过来,同时抱拳向苏定方报喜,搞的脸色通红的他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反倒是喜上眉梢的赵七娘一点都不害羞,胳膊一挥,四个赵七娘不知道是从哪里买来的女婢,便将挽在胳膊上的篮子掀开,里面全部是一小包一小包用红布包着的铜钱,她们直接向四处围观的小孩子们撒去,简直将财大气粗四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老苏,你可是娶了个富婆,得大操大办一番才行啊!”陈虎张康等老伙计打趣道。
恼羞的苏定方挥了挥衣袖,用眼神制止他们别闹,赵七娘则是接话道,“于氏大酒楼我已经开了两百桌的流水席,从今晚到明晚不停的上菜,前来道喜的父老兄弟们,可别跟我客气,敞开了吃喝。”
苏定方一听,得,连酒席都准备好了,自己刚才肯定是上了人家的套了。
然而,看到大家一脸开心的起哄的样子,他也不好扫了大家的兴,半推半就的,也就不说啥了。
不过,有欣喜的,也有忧愁的,王二娘还在苦苦等待她的心上人王猛,如果不是他正好到长安办差事,说不定这回王二娘也顺势跟他成就好事了。
说到王猛,他在长安可没有闲着,在上元节之前,他就和夷男一起接受了李渊的宴请,到目前为止,他算是洺州方面第一个到长安去的正式将领,享受的接待规格还挺高。
然之后,他又和夷男一起接受了太子李建成的宴请,毕竟,王珪早就已经把借马成功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对于洺州释放出来的善意,李建成可是非常看重的,借李世民三千匹马,却借给自己一万五千匹,让自己的军事实力瞬间拔高,至少在牌面上压李世民一头,这可不是谁都能有的能量。
再之后,就是接受李世民的宴请了,他和前面两位不同,不讲一些面子上的虚荣,酒宴上谈的,全是比较实际的问题。
比如,薛延陀部如何与灵州以北的回纥人相处,如何与相邻的颉利相处的问题,几乎和历史上一样,夷男选择了李世民最想看到的路线,联合回纥人,对抗现在实力最强的颉利。
有一个安定的北方,是李唐修养生息的基础,如何趁机发展强大自身的军事实力,才是李世民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所以,这场宴会虽然请的是夷男,但实际上,李世民要见的人是王猛。
“于秋借那么多马给我大哥是什么意思,你应该知道一些吧!”
在歌舞开始之后,夷男就有点找不着北了,他终究是个没有见识过中原繁华的草原小伙子,而李世民,也趁机到了王猛这边跟他说话。
“秋哥儿如果急切的想要将什么东西卖出去,只能说明这些东西我们洺州很多,留在手上是负担。”王猛答道。
闻言,李世民点头道,“也是,你们洺州不过一县之地的草场,养两三万匹马,确实吃力,卖一些出去,能减轻不少负担。”
王猛听他这么说却是笑道,“有秋哥儿的养殖技术在,别说是两三万匹马,就是二三十万匹马,鸡泽县也能养下来,之所以选择卖马出去,是因为未来咱们洺州,每年都可能有二三十万匹马的进账,你说卖不卖”
“每,每年都有二三十万匹马的进账这,这怎么可能”李世民诧异道。
“不可能么很可能啊!善阳会盟你可是去过的,每年牛马牲畜在越冬场过冬的费用可是一成。你说,整个北方草原,有多少匹马”
王猛此言一出,李世民愕然。
马匹在突厥草原的数量,可是比突厥人还多几倍,因为每户牧民至少都会养十几到几十匹马用来放牧,大部落还专门养有适宜大兵团作战的大马群,由于马的寿命很长,所以,在草原上的整体数量,只是比繁殖力最强的羊少一点,也正是因为如此,突厥人的主要饮品是马奶酒。
加上薛延陀部,突厥草原上的人口应该突破了一百万,不算野生,光是由各个部落养殖的牛羊数量,也在三千万以上,其中马最少也有四百万到五百万匹,于秋每年收一成,别说二十三万匹,就算达到四五十万匹也有可能。
“所以,我大哥买的越多,就亏的越多”李世民反应过来道。
“也不能这么说,我们洺州要的是钱,你大哥要的,是带兵剿灭叛乱的功劳,各取所需嘛!”王猛笑道。
“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吧!可不是有马就能有骑兵,大哥带着一些骑术不精的骑兵去山东,可能还不如带一些适应步战的步兵去山东的效果好,他若是在山东吃了败仗,你们洺州的月息半成,可不是看上去那么轻松。”李世民又道。
“相信,太子为了保持自己的信誉,不会做出赖账的事情的。”王猛笑道。
“是啊!国之储君,如果失信于人,还有什么脸面做储君,我明白于秋的意思了。”李世民嘴角一钩道。
王猛笑着摇头否认道,“秋哥儿可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第两百一十九章 出海计划
苏定方的婚宴办的特别热闹,连带着,陈虎和张九娘的婚宴,赵河和秦十三娘的婚宴也跟着接上了,所以,上元节的三天假期,于秋和洺州的一干主要人员都是在大吃大喝之中渡过的。
节后就必须收心,投入到正经的工作中去了,新的政策需要具体的实施,有很多方面需要落实,农民百姓们对于饲养家禽牲畜的热情很高,一点也不怕因为养殖的太多,自己会很辛苦。
这是穷怕了产生的心理,对于这种心理,于秋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得尽量的计算出他们的劳动力极限,将其控制在百姓们能承受的极限之内。
每户种植责任田的农户最多能养殖的牦牛不超过三十头,或者两百只羊,或者五百只鸡,或者八百只鹌鹑。
养鸭,则是只有靠洺水的那些村子的百姓具备条件,由于鸭子和鹅是可以通过放养自觅食物的,倒是能让百姓们多养一些,基本将山庄能够借出去的极限数量都借了出来。
这一轮如果有七成以上的百姓能够养殖成功,那么,下半年的时候,洺州百姓的餐桌上,基本就能出现肉食了。
只不过,教授百姓们养殖技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于秋将山庄的小家伙们都发动了,才勉强的能够给各县的百姓讲学,而今年洺州的各项建设任务很多,这些百姓们都回归了农耕和养殖,洺州想要将各个建设项目推进,就缺了很多人手。
“招工,大量招工,先从河北各州开始,再辐射到更远的地方。”于秋在都督府的大厅向属下的一干官员道。
洺州官府的职能转变之后,各县的县令,主要就是负责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用工不足,就是现在洺州的问题,当然,在这个问题之后,还有一些很多衍生的问题。
洺州不缺钱,但是缺粮食,光是向民间扩大养殖规模,就已经让粮食的需求增加了近一倍,如果再大量招工,就会让粮食的需求更大。
要知道,眼下马上到了春耕时节了,就算是各地的世家门阀,对于粮食的消耗也开始增大,可不会有人在这个时候大量的对外出售粮食。
“都督,再招工的话,咱们洺州今年上半年对于粮食的需求,至少要增加两百万石,这还不算下半年养殖规模成倍数扩大之后,需求量会呈倍数增加的一些不确定性。”被于秋任命为永年县令的于荣开口道。
一个人一个月至少需要消耗半石粮食,洺州有六十多万百姓,田地里却完全没有产出,纯消耗每月至少达到了三十万石以上,到秋收还有八个月左右,人的口粮就需要两百好几十万石,这还不算数十万头牲畜和过百万只家禽的消耗。
于荣报出来的,还只是可能增加出来的粮食消耗,洺州真正对于粮食的采购,可能需要五百万石以上,价值超过千万贯。
也就是洺州今年各项生意做的好,收入还算不错,否则,把这些人交给李唐朝廷来养,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当然,生意做的这么大,却没有累积到财富的情况,也只是暂时的,今年,将是洺州多条腿走路,开始发力的一年,秋收以后,整个情况就不一样了。
“粮食的问题,除了通过正常渠道收购之外,剩余的差额交给我来解决,春耕开始之前,我会开辟一条能够稳定为咱们提供食物的渠道的。”
于秋向于荣解释了一句之后,就宣布今天的工作会议结束了,出了都督府,他直接骑了大黑,就往洺津渡而去,阚棱带着从淮南来的船工在那边的造船厂已经折腾了几个月,应该是有不少成果出来的了。
造船厂可以说是洺州除了三十万亩大棚蔬菜田以外最烧钱的地方,这里差不多有五千名船工在工作,在此前第一艘三千石的尖底穿下水成功之后,这里已经开始批量制造尖底帆船了,有于秋设计的那些能够快速制造出零部件的机床在,这几天应该有五艘可适应海上行船的尖底船下水。
只要再在这些船上加上于秋设计的新式捕捞网,相信以这个时期海洋生态之好,一定能源源不断的为洺州捕捞回大量的海洋鱼类为食物的。
“依照你的经验看,洺水还有多长时间能走船”于秋在新船上下看了一遍了之后,在夹板上向远处缓缓推着浮冰向下游流淌的洺水河面望去道。
他身边的阚棱吸了吸被冷风吹的有些疼的鼻子道,“怎么着也得十天半个月的,不过,你要让我们这些船去海上打鱼的话,洺州此前招募的船工和水手就都不能带,海上的浪大,即便是我们淮南来的水手船工,也不敢离岸太远行船。”
“淮南的水手船工为何会比洺州的水手船工更加适应大风大浪”于秋收回了目光,看向阚棱问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