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阿济格的进攻很快就被挫败,城中失去希望的士卒或立,或站,或卧的靠在城头,许多士兵抱着枪杆,靠着城墙而坐,目光呆滞,神色凄惨,不少人开始痛哭,也有不少人开始吃人肉。

    次日,有不想死的八旗,带着家眷翻城而下,向魏军投降,不料高义欢厌恶他们,早就拿定主意,不管是八旗兵,还是城中眷属来降,一律屠杀。

    从第三日起,满城中便有百余人出降,魏将审问过后,得知城中粮食尽毁,以人为食后,尽数斩杀。

    此后,又有满兵不忍家人被吃,陆续出城投降,魏军审问过后,依旧处斩。

    半月之后,满城中的清军已经没有人形,都成了食人的野肉。阿济格坐在城墙台阶处,头盔不在,小辫散乱,光秃秃的头皮上,已经长了半寸的头发,他双目无神,嘴唇干裂,丧失了锐气,被高义欢彻底摧垮了精神。

    现在城中的清军,都成了野兽,被魏军圈养着,观察着他们自相残杀,茹毛饮血,让阿济格尊严扫地。高义欢没将他们当人,而对此阿济格却全无办法,他满腔怒火,想要和高义欢拼命,可是却连高义欢的一根头发也伤不到。

    这让阿济格彻底的崩溃,他手里拿着一柄大刀,在一块石头上磨着刀刃,士卒们就在周围,可是却没有一点声音,谁都不愿意说一句话,谁也不愿意去想以后的事情。

    王爷!罗科铎将一碗冒着热气的鲜血递到阿济格面前。

    阿济格抬头看了一眼碗中的鲜血,低下头,忽然说道:罗科铎,你带人出降吧!告诉高义欢,本王等他,让他来速来做个了结。

    现在继续耗下去,已经没有意义,反而会成为魏军的笑柄,没有一点尊严的让高义欢观看他们的窘境。

    阿济格已经受够了,决定早一点结束,不想在这样没有意义的耗下去。

    现在阿济格无法阻止对魏军的进攻,他只能期望魏军来进攻他,然后用他手中的战刀,与高义欢一战,最后壮烈的死在太原。

    王爷!罗科铎一声惊呼,阿济格却低下头,用拇指试了试刀口,然后继续磨刀,不再说话。

    罗科铎见此长叹一口气,沉默半响,转身离去。

    次日,罗科铎带五百余人出降,高义欢照例审问,得之城中抽签食人,没有木柴,只能生吃,早已崩溃,士卒尽数论为野兽,魏军只要进攻,立时可以破城。

    这时魏将劝说高义欢尽快下城,高义欢却让人,再次将出城的清军,男人斩杀,女人留用,另留罗科铎未杀。

    罗科铎走回,阿济格磨好战刀,等待着魏军的进攻,可是一连几日,魏军却依然没有动静。

    这日夜晚,阿济格抱着磨好的战刀,慢慢入睡,忽然几个黑影扑了上来,夺了他的战刀,按手的按手,捂嘴的捂嘴,阿济格惊恐的睁开双眼,看着一柄匕首,捅入他的胸膛。

    鲜血流出,阿济格的眼中满是不甘,他想大声叫唤,嘴却被人捂住,一时间,他眼中满是绝望,大清的英亲王,怎么能这么死掉,可随着匕首搅动,他的身体还是慢慢的失去了知觉。

    为何抽签,为何阿济格不用抽签,满城的秩序已经彻底崩塌。

    一月之后,魏军终于发动了猛攻,士卒几乎为遇见什么抵抗,便杀入满城,城中只剩下十余人,而阿济格最终并未等来与高义欢一较高下的的机会,在几日前已经被城中丧失人性的清军,分尸生吃了。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52章 多尔衮和豪格
    北京城中,八旗主要居住在内城,而汉人百姓则被驱赶到了外城。

    多尔衮夜间从西便门进城,避免了城中的百姓,看见八旗兵的惨样儿,但是清军的失败,却是隐瞒不住的。

    在多尔衮回到北京后不久,内城的八旗眷属们,便几乎家家戴孝,城中一片萧条。

    虽然清廷宣称只是小败,但北京城中的百姓对政治敏感,还是感觉了到情况不一般。

    一时间,朝中人心动荡,民间谣言四起,甚至有声音说,多尔衮回北京,像极了当年李自成仓皇回京,指不定魏军一来,满洲人就会向李自成一样开溜。

    这种情况下,清廷的政局也开始动荡起来,不少官员都悄悄的写信,与南面的南京,或者是西面的魏国勾搭。

    数百年的科举考试,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他们之间会分裂,但门生同乡同窗好友的关系却十分复杂,只要愿意,要找条路走并不难。

    回到北京的多尔衮,敏锐的感觉到了大清要完,察觉了到清廷内部的不安和动荡。

    这个时候,多尔衮必须要冷静下来,想清楚现在的局势,以及制定应对的策略。

    忻口一战后,清军主力大败,太原阿济格虽还在坚守,但失败已经是注定的事情。

    因此,逃回北京的多尔衮,很快就接受了整个河东战役失败的事实。

    河东临近北直隶,高义欢的兵锋,随时可以威胁北京,大清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这个时候,多尔衮很有必要重新盘算一下自己的家底,他还掌握北直隶山东河南北部,以及淮北的大片区域,兵力还有十六万人。

    这么算起来,兵力还不少,似乎还可以一战,可实际上大清朝廷,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多尔衮手中兵力还剩下十六万,可满洲八旗只剩下一万五千余人,蒙古八旗看大清要完,基本都已经逃回草原,只剩下五千多人,就连汉八旗,也损失惨重,只有耿仲明手中还有两个成建制的汉军旗,其它汉旗基本被打残。

    现在的局势是,绿营兵比八旗要多得多,八旗中汉军旗的实力已经超出了满八旗,大清的国本发生动摇了。

    这种情况,不要说继续征战,满人的统治还能不能维持都成了问题。

    眼看着大清江山风雨飘摇,多尔衮回到北京后,召集满州贵族,进行秘密商议,最终做出了四个决定。

    第一,加强与南明的联盟,一定要让南京对抗西魏。

    第二,提高汉旗地位,拉拢投清的汉人,尽快补充汉八旗,以汉制汉,稳定大清的统治。

    第三,派人联系豪格和济尔哈朗,给两人摄政地位,三王共同理政。

    第四,将关内资源和人口,向关外转移,做好退出关内,继续与西魏长期对抗的准备。

    这四条策略,是多尔衮与八旗贵族们商议后制定出来,有些是多尔衮提出,有些则是由满洲贵族们提出。

    比如第三条,就是满洲贵族们不再信任多尔衮,逼迫多尔滚同意,而多尔滚考虑如果不与豪格合流,大清将无力对抗西魏,所以点头同意。

    另外,同意这一条后,第四条向关外转移,留一条退路的计划,才能够施行,而这条计划施行后,清廷同时又可以将一些土地,让给南明,以便于第一条能够施行。

    如果,西魏攻击北直隶,夺取北京,而清军又难以抵挡,多尔衮甚至会考虑,将关内地盘让给明朝,而他则撤回关外。

    这样一来,当初入关时,舔着脸说为崇祯报仇,替明朝平贼,还真能说通了。

    决议定下后,多尔衮便派遣大臣,分头行事,去逐步施行这四条策略。

    关外,在多尔衮一人硬刚朱慈烺和高义欢两人时,豪格和济尔哈朗也密切的注视着关内的战局。

    对两人而言,是既害怕多尔衮取胜,又害怕多尔滚失败。

    多尔衮要是胜了,威望大增,必然来收拾他们,要是败了,大清在关内不能立足,那他们在关外也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豪格和济尔哈朗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实力,这样不管多尔滚是胜是败,他们都有能力应对。

    此时,豪格和济尔哈朗手中的兵力也并不充足,只有两蓝旗和千余正红旗,满八旗兵力还不到一万三千人,剩下都是包衣和裹挟过来的绿营。

    为了控制朝鲜和关外,豪格一面抓捕北面的野人,编入满八旗,一面将包衣和绿营,编为汉军旗,并带着汉军旗来控制朝鲜,顺便又收编了一部分朝鲜军队做为辅兵。

    此前,满清的策略是联合蒙古统治汉人,豪格在朝鲜的策略,则是提高包衣的地位,联合包衣来统治朝鲜。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满人在人口上的劣势实在太明显了,必须要找个帮手来控制朝鲜。

    在明魏清三国大战的时间里,豪格和济尔哈朗基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体系,他们在北面抓捕或者招募了三千多野人女真,补充到两蓝旗,然后将两万七千余名汉兵,又吸纳三千余旗奴,编成八个汉军旗,每旗一营兵约三千七百余人,然后又收编了一万四千余朝鲜军队。

    豪格在关外的实力,便是一万六千满八旗,三万汉军旗,在加上一万四千余朝鲜军,总兵力近六万人。

    关外和朝鲜这么大的地方,才六万兵,当年努尔哈赤都有六万人,不过豪格也没办法,这不是近些年死得太多,加上朝鲜一地,确实不怎么富裕,养不起多少人。

    当初皇太极攻入朝鲜,最后又撤了出去,主要是朝鲜多山,耕地又少,实在没什么油水。

    六万兵马,还有一万多是朝鲜军,这点力量让豪格心里很虚,他还想继续扩充实力,可是一没人,二没钱粮,便让他仿佛被舒服了双手。

    朝鲜的汉城,被豪格給名为东京,他现在长住于东京的王宫内,睡着朝鲜女人,过着帝王般的生活。

    逃出北京后,没人能压制他,让豪格感觉前所未有的舒服。

    如果可以,豪格愿意就在朝鲜当一个土皇帝,但是天不遂人意,多尔衮战败的消息传来,却让他无法继续安心的做土皇帝。

    这时在大殿内,豪格坐在王座上,听完了济度的话,心中的情感有些复杂,有一丝窃喜,也有一丝惶恐,但更多的却是愤怒,多尔衮刚愎自用,不能容人,八旗打下的江山都快被他败光了。

    这时济度开口道:肃王爷,我阿玛说,从关内传出来的消息,睿王败得特别惨,估计已经难以在关内立足,要是西魏灭了睿王,下一个目标极有可能是我们。阿玛的意思是,要继续从北面老林里,招募野人扩充军力,以应对变化,所以希望肃王在运一笔钱粮。

    豪格闻语一阵牙疼,朝鲜这地方穷的叮当向,今年又四处叛乱,本王一时间还真凑不出钱粮来募兵。

    这时,一旁的侯方域却插嘴道:王爷,奴才之到一地,或许会有钱粮。

    豪格眉头一挑,哪里?

    侯方域却一抖衣袖,忽然吟诵道: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豪格眉头拧成一团,就在他要发火之时,侯方域忙解释道:奴才说的地方,叫倭国,就在朝鲜东面,几十年前,还打过朝鲜,不过被明军击败,又回岛上去了。

    豪格听后却大怒,你想坑害本王!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53章 新的威胁
    西魏军进入满城,阿济格已经被人吃掉,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可谓十分凄惨。

    这个结果,让高义欢也感到有些意外,他本以为阿济格能够活到最后,不想居然被自己人给生吃了,这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魏军与清军交战以来,阿济格成为间接死在魏军手中的第一个亲王,他死可以说意义重大,成为了满清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件。

    高义欢命人清理满城,遂即又让礼部官员,将整个河东之役,编排成四集大戏,并安排文艺队,到各地巡演。

    光复河东,对西魏而言意义重大,无疑是确定了西魏的主角地位,高义欢自然要进行宣传,以求风头彻底盖过南明,为更进一步,做好铺垫。

    为此高义欢亲自列了提纲,然后找枪手按着他的思想来完善。

    大戏的序幕为关中之战,讲述鞑子入侵关中,劫掠百姓的可恶,挑明他发动河东之战的正义性和原因,还有英明抉择。

    第二幕是剧情的发展,讲述蒲州之战的艰难,顺便提一下,南明朝廷拖后腿,给鞑子送粮送器械,让战局逐渐不利。这一幕种,着重刻画魏王不畏艰难,勇于奋战,在重重困局中,终于突破鞑子阻拦。

    第三幕便是**,讲述魏王兵围太原,夷王多尔衮率领十余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来战,魏军在忻口与鞑兵主力进行一场大决战,并一举击败清军主力。

    第四幕则是整部戏的尾声,讲述太原城中的鞑子,穷途末路,依然穷凶极恶,杀人为食,负隅顽抗,最后夷王阿济格反而被自己人吃掉,魏王成功解救太原百姓的故事。

    整部戏剧,重点形容鞑子的穷凶极恶,用鞑子的恶,来衬托出高义欢的伟大光明正确。

    高义欢对自己的这个构思十分满意,觉得自己很有编剧天赋,比那个什么莎士比亚厉害多了。

    高义欢要求戏剧尽快上马,时间急,任务紧,礼部本来想找当时有名的冯梦龙来写,但很快得知冯梦龙三年前已经病逝,遂即又找到他的兄弟,但是却被拒绝,对方居然不愿意写这么阿谀奉承的东西。

    这事礼部自然不敢对高义欢提,好在西魏国连破鞑虏,收复河山,也吸引了一大批文人投靠,有不少人更是将高义欢视为偶像,对他十分崇拜。

    浙江人李渔便将魏王视为英雄,自告奋勇,承担起了完善这部戏曲的大任。

    这时,魏军攻战满城后,河东战役终于完结,以西魏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太原城中,巡抚衙门内,魏国君臣正商议战后的事情。

    高义欢与众将站在沙盘前,听着李定国说道:大王,从关中之战到现在,我军已经连续征战一年。虽然如果大王要求继续进军拿下北京,臣以为大军也能拿下来,但是臣却不建议这么做。

    河东战役后,清军大败,魏军要一鼓作气,攻击北京,至少有六七成的把握夺下北京。

    高义欢问道:为何?

    回禀大王,臣有三个原因。李定国开口道:第一是,我军连续征战,物资消耗众多,且忻口大战后,各部损失较大,还未及时补充。虽说清军的情况比我们更糟,大军继续进攻,大概率能胜,但是臣以为大势已定,我们完全可以稳扎稳打,没必要冒险。

    周围众将小声议论,高义欢则微微颔首,继续说。

    臣的第二个原因是,清军胆气以丧,大军要是继续进攻,多尔衮可能不战而逃。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和豪格极有可能在外部的压力下,冰释前嫌。如果关内的清军逃到关外,同关外清军合流,我军想要剿灭将十分困乱。李定国沉声道:现在,我军还没做好接管蓟辽防线的准备,要是清军主力退守关外,对于我军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在河东战役结束后,魏军中不少人认为要尽快拿下北京,然后大王做皇帝,大家论功行赏,把新朝建立起来,都有些迫不及待。
1...393394395396397...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