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西征前魏国藩府向大魏钱庄借款一百二十万元银票,而钱庄其实没有现银借给藩府,而是由证金银号,下调了大魏钱庄的准备金,准许钱庄超发一百二十万元银票,作为藩府的军费。

    现在西征结束,藩府将牛羊出售,再加上缴获的金银,凑足一百二十万元,再加上近一万元的利息,还给大魏钱庄,而证金银号则要求大魏钱庄将准备金恢复到正常水品,消毁一百二十万元的银票,或者向证金银号存入白银,让银票继续流通。

    此时距离新年还有五天,家家户户在忙碌地准备祭品打扫房宅张贴门符,大户人家更是张灯结彩,爆竹声不时响起,城中春节的气氛变得越来越浓。

    魏王宫中,新年气息也变得十分浓厚起来,数天前便开始挂灯笼,剪春花,王妃还提前给宫人发了赏钱。

    高义欢则准备最后一次朝会后,藩府便给官员放假过年~~~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84章 内阁预义
    清晨天还没亮,高义欢躺在温暖的被窝中,似乎让被子封印了一样。

    这时在寝宫外,殿门被轻轻推开,十名宫女在女官的带领下,端着热腾腾的洗脸水毛巾朝服走进来。

    为首的女官站在寝殿外,听了听,里面微弱的鼾声传出,魏王抱着白皙的王妃,还在熟睡。

    大王,该起床了~女官轻声唤了几声。

    王妃醒过来,轻轻推了高义欢几下,大王,到时间早朝了!

    高义欢不情愿的睁开眼,王妃已经披上衣衫下床,起身快步走出去,带起满屋子的香风,吩咐宫女们进来。

    不多时,高义欢在宫女的伺候下,漱口洗脸,穿上龙袍,戴上翼善冠,便在侍卫的护送下,前往大殿接见百官。

    魏国的早朝上,并不处理什么政务,只有那些特别大的事情,或者需要群臣讨论的事情,才在朝会上讨论。

    朝会的令一个作用,就是给臣子一个面见高义欢的机会,让臣子多一条将意见反映给他的渠道。

    毕竟如果内阁和议事院弄权,大臣要参他们,奏折多半会被他们参的人先看见,然后遭到打击报复,朝会上则可以直接面奏给高义欢。

    内阁议事院都是高义欢用来管理天下的工具,但是工具有时候,并非会为了天下百姓谋福利,他们会更加倾向于为自己谋取利益,明朝的东林党在后期掌权后就是如此。

    只有高义欢是真正站在天下百姓一边,因为这些工具贪赃枉法,毁的是他的江山,把百姓逼反,他大王没得做,官员却可以换个老板接着干。

    因此高义欢只要在王京,是从不会缺席朝会的。

    当然,朝会除了是他接触大臣的渠道,也是一些大臣骂他的渠道。

    毕竟,对一些大臣而言,平时基本看不见高义欢,只有朝会时能够看见,好不容易逮到人,还不可劲的骂一骂,而高义欢也不能将他们怎么着。

    现在高义欢威望很高,又是大过年的,到是没有人那么不开眼,朝会气氛还是十分融洽。

    在大朝过后,百官散朝,不过事却还没完,还有一件关系魏国明岁一年施政的大事要办,那便是关于明岁事务的安排。

    议事院外飘着大雪,里面却点着暖炉,将议事大堂哄得暖烘烘的。

    在朝会散后,内阁的大学士,还有议事院的参议,以及六部督察院大理寺的主要官员,大概二十余人,陆陆续续来到议事院。

    今天主要是内阁提出明岁的预案,旁听的六部和都察院大理寺的官员,坐在椅子上小声的议论着,内阁可能拿出些什么方案,又有哪些方案会被议事院通过。

    此时,议事院内的布局,与传统大堂和大殿并不相同,房间内的座椅,呈现出一个回字的布局。

    座椅中间位置低,外围位置逐渐抬高,在回字中间有一张被栅栏围住,没有凳子的桌子,用于站着发言。

    这时高义欢独自坐在大堂北边最高出,在他的前面,靠近中间桌子处有一排长桌,坐着议事院的参议,内阁成员则坐在他们的对面,而其他大臣则坐在他们后面的回形区域的南区。

    整个议事院大堂,回形区域内,南区东区西区都有不少座椅,只有北区只座高义欢一人,以及前方一排议事院参议。

    许多官员第一次来此旁听,看见堂内至少有一百多张座椅,但此时却只有二十余人在堂内,不禁感到一丝好奇,有些聪明的人,便开始琢磨魏王的用意。

    这时主持审议的掌印参议陈贞慧,轻轻敲了一下云板,大堂里安静下来,他便站起身来,诸位阁老,诸位同僚,给大王行礼吧!

    当下堂内众人齐齐起身,面向高义欢,躬身行礼,臣等参见大王!

    高义欢微笑着一摆手,众卿免礼!遂即目光看向陈贞慧,陈参议,开始吧!

    陈贞慧行了一礼,众人转身,纷纷落座,他便又轻轻敲了一下云板,微笑道:今天的预议,还是按老规矩,请陈阁部先开始吧!

    陈名夏站起身来,打开栅栏的小门,走到中间的桌子前,给高义欢行礼,这才不紧不慢道:大王,议事院众参议,各位主官同僚,本阁今日主要阐述明岁内阁关于兵事的一些重大安排,也希望得到大王和议事院的全力支持,希望兵部户部工部的同僚,能够贯彻执行!

    说着他拿出一份卷宗铺在桌子上,顿了顿,然后说道:今天,本阁主要谈三点,首先第一点是军队的调整,目前大魏在册将士,共计五十六万三千二百零三人,其中步军四十七万众水军一万众,马军八万余人。考虑目前形势的变化,内阁建议,将水军兵力扩充到三万人,马军兵力扩充到十五万人。

    在议事审议之前,这些议案早就已经提前一个月的时间到了议事院,而议事院在这段时间内,便对方案进行一定的了解,寻找问题,并在审议时,对方案提出质疑,而内阁则需要解释议事院的疑问。

    这时议事参议中,冒襄站起身来,给陈名夏行了一礼,然后开始询问道:请陈阁部说明一下,水军和马军扩充,是招募新卒扩充,还是从步军中挑选将士补充。另外,请阁部说明,水师和马军扩充的理由和必要性!

    陈名夏点了点头,本阁先说扩军的理由。水师一直是大魏薄弱之处,为了统一江南,水师必不可少,所以内阁认为,扩充水师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现在大魏步军人数众多,马军数目却不够,特别是大魏需要控制西域和蒙古,今后还需在关外作战,内阁以为趁着这次西征缴获大量战马,将马军扩张到十五万骑,压力不大。

    众人交头接耳一阵议论,大家心里都明白,统一之战已经快要到来,那么扩军完全有必要。

    这时陈名夏接着说道:至于,兵源来源,内阁认为,水师主要靠新募,而骑兵则抽调步军精锐,组建龙骑,以便快速形成战力~~~~~~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85章 两条情报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 xxbi qugec0新内容更新后,需要重新刷新页面,才能获取最新更新!



第886章 视察军队
    不打仗的时间,流失的很快。

    去岁十一月,高义欢在天山会盟后,班师还朝,大魏国便恢复平静,开始了按部就班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军事训练。

    如今时间已到1650年7月,而在这段时间里,魏国除了三司审理范文程一事,轰动一时,加上魏国举行庚寅科举,吸纳人才,培养官员为一统北方做准备之外,便没有其它大事,一切按部就班。

    此时魏国国力强盛,士气旺盛,已经不需要整出什么幺蛾子来提升实力,按部就班的保持优势,不犯大的错误,就能一统天下。

    当然战争这种事情,不能说得太绝对,但是就概率而言,魏国无疑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据魏国得到的情报来看,多尔衮多半要溜,如此一来,河南北部山东河北都将成为魏国的囊中之物。

    现在军队要占据这些地方并不难,难的是恢复和治理这些地方。

    两省数府之地,需要大批的官员,因此通过科举来储备人才势在必行。

    去岁年底,进行预义时,李岩便提出了建议,扩大科举取士,并给各地州县临时安排一个副手,由知府知县带着处理地方事务。

    一旦魏国收复河北山东,这些副手或是接替主官,或者是调往山东河北担任知县,迅速恢复地方行政。

    如果这些副手做得好,有功绩,原来的正职也会被记上一功。

    这件事由内阁决策,议事院批准,吏部具体执行,高义欢不用操心。

    另一件事,审理范文程,结果在一月间就出来,三司列举了他助纣为虐,残害辽东百姓等多条罪状,判处范文程凌迟,满门抄斩。

    当然在此时,魏国手中并没有范文程的满门,只有范文程一人。

    高义欢看了范文程的认罪状子,发现这厮反复强调,他没有做过明朝的官,不算叛国投敌,而负责审理的大理寺卿立刻表示,此次会审非代表明朝审判,而是代表天下定罪。

    高义欢看了审理的卷宗,认为范文程显然没有真正屈服,于是下旨,暂缓对他执行凌迟。

    毁灭一个人的**很容易,摧毁一个人的精神,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特别是对待范文程这种人,高义欢多铎都还没杀,范文程也不用着急,他要让这些人看着他一统天下,看着自己效忠的势力灭亡,亲人死去,并看见大魏国越来越强大,最后像是收集龙珠一样,将这些人,包括洪承畴聚集在一起,凑足一个数目同时杀掉,并铸造跪像,使之遗臭万年。

    此时庚寅年已经过去了一多半,魏国除了这两件事情外,整体太平,可是周围局势却并不太平。

    在漠西,受到去岁巴尔楚克之战的影响,漠西的局势,发生大变,统一瓦剌四部,加上漠北之地的准格尔汗国,陷入了内乱和动荡之中。

    辉特和硕特杜尔伯特三部与准格尔部矛盾爆发,双方间摩擦不断。

    在三月间,准格尔部偷袭了辉特部台吉的本部,用火器击败辉特部,使得和硕特杜尔伯特部开始向南迁徒,并向魏国求援。

    此时高义欢已经察觉到多尔滚在瓦剌战败后,准备撤回关外,注意力都放在北京,自然不可能将精力放在漠西,于是只是支援两部一些火枪,不过却没给多少火药和弹丸。

    如果两部觉得好使,那记得带钱来买,要是没有银子,牛羊马匹和羊毛也没问题。

    在准格尔汗国陷入内乱之际,魏军主力没有参与,不过两支偏师,却趁此机会蚕食着准格尔的版图。

    吴三桂和巴布率领河套的归附蒙古,乘机扫荡漠北,收复了车臣部原有的牧场。

    姜襄在轮台屯田的同时,也将影响力向伊犁和天山北麓扩张,压缩着准格尔部的空间。

    在岭南,孙可望进军广州途中,被明军击败后,大军退回到雷州半岛,与明军拉锯数月,最后双方休战。

    在北方,多尔衮不断抽调物资运往关外,加重了山东西部和河北南部的饥荒,造成刘黑子袁宗第两股义军的壮大。

    这些周边的事件之中,漠西的事情对大魏影响不大,可是明军与西军休战,还有多尔衮欲撤回关外,却关系今后天下的大势。

    在高义欢看来,明军和孙可望休战,是一个十分不好的苗头,这代表着南明的主要精力,将会用来对付魏国,而孙可望对于魏国的强势,心中恐怕也提起的警惕。

    从历史来看,逐鹿中原,不管多少势力,多长的时间,最终都会趋于大一统。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可能容忍一个割据政权长期存在,孙可望见魏军强大,很有可能倒向朱慈烺的阵营。

    这点让高义欢感到有些焦虑,不过相比之下,多尔衮要撤出关外,却让他更为重视。

    如果清军转移大批物资到关外,主力撤出关内,留下一个破败的河北山东,魏军占还是不占?

    占据了,不仅接下一个烂摊子,还会处于明清的夹击之中,不占,南明肯定会占,真是进退两难。

    七月底,关中气候炎热,高义欢一行人,从官道上奔过,两侧都是绿油油的麦田,大风吹过麦浪起伏,景色壮观。

    这时高义欢一路驰骋,来到终南山北麓,便见一座巨大的军营,横陈在山脚下,一面面的旗帜在大营上空迎风飘舞。

    此时烈日炎炎,可是营地外的马军,依然热火朝天的进行操练,万蹄践踏大地,震动着终南山。

    高义欢一行人从远处奔来,营地中立刻风驰电掣般奔出数百骑,为首之人正是他的大将徐黑虎,身后则跟着吴国柱高一功郝摇旗等将。

    大王!徐黑虎翻身下马,快步上前行礼道:天气炎热,大王怎来呢?

    高义欢勒住马缰,看了远处训练的马军一眼,微笑道:孤王来看一看,马军练得如何,能否承担重任?

    徐黑虎闻语,同身边众将对视一眼,然后齐齐行礼,大声说道,请大王检阅!

    (感谢大家的支持,订阅,推荐,月票)



第887章 羞死洪老贼
    ?去岁年底,内阁决议扩充水师和马军,议事院和高义欢都点头同意。

    水师是为了建瓴而下,扫荡江南,而马军则是为了横扫北方。

    当然,马军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训练出来,而马军之所以难以训练,倒不是马有多难骑,学过骑马的人都知道,快的人一个上午,笨的人一两天也能骑着马跑,马军难的地方是骑上马背之后,你还需要拼杀,需要骑射。

    魏军为了使马军迅速形成战力,挑选了七万步军,组成龙骑和火枪骑兵。

    这样一来,便不需要士卒具有什么很高的骑射能力,龙骑就是马上的步军,只是用战马代步,增强机动能力,而近七个月的时间,足以让这些步军学会骑马。

    事实上,他们不仅能够骑马,还能挥舞马刀劈砍,而有些表现突出,能够在马上放枪的骑兵,则被编入火枪骑兵。

    此时,这些兵马被集中在关中集训,近七万大军的营帐蔓延十余里。

    高义欢听了徐黑虎等人的话,看他们颇为自信,于是抬起头来,看了附近几处营盘一眼,随意点了其中一座,扬起马鞭微笑道:就去那座营盘吧!

    高义欢抽查其中一个,免得将领搞表面功夫。

    当下一行人打马奔驰过去,只见一顶顶的大帐整齐有序,当高义欢进入大营是,数千士卒和将领迎上来恭迎,气氛十分的热烈,纷纷道着:大王!

    高义欢看着注视他的将士们,摆了摆手,人群立时安静下来。

    众位将士们,孤今日过来,是有一件重任要交给你们!高义欢大声说了一句,吸引众人注意力,遂即话锋一转,不过,这个任务比较艰巨,你们训练只有半年,孤王不知道大家是否练出了本事,有些犹豫该不该将重任交给你们?
1...407408409410411...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