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祝家大郎
拓跋野看着自己的父亲,拱手答了一语:父王,何必与这邪教之人多说,儿臣一句话语,便起十万铁骑,碾也碾死这厮。
拓跋浩摆摆手,并不在回头,而是说了一句:请!
说完拓跋浩已经起身,直往城外掠去,昔日里比武之地,今日还是那里。随拓跋浩而去的,还有拓跋野腰间的那柄刀,无人操控,却也能在空中急速而飞。
摩天尊也从马上跃起,口中连道:好,极好!
徐杰与种师道也随之起身而去,还听得城内鼓声号角大作,一队一队的骑士列队出城,铁甲无数,皮甲更多。
这个国家一半的战斗力,都在这里了。二百万拓跋,即便全民皆兵,也不过三十多万人。其中精锐十万之数,都在王城瓜州,其余青壮,无战之时,正漫山遍野放牧着牛羊马匹,也有一些人从事农耕。
若要说室韦草原,整个室韦也不过三四百万人口,从贝加尔湖畔到长城脚下,散落在二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上游牧,聚兵对于室韦来说,往往也是一个大工程。
大多数人并不十分了解草原到底有多么广阔,二百万平方公里的个什么概念?后世大中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包涵了新疆,内蒙古,西藏。从东北三省直到海南广西云南。这么大的地盘也不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如此比较之后,二百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到底有多大,便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了。
相比之下,拓跋部,就算把那些掌控力度并不十分强的地盘也算在一起,也不过六七十万平方公里。
而今的大华,满打满算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后人往往看不起历史上的清朝,认为清朝闭关锁国,认为清朝丧权辱国,这些都没错,合该鄙视诟病。但是清朝并非没有一点点功绩。后世国土之大,有了新疆与西藏,有了蒙古高原,有了东三省。这些都是清朝争夺而来。
明真正实际控制的疆土,西就到嘉峪关附近,主要的新疆之地不在其中,西藏也不在真正控制之内,东三省主要是满清之地,草原鞑靼就更不谈,大概也如此时的大华。
清对于国土的功绩也在于此了,即便新疆有反复之事,左宗棠大军也平定了下来。满清也彻底解决了草原之患,引西藏之佛入草原,从此马背上的蒙古汉子,成了活佛面前的蒙古僧人,更因为藏传佛教的关系,规定每家每户的男孩只能留一人在家,其余都要到寺庙里去,这也导致草原人口锐减,人口最少之时,整个草原一度人口少于百万。从格尔丹之后,草原再也没有过大的反复,再也没有了纵横天下的蒙古铁骑。
后来外蒙之失,倒也与满清没有多少关系。就事论事而言,满清对于中华的伤害很多,但是满清对于中华的功劳,也并非没有。后来名正言顺的大中华的建立,其实也是继承了满清的势力范围。那些****份子,之所以只是跳梁小丑,没有真正的民间支撑,就在于几百年之下,他们心里大多真正接受了这个大中华。
辩证一言。
铁甲一丛丛,不得多时几万人马就聚在了瓜州城外,徐杰看在眼中,其实也有比较,比较之下,也有担忧。因为汴京城的禁军,与之比起来,效率实在差得太远了些。
富庶之富,强盛之强,终究还是有区别的。
种师道脸上带着疑惑,心中大概还在想自己的师傅与老拓跋王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对于他来说,似乎很重要。
徐杰却看着远处的空地,那两个打斗之人,让徐杰惊骇不已。
先天高手的战斗,徐杰看过太多,再也没有看到那日钱塘潮头的威势,同为先天,有人能力压潮头浪涌,有人依旧只能一招一式。
今日再见,好似又看到那天下第一剑的争夺。
黄沙漫天,两个人影早已不见,只能用耳聪目明去感受,细微的沙石打在铁甲之上,也能劈啪作响,马上的骑士不断安抚着也感受到疼痛而躁动不安的马匹。
徐杰气势陡然大作,似乎这般才能真正看清楚那拼斗的两人。
一方几万铁骑,还有更多骑士源源不断而来。一方不过几人几马,中间就是一场大战。
黄沙越起越多,遮天蔽日,好似阴雨要来。
还有阵阵巨响如同雷鸣。
武道,兴许大多数人还没有摸到门路,即便先天了,也没有摸入门里。甚至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门里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徐杰有幸,见过天下第一剑,今日又见拓跋王与摩天尊。还见过杨三胖与何真卿。
徐杰也有担忧,担忧这摩天尊,似也隐隐在担忧那富庶而又糜烂的大华朝。
一战风云起!
看得明白的与看不明白的,皆在看。
一个持刀,一个持剑。
种师道忽然有些落寞,转头看了一眼徐杰。
徐杰投去了一个安慰的眼神,口中说道:不过如此。
种师道叹息一声:横山阳坬山顶,有个雪刀亭,我该葬在那里。
徐杰本还想安慰一句,却是说不出口了,种师道无论如何,也要与老拓跋王一战,此时真正见得老拓跋王的威势,也就做了要死的准备了。落寞,不是怕,而是知道自己凶多吉少。
黄山漫天如万骑狂奔,一个身影从黄沙之内飞射而回,徐杰定睛去看,红色龙袍,头冠早已不见。
身影直接栽落在地,翻滚几十步远方才停止。
父王!一声大喊,还有一马而出。
马匹刚刚出去,那落在地上的红色龙袍慢慢站起,答了一语:我无事!
老拓跋王站了起来,徐杰的注意力已然到了黄沙另外一边。便也听得一声落地的闷响。
闷响之后,摩天尊的笑声再来:拓跋浩,死了没有?
摩天尊自然知道拓跋浩没有死,却还这么去问,何其嚣张。
拓跋浩答了一语:还可再来!
远处还有桀桀一笑:哼哼,看来今日你真是想死在当场了。
拓跋浩已去,黄沙之内再起雷鸣。
一语交谈,听在拓跋野耳中,便是心急如焚。
听在徐杰耳中,便知晓了谁占上风。
人,总是下意识同情弱者,何况徐杰对拓跋这一族,莫名有了许多好感,所有徐杰也下意识开口一语:拓跋王,合该起大军。
拓跋王闻言转头看向徐杰,目光如虎,威势尽出,却未开口说话,而是紧盯着七八步外的徐杰在看。
徐杰又说一语:名与命,以往我不懂,以为名重于一切,以为合该成全所有。今日却后悔晚矣。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拓跋王盯着徐杰,好似怒上心头,他懂得徐杰在说什么,但是他好似也继承了老拓跋王的性格,开口怒道:我拓跋拥两千里江山,你可知道为何?
徐杰也明白拓跋王说什么,答了一语:我以为,是因为人!
拓跋王所说,是因为英勇,是以为百死无惧,是因为荣誉。徐杰却答是因为人。
拓跋王闻言一愣,抬头再看那漫天黄沙,又看了看徐杰。他在犹豫!
徐杰再说一语:摩诃所为,所谋之大,拓跋王岂能不知?
如今这摩诃已然成了徐杰的仇敌,徐杰无论如何也不愿见到摩诃势大。
拓跋野转头再看徐杰,慢慢从马背站起,表情坚定许多,一声大喊:击鼓,冲锋!
无数满脸担忧的军将,如释重负,马匹不断往后而去,片刻鼓声隆隆而起。
几万马蹄冲锋之势,徐杰也是第一次见到,一匹一匹的重甲从徐杰身边而过,徐杰早已跃起,与一骑同坐,裹挟而去。此时若不上马,徐杰也不知自己该如何面对这么多铁蹄。
圣主,拓跋大军来了。远处的摩少阳,开口大喊。
摩天尊岂能不知大军已起?却还开口笑道:拓跋浩,你也就这点出息了。
其实两个黄沙之内的人,也互相看不到对方,却能凭着感觉在黄沙之内激斗不止。
黄沙之内,传来拓跋浩一声叹息:今日我已非王,若是今日我为王,当不与你起此一战。我儿今日不愿成全,如之奈何?
摩天尊阴阴一笑:桀桀看来你真就这点出息了,父子二人,倒是配合得好。
说完一语,摩天尊已然出得黄沙,开口一语:走!
面对如此铁蹄,摩天尊即便有千夫之武,万夫之勇,也无可奈何。今日他来,就是认定了拓跋浩会给他这个耀武扬威的机会,因为他了解拓跋浩。
奈何拓跋野不给这个机会。
拓跋野的马蹄,片刻之后就越过了老拓跋王,连带被裹挟其中的徐杰与种师道,也停不了脚步。
几万铁蹄,如大河决堤,如巨浪翻涌。
老拓跋王落在空地之处,摇头叹息。
许久之后,徐杰与种师道才脱离了大队人马,一起脱离大队人马的拓跋王,还大声呼喊:追,剿灭之!
自有令兵传令而去。
还有爷孙二人在两日之后遇见了这般大军飞奔,孙女瞪大双眼问道:爷爷,这是要去打仗吗?
老头摇摇头,远眺几番,皱眉说道:这是拓跋王在耍赖,怕是这厮也不一定愿意赔我的琴了。
天才本站地址:。手机版网址:
第三百一十六章 打死他
瓜州拓跋王宫,远远不如汴京的皇宫那般高大富丽,大殿不过一处,小殿倒有几处,其余院落也不多。
老拓跋王看着自己的儿子,叹息几声,便从大殿而出。
拓跋野面红耳赤,不敢与父亲对视。待得老拓跋王出了大殿,方才抬头,与头前站着的徐杰点头示意几下。
此时一个带刀之人走到拓跋王身前,俯身附耳与拓跋王说了一通话语,拓跋王一边听,一边抬头看向徐杰。
待得之人说完,拓跋王开口问道:徐杰徐文远?你是欧阳正的弟子徐杰徐文远?
徐杰其实已经听到了那附耳之语。拓跋在汴京有常驻使节,大华新皇登基,拓跋也要派人到贺,就如新拓跋王登基,大华也会派人来贺是一个道理。
两国之间,互相的内政之事,自然也是主要的情报,双方都会书信报到国内。夏锐登基之事,拓跋人虽然不知道详细,但是大概之事,也会有个了解。甚至两国政要官职任免,都会互相知晓,大军调动之事,更是重要的情报。
拓跋野知道欧阳正,更知道助夏锐登基的徐杰,也知道徐杰又被革职之事。此时那带刀之人附耳来说的,自然也是这些事情。
在下徐杰徐文远。徐杰答了一语。
拓跋王又打量几番,说道:本王虽然远在瓜州,对于汴京之事也多有耳闻,今日你临阵出言,也算助了本王一力。
不敢居功。徐杰答了一语。
拓跋王摆摆手,却道:徐文远,本王听闻你勇武无当,手段狠厉,又足智多谋。而今那大华的皇帝不要你了,本王向来爱才。一身的本领无处施展,岂不可惜?既然到得瓜州,不若就留在这里,本王倚你为心腹,朝中诸事,都愿细听你多言几语,如何?
拓跋王年纪不大,却是心胸不小。也是这拓跋部,或者叫后北魏国,汉臣不少,连带拓跋王自己,都有小部分汉人血统。甚至瓜州城内,还有汉族大姓,梁。梁氏历代出得不少高官,也出过皇后嫔妃。
拓跋王族对于汉臣,历经这么多代,早已没有了芥蒂。这也是为何汉人能在拓跋境内与拓跋人共存的原因。
拓跋王对于徐杰,显然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武道不凡,看事精准,敢于直言。不说从大华汴京传回的那些消息,就这么几个简单的认知,也足够拓跋王抛出橄榄枝。若是在结合从汴京传回来的消息,拓跋王更要留住徐杰。
徐杰也有被留下来的缘由。那就是徐杰被大华皇帝革职了。兔死狗烹这种事情,拓跋王岂能不懂?更知道徐杰心中必然起了怨恨。
徐杰听得有些诧异,这种事情是徐杰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而且徐杰也不可能想到拓跋王这么直接直白的开口招揽。
便听拓跋王又道:朝中梁丞相就是汉人,代代忠良,与我王族代代也有结亲,拓跋各部对其都尊敬有佳,不敢有丝毫怠慢。你若为我拓跋立了功勋,便也是这般礼遇,荣华富贵自然享用不尽,子子孙孙也是如此。且先封你一个二品侍郎,如何?
大华新皇帝的左膀右臂,到拓跋了当二品大员。历史里这样的事情虽然不多,倒是不少,特别是乱世之时。
徐杰听得沉默了片刻,看了看种师道,座椅之上的拓跋野还在等着徐杰回复。
徐杰知道这个新拓跋王是个直白之人,拒绝起来必然不能也过于直白,不能直接打了脸面。便道:殿下看得起在下,在下荣幸之至,奈何在下不过一介书生,读了十多年圣贤,故土还有家大业大,朝中也还有恩师。若是只身留在瓜州,实在难以面对生养之长辈,教导之师尊,还往殿下理解。
拓跋王闻言笑了笑,问道:拓跋两千多里江山,住不下你一家老小?
徐杰摇摇头,说道:故土难离,出将入相之事,在下早已不再多想,但得江湖逍遥,此生足矣。
拓跋王想了想,说道:也罢,哪日里你再想出将入相,只管往瓜州来,二品侍郎,府邸封地,应有尽有。
拓跋不比华朝,封地就是真的封地,不论土地大小,百姓多寡,是真的会给徐杰一处地盘,当然,前提是要交税,要纳粮,也要出兵。
多谢殿下厚爱。徐杰认认真真行了一礼,人当如此,礼遇之下,也该有礼。不能太不识好歹。
拓跋王又看向种师道,看得片刻,又叹息一语:种师道,你在本王手下还能活着,已经是侥幸,何必再到父王处寻死?
种师道答了一语:此来就是寻死。
拓跋王起身,大袖一拂:哼,不知死活。
说完此语,拓跋王已然转头就走。对于种师道,他若不是被老拓跋王叮嘱了一些事情,岂还能有这般的态度?一国之王,岂能屡屡被人挑衅?
种师道也不再如以往那般不管不顾,不再闯宫求战,而是耐心在等,等老拓跋王来寻他。大概是种师道也知晓老拓跋王应该也受了一些伤,待得几日也是应该。
那打马而来的爷孙二人,终于进了瓜州,却在城门口处被人拦了下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