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闺门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Loeva

    族人们又一次被感动了,知道这是二房在特意优待族人,纷纷上门致谢。便又召开宗族大会,商议这四千亩族田要如何分配了。至于向小长房追回家产之事。就被他们暂时抛在了脑后。赵煜再要说什么,他们还纷纷驳了回去,将他当成个爱嚼舌挑是非的小丑。

    连从前与赵煜最亲近的人都在私下劝他:“璟哥儿做得挺好的,你在家享清福得了,何苦再想这许多有的没的,跟二房争闲斗气?多少年都相安无事,二房老夫人也宽厚,你忽然闹起来,莫非是听了你那通房的谗言?她是小长房出来的,自然是帮着旧主说话。不过是个丫头罢了,别太拿她当一回事。若你爱她颜色,就多与她些金珠绫罗,她懂事呢,你就宠着她些,若她不懂事,还要为旧主说话,就是个养不熟的。你家里也有银子,千儿八百地拿出去,什么美人买不到?别叫个通房丫头哄几句,连自个儿是什么身份都忘了。”

    赵煜脸色十分难看,再瞧其他族人看他的目光,都是一脸的恨铁不成钢,又或是把他当成了糊涂虫似的,仔细一回想,从前在族里虽不十分得人心,但族人也多是敬他的,顶多是有些怨言罢了,大家对他的态度是什么时候起变化的?似乎就是他带赵泽回来直闯宗祠开始的……

    牛氏给了他五百两银子,又许了个官位,送了个美人丫头,他确实是昏头了,本来跟小长房也有旧怨,却仿佛全都忘记了一般,一心为小长房跟小二房过不去。怪不得那时随他上京的族中子侄们看他的目光那般怪异……

    仔细想来,五百两银子算什么?宗房一年的进项也不止这个数,对小长房而言更是九牛一毛,至于官位,连赵玦自己都还只是个六品武官呢,什么时候轮到他家说许人做官就一定能做上了?即便他家当真攀上了什么王府,也没法跟皇上比呀!还有柳莺那丫头,虽惹人爱,可她毕竟只是个丫头,就算念着旧主的情份,如今他才是她夫主……

    算了,二房与小长房斗来斗去,还不是家务事么?如今二房都不理会了,他插进去算什么?两家都是官,各有各的倚仗,他在中间搅和,两头不讨好,族人们还要嫌弃他,把他族长之位都给撸了。他再争,又有什么意义?

    赵煜一时间有些心灰意冷起来。

    宗房消停下来了,原本嚷嚷着要再去京城与小长房牛氏理论的族人也因为年关将近,纷纷返回了家乡。有了张氏许诺的田地,他们也无心再与小长房闹了,只是该报备官府的还得报备,小长房就算不肯交还家产,他们也不是赵氏宗族的人了,更不是郡公爷的子孙!

    张氏会将田地租给族人们,倒不是因为她又一次对小长房心软了,也不是为了赵煜说的闲话未雨绸缪,而是近来打听到的一些消息让她心有不安。那几处疑似颖王府产业的田庄都纷纷转手了,原先管事之人也在短短的时间内全都消失了踪影,曾经与他们打过多次交道的几家商户家中先后发生了大火,又或是全家遇上了匪徒,不知是不是察觉到了有人在探查,才下这样的狠手。张氏相信广平王会有办法对付颖王府,但个中详情她也不清楚,为保族人们的平安,她只能让他们收敛些,以防小长房狗急跳墙。

    赵玮、赵琇兄妹对祖母的担忧一无所知,前者仍旧沉浸在无涯学海之中,而后者则高兴地迎回了汪福来,他已经在南汇港附近购进了十座宅院,地方都不大,但租给过路客商住宿或是存放货物,都很合适,刚收拾好地方,就已经有四家客商住进去了,真真是个好的开始。

    没两日,二舅公张朝义来信,已经找到了可做工场的房舍,买了一批织机,织工也雇了十来人。紧接着,赵启轩寻访的制茶人手也有了着落。

    第一百




分卷阅读157
    零八章 寻茶记

    赵启轩寻的也是个熟人,他从前曾经打过关外药材生意的主意,当然不可能是空着手跑过去寻门路的,而是贩了一批茶叶、棉花和盐到东北,卖给守边关的将士,跟人家拉交情,又去求郡公爷的旧部帮忙。可惜郡公爷得知消息,直接将他叫到京城,骂了一顿,把他赶回老家去了。当时把茶叶卖给他的是个小茶商,也就是他如今找回来的人。

    这小茶商名叫蔡卓成,是杭州人,原来家中也有个茶园,是祖上传下来的,出产的茶叶虽然只能算是中等,但也不愁销路。靠着这个茶园,他一家子尽管称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惜他运气不好,不小心得罪了个大商人,被挤兑得店都开不下去了,还有人偷偷潜入他家茶园放火,把他家祖传的茶园烧了大半。他母亲一气之下病倒了,为了请医抓药又花了不少银子,家底几乎都空了。如今他家的茶叶行早已关了门,还不知哪一日才能东山再起呢。赵启轩是打听消息的时候,无意中得知了他的近况,想着相识一场,就去看望慰问了一下,闲谈间说起自己最近正在忙活的事,对方就有些心动了。

    这蔡卓成今年四十出头,几乎是会说话就开始接触茶叶,不但对种茶、采茶之事了如指掌,也通晓炒茶、揉茶等各种制茶之法,可说是个中好手,正是二房目前所需要的人。原本他自己有家有业,断不可能成为二房附庸的,无奈他现在生意做不下去了。老母又病倒,他急需钱财靠山。张氏这位郡公夫人是他最有希望攀上的贵人了,替人打几年工,换得贵人庇护他母亲妻女,其实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张氏听着他的自我介绍,心里有些为他的孝顺而感动,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只要他为二房服务五年,帮着二房找到新茶园,种出茶树,再给二房的茶工传授种茶、制茶之法,五年后。二房会帮他重建他家的茶园,再给他二百两银子的报酬。而在这五年间,他可以跟家人搬到二房老宅附近,不会有人再去骚扰他们。而杭州那边,二房也会派人跟当地官府打招呼,不让那大商人再为难他家。他家里人也可以继续经营茶叶行。

    蔡卓成苦笑道:“多谢老夫人体恤,不瞒您说,小人的家里已经商量好了。要将店铺转手给人,只留下茶园,由小人的兄弟照看。只要有茶园在,将来种出好茶来。店铺开在哪里都一样。如今的铺面,也是小人十年前购入,祖上的老店早就没了,所以,也没什么好不舍的。只是老母病弱,老妻儿女胆小,若能有个安稳的地方养病。就再好不过了。”

    张氏便也不再劝他,让人带他下去歇息了,另外她吩咐卢妈,在赵氏宗族聚居的街区后面租一处二进小院,用来安置那蔡卓成一家,再派两个婆子过去听候他们使唤。

    赵启轩这回差事办得不错,张氏也夸了他一番,他有些不好意思:“这回也是凑巧了,侄孙儿原来也没想到他能帮得上忙的。不过这人是真有本事,伯祖母只管放心。”

    赵琇闻讯赶了过来:“启轩哥,听说种茶制茶的人找到了?”

    赵启轩笑着向她问了好,便把蔡卓成的事说了说,赵琇大喜:“太好了!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找茶园?”

    张氏嗔道:“急什么?这都十月了,已经入了冬,外头怪冷的,怎么也得让人家好好过个年,等年后开春了,才好出发。”

    赵琇不好意思地笑笑:“是我心急了。”心下记起了最近翻找的那些书,觉得翻书的速度得加快了。

    她是为了寻找新茶,才去翻书的,倒不是为了选址。她从现代来,其实知道一些后世才扬名的茶叶出产地,比如太平猴魁,是出自安徽黄山市;泉岗辉白茶,又名前岗辉白茶,是出自浙江嵊州一个叫前岗村的地方;惠明绿茶,又称景宁惠明,出自浙江的景宁。虽然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地点,具体的位置她也不清楚,可只要有耐心,总是能慢慢打听到的。

    不过这回赵启轩找到的是个茶行的老手,若是无根无据地让他到这几个地方去找新茶,他未必肯信。因此赵琇想要从祖母那堆藏书里头,找出可以证明这些地方有好茶的证据,可惜寻书的结果不是太理想,反而还让她发现景宁出产的惠明茶其实在前明时就已经是贡茶了,历史悠久,只是叫法跟现代不完全一样,所以她误会了而已。看来这回想要占历史的便宜,是不成了,她只好将希望寄托在剩下的两样茶上。太平猴魁出自安徽,暂且不管,那蔡卓成是浙江人,就让他先去找泉岗辉白茶好了。

    蔡卓成将家眷迁移过来,刚刚安顿好,张氏这边就命人请了大夫过去给他母亲瞧病。大夫说他母亲的病需要静养,用的药自有二房操心,侍候的人手也有了,蔡卓成便十分敬业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他第一次见到赵琇时,只觉得惊奇不已,谁家会让个小女孩过问这种添置产业的大事?可听她说了一会儿话,又觉得她条理清晰,言行间透着不凡,不是一般同龄小女孩可比的,便不敢再小看了她。听她说起嵊州那边有好茶,他立刻将自己知道的都说了出来:“那嵊州产的茶确实有名,尤其是一个叫平水的地方,东边日铸岭上出产的日铸茶,在前朝还是专供大内的御茶。本朝倒是不兴这个,但平水产的茶连外洋来的商人都喜欢的。我们都叫它平水珠茶,一颗颗茶叶看起来就跟珍珠一般,茶汤香高味浓,十分耐泡。不过小人并不知道那里有个叫前岗村的地方,也产好茶。”

    赵琇还没找到相关的证据,只能含糊地说:“我不记得在哪一本书上看到过了。那里产的茶制出来是似圆非圆的,与平水的珠茶外形相似,但有些不一样,而且茶香沁人,堪称珍品。”

    蔡卓成来了兴致,既然有“前人”发现了这种茶,证明它是确实存在的。还跟平水珠茶有几分相似,那研制的难度就小了许多。如今天气寒冷,也快过年了,他不可能丢下生病的老母跑去嵊州找茶,却可以跟附近的茶商同行们聊聊天。打听一下嵊州那边各个茶叶产区的情况,看能不能找到前岗村的线索。

    他还没打听出个所以然来,赵琇这边已经找到了相关的记录,有一本前人游记里提到,在四明山一带有座覆卮山,山高逾千尺。山上有个叫前岗的地方,是在半山腰上,长年云雾笼罩。气候寒冷,但土地肥沃,适合种茶。游记的作者曾经在那里采过几片野茶叶泡水喝,茶香扑鼻。闻之不俗。无奈那里山上条件恶劣,还有野兽出没,他远远听到它的叫声,心中害怕,抓了一把茶叶,就带着行李跑了。事后他喝着清香的野茶,心里就后悔没有多抓几把。可想到山上的野兽,他就打消了重回旧地的念头。

    这位作者尽管



分卷阅读158
    胆子小,写的游记却很平实生动,他还将当时自己走过的山路路线说得非常清楚明白,可以让读他游记的人不太费事就找到那株野茶树。赵琇欣喜若狂,但马上又开始担忧,因为游记上说,那山上有野兽,万一蔡卓成去找茶树,却遇到了危险,叫她如何过意得去呢?

    赵琇跟张氏说了,张氏道:“这有何难?多派几个有力气又懂武艺的护院跟着他就是了。野兽虽可怕,但瞧你这书上写的,那山上并非到处都是野兽。写书的人不过一介书生,尚能平安脱逃,一大帮人去,自然更加稳当了。让他们一发现野兽,就远远地逃开便是。”

    赵琇想想觉得有理,心情轻松了许多。张氏拿起那本游记翻了翻,笑道:“我都忘了这是哪里来的了,早就将它忘记了,没想到你还能翻出来。你说的记载了那种茶叶出处的书就是这本游记么?可上头只说那前岗出的野茶好,也没说它跟平水珠茶相似呀?”

    赵琇干笑:“大概是孙女儿记错了,跟别的茶叶记混了吧?哈哈哈……”

    有了线索,还有了路线图,寻访新茶之事便有了着落。蔡卓成自去做出行前的准备,张氏也让外六房的人捎了封信给杭州守备,让他帮着料理蔡卓成茶叶行的事。这位守备曾经做过郡公爷的亲兵,也是奉贤人,跟二房交情不错,逢年过节也会差人来送礼问候,这点小忙,他自然是不会推托的。

    除此以外,张氏也让族人帮着寻了三四个孔武有力的壮丁,连着自家两名护院一起,预备明年开春后,给蔡卓成做随行的护卫。

    眼看着诸事齐备,只等东风,赵琇心中还真有些小激动呢。如果这件事能够顺利做成,那二房就添了个大进项,比起原本只靠着田地要有底气多了。果然,有了穿越的金手指,她想要赚钱还是不难的。

    谁知她才兴奋了没两日,张氏与赵启轩就给她泼了盆冷水。

    赵启轩找到了制茶人,还要打听懂得养殖珍珠的人手。因前明时就有珠户和玉工研究出了养珠之法,本朝岭南一带也有人懂得这个,岭南太远,他便去寻找前朝的珠户和玉工,但没有结果。苏松之地从来不是采珠之所,五百多里外的诸暨如今还不产珍珠呢,说到珍珠有名,珠户聚居,那当然首选广西的合浦了。然而本朝太祖皇帝在位时,曾下旨采过一回珠,所得极少,而且非常危险,还出了人命,太祖皇帝便下旨禁止采珠了。合浦珠池废弃,珠户四散,不知去向何处。若是真有心要找,派人去合浦周边,大约也能找到几个,可这么一来,费时费力,还未必能成事。赵琇听了赵启轩的回报,就有些犹豫。

    张氏也劝赵琇:“先帝禁采珠,是因劳民伤财。如今你想养珠,却要派人去千里之外寻珠户,若寻得了人手,还要人背井离乡,跑去诸暨替你养珠。这不也是劳民伤财么?万一养不出珠来又该如何?家里也不缺那点钱,有茶叶和织场就够了,这珍珠还是算了吧?你若得闲,还是多看看书,练练女红。改日祖母弄一抬织机来,教你纺纱织布,这才是女孩儿家该做的事呢。”

    赵琇心里也知她说的是实话,默默地低下头答应了,回房后便将那几本记载了养珠方法的书珍重地收了起来,拿个匣子装好了锁上。

    也许将来有一天,她能自己亲自尝试着去研究养殖珍珠的办法,但现在只好暂时放弃了。祖母嫌太过劳民伤财,她也知道这么做太折腾。如今有了房屋租赁、织布工场两项新添的产业,茶园的事八字也有了一撇,对于家里来说,应该已经足够了吧?

    想来这些日子,她满心里想的不是茶园就是养珠,把功课都耽误了。祖母大约也是觉得这样不好,才提醒她的。不过纺纱织布什么的,她可以学,却没打算太费心思。

    她从书案一角的笔架上取了支笔,摊开白纸,开始练起了书画。

    这才是她想做的事呢。

    第一百零九章 两年

    时光匆匆,转眼就过去了两年。承庆八年的夏天,似乎比以往都要更干旱一些。

    赵琇快要满九周岁了。自打那年祖母与兄长上京城去了几个月,她临时接过家中中馈大权,管了一阵子,后来祖母回来见她做得不错,也有意让她多学一点。但她忙活了半年,也就是将家中各项事务学了个皮毛,什么都会一些,什么都不算精通,最大的功绩就是给家里弄来了三项产业。

    南汇港那边的房屋租赁业,一直是汪四平的长子汪福来管着,做得不错。如今二房在那边已经有了二十来个小院子及仓房,一年到头几乎就没有空闲的时候。租金虽然便宜,但积少成多,也十分可观,两年挣了有七八百两银子。如今南汇那边客商日益增多,商业繁华,租金也随之上涨了。据汪福来的说法,大约再过两年,就是纯赚了,如今虽然还未回本,但如果将手上的房子全都放出去的话,利润也有不少,一点都不亏。那边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好这租赁业,不但有外地的人盯着那些宅子,想要买下来出租,就算是本地的居民,到了客商云集的旺季,也会将自家宅子打扫干净了,空出来租给外来的客商,自个儿带着家小到别处的亲戚家住去。二房的这项投资,事实证明还是挺成功的。

    松江那边的织布工场,也渐渐开始看到效益了。刚开始投入生产的那一年,工场里织出来的布质量虽然上乘,花色却不算很新鲜。多以经典样式为主,种类也不丰富。销售是不必愁,但并不十分受顾客追捧。一年下来,赢利也就在三四百两银子左右。张氏觉得挺满意了,赵琇却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她借着祖母让自己学习操作织布机的机会,试验了一些花样。做了竹节棉、格子布、多色小碎花布、在棉布上织金花等种种尝试,还在家里的空院子中试验各种染料,想要弄出几种颜色少见的棉线。总的来说,这些新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格子纹和竹节纹的细棉布如今就是赵家织场的招牌产品,产量非常大。织场偶尔还会出一些少量的新色棉布,不但质地轻柔,颜色还非常漂亮。花色也很好看,但没法大批量外销,大部分都给赵家内部消化了。没办法,赵琇还没找到非常好的固色方子,这些新花色的棉布洗上十次八次就开始褪色了,她不好意思往外头卖。不过总体来说,这项投资也算是成功的。

    最成功的还要数茶园。蔡卓成带着一群保镖,在浙江四明山一带转悠了大半年。终于找到了那本前人游记里所记载的覆卮山前岗村,那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山村,只有十来户人家。全都是姓俞的,日子过得不太富裕,主要以打猎为生。山上野茶树不错,当地人也知道,但也就是自己采来喝一喝,完全没想过可以往外头卖。周围地区的名茶太多了。



分卷阅读159
    那山上从前还有野兽出没,如今虽然有二三十年没见过野兽了,但凶名在外,因此尚未有人到那儿开发茶园。蔡卓成尝过了野茶的味道,又得知这个消息,简直就象是天上掉馅饼似的,立刻回报赵家二房。张氏拍板,命人到当地官府办了手续,将附近几个山头上最适合种茶的荒地都买了下来,开辟茶园,那前岗村的人直接就做了他家的茶农。

    山上的野茶树本来只有几十株,蔡卓成直接住在前岗村,小心侍候着这些茶树,又努力尝试去栽培更多的茶树苗。如今赵家茶园只有几十亩,茶树种得有些稀疏,但经过蔡卓成超过一年的研究,已经制出了很不错的茶叶,送到奉贤赵家二房,赵琇尝了,觉得跟在现代时,老爸最爱喝的泉岗辉白茶味道有一些差异,但已经是难得的上品了,而且也不知道蔡桌成是怎么想到的,他做出来的茶竟然真的是辉白茶,做法与一般的绿茶不太一样,茶叶翠绿披霜,汤色黄明,茶香醇厚,经久耐泡。今年茶园推出了第一批明前和雨前的茶叶,就命名为前岗白茶,刚在杭州推出市场,立刻就受到了茶客们的追捧。
1...5960616263...3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