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姜襄神色一变,急忙松开手道:阁老,金之俊过来,怕是得到了什么消息,您得躲一躲!

    李建泰脸上也漏出一丝慌色,那好,老朽就先告辞了!

    当下姜襄吩咐姜有光带着李建泰离开书房,自己坐回座位,忽然又起身吩咐道:快,将本帅刚拖的衣服拿过来~

    (感谢遥指海的方向的999打赏,龙套看见了,有机会就上哈。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771章 河东开局
    姜襄急急忙忙的穿上满衣戴上满帽出来迎接,便见姜有光领着一员穿着黑色官袍,胸前二品补子,挂着朝珠,头上戴着红顶斗笠的二品大员,走进院来。

    哈哈哈~金侍郎今日过来,怎么不事先通知一声,本将好出门迎接嘛!姜襄立时大笑着走上前来,埋怨道。

    金之俊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历经万历天启崇祯,可以说是三朝元老,见证了明朝的衰落。

    清军入关后,招降明朝官员,许以原官录用,他便投降了清廷,并给清廷出了许多主意,帮助满清在北直隶站稳了脚跟。

    清军入关之初,北京粮价飞涨,他是唆使满清南下攻击江南,恢复漕运的主要大臣之一。

    多尔衮很看重金之俊,因此才派他来宣大,巡抚地方,监视姜襄。

    金之俊五十多岁,脸上清瘦,一张黑脸,看上去就不太好说话。

    姜襄笑脸相迎,金之俊却是一张冷脸,他目光往院子内瞟了瞟,有些急事要找将军商谈,便直接过来了。说完,他便主动提出道:去军门书房谈吧!

    语毕,金之俊便疾步向前走去,姜襄心头一凛,看来他府上应该是有清廷安插的密探,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姜襄见此只能疾步跟上来,金之俊闯进姜襄的书房,四下张望,却什么也没有。

    金侍郎,可是要找什么东西?姜襄跟进来,板着脸道。

    呵呵,姜军门以为本官再找什么呢?金之俊脸上尬笑,遂即正色道:姜军门,现今是非常时期,有些事情太敏感,希望军门不要做出事什么糊涂事来,以免引起误会啊。

    金之俊打着哑谜,不过话里的意思却相当的明显,算是一种警告。

    虽然心里很不舒服,但是姜襄还是道:金侍郎可能对本将有所误会,本将对朝廷一向是很忠心的。

    那朝廷让军门发兵,军门何故拖延?金之俊盯着姜襄:军门这样做,让本官很难做,也让朝廷不放心啊!

    姜襄却心痛道:侍郎这么说,让本将很心寒啊!本将对朝廷可是赤胆忠心啊!前段时间,肃王出征,大半的粮草都是大同朔州提供,朝廷现在让本将出兵,本将确实难啊!

    金之俊见他这么说,严厉道,那好,这次朝廷不让你准备粮草,太原会留一批粮草给你。军门先调一万人,前王晋南给英亲王助战吧!这是军令,姜军门不得违抗,懂吗?

    姜襄非常厌烦金之俊这种姿态,大家都是汉奸,你凭啥那么横,居然命令本将。

    在明朝时,这些伪君子就看不起他们这些丘八,芝麻大点的文官,也能给他摆脸色,现在投靠满清,这群孙子居然还是压他一头,让姜襄心里很不舒服。

    不过感受到金之俊的目光,姜襄知道他已经快触及到清廷的底线了,如果再次拒绝,恐怕满清将会对他采取强硬的手段。

    呵呵~姜襄正色道:既然朝廷备好了粮草,那本将还有什么话说?金侍郎放心,我不日就调拨兵马南下!

    金之俊见姜襄答应,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姜军门能服从朝廷的命令,本官深感欣慰,来日定替军门向摄政王请功,届时山西提督军务总兵官,非军门莫属。

    姜襄眉头一挑,满清也开出价码了,不过要是满清能早点给他,他或许真的会为满清卖命,但现在却有些迟了。

    当初老子为了支持清军攻入关中灭李自成,不仅派兵,还提供粮草,结果清军灭了李自成,就把老子踢到一旁,现在又想用个提督挽回老子,当老子是夜壶吗?

    姜襄心中冷笑,脸上却兴奋道:那本将就先谢过侍郎了。

    金之俊目光又在书房内扫视了一眼,才道:那好,军门尽快发兵吧!本官就先回衙里办公了。

    姜襄同意发兵,那事情就好办多了,等将他的兵马掉出大同,然后便能找机会控制姜襄。

    当下,姜襄将金之俊送到府外,两个各怀鬼胎的人行礼告别。

    姜襄看着金之俊上了八抬大轿走远,脸色立时沉了下来,有光,你将府上的人清查一遍,隐秘一些,把监视本将的细作找出来!

    是,军门!姜有光一抱拳,遂即又问道:军门,咱们到底站哪一边啊?

    姜襄道:本将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清廷已经怀疑我们,你通知众将,今晚来府上商议大事!

    蒲州府,吕梁山南路的山坡上,一阵呼啸,腾起一团团的白烟,二十多枚炮弹,砸向远处的魏军阵线。

    阿济格骑马驻立在山头,身后大旗迎风猎猎,山坡上清军火炮轰鸣,山脚下,三千多绿营兵正集结着,准备冲击明军阵线。

    这时阿济格看了看魏军阵线上的旗帜,一面写有黄字的帅旗,十分的惹眼。

    对明的将领,应该是高义欢的心腹大将黄秉忠,军中诨号神射黄三郎,是最早追随高义欢的魏将之一。

    据说魏军中,有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还有二十四将小尉迟秦琼之内的诸多诨号。

    这个黄秉忠应该是魏军中第二梯队,是二十四将中的一人,他擅长防守作战,一直镇守蒲津渡和潼关一线,是魏军中难得的人才。

    阿济格正观察着魏军防线,一匹战马爬上坡来,准塔大声道:王爷,李本深的三千绿营为第一个梯队,已经准备好了!

    阿济格闻语,抬起马鞭,指着远处魏军的防线,开口道:蛮子兵马分布在三条防线后,他们的防守面太广,兵力便比较稀薄。传令李本深,不要散开攻击,集中攻击一点,先拿下涑水边上的下阳堡,只要突破一点,蛮子防线就破了。

    准塔行礼道:喳!卑职这就去传令。

    等等!阿济格却一挥手,进攻前炮击半个时辰!

    (感谢书友亱空の彩虹的1000,剑非刀的999,小竹子哥哥的打赏,求月票,推荐,订阅,感谢大家的支持。)



第772章 堑壕战
    战场上清军火炮轰鸣,炮弹呼啸着砸向魏军防线,打得泥柱飞溅,尘土漫天。

    在魏军阵线上,黄秉忠拿着千里镜,观察着远处的清军,正好看见山坡上的一群人,放下千里镜对左右道:阿济格一到,鞑子的攻击,应该快来了。

    五军都督府早就分析了清军面临的局势,知道多尔衮缺少机动的兵力,河南的十万人要防备潼关和豫南两个方向,只有能力自保,没有能力抽调兵力支援其它战场,两淮山东的十五万人马要防着南明趁火打劫,兵马也调不动。

    北京到是还有五万人马,可是得提防着豪格,而且作为京畿不能不放大军镇着,所以同样不能动。

    因此满清现在的问题是摊子太大,人马不够,最多还能从外藩调个一两万人马,多尔衮已经没兵。

    现在清军在山西有十万大军,其中三万人还不太可靠,清军便不可能放魏军冲入河东。

    因为满清毕竟是异族政权,对山西百姓又没什么恩惠,一旦汉人武装杀入山西,恐怕局势会更加不稳,出现望风而降的局面。

    因此按着五军都督府的判断,清军最好的选择是全力攻打魏军,在魏军主力没有过河之前,将魏军赶出河东。

    此时清军只是被豪格,被魏军东征,明军北伐搞得有些手忙脚乱,但清军其实实力依旧可观,只要挡住外部的威胁,那内部肯定就能强压下来。

    都督,看清军旗号,有镶白旗的真满洲,还多了几个汉军旗,几只绿营兵,人马相当混杂。赵明冲指着远处列阵的清军道。

    黄秉忠笑道:看来鞑子真是日落西山了。他们这是东拼西凑,才拉出这支人马吗?

    情况紧急,估计他们也没办法,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赵明冲回了一句,又看向清军炮击的方向,低声道:都督,鞑子集中炮击下阳堡,必是准备从此突破,我们需不需要从新布置?

    黄秉忠摆摆手,维持原来的部署,不过可以将马军调道第二道土墙后,适当的时候打个反击。第一道防线的目标是消耗清军,挫敌锐气,敌军就算突破也没关系,等鞑子攻击第二道线时,第三道防线上的臼炮先轰击一轮,然后第二道防线的士卒,趁势反击,将第一道防线夺回。

    黄秉忠顿了顿,笑道:当然,最好是第一道防线,都不让鞑子突破。这次五军都督府的计划是,先用防守消耗鞑子,等鞑子士气衰竭,再转入进攻,我们的目标就是尽量的杀伤清军。

    赵明冲点了点头,那卑职建议,第一道防线不破,臼炮就先别用了!

    明军在攻打四川的时候,用了臼炮和开花弹,军队觉得此物不错,便开始大量生产,并衍生出多种型号,有巨大的攻城臼炮,也有小一些,用来防守的臼炮。

    黄秉忠笑道:赵将军,第一道防线就交给你,你可不能轻敌哦。据玄衣卫的情报,鞑子如今也是鸟枪换炮,仿造了不少我们大魏的器械!

    都督,末将不是轻敌,是自信!赵明冲却一脸正色道:末将就想告诉鞑子,我们磐石军,不是那么好打,准备给他们留点深刻的记忆,让鞑子知道师傅永远是他们师傅,别以为仿造点器械,就能和我们叫板。

    好!黄秉忠不禁赞叹一声,那本督就看赵将军的了!

    ~~~~~~

    魏军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直面清军的攻击,第二道防线是预备队,第三道防线则是臼炮阵,每道防线间隔七十五步左右。

    臼炮与青铜炮和红夷大炮不同,他的弹道是抛射,所以放在后面,刚好能够吊射攻击魏军阵线的清军,并且他能够发射开花弹,是魏军的大杀器。

    此时,因为防御面太广,魏军的火炮比较分散,下阳堡的火炮并不占据优势,正被清军火炮压着轰击。

    清军从襄城大战后,开始防制魏军火炮,二十门小炮,还有六门红夷大炮,正猛砸魏军阵线,炮弹击中土墙,顿时炸开一朵泥花,将土墙砸出一个缺口,尘土漫天。

    魏军士卒却不在土墙后,而是一个个抱着火铳蹲在防炮坑里面,不时挥手驱散弥漫的黄尘。

    魏军早料到会遭受大炮的轰击,所以在墙后挖了一些大坑,坑低于地面,直射的火炮无法击中,所以相对安全。

    土墙后,只有少数观察手,注意着清军的动向,以及魏军的炮手,操纵这两个大轮架着的铜炮,进行还击,炮声一响,大炮猛退,腾起一团白烟。

    这时李本深部清军三千人马已经集结完毕,清军各汛的军官们,一边看着炮阵与魏军炮战,一边吩咐属下。

    把总孙茂盛看着自己属下士卒,大声道:都别看了。等会儿军令一下,大家就跟着盾车冲锋。我们是火器队,不用去填壕攻墙,到时候躲在盾车后,放铳射箭就行。

    上次大战后,清军损失惨重,孙茂盛活了下来,他们那部兵马同徐州镇的高杰残部进行了整编,因为他是老卒,又是包衣出身,所以被提到了把总的位置。

    孙茂盛交待完注意事项,看了阵后骑马的八旗甲兵一眼,最后又压低声音强调道:后面有摆牙喇督战,你们就是趴在地上装死,也不能往后跑,知道吗?

    一百多号老弱残兵,忙大声道:明白了!

    孙茂盛点了点头,等会都听我的指示,好了,自己检查一遍器械!

    穿着布褂子,头上戴着红顶斗笠的清军士卒,立时开始查看身上携带的器械。

    清军这些战前布置,士卒的操演,许多都是按着缴获的魏军小册子来进行,基本是照搬过来。

    这时,中军一声号响,清军炮阵中震耳欲聋的炮声忽然停歇,硝烟弥漫的炮阵一下安静下来。

    穿着铠甲,骑在马上的李本深,纵马在军阵前,来回奔驰一会儿,在军前勒住马缰,忽然拔刀一指,怒声喊道:进攻!

    孙茂盛等身穿黑色袍子,头戴碗帽的军官,顿时齐齐拔出战刀,向前一指,上!

    在绿营将官的呼喊声中,排成阵形的绿营兵,推着盾车,齐齐迈动脚步,清军火铳手弓箭手推车在前,然后是扛着壕桥的刀盾兵长枪兵。

    前面的火铳手和弓箭手,在接近魏军后,首先放铳放箭压制魏军,而刀盾和长枪则扛着壕桥强攻防线。

    在步军之后,清军的铜炮,也被拖离炮阵,被战马拖着在后前进,准备抵近后,进行精确的打击。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773章 魏军防线
    旷野上硝烟弥漫,吕梁山和中条山相夹的谷地处,清兵旌旗如云,穿着各种颜色盔甲的八旗兵绿营兵铺满大地。

    魏军阵线上雷声阵阵,大炮不时喷出白烟,闪动着橘红色的炮焰,将炮弹砸在三千清军前进的道路上,溅起团团黄色的泥土。

    战马拖拽的清军火炮,不时停在清军步卒两翼,轰鸣着发出怒吼,炮弹呼啸着砸向土墙,压制着魏军的火炮。

    清军这种铜炮,完全是仿造魏军的野战铜炮,不过他们的炮壁要厚一些,炮身上还加了几条箍子,明显是冶炼技术不过关,铸造工艺不成熟。

    发射同样重量的弹丸,清军的炮便重了许多,没有魏军的轻便。

    阿济格是满清硕果仅存的四大亲王之一,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水平还是有的。

    在观察魏军的防线后,他立刻选择集中一点突破,而且选的一点,正好是靠近涑水的下阳堡。

    选择此处,有一个好处,就是攻击一点时,魏军左右肯定会增援,而下阳堡的左翼是涑水,有利于清军突破。

    山坡上,清军大纛旗下,阿济格抽出千里镜观察战场,三千清军在号角声中,推着一百多辆盾车接近魏军防线。

    盾车有两个轮子,前面一块三寸厚,七尺高的木板,木板上钉着一床湿棉被。

    虽挡不住炮弹,但是挡住火铳火箭却没有大问题。

    一百辆盾车,三千名士卒,分别是一千名鸟铳手和弓手,三百名投雷手,一千名刀盾兵,七百名长矛手。

    在绿营兵后面,则是五十名腰垮着战刀,手持弓箭的八旗兵,他们不参与攻击,而是督战,他们手里的弓箭,专门射杀敢于后退的绿营兵。

    这些八旗甲兵,箭术都不错,一个人,一把弓,就能控制很长的战线。
1...358359360361362...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