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第701章魏国新政上
时间进入了1648年,明建章四年,清顺治五年。
西魏国奉明为正朔,目前表面上用明朝的年号,事实上藩府公文中,采用的都是黄帝纪年,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法,只有在与明朝交往的公文中,才用朱慈烺的年号,意图减少明朝对西魏的影响。
在中国,藩属向中原王朝表示臣服,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用中原王朝的年号。
从年号来看,天下如今三大势力,依然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外族入关的满清,一方是西魏与明朝之间,貌合神离的松散联盟。
天下间的主要基调,还是满清与汉人间的矛盾,还是驱除鞑虏。
不过随着西魏国日渐强大,汉人政权间的矛盾,也在迅速的上升。
1648年,农历戊子年,鼠年,天下间大的战事都已经停息,但天下三方势力,却动作频繁,基本都制定了对应时下局面的策略,都在积蓄力量,准备下一场大战。
此时在西安城中魏王宫内,高义欢站在演武场上,手持一把硬弓,奋力拉成满圆,眯眼瞄准远处的箭靶。
他看了半响后,猛然松开弓弦,箭矢立时嗖的一下,飞速射出。
咦,射偏了!高义欢看着箭矢,完美的与靶子擦身而过,不禁有些惊讶,不感相信自己居然没射中。
高义欢又取了一枚箭矢,搭箭上弦,忽然又垂下弓箭,砸吧嘴道:大吉,孤这个靶子是不是有点小啊!
周大吉忙识相的附和,大王,是小了点,臣这就给您换个大的。
说着,他便一招手,招呼几名侍卫,抬来一个足有人高的大簸箕,放在远处。
这一次高义欢弯弓搭箭,一气呵成的射出一箭,箭矢射在箭靶的边缘,改变了高大王数射不中的尴尬局面。
高义欢满意的点了点头,并没有让人将靶子抬来让他过目,而是将弓交给侍卫,走到一边坐下,对躬身站在一旁的陈名夏道:先生做下说吧!
高义欢坐在大椅子上,陈名夏便只能坐在一旁的小马扎上,大王,藩府得到消息,朱慈烺最近有不少动作,如果成功的话,南京的实力可能会有所增长!
高义欢眼睛一眯,很想知道大舅子都干了些啥?
在西魏国日渐强大的情况下,高义欢也跟着膨胀起来,常常因为没人能让他说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这句话,而时常感到寂寞。
当然,他这人就是矫情,真有人能让他说出这句话,他怕又会寝食难安,欲除之而后快了。
高义欢坐直身子,正色问道:说说看,南京最近都有些什么动作。
陈名夏坐着有些不太舒服,他站起来躬身道:主要两件事,第一件事,朱慈烺拉拢黄得功,准备对江北的明军动手,推行我西魏的兵饷制度!
高义欢脸上露出嘲讽之色,南京有钱么?这事搞不好,会有兵变!
陈名夏道:这就要说第二个动作了。朱慈烺下旨让织造局,主持对倭国的贸易。臣怀疑,这只是个前奏,南京的最终目的可能是要开海。臣是江南人氏,当年参与考试走上仕途,就是得到了东南士绅的资助,臣了解海贸,如果真的开海成功,设立市舶司收税,南京岁入增加数百万,甚至千万都没有问题。
此时明朝面临的环境,可以说是三方中最糟糕的,不仅外部有巨大威胁,内部还有各种势力盘根错节。
时下朱慈烺的策略是,首先稳住高义欢,同西魏国保持和睦的关系,避免明朝被满清和西魏同时攻击,保持明朝有一个相当可控的安全环境,同时继续宣扬满清对南京的威胁,使得江南承受压力,让百姓和士绅都感受到危机,最后再来着手改革,将军权和财权收回到他的手中。
在军权上,吸取崇祯朝的经验,重塑军队对朝廷的信心,同时避免拿钱不听调令的现象出现。
在财政上,则将赋税征收的重点,从田赋上,转移向海外贸易,学习南宋的经验。
南宋退到江南后,为了获得江南士族和大地主的支持,便少征收田赋,许多士族都可以少交税,甚至不交税,纵容他们隐瞒田亩,财政很大一部分,则是靠海贸来维持。
减少田赋,有利于得到百姓,还有一部分大士绅地主的支持。
南京要在江南立足,总归要有人支持才行,而减少对田赋和三饷的征收,便能笼络一大批人,方便朝廷对浙东走私海商下手。
这也是拉一批打一批的手段,种地的始终是多数,朱慈烺将朝廷放在多数人一边,照顾地主的利益,而着重打击走私商人。
高义欢眉头微微皱起,明朝内部有各种既得利益者,任何一个方向的改革,都会遭受大批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并不像西魏国,打破了重建,王权独大,国内并没有形成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现有的利益足够瓜分,甚至还瓜分不完,要推行什么政策,都好推行。
明朝的改革,必然会遭受强大的阻力,不过要是有了成效,那明朝的实力,必会有所提升。
高义欢微微颔首,心道有点意思了,然后忽然又问道:北京那边最近有什么动作没有?
陈名夏忙道:大王,满清在北方大力清剿抗清势力,将义军的活动范围进行压缩,逼进了湖泊和大山,我们支持的义军就只有刘将军袁将军和榆园军还在坚持,其他几股义军,不是被剿灭,就是投降满清了。臣以为清廷现在对关内的策略,是以保持地方的稳定为主,并着重经营新得的两淮之地,减少对南方粮食的依赖,改善恶化的财政!
高义欢点了点头,沉声道:藩府对于义军,必须要加大支持,不能让满清将他们剿灭。另外,还要想法,看能不能在满清控制的州县制造动乱,不能让满清安宁。
是,臣会想办法去办!陈名夏躬身行了一礼,然后又接着道:臣刚才所说的是内政。如果说多尔衮对内的策略是内修政理,那么对外的策略就是阻击我们大魏。
高义欢感觉到,自己可能是高兴太早了,他的对手比他想的要难缠许多。
高义欢坐直身子,沉声问道:多尔衮准备怎么阻击孤王?
大王,我们朝中应该有满清的细作,多尔衮制定的对外策略是,向西控制整个草原,同我大魏国争夺西域,破坏大王西进,经营西域重启路上丝路的策略,并在战略上对我大魏,进行三面包围。陈名夏沉声道:如果臣没看错的话,多尔衮这是想学蒙古人,先控制草原,再灭盘踞西域的西辽,然后灭掉西夏,灭金,最后亡宋。
高义欢嘴角抽搐一下,他刚想要经营西域,多尔衮便争锋相对,这厮还真是个人才。
如果满清要与魏军争夺草原和西域,很显然具有游牧基因,控制东蒙古和漠南蒙古,拥有二十多万骑兵的满清,无疑比西魏国更有优势。
西魏国三万骑兵,很难在大漠和草原上与满清争斗,那里一马平川,是骑兵的天下,而魏军骑兵明显不足。
一旦魏军争夺西域失败,就只能退回关中,而满清整合草原,至少又能多出几十万骑兵,那魏军就真感到有点绝望了。
多尔滚对他这个策略,充满了自信,并已经开始着手,推行阻击西魏的策略。
高义欢忽然笑道,人还真是不能得意忘形!说完高义欢已经站起身来,负手而立,开口问道:李先生主导的新政策略,内阁商议的怎么样呢?
第702章魏国新政下
次日天方亮,高义欢早早的起床,在赵娟的服侍下,洗漱完毕,又吃了点东西,便前往议政堂,准备参与内阁议事。
从四川回来后,高义欢就没离开过西安,经过一个冬天的耕耘,王妃有了身孕后,他便都在赵娟这边过夜。
高义欢来到议政堂时,前来参加议事的内阁学士,还有六部侍郎,给事中,以及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官员,都已经到了。
在高义欢看来,今后他肯定会对魏国的行政制度进行改革,今日来的官员,都是高义欢觉得,以后可能会涉及到改革中的官员,还有衙门。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是西魏国的三法司,掌握司法,内阁处理西魏国的大小事务,与六部一起,是具体做事的行政机构,有行政的权利,六科给事中,品级最低,曾经一度拥有封还圣旨的权利。
不过这些官员和衙门再厉害,也没高义欢厉害,他是集三权于一身,乾坤独断。
高义欢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对制度进行改革,不过显然不是现在,争天下必须要集权,才能干成大事。
况且,他也不想自己找不自在,而是准备等一统天下之后,来给儿子挖坑。
不过虽然现在不改,但是不妨碍他,将这些官员叫过来,进行磨炼。
另外西魏国继承明制,可是却少了司礼监,高义欢在西安时,可以自行批阅奏折,但是在外出征时,权力就只能交给内阁,这便容易造成相权过大的问题,使得内阁失去制衡,并非长久之计,应此高义欢正盘算着,怎么将自己从繁重的政务中解脱出来。
此时堂内聚集了三四十人,众多官员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在堂内窃窃私语,谈论魏国新政的事宜。
忽然有侍卫高喊:大王驾到!
大堂内顿时安静下来,便见高义欢在几名带刀侍卫的簇拥下走进大堂,众人纷纷起身,欢迎魏王入殿。
高义欢笑着摆了摆手,请众人落坐,议事堂的布局,有点奇怪,分成八块,分别是六部都察院和大理寺,每块区域前面摆着一张大椅,分别坐着各部主官,后面则是各部的官员,不过他们在议事时只能听,不能发言,除非高义欢许可,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西魏的内阁大学士,都领着各部尚书或者侍郎的职衔,都察院和大理寺的主官,则不能出任内阁学士,监督体系与行政体系分开。
议政堂议事的时间,往往很长,多半时候都是一整天,有的时候甚至会连议几天,直到得出满意的方案。
这时侍卫进来,上了茶水和糕点,高义欢挥手让闲杂人等退下,便轻咳一声,大堂里顿时安静,高义欢遂即笑道:今天是商议内阁提出的新政,大家也都有了准备,那李学士就开始吧!
李岩是西魏国的首辅,兼着吏部尚书,他站起身来,向高义欢行礼,微微笑道:大王,各位同僚,我今日代表内阁,来阐述内阁今岁制定的一些策略。大王和诸位同僚,要是有什么疑问,稍后可以对内阁进行询问。
高义欢笑着点了点头,抬手道:开始吧!
李岩微微躬身,遂即开口道:这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关中和四川,增强大魏的国力。内阁共计商议出五法三策。第一法,是官贷法,关中和四川遭受战争破坏,百姓贫苦,无力靠自身能力,迅速恢复生产。内阁建议,由藩府向百姓借给农具种子和口粮,取一分利,百姓来年进行偿还。
高义欢微微颔首,一分的利息很低,既能帮助百姓渡过难关,迅速投入生产,还能一定程度上增加藩府的收入。
这时李岩继续说道:第二法五等民法,按着百姓的田产和交税额度,将百姓分为五等户别,交税多的大户,可以参与州县议事。第三法是水利法,藩府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和田产多少,来出资兴建水利,若是还有缺额,则可向藩府借贷,同样是一分利,用来年或者是今后数年的收成来还!
高义欢点点头,这两条策略,可以看做是一起的,而且这个五等民法,以后还可以继续演变。
关中和四川现在都有大片的荒地,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同样会增加藩府的税收。
第四法是,钞税法。天下的银根,掌握在江南士绅的手中,他们能够控制白银的流通,若是百姓在需要白银交税时,他们紧缩白银的供应,就会造成银贵铜贱,从而盘剥百姓。推行钞税法,百姓可以用固定比例的铜钱,去换钞交税,从而减少被商贾盘剥。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以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可是白银的价格,却容易被商人操纵,明朝在三饷下崩溃,与银价格的波动有很大的关系。平时一千文兑换一两银子,交税的时候,商人能将银价炒到一千五百文兑换一两银子,盘剥比官府还厉害些。
推行钞法,是高义欢一贯的主张,之前就已经提过,这次是正式由藩府下令推行。
第五法是取士之法,藩府将改革科举,整顿国子监,轻八股,重策论格物,另外进士需要先入国子监,由老臣教授处理政务的经验,分科目学习,律令农桑算术天工,才能授予实官!
这样一来,儒家学说成为踏上仕途的敲门砖,但是要治理地方,还是需要对各种事务进行了解。
李岩继续道:三策,第一策是官员考核策,为了防止官员不作为,或者为了政绩过度作为,比如强迫不需要借贷的百姓,进行官贷,或者不根据实际情况,过度新建水利。官员的考核,将从州县人口,耕地面积,州县赋税五等户占比等方面来进行考核。
第二策是鼓励生育策,天下年年征战,人口锐减,大量土地被抛荒,我魏国之民不过二千三百一十三万,臣以为当奖励生育,增加人口,来增强国力。最后一策是,府兵策,将原来的屯丁和民团进行规范,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府兵,官府给予补贴和赋税减免,各府设立折冲府,置一校尉,农闲时集中接受训练。这样能加强藩府对乡间的统治,维护治安;建立军事储备,节省大量的训练费用和时间。
高义欢点了点,他对这四法三策,并没有什么意见,不过他一人的想法肯定不够全面,于是笑道:李学士已经将内阁的新政说完,现在咱们一条条的商议,诸位有什么意见,可以畅所欲言。
坐在几位主官后的官员们,开始小声议论起来,陆续有人站了起来,提出异议或者补充一些策略。
······
第703章卧榻之侧
议政堂的议事,持续了一整天,五法三策被决定推行。
在议事中,各部官员都说了一些意见,还补充了一些看法。
其中,去岁西魏国的探花陈贞慧,提出在考核官员策中,加上一条,由各州府上户来平定官员的施政,做为官员考核的一个参考。
东南地区,经济发达,思想也够活跃,兴起的富户阶层,在掌握大批财富后,便想要获得更多政治上的权利。
因此东南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李贽这样的思想家,来为新的阶层发声。
代表着东南利益的东南文官集团,也一直想要从皇帝手中,夺取对朝廷的掌控。
在宋代以前,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革后,推行的思想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这种思想下,任何人都必须服从皇权,这造成皇权逐渐压过臣权,到宋带时,文官为了约束皇帝,防止皇权彻底压倒臣权,终于想出了一个东西,就是道德。
西方约束王权,靠的是宪法,认为王在法下,而在宋代之后,中国新的儒家思想,则认为王在德下,皇帝的权利,不在是来自于天,而是来自于他的仁德,失德便失去天下,就可以把你给换掉。
而谁掌握对德的解释呢?自然是士大夫阶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