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如果一个地方全是穷人,大家一样穷,那一旦遇见灾荒,便连个借的地方都没有,整个地方就会完全崩溃,只能形成流民,或者饿死。

    士绅中有劣绅,但不一定全都不是好东西,高二哥眼下须要他们,而不动他们,便只能对准藩田。

    朱家庞大的寄生集团,仅仅河南一地,在隆庆年间就有五个亲藩,八十多个郡王,下面什么将军更是一大堆,以至于一省的赋税,还不够这些藩王半年的禄米。

    官绅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赋税减免,并不只是明朝才有,明朝灭亡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还是这些宗藩。

    这点看藩王封地,再看流寇作乱的主要区域,并非士绅集中的区域,而是藩王集中的区域,就可以看出来。

    藩王作为整个食物链顶端的人,他们所在的地方,不仅仅是百姓贫弱,连士绅这个对社会起稳定作用的阶层,也比不上别的地方,甚至也会成为宗藩兼并的对象。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停发宗藩俸禄的问题,士绅多少还交点税,宗藩完全是只吃不出。

    明朝藩王的庄园为王府私产,其租粮尽为王府所有,均不入州县赋册,而是登载于藩府册籍,是一套独立的体系,同朝廷根本没啥关系。

    这些藩王财大气粗,每逢宰年,百姓活不下去,必然向人借贷,宗藩便可以借机放贷,大肆兼并土地,从而大者恒大,田产越滚越多。

    以福藩为例,封国在洛阳,但他的田产,其实已经遍布河南,甚至还到了南直的宿州亳州一带。

    这些藩地的赋税,朝廷享受不到分毫,所以就算朝廷停发减少藩俸,不解决这个毒瘤,明朝还是会垮。

    关于这一点,因为后来政治上复明的需求,总不能说朱家的坏话,否则怎么号召复明,所以明朝灭亡的责任,便往别的方面推,多是骂臣子王八蛋,很少提及朱家自身的问题,或者提及后也不是放在主要位置,但高二哥刚好看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所以知道的多一点。

    眼下高二哥在鹿邑的策略,就是安抚乡绅,然后革了朱家的地。当然,这未免有点革命不彻底的嫌疑。

    高二哥与几人出了城,便沿着涡水而行,认真的看了看周围的情况,整个涡水两岸,都是大量被抛荒的土地。

    都尉,河东岸那一大块,都是周王的庄园,西岸则是汝宁崇王的庄园。于应龙指着远处,这些地我们大概估算了一下,应该有数万亩之多。

    高义欢远远望去,看见一大片土地,不过只有靠近河岸的被人翻过,还在耕种,远处则全部荒废。

    有这么多地?高义欢不禁笑道:那你们将这里丈量清楚,进行划分,然后进行分配。目前战兵每人就先分十亩,杂兵和后勤队每人五亩,剩下的土地租给流民耕种。

    孙玉成听了眉头一皱,都尉,这些可都是亲藩的土地,这么做是否会有些不妥。

    高二哥愣了下,反应过来,这两人还等着朝廷招安了。

    哈哈~二哥忙一拍额头,解释道:这些地慌着也是慌着,不如让我利用起来。况且,这些藩地不纳赋税,等于是国之毒瘤,我准备先将他们纳入鹿邑的赋税体系中来,至于以后宗藩要地,那就再说嘛。

    他这么说,孙玉成和于应龙也只能勉强接受,微微点了点头。

    都尉,这些地就算分下去,大部分也无法耕种。孙玉成这时又指着远处的荒地,近些年来,河南连连干旱,涡水河水量减少,离岸远的田地无法灌溉,所以才逐渐荒废。现在就算将田地分下去,让人耕种,可是老天爷不给饭吃,播下种子,也长不出麦子啊。

    高二哥看了看涡水,五丈宽的河床上,只剩下一丈宽的细流,周围的田地,除了靠近河边的能勉强灌溉,稍微远些的都已经抛慌。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不过既然涡水还没干,这个问题便也有办法解决,高二哥微微沉吟,便开口道:那就筑条坝,把水拦下来。




第49章鹿邑种田记下
    涡水是淮河中游左岸的一条支流,也是淮河第二大支流。

    它发源于河南开封府尉氏县,向东南流经太康鹿邑和安徽省亳州涡阳蒙城,于南直怀远县城附近注入淮河。

    高二哥要在鹿邑拦坝,那下游的亳州涡阳和蒙城肯定都会受到影响,那里的乡民肯定会记恨他,不过即便如此,这个水坝还是必须要修。

    因为他能提高水源的利用,能够调节涡水的水位,等水蓄满后,对于下游,甚至也有调控的作用。

    比如冬季不怎么灌溉的时候,他便能起到蓄水的作用,免得水源流入淮河进入大海,白白浪费,等春季需要灌溉时,就能够有足够的水源。

    同时在干旱的时候,他能放掉蓄水缓解灾情,在发大水时,他又能起到蓄洪,减轻堤坝压力,防止决堤的作用。

    当然,到时候二哥也能利用水坝的调节作用,来控制下游。如果下游让二哥不高兴,那他便可以反正来,旱的时候把水拦住,涝的时候开闸冲死下游。

    只是如果这样做,那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要问候他祖宗,然而排除这种丧尽天良的做法,修建水利工程,总的来说还是件好事。

    虽说从短期来看,蓄水会影响下游灌溉,但从长远来看,对于上下游却都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孙玉成和于应龙听后,并未反对,而是考虑建坝的问题。

    这时于应龙道:鹿邑北高南低,不过地势相对平坦,就算建好水坝,蓄水也有难度。

    这确实是个问题,河流两侧又不是高山峡谷,而是平地,水位无法抬的太高,蓄水能力也会有限。

    高二哥想了下,笑道:可以建多道水坝,形成多个水闸,从北到南,一级一级的蓄水,应该能够解决问题。另外,还要多挖沟渠池塘,起到一个蓄水抗旱的作用。

    于应龙和孙玉成互相看了一眼,心中不禁有些诧异,这个高都尉连个生员都不是,怎么好像什么东西都懂一点呢?

    那属下这就组织人手,准备去办。于应龙开口道:不过所需要的钱粮,还请都尉尽快筹措。

    修水利,自是要花钱的,然而钱粮却是件让二哥头疼的事情,他不禁抿嘴道:现在河床枯竭,修的时候,先修两边,最后合拢,并安装闸门,工程量应该不大。

    现在正是枯水期,不用先填分水堤,可以直接下河床开工,耗费应该减少很多。

    高二哥顿了会儿,接着说道:这件事对鹿邑百姓有利,你们去各寨走动,同乡绅族老商议,将乡民发动起来,大家一起修建。我可以给他们适当免赋,做为工钱,至于剩下的缺口,我会尽快筹措出来。

    赵大宪带回来一千两银子,高二哥提前给军官和战兵发饷,已经用了五百两,剩下五百两只能顶一个月,但是赋税却又没收上来,他现在哪有什么钱粮,只能设法发动一下群众,实在不行,便只能找个土贼或者土豪打一打,来解燃眉之急了。

    当下高二哥与两人沿着涡水巡视一阵,发现如果水源充足,涡水沿岸的土地不说全部利用,让二哥这几百人自给自足,却完全没有问题。

    此时已到七月,高二哥看了一阵后,对两人道:咱们如果加快速度,或许还能赶上种冬小麦。你们要尽快走访各村寨,就说水坝修好后,沿岸的土地,可以租给他们耕种,要尽快把乡民发动起来。

    高二哥的人少,消化不了那么多地,不如低租让给鹿邑的乡民耕种,这样总比放着荒废强。

    于应龙和孙玉成点头应下,两人商议一阵后,便决定由于应龙去走访各村寨,说服乡绅组织村民参与到水利建设中来,而孙玉成则领着些人,继续丈量土地,并规划各级水闸的建造地点。

    其实鹿邑县的乡民也想修水利,只是没有官府组织,加上各村各寨的想法不能统一,所以一直无法实现。

    如果坝建在上游,下面的村子享受不到,要扒开你的水坝,建在下游上面的人也享受不到,不愿意帮忙,而最重要的是就算建起来,受益的大头也是藩田,藩王都不出力,乡民自然干不起来。

    现在按着高二哥的提议,分级设闸,将水源一级一级的往下放,便可以解决不少矛盾。而藩王的地,自然都是好地,高二哥许诺建好水闸之后,可以低租让给他们耕种,各村寨立时就动心了。

    为了调动乡老的积极性,高二哥则承诺,水闸建起之后,再帮他们修建水渠,让他们的田地,也有水源灌溉。

    为此,二哥希望他们能提供一些食物,给参与筑坝的村民,而二哥则视他们提供粮食的多少和完成的工程量,对他们来年的赋税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

    这等于是预支来年的赋税,来作为新修水利的工程款。

    当然二哥这是好言相劝,如果有不识抬举,不愿意配合的,那他也令赵大宪做好准备,把不配合的寨子打下来,来个杀一儆百,顺便打个土豪补充下钱粮。

    只是于应龙这个酸秀才,确实有些能力,二哥没想到经过他的劝说,各寨居然都同意了高二哥的方案。

    这些乡民,眼下也都没什么事做,眼看着来年怕也是同样的年景,能修建水闸灌溉,他们自然愿意,何况现在做还能管顿饭。

    至于乡绅们,主要还是因为闯军洗劫鹿邑县的余威还在,就像高家庄面对刘黑子时,愿意花点粮食买个平安一样,只要县里的流寇不打上门来,给你点粮食也无妨,何况是修水利,这种对他们也有利的事情。

    这水闸要是建起来,受益的首先是藩田,其次就是乡绅的田多,他们自然愿意。

    一时间,鹿邑县仿佛进入了后世插着红旗,唱着歌儿进行大建设的时代。各村各寨的村民,挑着扁担箩筐,便纷纷涌出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都有,向赶集一样汇集到涡河边。

    孙玉成在涡河上,规划了六个水闸,将乡民聚集在一起,先从上游建起。

    数十个打着赤脚的孩子,最是活跃,跑在队伍的最前面,各地赶来的村民为了混口饭吃,清早就出发,一个比一个走的快,都想混点工分,等水坝见好后,能够拿工分多租几亩好地。

    为了提高乡民的积极性,防止有人浑水摸鱼,高二哥又提出了工分的制度,给每个村子记工分,等水坝建好后,哪个村子工分多,就能多租地,并且优先放水,结果引的各村倾巢而出。

    高义欢站在一旁,看见乡民们忙碌的在河床上打桩,肩挑手推的将泥土石块倒入木桩之间,几日时间水坝就已经有了个雏形,心里不禁感叹众人的力量,同时心里又想,烧砖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干呢?

    (感谢无顬,鱼曾经来过的588打赏,求推荐,收藏,推广。)



第50章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住的问题和吃的问题,高二哥都解决了一半,等今后窑砖烧出来,等水坝修好,种子播下去,两个问题基本解决,那二哥在鹿邑便算站稳了脚跟。

    看了一会儿,工地上忙碌而热闹的场景后,高二哥遂即返回到鹿邑县。

    现在,随着县城安定下来,城中百姓的生活也日益回归正轨。二哥同赵大宪等人,领着十余名士卒回到城中,走在用夯土压实街道上,有的街道还铺着一层碎石块,宽阔而平整,两侧有排水沟,就算下雨也不会泥泞。

    这时城中街道旁的一些店铺,已经恢复了经营,陆陆续续有些人跑来交易,总算是恢复了一些人气。

    这些交易的人,主要还是高义欢的人,以及家属,眼下城中就属他们手里有些银子。

    店铺恢复之初,也有士卒直接强买,特别是有几名没钱的杂兵,从一家商铺中抢走了不少东西,影响极为恶劣。

    刚开起的商铺又纷纷关门歇业,最后高义欢直接砍了抢劫的士卒,才使得城中的商贩,恢复信心,继续经营。

    高义欢走进城来,看见一间买卖坛坛罐罐的小铺子前,有不少人购买货物,随即挥手对赵柱子道:柱子,你给沿街营业的商铺说一声,让他们的东家,下午到府衙来见我一面。

    赵柱子点了点头,高二哥随即和赵大宪一起往回走,他边走边吩咐道:现在城内的事情,还有城外的事情,你和吴世昭都不要插手,战兵从明天开始恢复训练,不用参与劳作了。

    到鹿邑之初,因为人手不足,高二哥只能让战兵跟着一起干活,现在勉强进入正轨,战兵就得重新训练了。

    二哥放心,明日一早,我就练死那帮龟孙。赵大宪笑道。

    高二哥微微颔首,不一会儿就进了衙门,正在院子里同那铁匠的孙女玩耍的小崽子,一看见二哥进来,哇的一下,便跑到屋子里藏了起来。

    下午,上次领头过来的乡绅,又带着几个人,按着吩咐到了衙门求见。

    高二哥照样是在大堂接见他们,扬文昌是这些乡绅的头,家业也最多,他领着众人拱手行礼之后,遂即在两侧坐下。

    几位的生意,最近做的如何啊?高义欢先开口笑道。

    在座几人,严格来说,并不算商贾,都是些经营副业的乡绅。

    这得感谢都尉军纪严明,我们的商铺才得以顺利经营。扬文昌站起来,笑着拱手道:我们这是托都尉的福,店铺现在小有盈利。

    高二哥微微颔首,随即笑道:今天招几位过来,就是看诸位的商铺,都恢复的不错,所以来与你们谈一谈税收的事情。

    税收?杨彦昌等人脸色一僵,不过遂即却笑道:都尉放心,该缴的税收我们不会少。

    高二哥摇摇头,之前商税过于繁杂,我打算重新规定,现在就统一定下,十取一吧!说着高义欢脸忽然冷了下来,威严的扫视众人道:你们可有什么意见?

    这哪里是嫌弃商税复杂,明明是觉得收太少。明朝商税是比较复杂,如盐起初二十取一,后来纳入专营便涨到了十取一,其它大多数行业,商税却普遍偏低,一般为三十税一,有些行业甚至免税。

    赋税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不是说变就能变的,高二哥如果是明朝的官员,他在这里改税,这些乡绅暗地里告到上面,二哥立马就得完蛋。

    不过二哥现在是流寇,而流寇也有流寇的好处。

    他们是打破了规矩重来,便不用顾忌整个体制内的阻力,想怎么定,就怎么定,自己的地盘自己说得算,除非你有本事把老子赶跑,不然就得遵守老子定下的规矩。

    扬义昌等几人面带苦涩,二哥毕竟是闯军的人,他们是觉得二哥同一般流寇不一样,但是他始终还是流寇。

    那,那就,遵从都尉的意思吧?杨义昌苦笑着扭过头来,问同来的几人。

    高二哥看他们不说话,眼睛一瞪,几位为何不言,可是有什么意见?

    没有!没有!下面几人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连忙说道。

    只是增加三倍而已,其实大家还是有得赚!高二哥见此笑着说道: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你们都回吧!另外我多说一句,你们交了税,我就会保护你们,要是哪个龟孙,还来抢你们的铺子,你们可以来告诉我,我要了他们的小命。

    杨义昌等人,只能赔笑着,告辞离去。而等他们一走,孙玉成却抱着一个账簿,走进堂来。

    高二哥看见他,当即笑道:文瞻啊,我正有事准备寻你呢?
1...2223242526...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