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好!姜襄扫视众人一眼,满意的颔首道:你们都是跟随我老姜多年的兄弟,本帅有什么话就直说了!我们原本都是明军,迫不得已,才给鞑子效命。想当初,鞑子攻击关中,我们也出了不少力,但是鞑子却不仅不给奖赏,反而处处防着我老姜,压榨我们!

    姜襄顿了顿,接着道:现在西魏打到了河东,大明天子打到了徐州,鞑子顶不住了,多尔滚急了,又想调我们去蒲州同魏军玩命!我老姜是不干,你们愿不愿意去?

    我等不愿意,我等誓死随大帅!在场的将领齐齐抱拳,大声行礼,气势惊人,可以肯定,是经过排练的。

    姜襄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继续道:鞑子不得人心,倒行逆施,不会用人,他们老一辈的人物都快死完了,现在都是些毛没长齐的小辈撑场面,我看他们快完了!现在大明皇帝,已经打到了徐州,陛下封本帅为晋国公,以后山西这片就归本国公管了,你们跟随我老姜,我必不亏待你们!

    满清给出提督的职衔,可是姜襄知道多尔衮已经不信任他,一心想将他拿下,剥夺他的兵权,况且多尔衮不讲信用,所以姜襄已经下定决心反清。

    西魏开出来的条件,其实不错,可是与明朝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当然,姜襄不想投靠西魏,并非只是因为条件,就算西魏开出一样的条件,他还是会选择明朝。

    这是因为姜襄觉得高义欢太过强势,投靠西魏,他肯定做不成土皇帝,而且一旦西魏占据河东,夺取北京,高义欢绝对不会允许一个不受掌控的大同镇盘踞山西。

    高义欢对待姜家的态度,多半与多尔衮一样,肯定要剥夺他的兵权,而这点是姜襄不能接受的。

    南京则不一样,大明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度,并不是很强,中央权威不够,况且明朝需要他来挡住魏军,作为北京的屏障,他或许能获得像沐家一样,世镇山西的权利。

    这就比当西魏的什么都督要好上许多倍,简直就独立王国了。

    因此,姜襄思考了许久,决定投效明朝。

    堂上的都是姜襄的心腹,对于将要反清的事情,早就心里有底,他们听见姜襄的话语,并不惊讶,反而一脸的兴奋。

    姜襄道:现在陛下已经打到了徐州,李阁老在太原,联系了不少旧部,催促本帅夺取太原,本帅以为咱们反正归明,建功立业的机会已经到了!

    反正归明,建功立业!堂上的将领纷纷振臂而呼。

    姜襄忙抬手压了压,低声道:不要搞这么大动静,城里还有鞑子了,都低调些!说着,他扭头看向姜有光道:金之俊有什么新动作吗?

    没什么新动作,依然每日都来催促我们出兵,据说罗科铎等不到我们,又从太原抽调了两万兵马,去增援蒲州了!姜有光说道。

    姜襄脸上露出喜色,这真是天助我也!大伙都把压箱底的明军衣甲翻出来,跟本帅反了。罗科铎乳臭未干,屡次侮辱于我,真当我老姜好欺负啊。这次不把小罗屎打出来,我就不姓姜!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书单推广,求支持正版)




请假一天
    据说清军和西魏在蒲州打得极其惨烈,清军已经拼没了好几万,罗科铎在晋中四处抓丁,几千几千的往蒲州送,全都死在了前线。

    清廷要调大同镇上前线,肯定不会让他们去做大爷,必然是让他们充当炮灰,清军的战法就是让绿营兵消耗魏军,八旗在后督战。

    这样一来,大同镇如果接受调令,那多半是要死在前线。

    既然如此,那何不搏一场富贵呢?

    因此,大同镇的将领们,听见姜襄的话语,一个个都脸上涨红,齐齐单膝跪地,我等誓死追随大帅。

    姜襄见此满意的颔首,正要说话,一将闯却进来,一双眼睛四下张望。

    杨振威,你想干什么?姜有光见此大怒,姜襄脸色也有些难看起来,看来他真被人监视了。

    大帅这是干啥哩,怎么也不通知卑职?杨振威看了众人一眼,并不理会姜有光,反而微笑的问道。

    他的神情立刻就激怒了堂上众将,这孙子身为大同镇的副将,却不为大同将士谋福利,一心巴结金之俊,损害大同将士的利益,早就惹了众怒。

    今岁上半年,清军屯兵河套,袭扰关中时,十多万大军作战,需要大批的粮草。

    清廷让大同朔州等地提供一批粮食,姜襄咬定牙关说没有,结果孙子却上书说,仓库里还有军粮,可以先挪用,然后加争秋粮,搞的大同士卒和民间怨气都很大。

    杨振威对此却并不在意,反而沾沾自喜,不把姜襄放在眼里。

    姜襄阴沉着脸不说话,姜有光喝道:大帅正在安排支援晋南的事情,杨副将想要帅兵去晋南打魏军么?

    呵呵~杨振威脸上讪笑,然后满不在乎道,我不敢同大帅争功,还是你们去立功吧!说着他看向姜襄,随意一拱手,卑职也不是有意要闯大帅节堂,而是巡抚大人,有要事要找大帅商量。卑职打扰大帅议事,还请大帅见谅!

    姜襄看他神情,知道他根本没将自己放在眼里,心中腾起一团怒火,面沉如水,冷笑道:哦,这么巧,本帅也正要找金之俊商议大事哩!

    姜襄说完使了个眼色,两员将领就出了大堂,剩下的人则按刀围了上来,殿内的气氛一下就紧张起来,只能听见杨振威喉结蠕动的声音。

    那好,卑职这就去向抚台复命!最怕空气忽然一下安静,杨振威一见气氛不对,立刻就想闪人。

    金之俊派他过来,找姜襄商议出兵,筹措粮草的事情。

    他来到总兵官府邸,却被士卒挡在外面不让进,说是大帅在商议事情,杨振威仗着自己是副将,硬闯了进来,想要看看姜襄搞什么明堂,议事也不叫他,太不把他当回事了。

    姜襄却忽然一声怒喝,给本帅拿下!

    堂中将领,顿时拥上前来,杨振威脸色一变,拔刀在手,大帅您吓唬我?卑职官位虽然低一些,可也不是泥捏的,大帅要是不让我走,我可就不走了。届时,大帅可得考虑后果!

    他话音刚落,外面几声打斗声传来,一人倒飞进来,摔在地上昏死过去,杨振威仔细一看,这人竟然是他带来的亲兵的把总!

    杨振威惊道:你你你们,要造反吗?

    虽然金之俊早收到了姜襄与南京和西魏有联系的消息,不过在清廷来看,姜襄这个人十分的滑头,只做锦上添花落井下石的事情,绝对不会去做雪中送炭火中取粟的事情。

    现在英亲王在蒲州挡住了魏军,摄政王和耿仲明已经率军去解徐州之围,以大清军的实力,胜算极大,大清面临的局势已经好转。

    届时大军击败明军,然后挥师东进,西魏必然退军,所以清军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加上姜襄已经答应出兵增援晋南,所以杨振威认为姜襄多半要忍气吞声。

    众多将领,却一拥而上,将杨振威拿下,姜襄听见他说话就来气,厉声喝道,掌嘴!

    姜有光顺手解了腰间虎头革带,照着杨振威的嘴巴左右开工抽起来,啪啪啪打下去,满脸的血。

    好了!姜襄挥手叫停,杨振威,本帅待你不薄,你却处处帮着鞑子为难我大同将士,你知道错没?

    杨振威门牙都打掉了,气焰却丝毫不减,跳着脚骂道:姓姜的,金府台不会放过你的!

    再打!姜襄怒了,没等金之俊反应过来,本帅先宰了你!

    姜襄一摆手,几名如狼似虎的将领冲上去,将杨振威架住就往脸上一阵招呼,没几下牙齿全部打掉,脸肿的像个猪头,惨叫声都漏风。

    众将再次散开,这次杨振威终于意识到不妙,不在耍横,噗通一下跪在地上,爬着向前,抱住姜襄的毛腿,痛哭流涕,大帅,卑职错了!卑职一时糊涂,求大帅再给卑职一次机会!

    姜襄却挣扎出来,一脚将他踹倒,厌恶道:饶恕你,怎么可能?不过念你跟随我多年,本帅会照顾你的妻子,你放心走吧!

    说完姜襄一挥手,亲丁便将扬振威往外拖,不一会儿,咔嚓一声传来,让大堂内的众人瞬间明白,造反不仅有激情,还充满着血腥。

    姜有光见此有些担心道:大帅,杀了扬振威,城内鞑子怎么办?

    大同归属清廷,毕竟已经有了五年时间,清廷安插了不少人进来,城中清军的力量并不小。

    姜襄手按着刀柄,既然决定反了,那就得做绝,不然难免有人反复。咱们大同镇三万人,还怕几百鞑子吗?姜有光你去城外调兵,李企晨你带人夺取城门,本帅要将城中清官八旗,还有他们的眷属,全部杀光,然后号召四野,大军向南,夺取太原。

    众将士一听,那些满清委派的官员,一个个可都捞了不少,这就是让他们合法杀人抢劫,纳投名状了。

    喳~不是~是!众将眼睛赤红,忙激动抱拳。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768章 北上争攻
    西魏国的探子,在江南散播魏王将大举东征的消息,锦衣卫自然早就收到了风声,并告知了朱慈烺。

    今天即便陈子龙不提,朱慈烺也要和大臣们来讨论这个事情。

    这时朱慈烺负手在书房中走了几步,扭头看向众人,诸位卿家可曾都听到这个消息?

    书房内,有半数的人表示听到了一些风声,朱慈烺脸色阴沉下来道:众卿怎么看?

    几位大臣商议几句,还是由挑起话头的陈子龙出来道:陛下,臣原本以为高精忠与建奴的争斗,将会持续十余年,这样我朝就有充足的时间来富国强兵,最后坐收渔利,可现在看来,北方局势变化太快,我朝必须要出手了。

    朱慈烺原来也是此种想法,以为西魏与清之间的战争,要打多年,他有足够的时间,扫平军阀,加强中央集权,可是没想到西魏和清之间的胜负,这么快就要分出来了。

    朱慈烺走回大位上坐定,沉声道:陈卿的意思是?

    陛下,据臣得到的消息,高精忠东征的起因是,魏军在六七月间,在关中歼灭数万清军,而多尔衮想治领军统帅豪格济尔哈朗之罪,造成了两位夷王出走,占据沈阳,割据关外,与多尔滚决裂,使得建奴之势一分为二,关内的多尔衮实力大损,造成攻守之势逆转。

    朱慈烺点了点头,同朕所知的消息差不多。

    陈子龙继续说道:陛下,方才听闻路尚书之言,建奴要在朝鲜剃发易服,这与建奴此前对朝鲜的政策完全不同,推行的应该是豪格一派,这也就从侧面印证了豪格与多尔衮决裂,否则不可能出两套政策。

    吴指挥,让人去问一问!朱慈烺扭头吩咐一句。

    臣遵命!锦衣卫副指挥使吴邦辅,行礼领命。

    在收到风声之后,朱慈烺已经让人去验证消息,可是因为路途的问题,消息还没传回来。

    这时朱慈烺看着陈子龙,示意他继续说,陈子龙则道:陛下,如果豪格和多尔衮决裂,这确实会造成建奴实力大损,成为天下大势的转折点。现在我们认可这一点的话,那就必须承认,西魏已经相当强大了。

    大明朝被建奴压着打了十多年,西魏国却连续挫败建奴,并将进入反攻,让人不得不承认西魏正迅速崛起,就军事上而言,已经超过明朝和满清。

    陈子龙话锋一转,陛下,诸位同僚,当年闯贼三个月陷神京,要是高精忠东征,攻下神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朱慈烺沉默不语,他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路振飞皱眉道:这几年都是西魏与建奴作战,高精忠在北地威望极高,即便是在江南,也有不少人称赞高精忠。如果西魏攻下北京,那高精忠的威望将如日中天,完全盖过我朝。陛下,这种情况绝对不能出现啊~

    说着说着,路振飞把自己给说急眼了。

    朱慈烺脸色阴沉起来,有些话大臣不好明说,可是他却十分清楚,大明朝能偏安江南,主要的依靠就是他乃大明天子,汉家正统的身份,靠的是大明二百七十余年,累积起来的威望。

    这几年西魏逐渐崛起,本来就有了与南京分庭抗礼之势,要是让高精忠攻下北京,独占驱除建奴的功绩,那高精忠将彻底压他一头,他要称帝要南下灭明,百姓都会觉得合情合理。

    大明就是靠着驱除蒙元,才能坐这么多年的江山,朱慈烺不敢想象,如果高精忠的威望高于他后,会是个什么景象。

    一般而言,外族要征服中原王朝,往往需要很漫长的时间,而中国内部王朝争鼎,速度却快上许多。

    如果大明失去道义,必然会被西魏摧枯拉朽,就向闯逆进京一样。

    大明朝不怕满清,怕的是闯贼,高逆之流,朱慈烺沉默半响,终于开口道:路卿说的不错,绝对不能让高精忠攻下北京。他扫视众人,诸位卿家可有什么建议?

    众人都将目光看向陈子龙,毕竟是他先提的这件事,想必心中已经有了想法。

    果然,陈子龙作揖道:陛下,臣以为我朝到了应该,考虑防御西魏,争夺天下的时候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局势照这样下去,高精忠必成我朝心腹之患。为此,臣以为我朝该做多手准备,一是着手布置防御西魏,二是要与西魏争夺光复北京,恢复汉家河山的功绩。

    防御西魏的关键在武昌,在荆州襄阳。要争夺光复神京的功绩,只有两个方式,一是兴兵北上,趁着高精忠与多尔衮交战,收取两淮山东进取神京。一则攻击荆州襄阳,牵制西魏,让西魏无法夺取北京。王彦接过话头道:臣以为,荆襄之地,乃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西晋用之,则以亡吴,蒙古用之,则以亡宋。我朝此时兴兵,一可牵制魏军东征,二是可将重点从江北,转移到荆楚,完成对西魏的布防。

    朱慈烺闻语有些动意,不过陈子龙却道:不可!

    为何?朱慈烺问道。

    陈子龙道:陛下,如果建奴能够挡住西魏,王侍郎的话自然有些道理。但是臣以为,建奴在关内,本就是无根之萍,这次又战败又内讧,建奴总计不过十来万,哪里经得起这些。臣以为这次建奴是真的危险了,而且据兵部所得的军情,魏军东征已经筹备多日,或许此时已经开战,而我朝主力集中于江北一线,要调转矛头,去攻击荆襄,首先是不义,其次是时间上来不及,兵马和粮草调运最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再者,据情报来看,西魏对我朝封锁消息,显然是料定我朝可能会偷袭荆襄,必有准备。这样一来,可能我朝偷袭荆襄不成,反而会让西魏抓住把柄。如果西魏攻下北京,再以我朝不思驱除建奴反助建奴为借口,兴师来犯,我朝必定难以抵挡。我朝军队战力本就不如西魏,要是还不占着道义,臣看不到取胜的希望~

    如果兴师北上与西魏争夺光复北京的功绩则不相同!陈子龙正色道:臣以为我朝北上,不管能不能夺下北京,首先在道义上,我朝能继续占据大义,让高精忠抓不住把柄,他要是敢攻击我朝,就是犯上作乱之举。其次,荆襄于我朝重要,两淮对我朝统样是重中之重。如果高精忠速占神京,横扫北方,拿下两淮,对我朝而言,同样是个巨大的威胁,因此臣并不赞成调动江北兵马去荆襄。最后,我朝粮草军械都存在江北一线,大军可随时出征。另外朝廷还可以借助北伐之名,将左良玉调出武昌,接管武昌重镇,完成对西魏的布防。
1...356357358359360...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