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郁榕
第三十七章 真真假假
训练营,王朴很认真地问高继冲:“王爷,您给郭公看的,到底有多少是真的”
高继冲还没有回答,敬梁倒是噗嗤一声笑了:“王秘书,你见过王爷说过假话吗”
王朴仔细想了想,摇摇头。
敬梁哈哈大笑道:“王爷只是有选择性地说真话。”
高继冲不高兴地道:“我有这么坏吗”
敬梁和王朴都笑着点头。高继冲更加不高兴了:“你们以为我让郭公重视农业是害郭公”
敬梁笑道:“这倒不是,只不过您没有让郭公看工业和军事部分而已。再有您的意见是对的,可是郭公没有办法实行。”
王朴奇怪了:“为什么”
敬梁正经了起来:“因为土地。因为郭公的仰仗与王爷不同,王爷仰仗的是百姓,而郭公仰仗的是世家。中原,土地掌握在世家手中,土地上种什么郭公说了不算,世家说了算。所以王爷的政策在辽东实行很容易,在中原实行却是万难。王秘书,在辽东,甚至在辽国,王爷可以没收契丹人的牧场,因为它们占绝大多数,然后分配土地,逼得汉人富户连奴仆都找不到。威逼利诱才瓦解了世家。你觉得在中原,郭公能够做得到吗”
王朴目瞪口呆,连忙起身向敬梁拜谢:“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只因为王爷描绘得太美好,说的也是现在的事实,所以才让人没有发觉其中得漏洞。”
王朴起身道:“可是王爷。您的这个政策,如何统一中原”
高继冲笑道:“我没想过统一中原,我只想为中华开疆扩土。”
闭目养神的吕岩哼了一声:“有什么不能统一中原的。打就是了。还有你们几个,别在王爷休息的时候讨论这些事情,王爷刚满八岁,就被你们教的勾心斗角的。”
王朴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打就是了,简单粗暴。可是有效。也就释然了。
王朴的工作因为需要安排高继冲的行程,现在高继冲处理政事的时间压缩到了两个时辰,基本上也就是批阅重要的文件。所以他看的多。实际工作不多,所以想的也就多一点。
赵挺因为负责辅助敬梁处理军事部分,现在被套在军事情报以及军事地图,测绘技术上面。他的叔叔在司天监。有这个基础。而这有需要和农业司。规划司进行协调,所以忙得不可开交。
也因为这样,王朴才知道,其实辽东所有的产业以及政策,其实都是为了军事。绝对不是表面上的那么平和。
农林牧的布局,村镇建设,灌溉设施建设,这看起来只是稍微别致一点的国家建设而已。可是实际上。按照陈陶和赵挺的说法,这就是利用森林和山川河流。配合沟渠一起,组成一个天然大阵。这个大阵由于渤海师行动,却不利于与渤海师作战思想完全不同的其他军队。
为了配合这种战术,战士的帽子衣服鞋袜都有要求,隐蔽,轻便,耐磨。纺织厂和皮革厂在做这些事情。
战士们需要驱蚊,驱蛇的药物,需要快速止血,治疗外伤医疗包。医学院在做这些事情,士兵们每天都有一节救护的课程,都是自救和自护的。王朴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些战士即使退役之后,也是一个很好的大夫。
战士们需要能够食用方便,顶
第三十九章 出帝身后事
郭威到辽东的消息让辽国大为震惊,被认为是大汉第一次对辽国采取一种攻击的态势。由于东丹国已经丢失了大半,虽然现在夺回了一些,但是与高丽彻底断绝了联系。从陆路走还有可能,从海上就彻底绝了希望。
从高丽传回来的消息是,因为各部族在与渤海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高丽王王昭一时之间,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弥补。各部族甚至以另立新王来要挟王昭。而王昭则听从了皇甫德的建议,动用军队对这些大姓连拉带打,很快就稳定了局面。
不过皇甫德却到了风口浪尖上,多次被人弹劾,说皇甫德勾结渤海王,陷这些大姓于不利之地,导致渤海王对这些大姓肆意屠杀,是国贼。
可是王昭保他啊,因为他成功地打压了高丽大姓的势力,间接地巩固了王昭的地位,这足以抵消战败的罪责。
现在王昭正在鸭绿江边构筑新城,并利用这个新城整个国内势力,夹击辽东事不可能了。
辽东现在是后顾无忧,郭威到了辽东,就意味着辽国随时都可能被夹击。
至少辽军再想大局南下打谷草是不行了。问题是,黄淮一带暴雨成灾,而辽国上京路和西京路都是大旱,草场远不如往年,而以前用来调剂旱季草场的东丹最重要的辽河平原现在大半处于晋军的控制之下,剩下的一部分虽然在,可是辽军现在组不成成型的防线。没有办法阻挡黑甲军疯狂的袭扰。黑甲军不知道发什么疯,见到辽军就躲,可是见到放牧的部族就杀人抢牛羊。这种追逐战。每天都在上演。
辽军以前对汉人这么干,现在尝到了黑甲军同样的方法用在自己身上的滋味。
辽军多次运动到了辽河,希望把黑甲军逼回晋军的大本营,但是他们错了。石重贵给黑甲军下的命令是高继冲告诉他的,那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汉人经不起契丹人折腾,但是契丹人更加经不起。他们的经济太单一,而辽阳的汉人不仅会种地,还会放牧。不仅会放牧,还学会了怎么样与契丹人战斗。
这叫做穷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现在辽阳的汉人就处于不要命的状态。
对攻之下。其实谁也攻不远。辽军根本不敢过辽河,因为过了辽河,万一被黑甲军盯上,死拖着,辽军就是死路一条。黑甲军也不会轻易过大凌河。只要不让辽人在这里安心放牧就行了。
就这样,汉人在大凌河和辽河之间基本上处于游牧状态,但是在辽河以东,基本上处于安定状态。农业和矿业都在恢复。辽阳甚至因为背靠着渤海王,渤海王境内对铁和石炭的需求以及旺盛的贸易而重现了渤海国时期的繁荣。
只是晋王石重贵现在已经躺下来。只能被人抬着进行作战指挥和安定军心和民心。这时的石重贵已经身不由己,只能听从文臣和部将的安排。宓乐带着小余政一直跟着石重贵,传回来的消息是,这已经不是伤病的问题,而是五脏六腑已经衰竭,药石不进。如果能够回到旅顺养着,也许还能多活几年,但是现在这个样子,就是石重贵自己不想死,也会被那些大臣和部将给逼死,何况现在石重贵是一心想要一个光荣的死法。
石重贵已经几次求那些大臣说让他和辽军再打一仗,将军死在战场上,那不算是死,那是光荣。
可是晋军现在的情况
第四十章 最后一批墨家
一只来自东布洲庞大的船队到了,这是第三次大规模地从南方到来的移民,大概也是最后一次。
东布洲,墨班子接收了李弘冀的任命,他原本就是要当官的,拿墨家只是当一个要条件的资本。他想投靠高继冲,可是高继冲把他一个人扔到了东布洲。当然也给了他发展的资本。
他曾经想过称王称霸,可是他没有办法整合墨家内部,不管是人,还是墨家的理论系统。所以李弘冀亲自前往招纳的时候,他顺势就靠了过去。
于是海王城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的墨家子弟组建了一直庞大的船队北上,因为都是小船,商船也不多。见到在东海巡航的东海舰队的战舰的时候,他们放声大哭。因为很多人已经饿得不成人形了。
这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出发时就达到了三万多人,到达时还剩下两万七千人左右。领队的是崔仁冀,他曾经是第二舰队的指挥官,到达旅顺后,因为是东布县的长史,所以又反悔了东布洲。
而这次居然成功地把这么多人带到了旅顺,用的还是极为落后的船只,以及并不丰富的粮。虽然损失有些大,但是也不得不让高继冲刮目相看。
与第一次高继冲带队北上一样,崔仁冀这次也带了四千多孩子。而且这些孩子是一个也不缺地到了旅顺。大连和土城的蒙学一下子就满了。
而旅顺和大连的工厂里面紧缺的人手总算得到了缓解。不过他们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民间负责给老百姓建造房屋的营造工匠,以木匠和泥瓦工为最多。他们从事工厂的工作还是力有不逮。但是为了修建直道和铁道的队伍却需要他们。再就是沿线的水泥厂,他们都能很快上手。
而他们中的船员则充实进了捕捞船队。这些大型的捕捞船,每个都有楼船大小。生活条件和设施都是最新的,具有一定的远航能力。它们组成的船队已经越过了登州和高丽的西海道。由于他们都带有武装,不仅担任捕捞任务,还肩负着管理渔业资源的任务。所以对高丽的渔民简直就是欺负到家了,蹬鼻子上脸直接在别人的海岸线附近执法。
不过除了高丽水军,大多数高丽人甚至故意出海“被”执法。因为他们会被捕捞船带回辽东,而辽东。已经被人传得跟仙境一样,里面的人都是需要考进去的。现在不用考,直接被“抓”进去。那是求之不得。
而事实上,被抓的这些渔民,要么在捕捞船队工作,要么分田地当农民。只是需要进入扫盲班扫盲。要么有一点底子。可以进入林场和牧场,甚至到保护区当管理员。
不管做什么,都需要读书和艰苦的训练,农民也不例外。但是苦虽然苦点,吃穿住用却是人们绝对想不到的,和传说中的仙境还真的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持续的人口迁徙,高继冲能够控制的县已经达到了八个,归胜县和来远县被接管了。崔仁冀到了来远县担任县令。而来远县是八个县中最大的一个县。紧靠着高丽。
以前放任的局面随着崔仁冀和一帮扫盲班和蒙学先生的到达,开始恢复秩序。
而直道的建设也骤然加速。
经过几个月的折腾。匠器厂总算把活塞式的蒸汽机车给弄出来,神舟号战舰和旅顺号列车车头几乎同时开始试运行。
神舟号庞大的龙骨也换成了合金龙骨,并披上了铁甲。以前神舟号的龙骨是由几节巨大的木料拼接而成,现在换的龙骨虽然稍微重一点,但是整体性要好
第四十一章 老冯道
冯道脸色平静,但是内心却不是那么平静。
大汉眼看着就要乱了,年轻的刘承祐,又是一个昏君。自己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朝代,辅佐了太多的君主。现在还要去辅佐郭威吗或者自己再返回去辅佐石重贵这个无知之徒
冯道身居高位时间不短了,可是心从来没有安定过。
他确实有些厌倦了,他原本要当一个长乐老。不过现在情况又起了变化。
高保融,很憨厚,和自己年轻的时候相似,对下人没有什么架子,能做实事而不图虚名,没有当君王的野心。倒是其妻梁氏精明能干,能晓大义。南平王到开封给皇帝祝寿,除了在朝中见过一次,后来高保融又带着妻子到府中拜见,说其子高继冲常常赞叹他。其中以“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最以为然。
高继冲,以献龙凤水晶尺和《痘疹正义》而得授渤海王。同时还有王氏女为蓬莱县君,后来两人成婚,不过这个孩子只有七八岁。冯道见惯了世道,所以一直认为这是高保融和梁氏为了给儿子谋一个出路而设的计谋。后来有人传说以高保融的憨厚,出不了这样的计谋,实际的谋划着是南平国第一谋臣梁震。冯道深以为然,而且这个传说得到了孙光宪的证实。
之后,随着高继冲身边聚集的人越来越诡谲,高继冲逐渐被神话到了神仙之流的人物。
不过凡事见过高继冲的人,包括高保融等高氏族人都只是说高继冲只是一个还在学习阶段的孩子而已。不同的是。他很聪明,身边有很多能人异士。就是传说中的荆南仙女,蓬莱县君王氏。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少女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只有几岁的渤海王到了辽东,占了辽东数县不说,还设计把出帝石重贵给救了出来,聚集了一帮后晋的文臣武将,把东丹国,也就是以前渤海王差不多给翻了过来。
即便是这样。高继冲还引不起冯道的注意。
冯道表面上答应郭威是因为高继冲可“教”。但是实际上就是对再次糜烂的朝廷彻底失望了。
临出行时,冯道问唯一的儿子冯吉这次北上自己该怎么做
冯吉已经三十一岁了,因为自己的关系。很早就在官场混,可是他不喜欢官场,至少不喜欢现在的官场,所以自损操行。以一个滑稽的纨绔子弟形象面世。实际上。冯道十分廉洁勤俭,家中没有什么余财,冯吉再是纨绔子弟,也没有什么钱来挥霍,不过是常常闯到别人的酒宴上弹琵琶自娱自乐而已。其苦自知。
乱世是最磨练人的,冯吉有时候比他这个老爹看得还清楚。
冯吉说郭威和刘承祐都不过时要一个人过去牵制辽军,让辽军不得南下而已。不但不会让出帝重新得势,恐怕连渤海王也会有所防范。此次冯道以太师的身份孤身北上。却把家属连同冯吉自己留在开封,这还不够明白无所作为还好。反过来,恐怕自己一家性命不保了。
冯道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一方面是要考验一下儿子有没有自保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自己心里确实有所不甘,他甚至连刚刚写了一半的《长乐老自叙》给撕掉了。
既然只需要辽东对辽军有所牵制,那么他去辽阳完全没有意义。留在渤海王的境内就好了啊。
在青州见到了秦王符彦卿。
如果是这世界上有老狐狸,自
第四十二章 半边天与新思想
中秋,土城廉家旧宅的一株古桂树开花了,廉秋在这个时候与韩柔成亲,总算是满足了韩柔心里的那份“虚荣心”。
廉秋,正式从新兵团转到了渤海师,担任一个小排长。
官不大,不过渤海师即便是普通士兵,在老百姓的眼中那都是有大能耐的人,这些士兵现在简直就是万能的,能给老百姓治疗普通疾病,能帮忙干农活,修建房屋,教小孩子读书,给大人扫盲,能够驱赶猛兽,战胜入侵的敌人。有他们干不了的事情吗当不成兵的人才当官当警察呢!何况廉秋还是一个比班长要大,带了四五个班的排长。
渤海师与所有的军队都不同,老百姓简直就把他们当成天兵天将了。出了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他们。
廉秋确实非常不错,加上廉洪如的关系,吴夏对韩柔也颇为看重,所以前往祝贺的人很多。
渤海王和王妃,以及太师冯道的到来更加是让廉家感到了莫大的荣光。
冯道第一次见到高继冲和王婉容并没有认出来。因为夫妇俩和一帮孩子在桂花树下面捡桂花,虽然有女卫在一边警戒,但是也不过是两个穿了便服的女卫,看起来不过是看孩子的大姑娘而已。
一大帮孩子和客人并没有把高继冲和王婉容当王爷和王妃。所以冯道根本没有注意就走过去了。
就连陪同冯道的张昭和吴夏都没有说那群孩子们中有什么蹊跷,只是看着那边笑了笑。
廉洪如倒是在门口迎接。似乎婚礼已经过了。至少在冯道看来廉家很气氛很随意,淡淡的,不是那么浓重。
廉洪如的年纪比冯道还要大。不过两个人没有见过面,廉洪如对冯道是只听说过名字,而冯道根本不知道廉洪如这个人。他还奇怪,不就是来苏县的县令,值得这么多官员前来祝贺
但实际上,廉家现在是两个县令。而渤海王的管区一共只有八个县而已。
当冯道问起渤海王的时候,廉洪如笑着说:“在那边和孩子们采桂花呢。”
冯道才看清楚树下。众多的孩子其实隐隐围绕着中间的一个大女孩和小男孩一圈,树上,一个少年正拿着竹竿敲打花枝呢。冯道就和众人一起默默地看着这群快乐的孩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