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你是真的不知道”卢象晋问道。
“我当然不知道,不如你消息灵通,你兄长好歹与方先生相交莫逆,是什么原因呢”
黄栋梁平时忙着学习,要不就是在实验室帮忙,再不就是在操场加练。
他能获得机会不容易,家世的原因,注定要在以后的生活里靠自己,但是么,如此一来,消息就闭塞很多。
“现在也说不准,我只是听说,据说朝廷都在催着咱们快点毕业,说是缺少人才。”卢象晋看看四周,大家都是三三两两坐在一起,别人都离得有点距离,他便小声说着。
缺少人才这样的说法,黄栋梁很难接受。
“不至于吧,上次实习他们表扬咱们来着,但是要进去做官,怎么也要进士吧。”
他对大明的做官路径还是有相当的研究,现在这个时代,想要成为官员,一个进士出身是必不可少的。
要不然,很难做官不说,即使是做官,也难在官场上有多少进步的空间。
“以前确实有举人做官的例子,但是这多少年过去,还有几个举人能做官的要是有也都是些不起眼的官吏。”
“这你就有所不知了吧,要我说,还是先生他们手段玩的漂亮,知道咱们将来出去谋生需要一些臂助,便安排实习。那些没有接触过相关科目的胥吏,怎么可能是咱们的对手,一番实习过后,便让衙门主官们认定,咱们学院出来的学生有大用途,为此,他们不惜向中枢发出奏折!”
卢象晋说完,笑着看看大家。
同样的,史可法在点头,毕竟他消息灵通,接触的人比较多,也知道大概的操作方式。
“我也有所耳闻,总之就是,学院将原本两三年的课程,压缩到一年来完成,大家要咬牙坚持过去,总归是前途不差就是。”
“但是,若只是做胥吏的活计,似乎也
471 再多一种选择
史可法站在那里,手都不知道该如何放,这是他第一次单独面对徐光启。
算起来,现在徐先生已经是大官,不管是万历在位,还是泰昌登基,对于他的青睐都是有目共睹。
要说原因,倒是也简单,毕竟方书安的各种办法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而徐光启算是与方书安在行事上接近的人物,因此他们希望他也能带来不一样的改变。
所以啊,进入内阁不过是迟早的问题,而学院的事情,通常最多也就是到方先生那里。
常见也就是宋应星先生,他即是实验课的老师,也负责学生们的日常。
宋先生不是官员出身,因此身上没有那种生人勿近的味道。
但是徐先生不同,他是大官,又精通西洋,算是最为特别的一位。
“莫要站着,坐吧。”
与史可法想象的不同,徐光启看起来,更有亲和力。
“徐……徐先生,学生还是站着吧。”
“你啊,平日里可是没如此拘谨,好吧,随你便,若是站着感觉自在,你便站着。”
徐光启没有强求与他,在身份相差悬殊的人面前,即便是坐下,都会觉得心神不宁,还不如站着,能更让人安心。
“无需有什么太多的想法,今日喊你来,是有一些事情,想要问问你自己的意见。”
徐光启面带微笑的说着,令人很是受用。
学院最高级别的主官之一,开口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难道说,真的是有什么大行动?
有之前流传出来的消息,所以他们都有些期待,现在看来,是真的要行动了。
“你们也得到过消息,学生们目前十分抢手,不管怎样,现在看,主要出山,就能得到很好的安排,不论是从商、从军亦或者是从政,都有很好的去处。”
徐光启说完一番开篇,终于要步入正题,“到时你们这些学业突出者,老师们一直在想,要将你们派往何处,经过几次商谈,最后还是将选择的权利教导你们自己手上,所以我们会挨个分次询问。”
“承蒙先生抬爱,学生愿听从学院分配。”史可法拱手道。
徐光启举起手来,左右摆摆,“唉,无需如此,既然说是按照学生们的意愿,就遵从你们的想法,只有在扎堆选择的时候,我们才会重新进行干预。”
“如此那……恭敬不如从命,不知有几个能够选择呢”
“对于别人来说,无非就是进入新组建的衙门字啊就是进入其他衙门,或者是想去从商以及从军,至于你么,则有更多一个的选择,那就是留下来,当老师。”
前两个去处,此前都已经说过,也就是当老师的消息,他是第一次得到消息。
“我们,还能留下来当老师么”史可法有些犹豫。
如果没有这个选项,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去新建的衙门,但是现在有了新的选择,反倒是迟疑了。
当老师,虽然看起来前途一般,但是,在学院当老师,要有更深层的意义在其中啊。
要说史可法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
“直接当老师,自然是有些困难,需要继续学习两年,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参与到学习当中,不过么会有对应的教师待遇,当然了,学习的压力也不会像是学生们那么大。”
一边学习一边教学
说实话,史可法有些动心。
若是让他当一个普通书院的教师,他自然是没有兴趣,但是在学院的话,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况。
一方面能从事他喜欢的事情,另一方面,学院的老师们并没有完全断绝做官的可能,别人不说,就是徐光启自己,都没有耽
472 噩耗传来!
秦铜梁出来之后,人都是蒙的,他一个大头兵,有朝一日也能被人看中,成为教授人们的老师
而且,在学院,不管是文武教授,都是一样的待遇,那和外边就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为在传统的大明朝堂,武将要比文官低上一个档次。
开国之初,还不是这样的情况。
有宋一代以文御武的策略,直接导致在对外战争中不占上风。
因此,大明开国之初,是文武并济,两条腿走路。
可惜在土木堡之后,情况便发生了变化。
文官集团实力渐渐开始狂飙,很快就无法抑制。
失去大量勋贵的武将集团,已经不能够和文官实力抗衡,于是宦官集团便粉墨登场。
有这样的机会,能成为混进文官群的武将,秦铜梁没有像史可法一样有其他的想法,他就直接同意了。
见他回答的如此爽利,徐光启差点没反应过来,“怎得,你不要考虑一番”
“徐先生,不用了,能将我这点微末本事用来传授别人,是我莫大的荣幸。”
“好,不过,你那可不是微末本事,过分的谦虚可不是什么好事情,试问整个大明,能在现场急救超过你的可没有几个。不说别人,就连书安都感叹,要不是他接触的时间长,都不能和你相比。”
“徐先生,您再这样夸,学生要无敌自容了,我不过是在业余时间自己思考的多了一些,可不敢说是大师,有苏菲亚先生和方先生在珠玉在前,我就是个小学生啊。”
看着他谦虚起来没完,徐光启挥挥手,“好了好了,回去学好你自己的东西就是,快去喊下一位。”
秦铜梁和方书安等人不一样,他有着武官对于做具体事情的钻研,也有着文官一样的谦逊。
不管如何,有他能代替方书安来进行战创伤课程的培训和教学,是对方书安负担的极大减轻。
毕竟徐光启也知道,上半学期是没有办法,因为没有人能代替他上课,所以只有如此,现在不是了,有人能帮忙后。
只要多腾出一些时间,就能多一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毕竟,对于教授学生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候着他去做。
出去他们两个意外,徐光启有面谈了几个,有人现场表态,也有人说要考虑一番。
总体来说,倒是没有人当面拒绝。
人一单忙碌起来,时间便过的很快。
由于需要让学生们早日出山,所以方书安没有安排太多事情在上半年,除了安排一些对教学进度的事情和编写教材以外,剩下的时间就是在指导学生。
他刚刚大婚,怎么说都是应该好好在家折腾。
但是么,林月华同样在忙着对于新项目的铺开,而方书安也在忙。
所以两个人也算是聚少离多。
方世清很是无奈,因为方书安完婚以后,他们便着急等着抱孙子,可是看见两人的情况,也是没有办法。
因为泰昌在等着学院的学生们,整个朝廷都在等着他们,所以对于方书安来说,他们还真的找到理由来阻止。
也正因为方书安这样,林月华经常在家里闲着也不是办法,所以她也就去忙碌事情。
如此一来,整个方家在方书安大婚前后并没有什么变化。
原本还说有林月华一起掌控方家的买卖。
但是最后她选择了拒绝,眼前林家和方家各自发展的挺不错,多一个铺货的渠道,反而有些良性竞争。
如果说现在合二为一,那么在有一些地方就会变成只有一家在经营。
没有了竞争之后,鬼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正在方家上下为方书安着急的时候,突然噩耗传来,方从哲突然陷入昏迷!
不管是方家还是大明来说,打击都是巨大。
因为内阁成员不过是刚刚草拟,还没有公布时候,便
473 让人纳闷的内阁新人
此番一共增补三名内阁成员。
户部尚书李汝华加武英殿大学士,能从六部当中选出来他,还是因为户部近两年的工作成绩太过突出。
因为国债的横空出世,不但解决辽东难题,同时一场战争下来,竟然不亏钱,可以说是中原王朝少有的局面。
如果说上述两者都有方书安和方从哲的影子在里边,也不能埋没他的功劳,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比如最大的功绩就是和方书安谈判,并且逐步将户部资产以及国债注资到新型产业当中。
虽说最初不过是方书安提了一嘴,但是整个计划的设计完善以及执行都是户部执行。
这一份胆识,就比六部其他官员高一个等级。算是国家资本在大明的雏形。
所以,能力压吏部和兵部,脱颖而出。
徐光启不出意料加文渊阁大学士,排位在李汝华之后,也是由于资历不及他,但是能显示出泰昌对于他的重视。
当然,也有一层原因,是因为徐光启在学院的工作突出,以及在日常对于方从哲的辅助。
因为他中枢的官员里,对于算学等的熟悉,无出其右着。朝廷在经过一次次数字冲击带来的效果以后,尤其是自下而上推上来的数据,同样重视对数字的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官员习惯于在述职的奏章当中加上数据统计,并非是此前那样,只要是数据就是各种夸张的修饰词汇。
而对于数据分析的判断,徐光启有着更好的造诣。
虽然徐光启没有太多直接的成绩,却不影响朝廷对于他未来的期待。
至于最后一个东阁大学士,就有些意外了。
因为不是在六部或者其他诸如督察院等部门产生,而是下边的一个巡抚!
但是仔细看履历的话,他并不是个普通的巡抚。
东阁大学士是朱国祯,算的上显眼的履历便是接任方从哲担任国子监祭酒。
国子监祭酒历来是清贵身份,有地位却没有实权,因此人们并不是特别感兴趣。
但是看现在的意思,以后国子监祭酒,大概率会进入内阁,即便不是内阁也会有个好前程。
如此一来,便释放着两个重要信息,一个是朝廷对于国子监仍然重视,并没有因为学院的出现而轻视。再一个就是,要进入内阁,不一定是六部要职,也可能是在民间表现更好。
方书安已经顾不上谁是哪个殿的大学士,他更关心自己爷爷的情况。
五六月份南下,不是个好事情,正是江南梅雨季向夏季过度的时间。
由于连绵两个月的阴雨,陆路难行,看着满是泥浆的道路,方书安十分无奈。
一般来说,沿着运河南下是最好的选择,可惜啊,因为阴雨连绵,所以黄河淮河流域都无法通行,很多时候,不得不上岸走陆路,但是陆路又全是泥泞。
导致整个南下的路上,困难重重。
这个时候,方书安格外怀念后世,那时候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以及多如牛毛的国道省道系统,极大的促进人流和物流的转移。
想想从前4个小时就能从北京到南京,现在要10天都办不到。
方书安问同行的老供奉,“以前下江南也是如此困难”
“正是,少爷,这都算是好的,若是连绵大雨,只怕要在渡口登上十天半月,也不是没有可能。”
“那运送肉禽的商船,岂不是都臭了”方书安有些想不明白。
难道说,夏天的时候,都不吃肉禽
“自古贩肉不超过百里,就算是咸鱼,也只运几百里,也就是进贡的东西,才会六百里加急,不然贵人们如何能吃的新鲜果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