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他和车夫分作两边,两个美丽的姑娘在车厢里叽叽喳喳的说着葡萄牙语,好不热闹。
可惜啊,方书安是一点都不懂,无法加入到她们热火朝天的聊天中。
不过,谁知道现在说的是什么话题呢
万一是在讨论着罩杯和三围,方书安插一嘴多尴尬
片刻,突然两人掀开帘子,露出风华绝代的容颜,几乎同时说道。
“马车是如何减震”
对于两人能察觉出马车不同,方书安在意料之中,怎么说也是科学工作者。
“看出来了其实也简单,我在上边加了钢板减震,不过现在这一辆是改进版,除了加上钢板,还有重型弹簧作为减震,配合轴承和胶轮,就有这般的效果。”
方书安的二代马车,已经基本具备后世高端马车的优点。
唯一的差别就是尚未具有充气轮胎,还未能将震动减到最小。
但现在的措施,已经是当世最强减震,没有之一!
若是说一代马车能过滤掉嘎吱嘎吱的声音和一些震动,二代已经能过滤掉大半震动,等到充气轮胎有了,就将是马车的巅峰。
马车在极小的震动里,带着几人悠然前行,由于西山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在西山周围,平日里,京城运送粮食副食的车辆频繁往来。
而运送货物到京城周转的车队也是络绎不绝,好在,方书安早早提议开辟一条运送货物的通道,现在他们才能从容的走在通过人流的道路上,不然,就是那一队队的货车,就能把他们挤出大路。
就这样,也是因为人多,走的极慢,马车根本就跑不出他的速度,几乎与牛车无异,甚至于说,比一般的牛车还要慢
等到京城,已经是中午时分,几个人找上一个算是小有名气的酒楼,先行品尝京里的美味。
两个美女虽然说在南方有一段时间,还算熟悉那里的饮食。
没有来京城之前,还以为区别不大,谁知道来到此地后才清楚,原来饮食还有着不小的差别!
从马交到京城相差几千里,口味自然是两个天差地别。
何况,此时远没有后世那么流通的讯息,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实在是太大。
吃饭的过程还是引起不少小插曲,两个人异域风情实在吸引人,再加上又是极为美丽的面孔,不知道真相的人,还以为是有些什么人带的胡姬。
不过,稍微有见识之人能看出来。
两人的仪表和气质是装不出来的,一般胡姬根本就不会有两人身上的高贵感。
可以看得出来,她们的身份不简单。
好在,虽然一直被人小声谈论,但是并没有人围上来,吃完饭后,一行人便开始在京城里闲逛。
逛街么,就是体验的逛的过程,尤其是试完衣服还不买的快感,就像是自己曾经有有过一套套什么样的衣服。
干逛不花钱,才是逛街的最高境界!
但是,很显然,两个人可不打算空着手回去。
西边住的都是贵人们,西市的商品也有对应的特点,大部分都是高级但是形制严格的商品。
时间来到泰昌年间,对于形制和颜色的限制,也不像是明初那么严格。
放在永乐朝,飞鱼纹可不是谁都能穿,必须是皇帝赏赐之人才能身着飞鱼纹图案的衣服。
但是等到中后期,飞鱼纹曳撒似乎成为锦衣卫们的标志性服装。
西市住的是贵人,虽然现在不如过去那么严格,但是商家们依然执行者传统。
或许他们偏于保守,但是对于做买卖来说,起码是安全的。
等到东市,场面马上就不同了。
各种各样的商品,让两个美女应接不暇。
东边住的是富人,他们对于刻板的规矩本来就不敏感,所以不管是服装或者是各种配饰,都要灵活许多,就连配色也是更加跳脱。
景泰蓝制作的掐丝珐琅步摇,也就是在此地能看到。
在西市,很难看到如此混搭的饰品。
而在此地,两人就像是掉进米缸的耗子一般,充分发挥她们发现美并装备上自己的本事。
她们自己挑选着,方书安则在找掌柜攀谈。
看面相,似乎掌柜是江南人士。
“掌柜可是南直隶人”
“公子好眼力,在下扬州府人。”
“扬州府,那可是好地方啊,盐商大多聚于扬州,又有运河之利,想要不发达都难。”
原本是句客套话,方书安不过是想表达对扬州的称赞。
哪里知道,换来的确实掌柜一声叹息。
“掌柜这是何意”他不禁问道。
“叫公子笑话,那盐引富了的,可不是咱扬州府人,不是秦晋商帮,就是徽商啊。”
掌柜说着,眼神里似乎回忆着难言的滋味。
“扬州城最让人记住的,可不是盐商,而是扬州瘦马,那瘦马,却都是地道的扬州女子,原本,他们应当和两位小娘子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才是。”
掌柜继续道,不知为何会发出悲天悯人的感慨。
366 成也盐政,败也盐政
两淮盐商的崛起,可以说是一系列政策的结果。
但是,盐商经济带来的好处并未落到老百姓身上,哪怕是盐商聚集的扬州。
掌柜家祖上,曾经也是盐政受益人,常年奔波在盐场和边关。
后来,伴随着开中法变为纲法和折色法,掌柜家祖上渐渐没落,到他这一代,只有经营些小本买卖,再也不复当初盛况。
方书安对于大明盐政还算是有了解,但是细节寥寥,索性就与之攀谈起来。
掌柜掏出他的烟袋,点着火后,吧嗒吧嗒抽了两口,随即吐出一片烟雾。
在烟雾缭绕中,人也像是梦中,掌柜开始讲述关于盐政的故事。
明初,太祖采取一系列策略,使经济得以恢复,国内安定。
然而,北面边境,尤其是宣大等地区,依然处于对峙状态,蒙元残余势力不断试图南下,尝试恢复他们黄金家族的荣光。
各路不管是不是个人物的阿妈阿狗,都叫嚣南下中原。
因此,迫使大明在边境囤积大量驻军。
十数万大军人吃马嚼,可不是个小数目,当时华北平原常年战乱的影响,产量有限,并不能及时供应,再加上有些作物不生产,因此粮食缺口巨大。
老朱为解决问题,便开启他的开粮纳中制度。
说起来,也就是户部利用食盐专卖权,根据边境粮食储备情况,进行招标。
由商人们运输物资,然后用结算价格按照盐引结算,他们便会得到合法售卖的官盐。
这就是明初年稳定边疆的“开中法”。
也就是这般,大明能够用有限的成本,将运粮和卖盐结合,很好的市场化,保障边关粮食等需求。
而且,也将此前的盐专卖变为官商并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食盐零售的合理性。
所以,终明一朝,一直到崇祯末年前,大明的食盐价格都很合理,不存在清朝中后期,靠着给食盐胡乱加价,来增加税收的情况。
并且,由于在边疆的各种短缺,官府便进行各种盐引奖励。
比如屯田、垦殖、修筑寨屯等等。
这些十分类似于在游戏中发展经济和展开建设,他们都能获得盐引,并且投入产出比更高。
正是靠着多管齐下的手法,边疆的军粮等物资回归到正常物价水平,甚至于宣大等边境的物价与内地相差不多。
而且,伴随着大量人员被商人带到边境去屯田或者筑城等活动,人口发达,经济繁荣,使得防御蒙元的能力大大加强。
同时,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反过来又继续加强筑城以及修筑屯堡等防御设施,从而更好的加强了边塞防御。
如此一来,便形成良性循环,人越多,经济越好,经济越好,人们边更加向外筑城。
可以说,在洪武以及永乐年间,边境就是这样越拱越大。
然而,由于当中存在着巨大的利益,权贵及盐商集团的眼中已经锁定好开中法的牟利空间。
成化、弘治年间,由于私盐盛行,权贵等又随意向皇帝奏讨占用、垄断开中,造成盐引的量大大超出盐业的产能。
如此一来,边地商人空有盐引,却无盐可领,只能在盐场等待新盐的产出,有的需要等待数十年。
那怎么行,商人们千里为财,可不是白白消耗生命。
等下去,产生的利息都覆盖利润了,根本就没有赚钱的可能。
没有利润可图,商人们运粮食以及屯田筑城的热情大大降低,致使开中法很难落地执行。
如此一来,无法再像洪武、永乐年间那般良好运行。
而后来放弃河套地区的所有权,则直接反应开中法废弛的结果。
开中法崩坏,盐政收入受到极大影响。为保证盐业收入,朝廷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而是用另一种方式,也就是折色法,试图挽救财政危机。
弘治五年,时任户部尚书提出纳银领取盐引的办法,即“折色法”。从此规定商人们以后不需再将军需运往边镇,只要向国库缴纳银两,就可获取盐引。
虽然,国库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年内就增加百万两白银收入。
但是,盐政改革,彻底的改变明初开中法“盐政边政相结合”的国家战略,而是用食盐专卖获取财政收入。
如此短时做法,只看到眼前利益,却没有看到对国家战略的影响。
原先得益于开中法的边商,为获得更高的利润,直接建设边镇商屯,促进边区军需供应充足。
但折色法出台,直接将边境经济发展的基础破坏,边商撤出,商屯荒废,边镇军需再度紧张。
造成的结果便是军费支出大幅提升,反而致使大明因为九边军费支出,陷入更加可怕的财政危机。
现在看,开中法并不仅仅是一项经济制度,更多的可以看做是国家层面对于国防政策的引导手段,他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将粮食运输工作外包给商人承担,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及不必要的损耗。
其次,带动商人参与食盐销售的热情,引导商人将食盐销售到盐价高的地区,平抑盐价,促进对食盐专卖系统的完善。
最后,通过政策引导,促使商人们自发的从内地雇佣劳力去开垦荒地,无形中促进人口迁徙,边地汉人数量增加,荒地被开垦,改善边镇生存条件,并最终增强大明边防。
两人说的很多,掌柜知道事情的经过,也亲眼见证因为政策变化,导致的结果。
方书安作为后来人,自然清楚边事废弛的直接影响。
可以说,如果现在开中法还在执行,莫说什么建奴,就是草原诸部,也得好好猫着,别说是想土木堡之变一样,怕是每朝一个蓝玉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开中法还在执行,恐怕边境的商人们敢于自己组织武装队伍去抢劫或者杀掉蒙古人,拿回来换取盐引
如果方书安不知道掌柜的身份,铁定会以为他是庙堂之高的高官。
华夏民族向来如此,不管自己身份如何,对天下大事评头论足的其实不能丢。
无论是谁,要是没有个自己的治国方略,好意思说自己是华夏人
367 不是不选,而是不得不选
一个掌柜都能认识到盐引折中法的好处,朝廷的官员们不可能意识不到。
刨除有人从中牟利外,更多的原因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哪怕是强横的大明,也确实需要那一百多万两的盐税。
随着人口的增加,税负在一定程度上是落后于人口增加。
在各种税务增加空间越小的前提下,只能是抓住仅有的手段,不能让朝廷岁入越来越难看吧。
所以,在思考上,人们已经想了许久,增收的法子没几个
内阁除了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能有效改善经济外,其他人大多是修修补补,并未能有根本的改善。
然而,张居正留下的底子,又被万历三大征消耗,更加没有底气去重新拾起来折中法了。
不过一切都是在方书安出现之前的情况下。
他出现之后,朝廷的资金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现在,户部找到国债这个大杀器,还有各种产品的股份,现金流已经是十分充裕的存在,一百余万的盐税虽然不少,但是现在已经不是必须要加上的东西。
而如果能再次施行折中法,加强边关的移民控制,让边疆再恢复此前的情况,对于方书安下一步计划,是十分有利的。
先不说哈密地区的棉花种植区,就是河套周围的各种矿产,都需要去拿回来。
更不要说,每一个穿越者,都有一个桑叶梦,想要把版图变成桑叶,首先要让民众对于边境有十分迫切的诉求吧。
只有是边关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恢复曾经的行为。
若是没有利润,也就是赔本唱吆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