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闺门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Loeva
    张氏听得脸色煞白:“不至于吧?”

    “人心难测。”赵玮淡淡地道,“与其将来尴尬,倒不如从一开始就躲开的好。横竖我自幼就少接触兵事,对兵部不感兴趣也是人之常情。”

    张氏沉默不语。赵琇则道:“这样也好,少些麻烦。除了兵部以外,礼部不合哥哥的喜好,户部与吏部都算是肥缺,也不知哥哥挤不挤得进去,那剩下的就数工部与刑部相对简单些了。不过我建议哥哥还是选择刑部的好,工部那里……”她犹豫了一下,“工作累,又容易被拖累,水也很深,能躲远点还是躲远点吧。”

    赵玮似乎有些意外妹妹会这么说:“我本来还觉得工部不错呢。因为曾在江南被逆党暗算,皇上对于参与其中的官员是毫不留情的,工部去岁已被清算过一回,如今任职尚书的,又是素有清廉耿介之名的王大人,想来工部里头,胆敢捣鬼的人已经没几个了。我这样的身份,又是外行,不可能带着人修路架桥,大约是要做个监督吧?多谢妹妹教我术算,我想看账本这种事,我还是做得来的。”

    赵琇讶然:“哥哥已经想好了?”

    赵玮微微一笑:“也不是想好了,只不过是皇上提了一句,我既要回奉贤,不如顺道领个差事吧。当年江南生乱时被炸坏的海傍大坝,如今已经快要重建完毕了,正需要有人过去验收呢。”417

    ☆、第四百一十八章 口风

    “海傍大坝?”皇帝有些惊讶地看向太后,十分意外母亲会忽然提起这件事。

    太后点了点头:“今日你哥哥带着桢儿进宫过节了,桢儿先来看我,无意中跟我说起。江南的海傍大坝当年不是被炸掉了一段么?后来事情又多又忙乱,为了平叛,一时间也顾不上那头。听说去年夏天涨潮时,川沙堡一带的百姓受了不少苦。你登基后,就命人去重修大坝了,沿岸几处原本修得不大好的地方,也都修补




分卷阅读652
    过一回,如今都到了要完工的时候。你哥哥偶然听人提起,就想起过去的事儿了。当年这大坝头一回修建的时候,不就是你哥哥过去验收的么?当时他还带了媳妇孩子,路上又把建南侯府的祖孙给救下来了。前年若不是他眼睛不好,他原本也想再去验收一回的,怎么说也是他倡议的事儿,你跟桢儿两个替他走了一趟,没想到就中了逆党的算计……”

    皇帝自然记得这些事,他只是比较关心广平王对这件事是什么态度:“皇兄想要往南边走一走么?因此让桢儿来跟母后说?”

    “这倒不是。”太后答道,“你哥哥也就是多念叨了几回罢了,一直说可惜他眼睛看不见了,不能有始有终。桢儿听他提起,便多留了个心,私下来求我,想要遂了他父亲的心愿,也是让他父亲出门散散心的意思。我想你哥哥眼睛虽然不好,心里却还是明白的。验收这种事,有底下人去负责就好了,完了回来向他禀报一声,哪个实心办事。哪个偷奸耍滑,你哥哥一听就知道了。若你还不放心,就给他派个能干些的副手。以你哥哥的身份地位,再有几个能干的人帮他,还有谁能糊弄得了他呢?你哥哥自从眼睛坏了,就一直闷在京城,除了进宫。几乎足不出户。也太可怜了。他虽没说什么,但我做母亲的看到他这样,心里着实难受。桢儿既然有此请求。你便答应了又如何?”

    皇帝略一沉吟:“如此说来,这事儿并非皇兄所请,而是桢儿自己的意思了?”

    太后有些不解:“自然是桢儿见他父亲念叨,才会悄悄儿来求我的。你皇兄嘴上不说。但心里必定也是愿意的。前年你跟桢儿南下遇险的时候,他就提过。若不是他双目不便,那一次本该是他去才对,那么你也不会遇到那样大的凶险了。”

    这件事皇帝并不知道,不过以广平王的脾气。在他与高桢叔侄俩遭受逆党算计下落不明的时候,确实很有可能会说出这种话来。皇帝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原是件小事,儿子也正在烦恼要派何人去南边呢。这个人身份不能太低。否则先前两回去验收的人分别是皇兄与儿子,第三回却是个寻常勋贵或是官员。岂不是要叫人小看了?况且海傍大坝对嘉定也是至关重要的,派去的人身份不够,也显得怠慢了祖宗。儿子原是想从宗室里选一位长辈,但如果皇兄愿意去,那自然再好不过。皇兄双目不便,可威望尚在,又对大坝事宜十分熟悉,可以说是最合适的人选了。至于具体要办的事,交给底下人去做就好,儿子必定会给皇兄挑两个能干的帮手。只不过……”

    太后原本听得很高兴,最后见皇帝语气转折,便有些吃惊:“不过什么?你若是担心你哥哥体弱抗不住长途跋涉,倒是可以放心。这回你让你哥哥坐大船去,大船宽敞又稳当,他又不能象从前那样自个儿乱走,再累也是有限的。在江南过冬,怎么也比在京城暖和多了,对你哥哥的病也有好处。再派个太医跟着,那就万无一失了。再说,还有桢儿在呢。”

    皇帝忽然笑了起来:“桢儿呀?这小子真是个鬼灵精!”平日太后是最担心广平王身体的了,可高桢居然能提前说服她同意广平王出行,还让她如此积极地劝说自己点头,还真是费尽了心思。

    太后听得有些糊涂:“又怎么了?”

    皇帝笑着对她说:“母后也被他瞒住了吧?昨日儿子召见了建南侯赵玮,奖励他做到了当初答应的事,考上了举人。他谢恩后向儿子告假,说打算回老家祭祖。儿子答应了,还提了一句,说朝廷马上就要派人去上海验收重修的海傍大坝,让他到时候跟着一块儿去,帮钦差打打下手,也好增长见识。没想到今日桢儿入宫,就跟母后提他也要去了。我看他一定是事先听了建南侯的话,才特地来求母后的吧?皇兄如今在王府里过得舒适悠闲,只怕未必有闲心出远门呢。”

    太后越听越糊涂了:“怎么会呢?我知道他与建南侯自幼交好,可也没到形影不离的份上吧?况且他一向最孝顺他父亲的,又怎会为了一己私心,便不顾他父亲的身体呢?”

    皇帝忙道:“那倒不至于,儿子想,皇兄对此事大概就是无可无不可的,若能去自然最好,正好散散心,不能去也无妨。桢儿想去,皇兄也就答应了。正如母后所说,若是一路坐船,皇兄其实吃不了多少苦。只是儿子觉得,桢儿也算是用心良苦了,若不是建南侯一家子都要回南边,怕是他还不乐意走这一趟呢,也不知道他心里打的是什么主意,可别唐突了人家。”

    太后看着皇帝:“我怎么觉得皇上话里有话呢?即使桢儿想跟好友多相处,顺便让他父亲上外头散散心,又有什么不对么?”

    皇帝笑着摆摆手:“没什么不对,只是儿子想起,桢儿年纪也不小了,是不是该说亲了?外头的人成天盯着大郎,一心要把自家女儿嫁给大郎做正妃,却几乎忘了桢儿才是兄弟里头年纪最长的一个。若他不先娶妻,底下的弟弟妹妹们又怎么好谈婚论嫁?”

    太后缓缓坐直了身体,盯着皇帝瞧:“你的意思是……桢儿这是想娶媳妇了?他看中了哪家的姑娘?”

    皇帝微笑:“母后这还看不出来么?他就差没直接把话说出口了。除了建南侯府,他平日还跟哪家姑娘有往来?”

    太后慢慢地瞪大了双眼:“皇上说的是……”

    皇帝笑而不语,却微微点头。

    太后一时间有些哭笑不得:“桢儿这孩子真是的……”既有这样的想法。为何不跟她这个祖母实话实说?还要如此拐弯抹角的……难道就因为人家姑娘要跟着祖母哥哥回老家祭祖,需得离京数月,他就连这数月时间都待不住,非要追着人家跑不成?

    太后她老人家心里还有些犯酸,睨了皇帝一眼:“这是桢儿告诉你的?怎的他不肯跟我这个老祖母说呢?”祖母怎么也比叔叔亲一些吧?况且先前她还曾为了高桢父子的事,跟皇帝闹过别扭呢。孙子怎么就不懂得老祖母的心呢?

    皇帝见状连忙赔笑道:“他哪里肯跟儿子说这些?不过是行事不密,叫儿子看出来罢了。他还害臊呢。说怕吓着了人家姑娘。求儿子别告诉人去。”

    太后听得好笑:“这孩子真是的……原来他还懂得害臊?”

    不过想起建南侯府的千金,太后又有点担心:“赵家的姐儿,我虽没见过。但她祖母我是极熟的,记得她年纪还很小吧?有十三岁没有?”

    皇帝想了想:“似乎虚岁十三了,转年就要十四。”

    太后叹了口气:“那也是虚岁,要嫁人怕是还得等上三年呢。这点年纪。不过是个还未长成



分卷阅读653
    的小丫头,桢儿怎么就看上了呢?”想起赵家一双儿女都曾立过救驾的功劳。她觉得自己大概明白了:“莫非是当年赵家兄妹一路护送你们叔侄北上的时候生出的情谊?如此说来,倒也是难得。”

    皇帝笑道:“儿子也觉得甚是难得。当初跟赵家丫头在一艘船上相处近月,儿子也算是知道些她的性情,许是年纪还小。因此脾气直率些,遇事倒是难得的稳当。母后兴许不知道,当年儿子与桢儿遇险。偶然遇上他们祖孙的船,就是这丫头当机立断。建议我们直接坐相熟洋商的海船北上,方才避开了逆党的搜捕。儿子听闻她小小年纪就帮着祖母管家,连族中事务也时时过问,读书练武,样样都不逊于其兄。与京中闺秀相比,她兴许少一份娴静温婉,却是个坚毅的性子,能撑得起家业。”

    太后听得有些惊喜:“哦?如此说来,桢儿若能娶到这样一个媳妇,将来就不愁没人打理王府了?”

    皇帝笑着点头:“更难得的是桢儿自己看中了,赵家那边虽然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赵老夫人与建南侯都与桢儿相熟,深知他性情为人,平素也相处得极好,想必是愿意结这门亲事的。”

    见皇帝说得笃定,太后反而又迟疑起来了:“你很赞成这门亲事?只是桢儿自己愿意还是不够的,他才多大?能知道什么?想着彼此是青梅竹马,他就中意人家姑娘了。终身大事不可草率,万一娶错了人,可就是一辈子的大事,没得误了自己,也是害了人家姑娘。”

    太后如今也是怕了,她大儿子广平王娶个媳妇,夫妻感情挺好的,可岳家不靠谱,差点儿害了她小儿子和大孙子;她小儿子娶个媳妇,未做皇帝前,夫妻感情也挺好的,可一旦做了皇帝,儿媳妇就一天比一天荒唐,竟搅得前朝后宫都不得安宁了!太后如今对孙子们的婚事十分谨慎,就怕会娶错了媳妇,又生出祸事来。

    再者……她瞥了皇帝一眼,也有些不放心。她本来更希望给高桢娶个家世好些的媳妇,最好是娘家有权有势、人丁兴旺的,遇事也能帮高桢一把。赵琇再好,建南侯府人丁单薄,赵玮一根独苗,还未入朝呢,未必能帮上高桢什么忙。若是高桢结了这么一门亲,皇帝当然会放心,可就怕高桢将来遇到难处时,没人帮得上忙。

    这话太后不好跟皇帝说,但心里却放不下。经过皇后闹了一场,她如今对小儿子也多留了个心眼。思来想去,她下了决定:“我要见一见赵家丫头!”

    ☆、第四百一十九章 晋见

    太后忽然下旨召见,赵琇还真是有些意外。

    赵家祖孙三人刚刚领了恩旨,赵焯夫妻得了追封,全家人正喜气洋洋的。张氏琢磨着要再进宫一趟向太后谢恩,可她照着旧例,并没打算带上孙女儿。对于太后娘娘这份旨意,赵家祖孙三人都有些惊讶。但瞧那宫中前来宣口谕的使者脸色,想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兴许是太后娘娘听说了赵玮中举之事,就召赵玮的祖母与妹妹去晋见了呢?

    张氏便细细嘱咐了孙女一番:“你是头一回晋见太后,礼数上可千万不能出差错。我早前也是教过你的,只是长年不用,也不知道你忘了宫里的规矩没有。一会儿你到我房里来,重新演示一遍给我看看。宫里的忌讳,我也要事先查问一次的。”

    赵琇被她说得有些紧张了,一边应着声,一边开始不安。倒是赵玮含笑安抚妹妹:“不必紧张,太后娘娘与皇上都是极和气的人。妹妹素来礼数不错,即使年纪小些,规矩不熟,或是说话时不慎犯了忌讳,太后娘娘顶多也就是一笑置之,不会跟妹妹计较的。”

    他们兄妹曾立下救架之功,与皇家有着不一样的情份,皇帝平时看着他们,都多一份亲近。若他们恃宠而骄,闯下了大祸,太后与皇帝也许就不愿容情了。可些许不痛不痒的小毛病,他们还是能容忍的。最糟糕的情况,也就是太后不喜妹妹,少召见几回、少关心一二罢了,于性命前程却是无碍的。

    赵琇也想明白了这一点,心里镇定多了。笑道:“古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太后娘娘的度量可比宰相大多了。只要我礼数上不出差错,晋见时恭谨些,太后娘娘问什么都照实回答,想来是无碍的。”

    赵玮笑着点头,张氏也道:“这是当然,太后娘娘是极宽厚和善的人。”

    赵琇便抓紧时间复习了一遍宫礼宫规。又向张氏请教了太后的喜好与忌讳。次日穿上新做的秋香色银绣通肩袄,水红色织金马面裙,头上束了金丝镶珠冠儿。随祖母张氏进宫去了。

    太后对这次召见似乎相当重视,早早就派了宫人到宫门处等候,一路引领张氏与赵琇进来。那宫人穿戴不俗,显然是在太后面前极得脸面的。一路走着,还一路不紧不慢地跟张氏、赵琇搭着话。说的虽然是家常,但又似乎在有意无意地打探赵琇在家中的情形。赵琇起初还没发觉有什么不对,但听得久了,就隐隐觉得有些异样。太后想知道她的事。为何不能当面说,却叫身边的人私下打听呢?

    不过那宫人做得并不算十分显眼,语气也很自然。张氏完全没发觉不对,赵琇也就不多事了。

    皇宫大得很。张氏因为来得多了,有了经验,因此是从神武门入的宫,从皇宫后方穿过御花园,直接绕到达慈宁宫,比从皇宫正门进入要省事得多。祖孙俩靠着双腿走路,走了不到两刻钟,就到了慈宁宫的大门。

    太后在慈宁宫后殿的西暖阁里召见了她们。这地方比起正殿,少了些拘束,多了份随意,正适合用来招待交好的朋友。赵琇向太后见礼时,见张氏对这屋子极熟悉,与太后打招呼也不拘谨,想来从前多次进宫时,都是这么陪太后说话的,心里就更放心了些。

    太后果然如张氏所言,十分宽厚和善。虽然人人都称她是位“老人家”,其实正经不过五十岁上下,因保养得好,看上去不过四十许人。她生着一张十分有福气的圆脸,肌肤白晳,眉眼弯弯,嘴角微翘,好象时时都在微笑一般,看着就慈和。她一见赵琇,似乎有些吃惊,随即又笑眯了眼:“若不是早知道你家孩子是多大年纪,我还以为琇姐儿今年都要及笄了呢!”

    赵琇生得比同龄的小姑娘们要高,平日运动量不小,她又注重营养,因此身材已经开始发育,胸前微微鼓起,腰肢细细,双腿笔直纤长。她穿着一身短袄长裙,挺直了腰杆,越发显得身量更高挑纤长了。太后见她跟想象中的“豆芽菜”大不一样,倒是隐约明白了自家大孙子为何就认定了人家小姑娘不放——瞧这身量,说是与高桢同龄的姑娘,也有人信呢,高桢会看中人家,还



分卷阅读654
    真不是糊涂了。

    太后再瞧赵琇的容貌,鹅蛋脸,下巴略有些圆润,同样是眉眼弯弯,叫人看了就觉得面善,笑起来的时候格外讨喜,生得虽然称不上绝色,却也十分清丽可人。更难得的是,她一双眼睛又黑又亮,即使在自己这位世间最尊贵的妇人面前,也不露半点畏缩,反而是大大方方地看人,眼里只有尊敬与些许好奇,没有*和野心。太后一看,心里就先有了几分喜欢——这样的姑娘,心地都是光明正大的,不会存了巴结奉承往上爬的心思,也不会背地里弄些阴谋诡计去害人。

    太后笑眯眯地冲赵琇招手,示意她走到自己面前来。赵琇看了张氏一眼,见她笑着点头,便也笑着走上前去了。太后拉住她的手看了一眼,见她十指纤纤,右手食指与中指间有茧,肌肤虽然也称得上白晳细腻,却绝不是养尊处优的千金该有的手。太后想起赵家人经受的苦难,再想到张氏的性子,心下不由得暗叹一声,便笑着对张氏道:“你早该把孙女儿带进宫来的,直到今日才让哀家瞧见,你也太小气了。”

    张氏笑说:“她小孩子家不懂事,又是在乡野之地放肆惯了的,怕她不懂规矩,冲撞了娘娘,因此不敢带她入宫。今日带她来,是特地来谢恩的。”

    太后哂道:“你这话也太过自谦了些,你这孙女很好,哀家一见就喜欢,她哪里就不懂规矩了?”又拉着赵琇的手问些琐事,比如今年多大了,什么时候生日,可曾读书?平日在家都做些什么?等等等等。

    赵琇一一答了,太后听说她在家跟着祖母读书,不曾延请西席,便又问她都读了些什么书。

    赵琇想起张氏嘱咐过,对太后有话直说就好,便真个实话实说了。她读过的自然不仅仅是《女训》、《女诫》而已,四书五经都是正经学过的,不但有祖母张氏教导,还有位能高中乡试亚魁的亲兄长指点,因此学问相当扎实。太后一听说她连这些都学了,还有些不敢置信,先是问了两个浅显的问题,赵琇一一答了。太后又问了两个难度中等的,一般能考过秀才的读书人都能答出来,赵琇也都回答了,而且全对。太后顿时惊喜了,她也是书香世宦之家出来的女儿,平生最喜欢有学问的女孩子,为了试得清楚些,她还问了两个颇有难度的问题,通常能回答得上的,都是举人一级的水准了。
1...246247248249250...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