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闺门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Loeva
    赵琇紧张地抓住他的袖子:“你先冷静一点,这种想法要不得。产生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你们分明没有异心。他为什么要猜忌?我们要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即使无法完全消除他的猜忌,也不能让他再表现出来了。”

    高桢稍微冷静了些:“要如何对症下药呢?他见到父王与我,依然态度亲切,若不是他的一些旨意暴露了他内心的想法。我还没察觉到他的险恶用心呢。”

    赵琇也觉得非常为难。总不能找人在皇帝面前提醒他,当初他能登基为帝,广平王父子出了多大的力吧?有时候皇帝这种人,就是这么麻烦,明明你对他有恩,却又不能明说出来。因为那会显得你在挟恩图报。身为臣下有这种想法,皇帝只会觉得更讨厌。就象是当年,明明赵家老郡公一力将先帝捧上了皇帝宝座,但先帝被女人几句话就说昏了头,似乎忘了这一点。迟迟不肯将建南侯的爵位还给赵家嫡支的独子赵玮,可赵家人却不能到他面前去抱怨,只能默默等待着,有朝一日他会想起赵家,赵玮也长大了,没有了拖延还爵的借口,那个爵位还能回到赵家来。

    赵家也曾救过今上,为他平安登基立下过汗马功劳。可是赵玮得到的只是原本就应该属于他的爵位、府第和家产,想要入朝还得先考科举,考中了举人才能为亡父挣来一个追封。至于以后能在朝中任什么职位。




分卷阅读613
    还要继续听今上的安排,不能有任何的不满。赵家人能说什么呢?什么都不能说。因为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张氏还觉得,能得到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建南侯府如此,广平王府也不例外。即使他们是皇帝的至亲,但是在那之前。他们先是皇帝的臣子。

    赵琇咬咬牙,心一横。就问高桢:“你现在是个什么想法呢?如果皇帝不再猜忌你的话,你会为他奉献忠诚吗?也就是说,你会心甘情愿为他效力吗?”

    高桢问:“什么叫心甘情愿为他效力?我早就知道父王与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坐上那个位子了。我知道这一句的时候,他还没坐上储君的位子呢。若有半点不甘心,我又怎会助父王将他推上储位,又救他出险境,再辅佐他登基为帝呢?可他的做法太伤人心!以后我会向他俯首称臣,但要想我真心为他效命,那是不可能了。横竖我不过是个闲散宗室,自过我自己的自在日子,权势利禄又与我何干?我想……这样的我会更让他放心吧?”

    赵琇拍手:“好,那事情就好办了。你们想个法子向他表一表忠心吧,最好有旁观者看见,比如比较公正的老臣重臣什么的,最好有皇长子在。又或者……你们直接向他建议,早日立皇长子为储?注意,是要明确提出立皇长子,而不是泛泛地提立储。这是向皇长子示好,也是在向皇后表示,她过去想多了。同时,你们也是在向朝廷上下表明自己的立场,顺便表示自己没有异心。等皇储立下,又还有谁能猜疑你们父子呢?”

    高桢若有所思:“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法子。只是……父王曾经说过,他不想插手立储之事。只要皇帝不问,他就不会轻涉朝政,更何况是如此重大的国事?”

    赵琇有些不以为然:“事情已经连累到你们父子的处境了,何必再沉默下去?如果王爷不方便,那你去好了。就算皇帝不高兴,也不过是你年轻气盛罢了。况且你所提的是再正当不过的要求,皇帝顶多就是明言要多拖几年再立储,却不会因此就罚你的,那等于是向外界传达一个信息——他对皇长子不满,不打算立皇长子为储,所以才会惩罚提议的人。”

    高桢淡淡一笑:“那是不可能的。只要皇长子能平安长大,那储位就只会属于他,我非常确信这一点。我去提这件事,确实比父王要合适,比其他任何人都合适。我还可以说服皇祖母去跟他提,然后在劝说皇祖母时,让皇长子听见。”

    他转向赵琇,露出了微笑,轻轻握住了她的手:“赵妹妹,谢谢你,你给我出了个好主意。若是事情能顺利完成,我们父子不但能摆脱如今的尴尬境地,还能保得未来数十年的富贵,日后只要我们行事谨慎,就再也没有什么可忧愁的了。”

    赵琇双颊一红,低下头:“我就是随口一说,能不能成事,还得看你们的安排呢。你且别谢我,先去问过王爷再说吧。王爷睿智,总比我们两个政治菜鸟要想得更周到。”

    高桢有些迷惑:“什么鸟?”

    赵琇忍笑,轻轻将手抽了回来,起身走开两步,才回头嫣然一笑:“出来很久了,我该回去了,你可别露了馅,叫长辈们知道我们在此私聊了这么久。要是你害我被祖母责怪,我会生气的!”说罢翩然而去。

    高桢看着她飞扬的裙摆,有些晃神,等回过神来,她已经转过了拐角,消失在翠竹丛后了。他暗叫一声可惜,但想到方才与赵琇的一番交谈,又很快振作起精神来。

    第三百九十二章 新闻

    这一天,赵琇跟着祖母张氏离开广平王府后,在回去的马车上,张氏面带疑惑地问孙女:“今儿听琴的时候,你中途出去是做什么了?你坐得离我这样远,中间还隔着王爷,我都不好问你。”

    赵琇有些心虚,连忙坐直了身体回答:“今天有些热,我一路走过去,出了不少汗,脸上油腻腻的,难受得不行,就离开洗了个脸。我没有离开那个院子,就是在院角的小天井里,长廊末端的地方,拐个角就能看见了。”

    张氏皱眉:“洗个脸怎的花了那么长的时间?你去了至少有三四首曲子的功夫。”她非常认真地对孙女说,“你可是跟世子见面说话了?你离开后不久,他也跟着走了。”虽然两人不是同时离开,同时回来的。赵琇回席后又过了一刻钟,高桢方才回来,而且在坐下前还到广平王身边与他耳语了几句,看起来似乎是去处理什么事务了,一回来就向他禀报。但张氏总觉得,自家孙女与世子在同一段时间内离席,未必是巧合。

    赵琇早已想好了搪塞的借口:“我没有啊,我是真的洗脸去了。不过那几首曲子我听着闷,有些坐不住,洗完脸后就留在小天井那边坐了一会儿,吹吹风,纳纳凉。除了去的路上聊了些家常,我没有跟世子说什么话,不过我有看见他离开院子,好象是到前头去了吧?”

    “是么?”张氏半信半疑。难道真的是巧合?

    赵琇眨了眨眼,连忙想办法转移她的注意力:“对了,祖母您可听说了?最近宫里有些不太好的传闻,皇后娘娘好象惹恼了太后娘娘。还对广平王与世子不太待见呢。”

    这个问题立刻就吸引了张氏的注意力:“这是怎么回事?世子告诉你的?”

    赵琇说:“其实不是,我是从别人那里听说的,今儿见面时就问了一下世子。世子没有承认,但也没有否认,只说他和王爷心里有数。让我不用担心。我想,既然世子含糊以对,而不是断然否认,可见传闻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还有,先帝周年刚过,皇上就赐了王爷几个琴师。让王爷能够听曲解闷,我也觉得有些怪怪的。”

    张氏何尝没有发现这一点?但有些事是经不起细想的。她实在不愿意相信,是皇帝无来由地对广平王这位忠诚的兄长设下陷阱,更不愿意相信,广平王这位她心目中的大好人、大恩人会做出什么事。让皇帝心生戒备。她只觉得这一切可能都不过是误会。君王依然是明君,王爷依然是贤王,说不定是有别的奸邪小人在作祟呢?

    张氏严肃地教导孙女:“宫里的事不要随意打听,也不要在外头乱说。这些大事,自有贵人们处置。你且安心在家读书,料理家务就是。”

    赵琇知道她一定会这么说,就露出一副乖乖女的模样答应了。但她具体会怎么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而此时此刻。高桢也将自己与赵琇商议的内容告诉了父亲广平王,并向他征求意见:“您觉得如何?此时不是我们坚守不干涉朝政这条规矩的时候。不管皇上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也该向他表个



分卷阅读614
    态。还有皇后。她犯糊涂是她的事,但我们绝不能让她教坏了皇长子。”

    广平王沉默了很久,方才叹了口气:“你还是觉得皇上对你有所猜疑,不肯相信他。其实我们父子不在意名利权势,外人会如何想,根本就不重要。皇后犯糊涂。对我们根本毫无妨碍。皇长子也不是听母亲几句话,就看不清形势的蠢孩子。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还把这种事也告诉了琇姐儿。让她跟着担心。”

    高桢抿紧了嘴唇不说话,心里却大不以为然。他觉得父王是被所谓的兄弟情谊蒙住了双眼。才会说出皇帝对他们父子没有猜忌心这种话来。

    广平王见儿子沉默,也有些无奈:“罢了,你想做就去做吧,横竖也无妨。皇上迟迟不肯立储,不过是想要等皇长子再长几岁,参与过朝政再说。男孩儿很多小时候都聪明,功课也能听明白,读书做文章都不差,但真正处理起政事,就未必有天份了。储君之位至关紧要,一旦册立,就不可轻言废黜,被废的储君下场也会很悲惨。皇上是希望慎重一些,为自己的骨肉留个余地。若是眼下就先立了皇储,过得几年却发现皇长子不合适这个位子,反而是皇次子又或是其他皇子们做得更好,那该如何是好?但有差迟,便又是一场夺嫡乱局。再者,若皇上终究还是免不了纳妃,妃嫔们又生有皇子,并有意于储位,那先行册立的储君岂不是成了现成的靶子?”

    高桢正色道:“若真有这种事发生,只要皇上始终保持清明,又有何所惧?直接把搅事的人处置了便是。庶出的皇子自然比不得嫡出的皇子尊贵,皇上总不能因为怜惜庶子,就坐视嫡长子受人攻讦吧?”

    广平王笑了:“所以我让你尽管去跟皇上提立储之事,答不答应,还要看皇上的意思。你只不过是要表个态罢了。不过我劝你最好是私下提,但又要让这件事透过别人的耳朵传到你希望他听到的人耳朵里。不要当着朝臣的面这么做,也别故意在皇后和皇长子面前提,那样他们是不会相信你的诚意的。”

    高桢明白了:“是,儿子知道了。”心下跃跃欲试。

    广平王又道:“琇姐儿建议你去劝说你皇祖母对皇长子亲切些,这是极好的。都一样是孙子,你皇祖母因为怜惜你年少失母,就对你偏爱了些,这本是人之常情,却不该厚此薄彼。我每常劝说你皇祖母,她老人家当时听了,过后又被皇后气得打消了念头。我越是劝她,她越觉得我受了委屈。我说的话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你去劝你皇祖母,给她把话细细说明白,她老人家会知道该怎么做。”

    高桢连忙答应下来,又笑说:“皇祖母想必还听得进我的话。”

    广平王叹了口气:“所以很可惜,琇姐儿能想到的事。你为什么就想不到呢?天可怜见的,但愿你能成功娶到这个媳妇,否则日后可怎么办?”他一脸“我的儿子为什么那么蠢”的表情,头摇了又摇。

    高桢轻咳一声,迅速转移话题:“想要说服皇祖母不难,就怕皇后又出昏招。把皇祖母惹恼了。若能让皇长子也觉得皇后行事不妥,从此再不听她的话,一心只孝敬皇祖母,那才好呢。”

    广平王顿了一顿,有些无奈:“别耍小孩子脾气。皇后其实也没对我们做什么。”

    高桢无声地冷笑了一下,心里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从来就不是个心甘情愿吃亏的老实人,既然皇后先出了手,不给她一点颜色瞧瞧,他意难平!

    赵琇回到家中,便安心等候外头的消息。无论是广平王父子向皇帝提议立储,还是蒋家设法与皇后改善关系,个中详情她一个外人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总能听到些风声。等这些风声传出来后,想必皇后与太后、广平王还有高桢几方的关系也会有所缓和,她也能放下心了。在那之前。赵琇还担心祖母张氏若是贸然进宫见太后,会被皇后当成炮灰,所以劝张氏暂时不要进宫去。

    张氏心里也有些担忧,虽然很想去看望一下素来对自家不错的太后,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她也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孙子正在备考。如今还有月余就要下场,正是紧张的时候。孙女虽然能干。但毕竟年轻,她还是留在家里多帮着些。为孩子们扫除后顾之忧吧。

    没几日,明知书馆的筹备工作完成了,开馆吉日也定了下来。赵琇想起她曾经答应过方仁珠,在开馆前带后者去书馆逛一圈,便送信去了方家,问方仁珠近日是否有空。

    方仁珠回信说近来都有空,随时可以出行,哪怕明天都没问题!她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气息,好象非常迫切地希望能出门透气。赵琇觉得这与她平日的风格大不相同,就疑惑她家里是不是出什么事了?难道是方慧珠跟眉山伯府丘家的婚事纠纷还没有出结果?可如今都七月了,当初定的婚期就是七月初九。现在还没有出结果,到了初九那一天可怎么办?方慧珠还要不要出门子?

    赵琇便把送信的碧菡叫了过来,问她:“你去方家的时候,可听说他们家近日有些什么新闻么?”

    碧菡连忙点头:“有,有,有!听说他家将前不久死了的那位四老爷给出族了!是族中公议的!好象他家大姑娘还在里头掺了一脚来着!”

    赵琇讶然:“这是怎么回事?”

    “我也说不清楚。他家的丫头婆子们都不肯多说,我是无意中听见她们私下议论才知道的,没头没尾,也不知道详情如何。”碧菡连忙道,“不过为了这件事,方家太太好象发了一顿脾气,大骂了他家大姑娘一顿,还罚他家大姑娘禁足了。近日方太太心情不大好,底下人做错了什么事,罚得比平日要重三分,因此他家上下都提心吊胆的,事事谨慎,生怕触了他家太太的霉头。”

    赵琇听着倒糊涂了。方家族人若是公议将方奕山这个谋逆罪人出族,那没什么奇怪的,那天在广平王府,她听高桢提起方三爷信中所言,就猜到方家大约也有此意。族人公议更是当日赵玮与她给高桢提的建议。可是这里头有方慧珠什么事?她为何要掺和?难不成……她是如此迫切地盼着摆脱方奕山这位族叔,好在七月初九那日按时嫁给眉山伯次子吗?

    但即使如此,方太太又为何大发雷霆?

    方家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第三百九十三章 私会

    第二天一大早,赵琇就打发了人驾着马车去方家接方仁珠。方仁珠很快就到了。她气色似乎不是很好,面色苍白,眼圈底下带着淡淡的青晕,想来近日在家没有休息好。赵琇见到,心里更疑惑了,方慧珠到底干了些什么呢?

    赵琇事先安排了碧菡



分卷阅读615
    想法子找方家随行的下人打听消息,但这个要等方仁珠回家后,才知道结果。眼下她看着方仁珠的样子,倒先忍不住了:“你近来是怎么了?气色真差,莫非是家里遇到什么难事了?”

    方仁珠冲她笑了笑,笑得比哭还要难看些:“没什么,左不过是那些杂事罢了。”

    赵琇哪里肯信:“你别哄我,你才跟着令堂学习管家,还没到真正上手的时候呢,哪里就愁成这样了?况且有令堂在,她若看见心爱的女儿为了家事烦心,气色差到这个地步,不用你提,她就主动阻止你继续糟蹋自己的身体了。你实话与我说,是不是眉山伯府又出了什么夭蛾子,为难你们家了?他们如果真的如此过分,还是早早退婚了吧,现在你姐姐还没过门,他们就这样势利,将来你姐姐嫁过去了,那日子才叫难过呢,你们家还帮不上忙。”

    一番话说得方仁珠眼圈都红了,不由得哽咽起来。她紧紧握住了赵琇的手:“赵姐姐,你是个明白人。连你一个外人都能想到的事,我不明白我姐姐为何还要继续糊涂下去!”

    她这一哭,就打开了话匣子。其实方仁珠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在家的时候,为了不给母亲添堵。她闭口不谈与此有关的事情,其他婶母、姑母与堂姐妹们更不是合适的谈话对象,她又不好跟身边的丫头议论,因此早憋了一肚子的话在心里,憋得久了。都快闷出病来。她对赵琇非常信任,此时就忍不住说了出口。

    原来当日方三爷收到高桢的回复后,就向方太太直接提出了由族人公议,将方奕山一房逐出宗族的建议。他的想法其实也没什么错误,方奕山所为已经严重伤害到了方氏一族的名声,将他驱逐出家族。是为族人铲除一个后患。至于方奕山的家小,目前官府还未明说是否可以收赎,但考虑到过往的情谊,即使将人逐出宗族,也不代表嫡支就将他们丢下不管了。嫡支仍旧可以派人去照看、去收赎他们母子四人。如果可以,就把他们送回老家去,在族地以外另行置办房屋田舍,让他们一家日后能过着温饱不愁的日子。这笔账就由嫡支公中支取,既不必惊动族人,又可以向族人表明,即使他们中的任何一人倒霉犯了事,家族也不会将他们的家小弃之不顾的。正好为嫡支挣个仁善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但方太太经过考虑后,还是否决了这个建议。她不喜欢方奕山一家。也知道将他一房逐出宗族,更有利于方氏一族的发展,但方崇山赴任前曾嘱咐过她,无论如何也要保住方三爷这个弟弟。倘若方奕山因参与谋逆而被出族,那方三爷呢?若由嫡支做出这个决定,自然会损及方崇山这位族长的公正形象;而将事情交给族人公议。又会对嫡支在族内的权威造成损害。方太太心里清楚,一旦族中公议。决定了一房族人的去留,将来再有族人起了异心。煽动其他族人与嫡支对着干,以公议的结果来压制嫡支的权威,嫡支要如何应对?长久来看,这种做法是弊大于利的。也许留下方奕山的妻儿会在短时间内给家族带来一点不好的影响,但方奕山已经死了,案子也盖棺定论,等他的妻女离了京城,过得一年半载,还有谁记得他?只要皇帝对方家信任依旧,只要丈夫方崇山在仕途上继续站得稳,一切麻烦都会过去的。
1...232233234235236...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