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顶住!给本抚顶住!孟乔芳在马背上急声大呼,但是清军已经全乱,没有人听他的声音。

    战场上魏军齐齐吹响发起总攻的号角,魏军士卒发出如潮的怒吼,挺矛操刀的砍杀清军,清军士卒一边挥刀抵挡,脚步一边后退,一边被魏军戳倒。

    魏军士卒挺着长矛,越过清军的尸体,将清军压到一团,数万清军人挤着人,马挨着马任由魏军屠戮。

    随着清军被挤压到一团,不少人已经站在洛水中,水流淹没腰间,但还是被人往深处挤,不时有人被水流冲走。

    绝望的清军试图游过洛水,但是关外的旱鸭子们,在水中扑腾几下,就被水流冲走,河面又归于平静,没留下一点痕迹,不停的吞噬着清军的生命。

    靠近斜坡的清军,弃了马匹,疯狂的向土塬上攀爬,而就在这时,土塬上却出现一队魏军,魏军士卒站在陡坡之上,长枪连刺,将爬上破的清军士卒,又捅下陡坡。

    这时土塬上一面大旗竖起,三丈高的旗杆上,一面绣着金边的王旗大纛飘扬,骑着高头大马,身穿金盔金甲浑身闪光的魏王高义欢,驻立于大旗之下。

    高义欢夹马来到土塬边缘,看见塬下被挤成一团的清军,咦,都快打完了。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遂即却狂笑道:哈哈~很好,传令各部,尽快结束战斗。

    魏王大纛的出现,让战场上的魏军将士受到激励,纷纷鼓足血气,向清军发动了气势如虹的进攻。

    终于,逃无可逃的清军士卒,在魏军的攻击中陷入彻底的绝望,汉军和藩兵开始投降,八旗兵见此,出声大喝,但已经无济于事,四万多大军注定毁于一旦,情急之下,不少清将尽然放声大哭起来······

    战场上逐渐归于平静,逃生无望的清军或死或降,成片成片的缴械卸甲。

    孟乔芳环视四周,看着滚滚洛水,又看见两头堵住通道的魏军,最后看见土塬上的大纛旗和持枪站立的魏军士卒,他不禁长叹一口气。

    抚台,怎么办?有清将问道。

    鳌拜莽夫,不听本抚之言!孟乔芳埋怨一句,将手里的宝剑往地上一丢,无奈道:还能怎么办,降了吧!

    反正不是第一次被俘了,孟乔芳死猪不怕开水烫,他见大势已去,很干脆的丢下了兵器。

    周围的清将见此,纷纷丢弃长枪战刀,这支前不久,还纵横雍凉,不可以一世的清军,在魏军的多路围攻之下,终于飞灰湮灭,轰然倒塌。

    土塬下,清军士卒一个个垂头丧气的丢下兵器,杀得大汗淋漓的魏军士卒见此,顿时举起兵器,高声欢呼。

    清军破关两个多月,在雍凉烧杀抢掠。魏军诸部终于在这洛水谷地,围歼了清军主力。

    一瞬间,数万魏军将士,围着清军降兵欢呼,士卒们激动的挥舞兵器,发泄着心中的狂喜,数万人马的欢呼声直上九霄,十余里外还听得见隐隐约约的阵阵呼号。

    高义欢骑马驻立在高塬上,扫视塬下战场,他脚下的河谷中,放眼看去,长达十余里的战场上,到处都是被染红的土地,扑死的尸体,堆积的尸首。

    魏军士卒正牵着成群的战马,押着锤头丧气的俘虏,走出河谷,打扫战场的士卒,则游走于尸体间,收缴战利品,清理魏军尸体。

    高义欢看着战场,满意的颔首,心中豪情万丈,扭头下令,满兵一个不留,藩兵首领汉军将领稀疏斩首,本王要让鞑子知道,入寇关中的下场!

    李来哼等人闻语,忙抱拳道:臣遵命!

    高义欢俯瞰战场,从今天起,魏军将立下规矩,凡是主动进犯我大魏疆土之敌,一律不招降,不过我大魏主动攻击,则不在此列。

    听魏王之语,身后众将一阵肃然,都精神一振,赞叹魏王王霸之气侧漏。

    这时赵大宪徐黑虎等人,从陡坡上爬上土塬,匆匆来到高义欢面前。

    高义欢立时翻身下马,迎接上去,他看赵大宪衣甲多处破损,身上还挂了彩,立时紧紧拉着赵大宪的手,猛烈的摇晃,拍着他的肩膀道:大宪,孤王要给你庆功,你这伤势?

    赵大宪挺起胸膛,没啥事,那鳌拜想杀臣,臣与他大战三百回合,龟孙也才伤臣一点皮毛罢了




第746章擅入魏境者死
    这一战,刘体纯和赵大宪都立了大功,他们一个迟滞了清军的进攻,一个堵住了清军突围,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高义欢拍了拍赵大宪的肩膀,他了解赵大宪的斤两,知道这个龟孙哪里能和鳌拜斗个三百回合,但他依然还是很高兴。

    赵大宪是他的心腹,位居高位,但是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高义欢还是很愿意看见他立功,哪怕功绩有些夸大。

    鳌拜那厮呢?高义欢闻语,当即笑道:让孤王看看鞑子的第一勇士长什么样子,是不是铜铃大眼,扎须环首?

    赵大宪身后徐黑虎微微愣,提出一枚人头,看了看,心头震惊,大王真他娘的神了,不仅算到鳌拜会走洛水河谷,连鳌拜长啥样子都给算出来了。

    高义欢话音刚落,就见徐黑虎提出一枚,款额虎须,怒目圆瞪,犹如雄狮的人头,整个人不禁微微一愣,惊讶道:鳌拜?死呢?

    徐黑虎抓住小辫儿提着晃动的人头,抱拳道:大王,正是鳌拜,龟孙陷入重围之中,臣与弟兄们将他乱刀分尸了。

    哈哈~黑虎啊!黑虎~高义欢当即大笑,立刻松开赵大宪的手,将赵大宪丢在一边,走到徐黑虎身前,想去抓徐黑虎的手,见鳌拜的人头怪渗人的,徐黑虎反应极快,立刻将人头塞给赵大宪,双手与高义欢握在一起,四目对望,使劲的摇晃起来。

    高义欢一阵感慨,黑虎啊!你真是孤王的福将啊!

    这时刘体纯高一功等将,也爬了上来,齐齐见礼,臣等参见大王!

    刘体纯抱拳道:启禀大王,臣奉命阻敌,幸不辱命,完成了大王之托。

    高一功也抱拳道:大王,臣奉命增援,按时抵达战场~~~

    高义欢拍了拍徐黑虎的肩膀,转身看向两人,大声道:鞑子肆掠雍凉多日,孤王心中一口恶气憋了两个月,今日靠着几位将军,还有将士们用命,总算是吐了出来。这一战,你们都立了大功,孤王稍后自有封赏。

    高义欢大声说着,遂即却道:不过,眼下还有两支清军依然在我大魏境内肆掠,孤王只能暂时记下诸位的功绩,等乘胜解决了这两支鞑子,再来为你们庆功。

    赵大宪看准时机,当即便道:大王,庆功不忙,待臣收拢人马,灭了索尼军,大王再给臣庆功不迟!

    徐黑虎刘体纯高一功等人也纷纷抱拳,意气风发的请战。

    好!高义欢赞叹一声,看了赵大宪一眼,见他身上被刀割开的铁甲里面,露出锁子甲,确定他真没什么事,便吩咐道:鳌拜全军覆灭,索尼知道后必然夺路而逃。赵大宪,你收拢兵马,立刻返回宁夏,准备堵截鞑子。

    臣,领命!赵大宪当即抱拳。

    高义欢又对徐黑虎道:黑虎,你收拾收拾,马军绕过陇山,突袭索尼军的后背。

    大王放心,臣这就动身。徐黑虎抱拳领命。

    高义欢微微颔首,高一功,你打扫战场,收押俘虏,其余诸将,准备向萧关进军。

    ~~~~~~

    萧关外,清军大营。

    六月二十一日,距离约定的时间,只剩下一天,索尼已经下令大军停止了佯攻萧关。

    这个时候,继续佯攻已经没有意义,魏军此时察觉到鳌拜绕道北路入陕北,从萧关调兵已经来不及,而要是萧关守军早就察觉,那他的佯攻在魏军眼里就是送死。

    这时在清军营地里,索尼待在大帐内,负手站在地图前,不过他眼睛虽然盯着地图,可目光却十分空洞,整个人像根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居然是走神了。

    算时间,鳌拜已经杀入关中,就算没有大股马军杀到,也应该有小股斥候摸到萧关,发个响箭,点个火,要不放个烟来告诉他计划得手也成。

    但是马上就到了约定的时间,却一点消息都没有,便让索尼担心起来。

    陇山将他与鳌拜军分开,鳌拜有什么事情,他得不到消息,也没法子支援,只能坐着干等,让他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将军!帐帘被掀开,一声疾呼,将索尼的思绪拉了回来。

    他转过身来,属下将领却单膝跪地,急声禀报道:将军,大事不妙,斥候在北面发现了魏军骑兵!

    什么?索尼瞬间色变,魏军骑兵?

    是的,距离咱们只有五十里!将领喘息道。

    索尼拿起头盔,一边往外走,一边急声喝令,快,传令大军集结,立刻拔营。

    ~~~~~~

    延安府段长城外,清军大营中号角绵延。

    济尔哈朗和豪格到达长城外后,就一直与李过对持,并未攻打关城。

    今日,清军却一反常态,大军在营外集结,数万兵马开出营盘,漫山遍野的压向长城一线。

    按着与鳌拜的约定,鳌拜应该已经突入了陕北,济尔哈朗和豪格便需要攻击长城,将魏军注意力吸引住,牵制住魏军,以便鳌拜接应他们入关。

    这时漫山遍野而来的清军,在长城外停下,济尔哈朗和豪格驻立于大纛旗下,取出千里镜观察城墙。

    城墙上李过也扶着墙垛,看着关城下密密麻麻的清军,见清军骑兵奔驰,在军阵间往来穿梭,脸上却一点不紧张,反而露出轻蔑之色。

    将东西挂上关墙!李过挥手下令。

    关城上的魏军士卒,立刻将用竹筐装着的人头,吊在墙垛上。

    上次是吊多铎,只有一个人,场面不够大,这次每个墙垛间都掉下一个装满人头的竹篓子,场面就壮观了许多。

    豪格皱眉放下千里镜,蛮子好像有什么新的守城器械!

    看见每个墙垛间,吊着的竹篓子,豪格一脸的疑惑。

    哦?济尔哈朗闻语,拿过千里镜,对着关城上看去,城墙上正放下一卷白布,济尔哈朗立时心头一凛,仔细一看,上面写着五个大字,擅入魏境者死!

    一瞬间,济尔哈朗明白了城头挂着什么,顿时一声痛呼,身子摇晃两下,猛然栽下战马。

    一旁的豪格脸色大变,昂邦阿玛,昂帮阿玛,这是怎么呢~



第747章败家玩意儿
    北京,摄政王府邸。

    多尔衮独自坐在办公房内,外面做着几个帮忙处理政务的小吏。

    此时,多尔衮身前桌案上,摆满了奏疏,还有各种卷宗,多尔衮手中执笔,批阅着前线送来的各种奏疏。

    西魏袭取蒲津关后,多尔衮调济尔哈朗和豪格回师,但两人却拒绝了他的命令。

    这让多尔衮十分的恼火,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西魏拿下蒲津关后,并没有向河东腹地进军,兵马应该被济尔哈朗和豪格牵制在了关中。

    虽然如此,多尔衮为了稳妥起见,还是派了郡王瓦克达,率领两红旗,汉军正白旗,又调徐州等地绿营兵,共计四万余人,多路增援河东。

    此时兵力重新调动后,满清的五十五万大军,十五万较弱之兵,布防于两淮和山东,防御南方的明朝。十万人马驻防河南,防御潼关和南阳两个方向的魏军,另外还有两万在关外,三万余人在北京,山西兵马增加到十万人,满清手中的机动兵力,就只剩下济尔哈朗和豪格掌控的十五万大军。

    现在多尔滚的处境,变得十分不妙,有来自外部西魏的压力,内部也不太平,除了有姜襄一众汉族军阀,拥兵自重之外,还有来自济尔哈朗和豪格带来的挑战。

    本来,多尔衮是准备让济尔哈朗和豪格回兵时,趁机进入大同,把姜襄这颗雷拆掉,并逐步解除满清境内汉族军阀的兵权,加强清廷的统治。

    大清刚击败漠北蒙古,同时又攻入雍凉,士气得到提振,八旗重新找回了尊严,清军要以入援河东,收复蒲津关的名义借道大同,姜襄必然不敢有什么动作,正是解决这个隐患的大好时机,但济尔哈朗和豪格居然抗命,便打乱了他的计划。

    多尔衮烦躁的将奏疏丢在桌案上,大清国必须要他一个人说了算才行,等豪格回京,必须将他解决。

    摄政王!外堂一人呼喊一声,把多尔衮的注意力拉了回来,他抬头定眼一看,却是阿济格和洪承畴过来。

    多尔衮见两人形色匆匆,不禁微微皱眉,山西有情况传来?

    两人先行了一礼,洪承畴道:摄政王,不是山西,是庄亲王和肃亲王已经退回河套,攻入长城的八万人马,可能出了问题!

    什么!多尔衮拍案而起,到底怎么回事?

    洪承畴道:具体情况并不清楚,军报上只说,庄王和肃王与鳌拜约定,让鳌拜突入陕北,包抄陕北的李过高一功,从内外两个方向夹击魏军的长城防线,但是庄王和肃王按着约定出兵时,只见关城上挂满了人头,大军在关外驻扎了多日,依然没有等到约定的信号,庄王和肃王便退回了河套。

    阿济格道:朝廷让他们退军,他们贪图功绩,不听号令,葬送朝廷兵马,真是该死!

    多尔衮面沉如水,身子一软,坐回王座上,整个人陷入了沉思。

    损失八万人,这就等于吞下的漠北蒙古,全部报销,并且还倒赔好几万,而且赔的多半还是大清八旗东蒙古的藩兵,还有老牌的包衣。

    好家伙,一口气干没八万,比多铎还败家,大清的机动兵力,都快让两个自以为是的蠢材报销完了。

    一时间,多尔衮心情无比复杂,即为损失八万人马而愤怒,同时也为济尔哈朗和豪格的失败,而感到一丝窃喜。

    不过总体而言,还是愤怒压倒了心中的窃喜,毕竟机动兵力的损失,预示着大清国再难组织兵力主动攻击,战略上可能从进攻转入防守,无力继续执行阻击西魏西扩,成为清魏间局势的转折点。

    济尔哈朗和豪格,该一死谢罪!多尔衮满脸阴鸷,牙齿咬碎,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嘴里说出来。

    阿济格点头赞同,本王也认为应该如此,必须要消爵治罪!

    洪承畴心头一惊,忙道:摄政王,英王,现在可不是商议处罚的时候,而是应该考虑该怎么应对。现在关中的具体情况,庄王和肃王并不知道,我们也不清楚。臣以为首先应该弄清楚,关内的八万人马到底是什么状况。八万大军应该没那么容易被歼灭,若是他们被困在关中,当设法营救,若是他们真被魏军歼灭,我们应该考虑,尽快夺回蒲津关,以免魏军出兵河东!

    多尔衮一阵沉默,半响开口道:洪学士说的有理,你立刻去令,让济尔哈朗和豪格,弄清关中情况,若人马还在,设法营救,若已经覆灭,让他们立刻退军,将兵马留在归化城,两人迅速回京复命,本王会让英王接管大军!
1...333334335336337...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