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港娱]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绿稚
那第二件事嘛,就是有些报纸搞出来了一些幺蛾子。
香港老牌八卦报纸《太阳报》(注1)在他们剧组拍摄期间公然胡编乱造不实信息给剧组泼脏水。
倒是没说陈敏娇什么,圈里的明白人都知道,陈敏娇跟那异军突起的天娇集团不可分割。别人乐意找自己旗下和熟悉的报社做营销是自己的事,你要是找不痛快,那可就没得说了,绝对资本面前不过死路一条。
所以这《太阳报》故意把矛头对准了王惠玲和郭飞敬,说王惠玲这个三甲都没进的参赛港姐能够加入这部片子,不过是因为和郭飞敬有些不清不白的东西存在。一整版胡言乱语就配了一张二人共同进出餐厅的照片,又半真半假地说有目击人见到他俩亲亲我我。
共同进出餐厅不过是陈敏娇组织的团建活动,至于目击者嘛,根本就是胡编乱造。
哪知道这种东西卖的还不错。
在乡下拍戏的几人都是隔了两天才知道的。王惠玲气的哭,郭飞敬也尴尬,陈敏娇就只剩下生气了。
她给自己的定位很准确,如果要成为巨星,那么她必须忍受外界对她的任何言语。但是触及朋友和家庭不行,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
王惠玲和她不一样,没有准备好,第一次遇上媒体如此的污蔑,整个人全线崩溃。
陈敏娇除了看人准这一本事外,最会的就是护短了。以前没什么上心的,她护的就是自己。现在王惠玲相当于自己的员工了,她这个当老板的,自然也有为员工搏一搏。更何况是她把人叫来演戏的,出了事如何同别人老豆交代?
于是陈敏娇又放了剧组一天假,拎着包直接闯进了天娇旗下报社的办公室,要求他们发布一则警告与澄清报告,并且又叫人通知了攥写稿件的记者,在家好生待着准备接受法院传讯。
香港这时候的法律沿袭英国,**制度虽然不完善,但是还是存在。
之前可没人想过这种方式,陈敏娇这一招一出,报社震惊了。加之经济上的双重施压,报社解雇了那位记者,并且刊登了道歉信。
这事算是了(liao)了,但陈敏娇却把《太阳报》惦记上了。原来最先说她被包养的也是这报社,巧了。
她迟早要想办法把这业界毒瘤一锅端掉。
这两件要大不小的琐事一被解决,剧组也就利利索索地杀青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1:《太阳报》是曾经存在的香港报社,我个人很厌恶它,所以直接采用了真名。不是英国那个。
这家报社曾引领了香港传媒界对leslie,阿梅等明星谣言的疯狂编造。呕毫无良心可言。著名过分事迹有盗取哥哥99年的写真,污蔑leslie和唐生的关系,在梅艳芳生病期间不断用花色新闻对她进行消费。报社记者脸皮之厚足以让人怀疑这种脸是否是真实存在。
第24章
二十四
在这个时代的香港,导演的权力很大, 几乎是一人独揽组内所有事物。这种状态能够有效地将影片控制在导演欲以达到的位置, 但这样的状态也很容易使得一整部影片成为导演的个人秀, 且过于作者化, 毫无对其他人的考量。
通常情况下,一部香港电影,很有可能从编剧, 摄影, 导演, 剪辑都是一个人。所以等片尾播放人员名单的时候,观众往往能够看见一个名字在好几个位置上不断地重复出现。
这个时代里,编剧和剪辑几乎是没有出人头地的可能的。
香港导演大多自己会剪, 并不会另外聘请剪辑师。这样做当然有好处, 但硬币具有两面, 事情也一样。
任由导演把控剪辑会导致了电影失去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导演在剪辑时思维会有一定的固化,他们完完全全将片子按照过去的想法剪出,很容易错过一些能够使得影片更生动或独特的其他剪辑办法。
前世, 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逐渐有人意识到了这一点, “拨乱反正”, 将剪辑从导演的权力中分离, 出现了剪辑师这个行业,并且在各大电影节的想象中涌现出了各种与剪辑相关的奖项,比如奥斯卡的最佳剪辑。
演而优则导这句话常被人讲出, 事实上,剪而优则导也是常事。《喜欢你》的导演许宏宇,在拍出他的处女作之前,就一直是一名优秀的幕后剪辑师。然而当他成为导演后,也选择了适当了放权,聘请了其他的剪辑师和他一起完成工作。
为什么陈敏娇如此重视《捉鬼靓女》的剪辑?
如果说一部戏,剧作和演员是灵魂,视听表达是血肉,那么剪辑,就是支起一切的骨架。
剪辑换句话说,就是在电影中不断地运用蒙太奇。
而蒙太奇的力量就在于,它把观众的情绪和理智也纳入创作过程之中,使观众也不得不通过作者在创造形象时所经历过的同一条创作道路。(注1)
上下镜头一经联接,原来潜藏在各个镜头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便像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注2)
蒙太奇的出现是个意外,但这场意外中却诞生了艺术。
如果《捉鬼靓女》的剪辑足够优秀,那么就能够更加精妙且准确地将陈敏娇的剧本中所要传达的东西,有机的同观众的观影状态与情绪相结合。通俗的说,就是能让观众明确地把握住笑点和泪点,不至于在看片时迷失方向,或顿觉索然无味。
一部影片是否节奏准确、均衡有致,确有赖于蒙太奇。(注3)
所以陈敏娇和郭飞敬在这一件事上起了争执。
分卷阅读37
陈敏娇认为将影片完全交给郭飞敬剪辑而不假他人之手将有可能导致影片的商业性被削弱。她看了郭飞敬那么多片子,完全能够不费力地在每一部中找到郭飞敬自己的痕迹,太求美,而会忘记在这个节奏点上如果换一种剪辑手法将更加能够准确精妙地表达情绪。
郭飞敬不赞同陈敏娇再找一个剪辑师的提议,这在香港电影业上是史无前例的。这要是传出去了,得多丢面儿阿?更何况,全香港根本找不出一个专攻剪辑的剪辑师。
要陈敏娇单纯是个演员还好说,若是个演员却还敢提这么多意见,估计早就被郭飞敬这瘦猴用河马似的嗓子给嚎出十里八乡外了。偏偏别人还是管事和给钱的,又是编剧,还再拍摄手法上提了很多新点子助推了影片拍摄进度。郭飞敬还能说什么?给钱的就是大爷。
其实他心里多多少少有被陈敏娇劝服,他以往剪片子,当局者迷的情况出现的不少。但是这面上过不去,他阿,可拿乔着呢。
陈敏娇自然是看出来,所以她同郭飞敬讲:“老郭阿,这导演还是你导演。剪辑呢也是以你为主,你大人有大量啰,挪一方荧幕上的小空位出来给剪辑助理行不行?”
剪辑助理。
但凡什么职业给配上了一位助理,那就把这职位上的人衬得更加高了几分。
郭飞敬乐呵了,勉为其难的同意。
这一下敲定,陈敏娇就立刻让张伯去拖人打听与联系一个人,车峎。她早在之前在家狂看香港往期电影的时候就盯上这个人了。他不属于学义影业,也同其他公司没有关系。该是独立制片搞出来的片子,拍的是不怎么如何,但是剪辑技术了得。
颇有好莱坞的风格,擅长剪辑流畅性叙事电影,能够准确地把握住电影引发观众共鸣的时刻,多一秒不多,少一秒不少。
等在茶餐厅见到了车峎,陈敏娇更是确定了要让这个人成为《捉鬼》系列电影御用剪辑的打算。
这车峎,蓬头垢发,两眼下的黑眼圈都耷拉出来了,跟马上要掉地上砸出两个黑坑一样。说起话来也磕磕巴巴,不知道是口吃还是因为太久不与人共事。
“剪,剪辑?”车峎有些惊讶。
适时,服务员将茶品呈上,又把糕点摆放。陈敏娇将东西整齐的布置在桌上,又把那虾皇水晶包往车峎方向推动了些。她注意到了这家伙的眼神一直往这地方飘。
“嗯,我想聘用你为我的电影的剪辑师。”陈敏娇同他说,又看他拘谨,手都不知道往何处放,笑,“尝一尝?这家味道不错。”
车峎第一次被娇滴滴的美人这样温柔对待,一下红了脸,支支吾吾地道谢。
“报酬给你算五万。”陈敏娇气定神闲地说,全然不顾对方因为这个数字而震惊的表情。
五万港币,算是高了。要知道,成龙这个拿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人,拍《醉拳》之前每片工资不过3000港元,拍完最全以后,身价也只达五万。
这下好了,车峎跟成龙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尽管前者并不知道后者是谁。
“只是,剪辑吗?”车峎有些疑虑。有人请他拍过电影,当导演。也有人请他做过演员,本色出演香港居家废物。这有人找他做剪辑,还是头一次。
陈敏娇搅了搅杯中的红茶,“是的。但是只能给你署名剪辑助理。”
也正是因为署名剪辑助理,陈敏娇才给车峎开出高价。
署名权这个东西,对于搞影视的人来说,特别重要。每年不计其数的人想来影视圈淘金,到最后呢,有大部分的人不过是成为黄金矿工,被人操控着挖这挖那,到头来一也得不到。
署名权就是他们从影视民工跨阶级进入更高层影视圈视野的办法。
就拿陈敏娇最熟悉的编剧行情来说,那电视剧和电影写的编剧只有一个,背后指不定有多少工作室养着多少枪手。像陈敏娇这样一个人完成一部剧本的人是少数,也是精品。在编剧的生态圈里,还存在着有署名权的大编剧变相偷窃他人创意与剧本的情况。
反正让你写完你也没署名权,拉不到投资,拍不了片,卖不出去赚不了钱。不如卖给我,用我的名义赚金山银山,最后分你一点凤毛麟角的钱。
这样本来就不顺利的中国版权事业更有了艰难的困境。
陈敏娇坚持不这样做,所以对待车峎,她也想尽力补偿。给了想了个由头能够在片尾拥有自己的名字。
有钱就好,对车峎来说,吃饱饭,存钱拍自己的片,就是目标。
他一口答应下来,于是《捉鬼靓女》有了一位剪辑助理,香港电影界也有了第一位单独的,且被署名的剪辑师。
怎么剪?
1977年的香港,可没有premiere,finalcut,edius,别说香港了,全世界都找不出这样的非线性剪辑软件。
胶片时代的剪辑办法,粗暴的来说,就是把两张胶片拼接。影像中呈现的叠化效果,也不过是将两张胶片重叠洗印而已。
更严苛的是,这时候的剪辑只能使用线性剪辑法。将所有的胶片按顺序转录到操作台上,沿着故事脉络剪辑。倘若出了什么差错,那么一整条都要重新来过。
十分考验剪辑师的眼力耐力与创造力。
为此,陈敏娇同人一道把转好的工作样片送来她给找好的剪辑工作室时,还特意为车峎与郭飞敬准备了好些生果,补补身子,也养养眼睛。
别看郭飞敬一开始说的那么决绝,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现在一拿到样片,就和车峎一拍即合的捯饬起来。两个人的思维发生碰撞,不断地擦出火花,愣生生是两天两夜没合眼,把片子剪完了。
当他们把试验带拿给陈敏娇时,陈敏娇都小小惊讶了一番。面前这两只熊猫是怎么做到跨海来港的呢?
第25章
二十五
1977年8月30日。
清晨,上街吃早茶还顺手买了份《香港早报》的阿林, 正坐在店里津津有味地看着一篇影评。
“鬼片玩出新花样, 港姐上阵逗开怀。”, 元何青, 书。
阿林喝了口略带苦涩的清香菊花茶,抖了抖报纸将之撑开,继续翻看。
“陈敏娇, 一个背负着大陆女身份却成功坐上香港小姐王位的女人。在此之前, 我一直以为她空有美貌, 一片之后,我必须将她列入香港新生代演员的范畴。”
阿林不常关注八卦,却也听过几个被称之为新生代的演员的名字。郑周灿, 陈卓祥, 齐雅芝, 戚梦。
这陈敏娇,他未曾有听过。
“不得不说,如果没有陈敏娇, 就不会有电影《捉鬼靓女》。据悉,她既是本片的编剧, 又是
分卷阅读38
幕后制片人。并且完全以自己的演技为电影增色不少。青春靓丽, 又不乏活力。这是我本年度看过的最好看的喜剧鬼片。”
阿林来了兴趣, 他是头一次听说有人能够编剧制片演员一起做,还得到如此夸赞。更何况,喜剧鬼片?他想起自己看过那些或惊悚或恐怖的电影, 完全无法仅凭想象就猜到一部鬼片,究竟要如何拍得搞笑。
那报道的最后写了一排字。上映时间,1977年8月31日,上映地点,天娇影院。
那去看看吧,阿林想。
-
这报道是两天前陈敏娇组织业内观影会时,请来观看电影的影评人自发写的。写完以后还自己找上了《香港早报》以前找他约稿的人,把文章交了上去。
元何青是真的喜欢这部电影,他从这部电影身上看到了一点希望。一点摆脱了俗套的,拥有了自己创新力的希望。
陈敏娇也是看了这报纸才知道元何青发表文章一事,她立刻联系他,并且提出自己的请求。
两个人约在了麦舜楼见面。
陈敏娇一身休闲装,大大的帽檐遮了半边脸,进屋后就礼貌性脱帽,同先到的元何青打招呼。
“halo,元先生。”
元何青是个文艺青年,也懂得打扮,顺顺溜溜的一身,起身给陈敏娇拉开椅子时,绅士万分。
“你好。”
有点老派。
陈敏娇有些歉意地笑:“是我晚到了。”
元何青温和地笑着摇头:“不,陈小姐刚好。是我有些心急,所以来早了些。”
他现在手心里都是汗。
元何青见过太多女星了,却没有哪一个能够做到在走下之后荧幕之后也让他心跳加速。这是种和电影中完全不同的美感,凌厉又温和,像是秋日的清晨,冬日的午后,又像是那金色的和服,远看美貌摄人,伸手轻抚,布料却丝滑凉爽,软硬恰到好处。
“我来找元先生您呢,是想和您谈谈这件事。”陈敏娇从手提包中抽出合同,推到元何青的面前,“您看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