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浮桥被炸断,清军前锋暂时只能停留在汝水东岸。

    要是以前,清军过河可能有点困难,但是现在清军吸收了不少江北的降军,能扎木筏,能驾船者大有人在。

    一日后多铎主力到了东岸,清军在汝宁城北三十里外,扎筏强渡,击退了魏军的阻拦,搭设了三道浮桥渡过汝水。

    这时汝宁城中,恐慌的气氛蔓延,谣言四起,刚逃入汝宁的不少百姓,听说官府将许多物资工坊的织机都向西转移,怕魏军弃城,便纷纷挤到西城,想要继续西逃。

    这个时候,必须要稳定人心,必须要坚定军民守卫汝宁的决心。

    金声桓不得不亲自来到西城,还把他的小妾也带来,对挤满街道的百姓喊话,大王援兵不日就到,本侯奉大王之令,坚守汝宁城,人在城在,人亡城亡。本侯的家眷都在这儿,你们怕什么?

    城中百姓见此,才勉强镇定,各自回家。

    回到府衙,金声桓就找来知府于应龙,说城中肯定有鞑子细作,让他组织人手盘查,还要谨防有人叛变投敌。

    清军大举入侵,豫东汝宁府的大批百姓逃入汝宁城,说里面没有清军细作,那几乎是不可能地。

    果然,于应龙一查,就抓到了不少可疑之人。

    魏军不像明朝,将乡间交给士绅和宗族自己管理,而是将权力伸到了乡里。

    特别是豫南地区,因为社会结构被严重破坏,流民众多,乡间士绅和宗族势力不是很强,所以官府借着分田和清丈田亩的机会,将势力伸到乡间,再加上对各军堡屯堡的丁口登记在册,并派人管理,所以比较容易查出问题。

    王家屏也没想到魏军这边的盘查居然这么森严,他谎称是项城那边逃来的人,说了一个被清军屠掉的屯堡,才蒙混过关。

    因为豫东属于开封府与汝宁府平级,鹿邑陈州项城这几个县不归汝宁管,丁口的册子还有屯堡的宗卷,没有存在汝宁,而是放在南阳,而王家屏说的屯堡,又是被清军屠了,不会有人逃来,城内事情那么多,几万难民需要管理,谁也没功夫盯着他,所以让他逃过一劫,还当了个民团的队正。

    不过他虽然幸运,但他属下的脑子却没那么灵光,几乎每天都有人被拉出来杀掉。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人,并不是他的属下,但是这个时候,另可错杀不能放过,许多无辜的人,也被当做细作砍头了。

    这种情况下,王家屏也不敢联系属下,便先在民团中隐藏起来。

    这厮身上似乎有种魔力,总是能躲过危险。

    这时随着清军渡过汝水,清军步军骑兵炮队源源不断的过河,将汝宁城围得水泄不通。

    虽然汝水被突破,清军兵临城下,但魏军早做好了准备,城中有一万五千多魏军,还有两万多民团,清军一时半会儿觉得打不下来。

    多铎渡过江后,汝宁已经成了他的瓮中之鳖,他也并不急躁,而是一边扫除外围据点,一边准备器械,布置好后再来啃下汝宁这块硬骨头。

    这一次,多铎破天荒的以大清郡王的身份,给金声桓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入城中,劝说金声桓归降,并许下侯爵的封赏。

    这并不是多铎小气,而是他还不晓得高义欢这个河南土鳖,已经在西安称王,还封了金声桓侯爵,他觉得一下开出公爵,感觉有点不真实,所以才提出这样的条件。

    金声桓看了书信,嗤之以鼻,给多铎回了封信,让他赶紧收兵罢战,免得自取其辱,坏了清军士卒的性命。

    多铎看完信,十分恼怒,以为金声桓骨头硬,遂即让清军开始三面围攻汝宁城。

    二月初五,汝宁保卫战正是开打,战争从一开始就异常的激烈,清军三面围攻,火炮对射,步军轮番进攻,战斗得格外激烈。

    王家屏并没有按着计划,给城外放信号,反而在守城战中宰了个清兵,升到了民团的哨总。

    这也是没奈何,战斗太过激烈,清军冲上城墙,又不知道他的身份,挥刀要砍他,他只能反击,把那清军给杀了。

    攻城战异常惨烈,每天阵亡的将士就有一两千人,不过金声桓和于应龙这些大官都在城中,家眷也在城里,无形中稳定了军心。

    当官的不走,将士们也愿意效死,一个个都准备与汝宁共存亡。

    这时金声桓,还有城中的官员,却都已经退入崇王宫。

    金声桓之所以这么稳,并不是真的想与城共存亡,而是早就有了万全的打算,万一守不住,便从崇王宫内的地道悄悄溜走。

    这条地道上次偷袭清军时用过,不过地道只要少数人知道,一直是军中机密。

    当然这是绝密,只有少数人知道,普通将士和民团却不晓得,这些大官让他们拼命,自己却留了后路,居然这么丧良心~




第594章先生对大清有误解
    汝宁攻防战拉开了帷幕,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北的清军陆续进入汝南。

    这不仅是兵力增加,同时还有大批的火炮,走淮河,逆着汝水而上,直接运到了汝宁城下。

    这些火炮本来是明朝用来防御清军的,可是现在却成了清军攻击汝宁的利器。

    战斗到二月中旬,汝宁城外已经聚集了二十万清军。

    这次清军攻城,不像以前攻一次,攻不下,就休息准备一段时间,找机会再进攻,而是每日不停的轮番猛攻,城中守军死伤惨重,逐渐有些不支。

    高义欢带走了最精锐的魏军,留在豫南的大多是丙种守备营,精兵只有六个乙种营,但是并未在汝宁城中。

    战事的惨烈,城中的火药,还有药材,逐渐告急。每天都有一两千人阵亡,受伤的士卒得不到医治,大多感染而死,大量的尸体没法焚烧,便只能挖大坑掩埋,城内恶臭熏天。

    这时原本意志坚定的守军,开始出现动摇,夜里开始有些叛徒,坠城而出,向清军投降。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城中伤亡近两万人,而清军则付出了成倍的死伤。

    守军打的艰苦,清军也打得艰难,巨大的伤亡让参与攻城的降军,心存不满。

    这样惨烈的消耗战,八旗兵不会参与,老资格的绿营部队,也没有投入,死的都是新投的降军。

    这半年来,清军在江北收降了二十余万降军,可是阿济格没能攻下南京,满清并未获得江南赋税之地。

    这二十万降军,大部分战力不强,又消耗钱粮,便成了满清的巨大负担。

    因此多铎用起降兵来,一点也不心疼,用降军消耗守军,同时减少大清钱粮的消耗,顺便锤炼降军,通过战阵选出其中精华,可谓一举三得。

    只是降军也是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投降过来不是来做炮灰的,打着打着,心中越打越气,都有了些脾气。

    这时,关中的进一步消息,传到了豫南。多铎得知高义欢在关中称王,大清在关中的军队不是被扫灭就是投降,就知道高义欢可能要出关了。

    北京,多尔衮收到孟乔芳带来的口信后,对高义欢声称大清灭不了他,劝大清悬崖勒马赶快收手,感到十分耻辱。

    多尔衮派出快马,首先告知多铎,高义欢已经扫清关中,然后勒令多铎不惜一切代价攻下豫南。

    一时间,多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原本不准备动用八旗攻城,现在却顾不上那么多,真满洲都用上了。

    攻防战又坚持了十天时间,汝宁的城墙多出垮塌,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原来的崇王宫内,金声桓胡子拉碴,盔甲多处破损,身上散发着汗臭和血腥味,神情十分狼狈。

    整个宫殿里空空荡荡的,连椅子都没一把,价值不菲的家具,早被当做劈柴烧了。

    金声桓按着刀,看了看殿上站着的几人一眼,叹气道汝宁城的使命已经完成,本侯决定突围,去查牙山阻击鞑子,那里我还留了一万多人。

    知府于应龙穿着一件变了颜色的官袍,沉着脸道侯爷突围了,城中十多万百姓怎么办?鞑子早就下令,凡有抵抗的城池,一律屠城。仗打了这么久,鞑子死了那么多人,肯定要杀人报复。

    金声桓和几名将领,都低头不说话,地道只能带走少数人,不可能带走那么多百姓。

    殿上一阵沉默,半响金声桓道于知府,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大家一起死,没有意义。抗清还需要我们!

    于应龙是高义欢最早招募的两个秀才之一,当初死活不愿意跟着高义欢混,后来经过梁以樟的劝说,才投靠了高义欢,没想到一干,还干得挺好,干出了感情。

    他资历很老,豫南的没一亩地,每一个百姓,他都付出了心血。

    现在汝宁被打得稀烂,他心里最难受,此时金声桓又准备放弃十几万百姓,他却过不了自己这道坎。

    于应龙晓得金声桓肯定是要走的,他沉默半响,忽然开口道侯爷,你再守三天,我出城和鞑子谈判,以开城为条件,让鞑子允许我们放百姓出城。三天后,百姓走远,侯爷从地道逃走。这样百姓能活命,侯爷也能安全突围,如何?

    金声桓微微一愣,注视着于应龙,却见他一脸坚毅,脸颊鼓动几下,鞑子残忍,他们发现本侯逃走,于知府你怎么办?

    于应龙不说话,但是金声桓已经知道他的想法,叹气道好,本侯在守三天。

    当日,汝宁南城,一段城墙垮塌处,忽然出现一个穿着破烂官袍的文官,打着一面白色小旗,深一脚浅一脚的从残垣断壁中走出来,径直走向不远处的清军阵地。

    城外的炮阵,首先发现了他,顿时一片哗然。

    战争对于双方的士卒来说,都是极为残酷的,清军死的人比魏军更多,见城中有人打着白旗出来,纷纷欢呼起来。

    很快于应龙就被带到了多铎的大帐,这位清军的统帅,双目通红嘴上起泡,显然也并不好受。

    虽然豫南战事进行的时间,不如江北战事那么长,但时激烈程度却远远胜过了江北。

    江北大战时,清军为了避免伤亡,发现城池不好打,就直接围了起来,然后等里面的人投降,清军知道明军无法对他们构成什么威胁,不存在什么反击,就是被动挨揍,所以清军有的是时间,但是豫南的战斗却不同,清军必须要快速拿下豫南,不然后面就没机会了。

    多铎转过身来,红着眼睛注视着于应龙,旁边的尼堪把刀一拔,怒喝道蛮子,见了王爷还不下跪!

    鞑子穷凶极恶,不怕是不可能的,但人怀了死志后,也就不怕了。

    你们的王爷,与我有什么关系?于应龙面不改色。

    尼堪大怒,多铎却一挥手,制止了他。

    多铎虽然瞧不起汉人,可对于汉人中有骨气的硬汉,还是比较佩服的。

    你不是来投降的么?那如何不能跪本王!多铎与于应龙对视。

    于应龙却并不畏惧,我是于应龙,汝宁知府。今天是想和你们谈判,希望贵军能允许我们放百姓出城!

    多铎脸上冷笑,本王早有军令在先,凡敢执兵抗大清者,满城皆屠。你以为本王的话是放屁么?本王为何要放走城中的贱民?

    于应龙也冷笑一声贵军真是连蒙元都不如。蒙元征宋,还知道减少屠城,来瓦解抵抗,贵军只知屠杀,一个汝宁都打不下来,还想用屠杀来震慑我们,真是愚蠢至极!

    尼堪再次大怒,多铎脸上肌肉抽搐几下,难道屠城不能震慑你们么?屠一座不行,就屠两座,本王不信你们不怕!

    那贵军得有这个本事才行,贵军见过魏军将士怕过么?你们只会激起仇恨,遇见一个又一个的汝宁!于应龙说的很客气。

    多铎其实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豫南,清军屠了不少堡垒,但是却并没有减少抵抗,反而激起了激烈的反抗。

    这些天多铎也想过原因,江北那边望风而降,豫南却举步维艰,主要的原因是高蛮子确实有实力。

    一座城池,当大清兵杀到,城里的人,首先会做出判断,觉得自己不可能是清军的对手,城池肯定守不住,那多半就会因为害怕屠城而投降。

    可是要是城里的人自视甚高,判断能守一守,选择守城的话,那之后因为屠城的威胁,就会便得十分顽强。

    这样一来,清军的死伤就太惨重了。

    高义欢是个硬点子,他守下的人马比较敢战,很少出现望风而逃。

    这样一来,多铎放出的威胁,便不仅不能起到降低抵抗的作用,反而会让清军的伤亡,成倍的增长。

    多铎注视于应龙,忽然笑了,于知府真是好口舌!不过光凭几句话,就想让本王收回命令,不现实啊!

    于应龙道贵军允许百姓出城,三日后,守军开城,放贵军入城。

    多铎道:为何三日后才开城?本王把人放走,你们又不开城,怎么办?

    于应龙道因为我们不放心贵军,三天时间刚好够百姓逃离!

    大清军的名声就这么差吗?多铎脸上肌肉抽搐一下,放百姓走可以,不过本王有两个条件!第一,你们先开外城,本王再许百姓出城!

    说着他顿了顿,盯着于应龙,笑道第二,本王想要于知府,给本王做个幕僚。如何?

    于应龙鼻子里出了口气,好,没有问题!

    多铎当即笑道其实于知府对我大清有误解,我朝一直是满汉一家亲,屠城只是迫不得已!

    。



第595章金声桓开溜
    满汉一家,于应龙心中冷笑。

    多铎却忽然眼前一亮,一下兴奋起来,有点惊讶自己怎么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

    仔细一想,他才想起来,是去年征讨漠北蒙古后,回到北京时,好像听过多尔衮和洪承畴等人,谈过什么满汉亲善的话题。

    当时多铎对此嗤之以鼻,不过事实教他做人,只凭借区区一千多员八旗王公大臣,还有五六万满洲男丁,确实无论如何也吃不下整个天下,统治万万汉民。

    这次他攻打汝宁城,就死了四万多人。

    这要是没有汉军帮忙打一仗,真满洲死这么多人,那大清国就完蛋了。

    战场上激烈的抵抗,还有巨大的伤亡,让多铎心里的想法,慢慢改变,武力很难解决的时候,就到了动一动脑子的时候了。

    想到这里,多铎不得不佩服起多尔衮,十四哥不愧是大清的睿王,总是能未雨绸缪,先人一步。
1...265266267268269...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