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语毕,他先给周围的百姓和青壮磕了个头,然后站起身来,一抹泪,拱手道:拜托大家了,某先走了。
选中的锐士,一个个上前,周围的士卒痛声回应,老哥,你好走!
王彦站在高名衡身后,心痛不已,周围的人群,无论官兵,还是百姓,莫不感伤。
高名衡点了点头,眼喊着热泪,拱手向死士们回礼,将士们,你们先行一步,为国赴难,高某随后就到啦。
第170章鞑兵北归
临清城中,粮食耗尽,城破是迟早的事情。
那个什么贝勒阿巴泰,既然将高名衡推崇到孙督师一样的高度,高名衡自然不能让他失望。
可笑的鞑子,难道不知道,孙承宗和卢象升为什么被人尊崇吗?
两位督师都抗清而死,历史上高名衡城破自杀,现在他心中同样已存必死之志。
清军见使者被杀,脑袋被丢下城墙,必然大怒。
那阿巴泰盛怒之下,明日多半要起兵猛攻,高名衡了解城中情况,估计城池已经不能抵御清军的全力一击,索性便在清军未攻城前,突袭清军。
高名衡并非求胜,而是求死,求死得壮烈,求死得有价值。
城中被选中的千余甲兵,都是有血性,同鞑子有血海深仇的人,听了高名衡的话,死士们先是一阵沉默,片刻后,王维栋高声叫道:不活了!
不活了,先走一步了!李破奴跟着嚎叫,千余士卒一起将碗摔掉。
他们心中很清楚,城外有数万清军,他们冲出去是找死,但是与其饿死在城中,最后被鞑子收割,不如趁着还能有口饭吃,出城一搏。
四周的百姓听了这话,莫不热泪盈眶,高名衡双手抱拳,一鞠躬,走好!
检查器械!一名千户官,当即下令。
士卒们娴熟的查看刀口,摸着矛头,确保他们都锋利无损。
大半载的战斗,许多战刀都砍出了缺口,矛尖也被折断,他们现在使用的武器,穿的盔甲,都是全城的士卒凑出来,挑选好的装备他们。
器械检查完毕,城门慢慢打开,一千余士卒趁着夜色,徐徐出城。
这是必死之战,将士们却没有一点惊慌,因为他们知道左右都是个死,不如出城一搏,多杀两个鞑子。
为崇祯十二年,济南赴国难的巡按宋学朱参政邓谦,被屠十三万山东百姓报仇。
也为了这次清军入寇,被杀的亲人,要个说法,告慰他们在天之灵。
很快一千多士卒,便在夜色的掩护下,慢慢摸向清军营盘。
王彦则扶着高名衡登上城头观看,许多百姓也涌上城墙,不过夜色中,他们只能看见远处燃烧着火炬的清军营盘,却看不清城池与清军营盘之间,在黑暗中摸索向前的明军士卒。
清军营地外,王维栋李破奴同一千同袍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摸到了清军营门外。此时已经是后半夜,能见度很低,不过还是能看见横在营门前的拒马和栅栏。
一名千户官回头轻声喝令,左右各去一个旗的弟兄,备好火箭,攒射鞑营,吸引鞑自注意。其他弟兄,随我直冲鞑营。
当下数十名士卒,便摸向左右两边,李破奴和几个士卒,则猫着腰摸向营门,将挡在营门前的一座拒马搬开。
王维栋则弯弓搭箭,箭头对准营门旁边望子上的清军身影。
李破奴搬开拒马,又向前去推营门,谁知清军在上面系了铃铛,门才推开一条缝隙,铃铛便清脆的响起。
什么人!望子上忽然传来一声厉喝。
望子上的清军探出半个身子,他话音刚落,王维栋弓弦一松,那清军顿时惨叫一声,坠落下来,重重砸在地上。
千户官见已经暴露,顿时一跃而起,推开营门,冲啊!
明军士卒纷纷从地上爬起,一拥而上,冲入大营,营寨中值夜的清军,立时敲响警钟,从各处涌来。
冲进营寨的明军士卒,见前面一片人影攒动,向营门而来,顿时一声怒吼,不活了,兄弟们杀啊!
千户官抄起战刀就一马当先的冲出,飞快的与清军撞在一起。
去死!一名清军还未反应过来,就听身前黑影一声怒吼,接着就被砍翻。
王维栋李破奴纷纷点燃火箭,一边前突,一边弯弓乱射,箭矢点燃帐篷,但帐篷内去没有鞑子冲出来。
临清城头上,王彦见清营火起,阵阵喊杀声传来,立时转身行礼道:抚台,趁着将士突袭鞑子北营,抚台赶紧从南城突围吧!
高名衡却摇了摇头,北营遭受攻击,其它鞑子营寨必有准备。如果老夫还有一支精兵,或许可以尝试突围,但是现在满城老弱,如何破开建奴的营垒。
学生愿为抚台杀出一条血路!王彦并不放弃,一脸悲愤道。
高名衡摆了摆手,士衡啊,鞑子很快就要入城,你先去准备火柴,把城烧了~
王彦见高名衡心意已决,叹了口气,正要转身,眼光瞟了眼城外,刚迈出去的步子却停了下来。
高名衡也注意到,城外鞑营的大火,已经从营门处的一小块,蔓延大半营寨。
在营寨北面的旷野上,还有许多火光如星星一样闪烁,正从营盘出来,往北移动。
鞑子在跑!王彦指着北面不由得一声惊呼。
高名衡也面露惊讶,一千将士的能力怎么会这样大,鞑子居然逃了。
天明时分,高名衡和王彦领着百姓到达城外的鞑子营盘,营地里横七竖八躺着的官军,纷纷站了起来。
大伙儿都没说话,周围寂静无声,一个个脸上都有点疑惑,鞑子怎么突然就走了,让他们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守住了临清。
正在众人惊疑不定的看着空无一人的鞑子营盘时,南面忽然一阵蹄声传来,一支马军漫山遍野而来。
黄得功一骑当先,数千骑兵绕过临清城,直接向北而去。
众人还没回过神来,又有几支骑兵接连奔至,刘良佐方国安等部,纵马驰骋,紧跟在黄得功身后。
王彦远远看见将旗,惊讶道:是官军!
不多时运河西岸也出现一队骑兵,这下不少人都认了出来,惊呼连连,东昌刘总兵也来了!
高名衡的脸一下涨红,反应过来,心中懊悔,居然没有发现城下建奴退兵,他忙急挥手,大喝一声,快,往北追,别让~
高名衡边说边走,可话还没说完,整个人却忽然脑袋一晕,栽倒于地,引起周围人一声惊呼。
北京,紫禁城内。
消瘦的崇祯皇帝,坐在御案前,心情烦闷的翻阅着奏章。
王承恩却跌跌撞撞的跑进大殿,在门前被绊倒后,顾不得去捡官帽,便挥动着手中奏章,陛下,大捷啊!大捷~
第171章吹起来的大捷
崇祯十五年,十月,清军从黄崖口攻入关内。
此后,北京戒严,至今已有大半年的时间。
崇祯皇帝起初还能发几道旨意,还能收到地方上一些揍报,等到后来闯军占据河南关中,清军盘踞山东,北京与外界的联系,就基本被斩断。
偶尔有消息传来,也都是各地失陷的噩耗,让崇祯倍感无力,朝臣对此也没有一点策略来解决眼下的危机。
好在,清军兵临城下,并非是一两次,次数多了之后,北京城的内阁官员和军队,对于京师戒严,便也习以为常,京师到也并未出什么乱子。
此时,明朝在北面的精兵,只剩下窝在山海关一带的关宁军,而这只人马不能动,朝廷已经传出旨意让南方勤王。
内阁能做的就这么多,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字等。
要么等建奴自己走,要么等南方的明军赶来勤王,把建奴逼出关内。
近三百年的老大帝国,握在手里的牌已经不多。
内阁已经没牌可打,只能坐困京师干熬,急也急不来。
不过他们不急,崇祯皇帝却急。
这天下可是朱家的天下,大臣们不心疼,他心疼。
建奴在他朱家的宅子里,一住就是大半年,崇祯皇帝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身形消瘦了一大圈。
宫门外,几个绯袍的清瘦文官,脚步飞快,刚到宫门前,王承恩便急忙迎接上来,急声催促道:几位阁老,快跟咱家来,陛下已经催了六次了。
周延儒脸色一变,急忙一拉官袍下摆,便小跑起来。
当今天子性子急,这么会儿功夫,就催了六次,几个老东西,急急忙忙的都跑了起来。
不多时,众人就到了大殿外,王承恩先进去禀报,片刻后,便站在门口招手道:几位阁老快进来。
周延儒吴甡方魏藻德等人忙进殿来,便见一生布袍的崇祯,手里拿着一份奏折,兴奋的在殿上来回走动。
他看见几人进来,立时停下步子,拿着那份奏折,对刚跨进门槛的几人问道:几位爱卿,马士英的奏疏中所说大捷之事,你们核实没有,是不是真的?
历史上清军五月间就从山东退走,六月回到辽东。
据朝鲜史书记载:返回的清兵所著衣服破尽无形,皆作鬼形,因死亡甚多,比上年入去之数仅满其半。许多建奴家属望穿双眼,盼来的却是父死子亡的噩耗。一时间,城门内外,哭声连屋。
朝鲜一向偏向明朝,记载中多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可以看出,清军虽然斩获不少,但是长期在外,损耗也很大。
这除去作战的因素之外,半年时间内,受瘟疫,受疾病,受补给限制,损耗不得补给,占了主要原因。
一双鞋,一件甲连续穿七八个月,人自然如鬼一般。
这次清军在山东待到六月,被围的临清城粮食断绝,清军的粮草,其实也已经不济。
阿巴泰要退出关外,是迟早的事情。
这时高义欢偷袭鞑子营内,给南面的明军制造了机会,而明军的北上,便城了促使阿巴泰决定出关的关键一根稻草。
清军粮食已经耗尽,山东抢无可抢,一旦被明军缠住,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取胜的话,那十万清军便有大危险。
在此种情况下,阿巴泰只能选择退回关外。
马士英的奏折先到兵部,再到内阁,周延儒等人早就看过。
在奏疏中马士英对于高义欢自然一字未提,整个战役全都是他运筹帷幄,指挥有方。
南直的官军先是有预谋的顿兵徐州,忍辱负重大半年,就是为了麻痹藤县的建奴,然后派兵偷袭敌后,声东击西,调走藤县清军,最后藤县空虚,一举拿下藤县,共计斩获首级三千余枚。
之后,他继续追击,解临清之围,又斩获无数。
整个奏折,写的是相当的精彩,扣人心弦,洋洋洒洒八千多字,三十六计快被他使了一个遍。
内阁看了之后,还斩首三千,根本没人信,所以被压了一天。
可是紧接着,山东方面的奏折也传过来,从侧面佐证了马士英的奏折,周延儒才忙让人送上来。
几人中由魏藻德主持兵部,由他回禀道:陛下,此事臣已经核查,因为山东巡抚也有奏折过来,所以基本可信。说到这儿,魏藻德犹豫了一下,觉得话还是不能说太满,已满万一马士英虚报战功,牵连到他,于是又忙改口道:不过,山东距离京师太远,臣还需要派人再次核查。
崇祯只听前面的话语,脸上就兴奋的涨红起来,他根本没听后面的话,便不耐烦的挥手道:快,山东的奏疏拿给朕看!
魏藻德正好带在了身上,忙从袖子中取出,呈给崇祯。
崇祯一看完,这份奏折也是文采斐然,不过重点是强调,山东三司官员是如何巧妙的将建奴主力引向济南,为各地防守争取时间,最后成功让清军无奈退军的。
山东和南直隶的奏疏内容不同,不过有一点却可以确定,那就是建奴真的撤出山东了。
奴在山东受挫,马爱卿已经督促勤王之师北来。崇祯合上奏折,脸上难掩喜悦之色,他看向几人,忽然一脸振奋道: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几位阁老,谁愿意出京督师,同马爱卿配合,一鼓作气,重创建奴啊!
明朝一战就损失了十来万,明军斩首三千多级,显然无法让崇祯满足。
看了两份奏折后,崇祯内心的无力感消失,觉得大明的军队还是能有所作为,所以期许他们能够建立更多的功绩,重创入寇的建奴,一解他心头之恨。
面对崇祯期许的目光,几名大学士却后背一寒。
不说建奴不好打,马士英的奏疏还未核实,就算是真的,出去督师却没达到皇帝心中的预期,恐怕也要有麻烦。
大学士吴甡方见皇帝目光看向他,忙行礼道:陛下,臣到是想为陛下分忧,不过臣刚接过督办流寇的事宜,实在分身乏术。
崇祯微微皱眉,不过流寇也是大事,于是又把目光投向其他几人,却见刚才还说话的魏藻德,低头伏地,屁股翘得老高。
周延儒心中正寻思事情,动作慢了一拍,立时就被崇祯盯上。
周卿,你可愿意督师?崇祯看着他问道。
周延儒心里叫苦,不过转念一想,建奴入寇大半年,也到了该出关的时候。
现在躲又躲不掉,他便只能正色行礼道:臣愿意自请观师,为陛下杀奴。
崇祯当即大喜,下诏褒奖,降手敕,把他比作召虎裴度,赐章服白金文绮和上等好马4匹,拿出大批金帛让周延儒赏赐军队。
第172章回师汝宁
七月初,归德府,黄河西岸。
三千多高部士卒,正收拾行装。
士卒只需要将毛毯卷起,背在后腰处,然后带好自己的兵器水壶等一些用品,便可以牵着马匹出营集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