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祝家大郎
徐老八打马往前,左右挥手招呼士卒,却也在连连摇头叹息。
(好累,弄点吃的,继续,再写一点,实在写不动了就去睡了)
第三百八十二章故国回首(感谢JackDai2016万赏)
王元朗,终究没有到得长安城,而是在凤翔府停了下来,白发老汉,也恢复了一些气力。
凤翔府一过,东边就是长安,王元朗直说过长安城守不住,也如他所说,长安城是真的守不住的。
只因为长安城实在太大,城墙四围就有二三十里地。
这般的大城池,从来不是坚守之地。以战争而论,并非真的城池越大,就越难攻破。这是一个误解。
就如历史上几万金人进攻北宋汴梁城,便也是一样的道理。只因为城池太大,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防线太广。如周长二三十里的长安城,周长就是一万五千米左右,一米的城墙站两个士兵,就需要三万士兵。
这还仅仅是把城墙站满一圈,就需要三万人。敌人若是随便来个声东击西,城墙之上便只有疲于奔命,甚至一个临时战报传递,也不是一时半刻。
面对前仆后继攻城的敌人,仅仅站满一圈城墙,并没有丝毫意义。所以说长安这般的大城池,真要固若金汤,没有二十万守军,便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敌人面前就是破绽百出。
所以从战争而言,城池太大,大多数时候反倒是累赘。
王元朗知道长安城守不住,所以停在了凤翔府的天兴城,当王元朗到得天兴城的那一刻,天兴城的百姓已经开始拖家带口出城而去,街道上堵塞的马车,绵延几里。
甚至连坐在知府衙门里的王元朗,都找不齐城内大小官员。显然有许多官员都拖家带口而逃了。
王元朗拖着疲惫的身躯,骂咧不止,面前赶来的这些官员,也一个个惶恐不安,搓着手,看着王元朗。
甚至有人开口在问:王枢密,天兴城还能守住吗?
王元朗冷眼看得一眼,并不作答,只道:每日傍晚,在此点校官员,少了何人,何人满门抄斩。
在场官员闻言皆是大惊失色,已然有人又开口:王枢密,何必与我等过不去?我等不过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连兵刃都拿不起,徒留在此,也帮不上什么大忙。
王元朗冷笑一语:身居高位颐指气使的时候,可有想过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如今有难,倒是争前恐后要逃?这般的官员,不斩,留着作甚?
却听有人忽然一语:王枢密,仗是你打输的,又不是我们打输的,我们还未怪你,你倒是想拉着我们一起垫背,我家中儿孙满堂,难道都留在这里等死不成?
王元朗拖着疲惫的身躯站起,怒目一瞪,口中已然怒道:来人,拿下这厮,斩首示众!看看何人还敢言逃。
左右军将早已怒不可遏,似乎就等着王元朗这一语,王元朗话语还未落,军将已然拔刀上前。
你们敢,我乃朝廷命官,就算有罪,也该汴京审核定夺,尔等岂敢动我。
军将哪里还听得进什么话语,拔刀而去,鲜血迸溅,一颗人头就已落地。
看得满场官员一个个呆愣当场,这些官员,大多连犯人处斩都不去看,岂能见过这般拔刀就杀人的场面?
鲜血还在流淌,却见军汉也不怕污血,一个拖尸体,一个抱着头颅,尸体丢在了门外,头颅便往城头挂去。
王元朗已然开口:尔等速归各自衙门,吩咐衙差安抚民众,收拢引火之物,城中粮仓更要严加看管,不准少了一颗。发动不愿离家的百姓,搬重物上城楼。城内禁军,立马到衙门集合。
众人战战兢兢,好似连腿脚都迈步动了一般。
王元朗最后一语:诸位勿要惊慌,汴京援军二十万,已然赶到长安,不日就到天兴。各司其职,不可懈怠。
汴京援军二十万,王元朗此时说了大话,汴京哪里有二十万援军?满打满算不过五万青壮,还不知是不是青壮。王元朗派去催促援军的人早已出发,至于援军是否真的到了长安,王元朗心中也没有底。
倒是拓跋人的先头游骑已然到了天兴城下,十来个一伙,在城下巡弋几番,又调头打马北去。
便是这一伙游骑,都把城内百姓吓得连出城都不敢了,城门也立马关闭了起来。城中道观庙宇忽然人满为患起来,求神拜佛之人无数。
也有富户大家,早已在家中后院挖起了深坑,祖祖辈辈的积蓄,真金白银堆成山,仓促之间如何运得走?唯有赶紧掩埋起来。只求拓跋人来了不会滥杀无辜,只要有命在,总有一日挖出来还能花费。
城中禁军,却也逃散了大半,两千多人的军曲,到得衙门口竟然只有六七百人。倒也不知是逃散的多,还是吃空饷的多。
六七百人被王元朗与几十心腹带上城头,却见大多数人都是双腿摇摆不止。
从兀剌海城往南而回的徐杰,坐在马车里,马车内还有两人,一个便是老拓跋王,还有一个是浑身包着纱布鼾声如雷的杨三胖,虽然鼾声四起,却还见杨三胖时不时龇牙咧嘴一番,想来也是疼痛难忍。
老拓跋王武道高深,虽然年纪不小,以为都是面色红润,皮肤紧致,并不如何显老。
此时的老拓跋王,忽然满脸的褶皱,面色枯黄泛黑,真真就是一个老头模样了。
徐杰趁着道路平坦的时候,时不时为老拓跋王倒上一杯酒,老拓跋王也不拒绝,拿起来就喝。
徐杰本想与老拓跋王聊上几句,宽慰一下这个一夜苍老的情义汉子,却又不知从何开口。
车架内沉默了许久,还是老拓跋王先开口:徐太师,你觉得我拓跋该如何渡过此劫?
徐杰笑了笑,答道:老王上如此发问,可是觉得我一定会回答这个问题?
老拓跋王点点头:徐太师若是有好计策,自然不会不言,大概也就等着我发问了。我拓跋只要能抵挡住室韦,于你大华,百利而无一害。
徐杰笑着点点头,答道:还是老王上高明啊。也罢,老王上。高明的计策我没有,室韦会如何进攻拓跋,想来老王上也能猜到,不过就是首尾合击。但是我有一桩买卖,能帮到拓跋。
徐太师请说。
徐杰面色正了正,又给拓跋野倒了一杯酒。方才说道:我大华无马,但是弩弓最利,铁甲宽厚。强弩一万,厚甲三千,换你拓跋一万匹马。如何?
拓跋野低头不语。
徐杰稍稍有些紧张看着拓跋野,生怕拓跋野不同意,马匹对于徐杰来说,实在太过重要。徐杰连忙又开口:老王上是知道室韦人的,他们可无厚甲,多是轻骑皮甲,有强弩在手,百十步就可透甲杀人。我大华与室韦战三百年,室韦人每每都是铩羽而归,靠的就是此般利器。
不想拓跋野直接开口说道:强弩一万五,厚甲六千。换两万匹马。
徐杰闻言大喜,大手一拍,答道:一言为定。
老拓跋王拿起酒杯一饮而尽,答道:多谢太师了。
也多谢老王上。徐杰答道。
拓跋王并不如徐杰那般欣喜,而是低眉长叹着,眼神不断看向窗外,看着西边,故国回首,兴许也知这辈子大概是再难回来了。
第三百八十三章呸,老不死的(第十更)
王元朗终于收到了从长安城来的消息,东京来的援军,五万之数,头几日当真到了长安。此时已经得令往凤翔府而来。
王元朗收到这个消息,稍稍有些慰藉。
却是等得两日,站在天兴城头的王元朗,气得两眼直冒金星。五万大军,稀稀拉拉而来,哪里还有五万?
王元朗站在城头之上,看着一个个入城之人,甚至自己慢慢数了起来,十个八个,百十来个。
连两万还差了一些。
震怒的王元朗,听着京城而来的军将哭丧着脸禀报:枢密啊,从长安出来,沿途都是逃难之人,个个都说秦州大败之事。军心瞬间就涣散了,一路之上,逃兵无数,起先还只是个别人逃了去,后来真个都曲随着都头都一起逃了,再到后来,连军将都开始逃走了。大军越走越少,我等也想阻止,却哪里阻止得住,五万大军,官道上连绵几里,越走越少。
王元朗满心是怒,面对这些一个个垂头丧气的军将,却又不知如何去发,反倒还宽慰一语:诸位都是国之栋梁,都是我大华之脊梁。走的便让他们走了,你们明知战事危险,还能赶到,老夫铭感五内,有你们在此,何愁敌人不败。逃散之人,待得老夫录清名剌,军将抄斩,士卒发配,一个不饶。诸位有功,战后必有重赏。
众将闻言,垂头丧气的模样好转不少,个个拱手上前:多谢王枢密。
王元朗打起精气神,说道:诸位擦洗甲胄,磨快刀枪,带着士卒们上城去,拓跋狗就来,且让他们看看城中军容。
得令!众将拱手而出。
强打起精气神的王元朗,待得众人一大堂,立马在那太师椅上瘫坐了下来,大气粗喘。忽然一口老血喷出,喷在案几之上,又见王元朗连忙抬手去擦拭,咬牙切齿不止。
这口老血,伤是其一,更多是因气愤而起。
拓跋人真的来了,连带拓跋野也到了。
见得城头上甲胄无数,拓跋野皱眉骂道:王元朗这个老狗,哪里又来这么多士卒?还皆是铁甲。
一旁军将答道:王上,汉人多如牛毛,就等咱们屠刀去砍。
拓跋野闻言笑了笑,挥手:把那些汉人的工匠都带过来,给本王造大云梯车。再派人四处去收拢匠人。
军将已然拱手去办。
拓跋野却在往城头上四处打量,期盼在城头上看到王元朗的身影。
王元朗终于还是上城来了,站得笔直,气定神闲,手中拿着一柄临时寻来的大朴刀,眼神锐利如鹰,也在扫视着城下的拓跋人,好似还有一股气机迸发,浩大非常。
城下的拓跋野看着气定神闲的王元朗,感受着那股气机而来,撇了撇嘴,往地上吐了一口痰:呸,老不死的。
说完这一语,拓跋野慢慢打马转头,后方中军大帐已然支起,火头军也在准备饭食。
城头上的王元朗,直到看见拓跋野转头远走,放在身形一矮,直接坐在了城墙之上。
左右早已担忧不已的心腹军汉,连忙上前来抬。
却见王元朗摆摆手示意众人不必上前,随后喘了一会粗气,自己慢慢爬了起来,往那下城的阶梯而去。
看得一众军汉个个摇头轻叹。
城外的拓跋安营扎寨,从四面八方押送来的匠人,在拓跋人的皮鞭之下,不断加班加点打造着巨大的云梯车。
拓跋士卒,一个个欢天喜地,吃酒吃肉,甚至军中妇人女子无数,随意享乐。连拓跋野也觉得心情大好,中军账内聚拢的金银已然装不下来,拓跋野更是大手一挥,赏赐无数。攻城之事倒也不那么着急,只等匠人们打造好攻城的利器,打造的这几天,倒也合该享乐。丝毫不知北方一千多里外的拓跋国内出了大变故,更不知道大同室韦已然撤军而回。
城内的王元朗也在加紧备战,檑木滚石,火油粪便,组织百姓,甚至临阵操练培训士卒守城之法。
三日之后,拓跋人的云梯车慢慢高耸而起,大战之日不远。
却是不想此时汴京城内,忽然炸开了锅,只因为一个消息从长安传来,王元朗在秦州兵败,秦州已破,拓跋大军正在直扑长安城的路上。
这个消息,朝野震荡。
夏文紧急鸣鼓上朝,各处衙门的官员穿衣带冠,宫门前人流无数。
人还没有到齐,夏文已然上朝,不等太监喊什么话语,也不等官员喊什么万岁,甚至夏文连龙椅都没有坐下去,已然开口在问:王卿秦州兵败,诸位,诸位卿家,可有对策?
大殿之内,嗡嗡之声大作,如千万只苍鹰在飞。
唯有谢昉往前一步,回头压了压手臂,说道:陛下,切勿乱了方寸,王枢密最擅兵事,必可稳住阵脚,长安还有东京去的五万援军。事情还在控制之中,头前臣刚接到大同战报,说室韦人退兵了,大同精锐也在往西北去的路上,陛下放心,拓跋人必会兵败退走。
夏文闻言心中稍定,连忙问道:室韦人当真退兵了?
夏文对这个谢昉刚刚收到的消息似乎有些怀疑,如今室韦与拓跋合击大华,拓跋人节节胜利,室韦人岂会忽然退兵?这也太不合逻辑了。
陛下,千真万确,大同总兵袁青山亲笔军情,大同知府也有印章,必不是假,室韦人当真退兵了。谢昉答道。
夏文长舒一口大气,连连说道:这就好,这就好。‘
不想此时,忽然有一人走出列班,开口说道:陛下,臣看此事当有蹊跷,徐太师亲去大同,此时连徐太师都下落不明了,室韦人岂能退兵?室韦与拓跋会盟共同进攻我朝,如今拓跋人正是大胜之时,室韦人岂能在这般大好时机退兵而去?
谢昉回头一看,说话的乃是中书侍郎李直,气不打一处来,问道:李直,你此话何意?如此大事,我还能信口开河不成?
下官不敢,下官知晓谢相公苦心,更明白谢相公此时说室韦退兵是为了稳住朝堂上下。但是事已至此,不想方设法应对,一味隐瞒,只会让后果不堪设想。下官一心为公,如今拓跋挟大胜之威,长安城怕也是难以守住。好在京畿还有十几万禁军,当速速在京畿布防,阻止拓跋人沿黄河而下,再调南方之兵进京勤王,方才是稳妥之策。李直一通说,说得满朝众人个个大惊失色。
谢昉气得跳脚几步,走到李直面前,怀中书信已然掏出,往前一挥,说道:李直,你看看清楚,是不是边镇军报,大印一方不缺,岂可有假?难道袁青山还能谎报军情不成?
李直斜眼打量了一下,也不多看,开口又道:谢相公,徐太师轻敌冒进,下落不明,生死不知。王枢密西北大败。已到这般紧急之境,谢相公三思啊,陛下三思啊!
李直说得痛心疾首。
满场早已议论嗡嗡。
连夏文都在高台之上慌了神,眼神不断在谢昉与李直两人看来看去,不知该听谁的话语。徐杰出关没了消息,这事他是知道的,而今王元朗又大败,这些都是事实,而谢昉也不是那信口开河之人。
皇帝,当真难当。
(今日十更,枯坐十多小时,近三万字,手指酸疼,脑袋昏懵。睡去!多谢大家的支持。)
第三百八十四章衣冠南渡(多谢公子门下走狗万赏)
人类之所以能形成巨大的社会,之所以能分工合作,就在于人类会受他人的言语与行为左右,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