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洪承畴闻语,心中生出一股不好的预感,他正要说话,多尔衮却一挥手,冷冷道,你退下吧,本王有要事和英王商谈。

    洪承畴见多尔衮眼中闪烁着杀气,想说什么,但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满人一向是忌惮汉人参与他们内部的事情,洪承畴见多尔衮赶他退下,便只能行礼,躬身后退几步,才转身离去。

    北京,清廷内阁里,洪承畴忧心忡忡坐在公房内,一旁的侯方域送进来几份公文,放在他的桌案上,随口道:中堂今日好像有什么心事。

    洪承畴抬头见是他,本官预感到一些事情,可是却无力阻止···

    侯方域恭敬的站在一旁,卑职斗胆问一句,是什么事情能让大人也感到无力?

    洪承畴对侯方域还是比较看重,他出身名门,颇有才学,名声也够臭,是他很看重的后辈。

    虽然没什么人提,但是摄政王与肃亲王庄亲王不和,却是朝野都知道的事情。洪承畴开口道:前线传回消息,庄王和肃王可能遭受大败,摄政王要招两人回京,本官担心,摄政王会在这个时候,对两王不利。

    侯方域眉头一挑,正色道,若是前线不利,我大清更应该团结一致,庄王和肃王都是我大清重臣,中堂怎么不劝说下摄政王?

    这些事情,摄政王不会让本官参与,甚至不会让我们知道。洪承畴沉声道:你要知道,满人是不会让汉人,看见他们内部倾轧的。

    那这事怎么办,中堂大人站摄政王一边?侯方域担心的问道:如果庄王和肃王倒了,大清内部的平衡就会打破,到时候摄政王一派独大,皇上就~~~~~~

    洪承畴摆手打断了侯方域,本官谁也不站,而是站在大清一边。遂即摇了摇头,这件事也只是本官的猜测,你不要乱传。

    侯方域当即一躬身,很识趣的不提了,而是取出一份宗卷道:中堂,这时工部送来的账册,铸炮坊请求朝廷在拨银二十万,购买精铁和铜锭。

    造出东西没,又要二十万?洪承畴眉头紧皱,有些不快。

    侯方域躬身道:回中堂,自生铳和铜炮都造了出来。中堂要来的那几个西夷,起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工艺还不太成熟,缺少熟练的工匠和原料,限制了生产。这次工部要二十万两,就是用于购买原料。

    洪承畴点了点头,但是拨银的事情,他做不了住,得去找满人的尚书,于是叹气道:这件事情,我知道了!

    傍晚,侯方域离开衙门,回到了府中,穿上一身常服,便出门前往北京城内的烟花柳巷。




第478章怡红院
    一座城池的繁华,有许多的原因,并非把人口迁移到此,就能造出一个繁华的城市。

    北京的繁华,源自于他的政治地位,还有周边地区,以及大运河的输血。

    政治地位,使得北京城中居住了大批的官僚和贵族,他们掌握巨大的财富,有他们在,城市就有消费,就能带动经济。

    可是光有消费的需求也不行,还需要物资和人员来满足,城市周围需要有人来种植蔬菜,养殖鸡鸭,还需要大量的米粮,从运河上运来,不断给北京输血,才能维持北京的繁华。

    清军占据北京后,北京在政治上的地位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李自成灭掉了明朝的权贵,满清又赶走了大顺的新贵,但城中的权贵却并未消失。

    满清以北京为京师,城中数以万计的八旗,还有王公,成了北京城中的新贵,北京依然具有很大的消费需求。

    只是清军入关后,北地残破,运河断绝,光有消费的需求,没有物资供应,却也维持不了一个繁华的北京城。

    当然物资紧缺,挤不走八旗,原来城中的居民,却被逼离开北京,沦为旗奴或者佃户。

    因此在满清入关之初的几年里,北京城中人口锐减,城池萧条,但随着八旗在北直隶的庄园出具规模,加上清军占据两淮后,有粮食运来北京,便使得北京逐渐走出萧条的阶段,开始慢慢复苏。

    此时城中逐渐恢复了生机,城中酒楼茶肆店铺慢慢多了起来,城中青楼和妓院也有了几家。

    现在虽然无法和明王朝的北京相比,可毕竟十多万旗人生活于此,北京比不上南京,但却能与西魏的王京一较高下,甚至略胜一筹。

    侯大人出了名的喜好,是北城都知道的事情,清廷监视汉官的探子,对此也已经习以为常。

    人有缺点是好事,他要是一不爱财,二不好色,那清廷到是要想一想,这小子投靠大清是为啥了。

    这时侯方域穿着花花绿绿的马褂,头上戴着镶着一块绿翡翠的满帽,手里拿着一柄纸扇,走在街上。

    他一边走,一边煽动折扇,想走路的姿势能风流一点,可他自己都觉得自己一身行头,相当的猥琐。

    花花绿绿的马褂,庸俗不堪,满帽上镶嵌的绿翡翠,更是恶心的不行,使得整个中国的审美倒退数千年,完全比不上道服网巾的风流,但没奈何,这里是北京,满清就是这个审美。

    这时他走在街道上,两边店铺里摆着许多货物,不少与他一样装扮的人,行走在街道两上,购买着各种东西。

    侯方域只是随便看了几眼,货物的种类,比江南要少很多,不过生活上必须的东西,却也都买的到,只是价格相对贵了许多。

    侯方域微微皱眉,看来满清近一年多,恢复的还算不错,必须要将这点报告上去。

    这时他穿过街道,径直来到,西市一条街巷,沿街分布这不少青楼,是个鱼龙混杂之地。

    为了掩人耳目,这一条街的青楼,侯方域都光顾过,并没有厚此薄彼。

    这时他来到一座两层的青楼前,牌匾上写着怡红院三个字,正是玄衣卫在京师的一个据点。

    茶楼酒肆能够收集的消息,只是些市井上的小道消息,要想收集到更有价值的消息,还是要靠青楼和妓院,这是魏王对玄衣卫的指点。

    因为天色还早,所以怡红院前的街道上人很少,姑娘们也都没出来,门口只有一个老龟公。

    虽说明清魏都不犯法,青楼还是纳税的大户,但是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而且一般官府也有归定,禁止官员。

    清朝的妓院,同江南的青楼相比,档次已经差了许多。在江南,大名妓一个人就住一个宅子,养着十多个下人,而且客人也不直接上手,得先谈谈诗词歌赋和人生,在北京则是一栋楼里,每个房间就住着一名姐儿,客人也没啥文化,大多是奔着困觉去的。

    侯方域其实很不喜欢,这样的地方,一点都不高雅······

    哎呀,侯公子今天怎么就来了。龟公上前点头哈腰。

    相比与侯大人,侯方域更喜欢听人叫他侯公子,他看了看天色,楼上才刚挂上灯笼,今天确实来得早了一点,让人感觉他比较猴急。

    婉儿姑娘在么?侯方域微笑道。

    在上面哩!小的带公子上去!龟公笑道。

    侯方域摆了摆手,不用了,我自己上去。

    说完,侯方域就上了二楼,龟公则走到楼外,向街道两头张望一眼,也不进楼,开始在街道上招揽客人。

    怡红院二楼,侯方域坐在一间点着红烛,披着许多红纱的房间里,在他的身前则坐着一名带着风尘气息的美女。

    这时姑娘给他倒了一杯酒,问道:公子今天过来,可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侯方域点了点头,严肃道:两件事情,第一件是满清的工部作坊,已经造出了自生火铳,还有轻便的铜炮。

    鞑子的动作居然这么快!看来我们的动作还是迟了。姑娘有些吃惊,她沉默片刻,正色道:这件事情,奴会报上去。

    侯方域点了点头,继续道:第二件事是,方副使要的名单,还有资料,我准备好了。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了李婉,沉吟一下,还是道:不过,我不赞成玄衣卫刺杀汤若望,这样只会提醒满清,更加注重火器!

    李婉皱眉道:公子为什么这样说?

    侯方域开口道:现在多尔滚虽然让洪承畴主持火器铸造,人马的训练,但是对于火器的认识,鞑子内部不少人的态度还是很不以为然,只有几名汉臣十分上心此事。北京朝廷,毕竟是满人的朝廷,他们占据绝大多数主要的位置,特别是户部吏部兵部这样的大部,都被他们控制。现在户部尚书巴哈纳,对于洪承畴耗费巨万,却没造出东西来,便很有意见,银钱拨得很不干脆。如果汤若望被刺,可能不仅不能阻止满清铸造火器,反而会加大多尔衮对火器的关注,那就得不偿失了。

    侯方域道:我认为,与其刺杀汤若望,不如把洪承畴给杀了。这个老东西,在是心腹之患,他帮助满清恢复北方,已经初见成效,北京城与一年前相比,变化有多大,我想玄衣卫也发现了。

    李婉点了点头,奴只是负责替公子传递消息,做不了什么决定,不过奴会将公子的话传上去。

    侯方域微微颔首,开始拿起酒杯喝酒,看得出来,他的心情比较苦闷。

    作为打入清廷内步的细作,他行事提心吊胆,睡觉都睡不踏实,就怕夜里说句梦话,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只有在玄衣卫的据点里,他才能放松一些,每次都喝醉了倒头睡到天亮才回去。

    李婉见此,又给他倒满一杯,微笑道:公子,大王在关中又击败了鞑子,奴想鞑子也就那么点人,用不了几年,大王就该打到北京,届时公子和奴也就都解脱了。

    侯方域听她说起关中大胜的事情,忽然想起一事,忙放下酒杯说道:对了,我还有一事要反应,济尔哈朗和豪格大败,多尔滚好像有意,借题发挥,解决两人~~~



第749章西魏的扩张之策
    关中,西魏国司隶境内乾州府永寿县,高义欢穿着常服,领着一众官员,来到一座七八十户人家的小镇,来视察难民的安置情况。

    这次清军肆掠雍凉,杀人无数,制造的难民足有十五万人左右。

    幸亏雍凉之地,人烟稀少,不然损失将无法估算。

    现在,这十多万难民,一部分前往商州府,拓宽武关道,疏通丹江水道,增强湖广与关中的联系,使得更多物资能够运入关中。

    一部分则已经分散各地,进行安置,高义欢来乾州的目标,就是视察安置的情况。

    这时高义欢在一众官员的陪同下,有说有笑的来到镇子中间水井前的打谷场上勒住战马,然后翻身下马。

    高义欢微笑道:孙知府,这个镇子什么情况啊?

    一路陪着魏王说话的知府孙常兴,一下懵了,他一直在府城办公,没来过永寿,对于永寿的情况并不了解,他也没想到魏王会坚持到乡间来,事先没做准备,一时间答不出来,让他额头有些冒汗。

    刚分到永寿县的知县郑璋宪,前不久为了核实县内的荒地和人口,划分五等民,曾来过眼前的镇子,对镇子的情况十分了解,也来安置过难民,他心中一阵狂喜,赶紧挤了上去。

    关键时刻,郑知县逮到机会,有些激动的道:大王,这里叫蒿店,原本有一百一十户,多年战乱,人口流失,只剩下四十余户,后来藩府安置南阳的难民,来了三十三户,村子逐渐恢复了元气,不过与兴盛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现在村落中依然有许多无主的屋宅,可以用来安置甘肃难民。说着,县令打起包票,臣认为永寿县还能再安置一万难民。

    孙知府松了口气,忙笑着给高义欢介绍道:大王这是永寿县的郑知县,是臣手下的干将,治理地方很有一套,他是永寿令,臣抓全局,永寿的情况,他比臣要了解。

    高义欢看了知县一眼,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山羊胡子的清瘦中年人,还没到认命的时候,显然还想进步,是做了功课的。

    郑知县,你对于地方上很了解啊!高义欢脸上微笑,赞许了郑知县一句,不过随即又很有领导派头的负着手,挺着肚子教训道:不过,地方官员不能只追究当前的政绩,还要考虑子孙后代,以及更长远的问题,不能给后人埋下祸根。

    孙知府听见高义欢的话,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你给魏王介绍一下情况就算了,谁让你乱说话的。

    郑县令脸上露出惶恐之色,心里却一阵欣喜,在官场混久了的人都知道,上司训斥下属,有时候未必是件坏事,可能是想提携你。

    高义欢贵为大魏主君,日理万机,能和他将道理,那就是觉得他这个人提点后,还是能够用一用的。

    知县只是七品小官,根本没有资格面见魏王,魏王下来视察,身边都是朝廷省里府里的官员围着,他也只能远远跟在后面打个酱油,今天能在魏王跟前说几句话,还能听魏王教诲,便算是进入魏王的视野了~~~~~~

    臣斗胆请大王教诲!郑县令忙惶恐道。

    高义欢心情很好,微笑道:若是安置普通难民,郑县令自然没有错,但对待与我们信仰不一样,或者是少民,就是太急功近利,只图眼前的安定,而忘了,西晋和唐的教训了。少民内迁,要是不能同化他们,一旦天下动荡,就会出现大问题。因此在安置上,不能只考虑眼前,要考虑到今后百年,甚至更久远的问题。

    郑县令脸上露出震惊之色,不禁佩服起来,大王就是大王,思想的高度,不是他们能比。

    高义欢顿了顿便接着说道:孤王以为在安置的问题上,必须分散处理,并且要立下标准,首先将我们汉人聚集的区域,划分出来,安置时不能改变安置地的人口结构。汉地的人口中,汉人必须要占据九成以上,每个县,每个村都是如此,必须要保持主体民族的强势。若是人口结构改变,汉人占比下降,就必须进行迁徒,来保持比例。这样最多五十年,安置的百姓,就会被同化掉。

    高义欢来了兴致,继续说道:这个方法,对于我大魏经营西域征服四方诸夷也同样管用。对于我大魏新征服之地,可以通过内迁同化和将汉民迁徒过去两种策略,来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前期可以放低占比,在汉地周围形成几个大圈,越靠近汉地,汉人占比约高,等最靠近的一个圈汉人占据九成后,我大魏便彻底吃下了那块地,而且是别人在也抢不走的土地。这样一圈一圈扩张,我大魏才能完成教化诸夷的使命,不至于像唐朝一样半途而废。

    高义欢说的话,其实也就是西魏国,制定的扩张策略。

    李过等人还好,已经听过了,但孙知府郑知县等人,就有些震惊了。

    他们官位不高,格局不够,想的主要都是眼前之事,目光不出乾州官场,眼界最高也局限于西魏,或者是天下,都没想到大王的目光,已经转向外部,开始考虑数百年的大计了。

    臣今日才知道大王之志,臣真是惭愧啊!孙知府先反应过来,扑通跪在地上。

    郑知县是真被镇住了,忙也跪下,发自真心道:与大王的宏图大志相比,臣真是为自己的小心思,感到羞愧。

    哈哈哈~装了会儿大蒜,高义欢神情气爽,摆手微笑道:好了,都不要拍孤王的马屁了,带孤王去难民家里看一看!

    大王,前面一家,就是新安置的难民。郑县令起身开口说道。

    高义欢遂即与几名官员,走到一间有些破败的院子前,直接走了进去,院子里有六个人。见了一群人进来,忙老老少少的跪在地上,脸上有些惊恐。
1...334335336337338...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