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郁榕
战争容易。可是建设很难,而只有建设才能稳定国家,给老百姓一个好的生活,才能将战争消融。
高继冲的这种心情没有办法跟别人说,所以能够理解他的只有王婉容。
而其他人,都以为这是高继冲年纪太小,第一次接触杀戮而影响了心境。就连吕岩和白氏也是如此认为的。
所以当石重贵派卫建前来请求增援的时候。吴夏和敬梁都拒绝直接出兵,连见都没让见高继冲。而是提出让石重贵向刘承祐上表,就说同为汉人。为抗辽而生,为抗辽而死,请刘承祐派员支持辽阳。
刘承祐其实只要一个面子。当然石重贵也要面子,他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就是死也不会在向谁称臣。但是可以感以民族大义。将辽阳处于北汉实际管理当中,这对于刘承祐以及北汉的朝廷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何况数月前,高继冲已经在郭威和符彦卿等人面前打好了基础。现在郭宗谊和符金定还在旅顺蒙学和中学读书呢。
石重贵答应了。
一场大战过后,辽军和晋军都在修整和积蓄力量。辽军其实处于与高继冲、高丽相似的局面,那就是本身实力有限,都是在强大的兵威之下,投靠过来的诸多北方部族集合起来的部队。高继冲还致力于治理地方,高丽与汉民相似。也是与农耕和渔猎为主的民族。而辽军则是以游牧和狩猎为主的民族,他们人数不多。但是战斗意识和集中兵力的速度要比农耕民族快得多,需要的粮草也要少得多。
这是辽军对汉军一直保持优势的原因。可是他与高继冲相同的弱点就是本部人口太少,和石重贵这样硬拼一场,本部人马实力大损,对其它部落的控制力就会减弱。
&nb
第四十四章 见郭威
高继冲跟在新兵的后面,努力迈动双腿。
王婉容跟在他后面,两个人都穿着普通的军装。只是王婉容年纪要大一些,已经能够跟得上新兵。不过为了照顾高继冲,也落在了后面。杨继嗣和李燕儿已经在新兵队列的前面了。
其实吕岩和白氏并没有要求高继冲一定要跟上新兵,他们和新兵的训练方向不太一样。一个讲究锻炼身体,延年益寿,所以训练虽然苦,可是所有的训练都很柔和,没有要求爆发力,而要求有更加长久的耐力,对呼吸的控制要求更加严格。
这也是高继冲落在队列后面的原因。
“所有的动作都要求自然,如行云流水,不要过分,你不是战士,你是王,你的训练在于你对身体和掌控能力,对自然的感知能力。”这是吕岩对高继冲的要求。
不过人总有极限,高继冲能够掌握吕岩所要求的技巧,他还是每天把自己练到一个极限。
高继冲已经没有办法在控制呼吸了,所以停了下来。
“姐姐,你还没有到极限,别陪着我了,你还需要两到三圈。”高继冲走到了一株大树下面,接过女卫送过来的水喝了一口,就找了一个草地盘腿而坐,调整呼吸和身体。
负责监督的白氏则送过来了了调制好的果汁,以补充营养。
高继冲的呼吸缓过来,才笑着接过了果汁。
这段时间的高继冲的身体变化很大,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锻炼让他的脸色红润起来。个头也长高了半个头。总算有了七八岁的样子。
远远地就看见王朴和敬梁带着一个身体健硕,但是头发和胡子花白,胡子很短。脸上有些横肉,但是总体看起来很慈祥,身穿带着凤池纹紫色官服的人走过来。在他的身后还有身穿轻甲和盘龙紫色官服的符彦卿,穿着山形纹绯色官服的李谷。
看到老头牵着的郭宗谊,以及冲着父亲撒娇的符金定,高继冲已经猜到了来人可能就是郭威。
他没有起身,而是假装累了。还在喝果汁和调息。心里却在想,这可不是小事。郭威和符彦卿都不是普通人,符彦卿上次来就没有穿着这么正式。而这次包括后面的李谷也是一本正经的样子。
众人已经走得很近了。高继冲在做出要起身的样子。
郭威笑着说:“你不用起来,要是宜哥儿像你一样,我还不心疼死。”
高继冲还是起身行礼:“见过郭大人,秦王。李先生。”
郭威笑:“看来我们这身行头来这里是错了。”
郭威径直盘坐在了地上。招呼高继冲等人也坐下来。郭威很好奇地看着高继冲身上的棉质练功服:“你这里的白叠子产量很大吗”
高继冲摇头道:“今年产量应该还不错,不过这衣服是去年荆州产的白叠子与麻线混纺后的布料。”
郭威笑着点头:“你手下的织工不过。现在外面对辽东的布料是千金难求。”
高继冲连忙道:“大人走时可以带一些回去。不过都是混纺的,有羊毛、麻丝、白叠子等等,还有一部分牛绒和驼绒。我们这里蚕丝比较少,今年种了一些桑树和柞树,好像蚕茧也快了吧”
高继冲问王朴。
王朴道:“已经有一些上市了。不过我们出来的绸缎好像比皇上赏赐的差距很远。”
高继冲无奈地叹了口气:“辽东物产还是差了点。”
郭威笑道:“你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皇上对你也是赞赏有加。”
高继冲看着郭威,郭威算起来只有四十六七岁。但是看起来可比比他大八岁的符彦卿老太多了。虽然看起来身形雄伟,可是这种衰老根本无法掩饰。这样一个人。要说
第三十五章 科学的利弊
训练营是第二个用上沼气的,第一个用上沼气的是蒙学。
沼气得到了陈陶他们的支持,成为了设计建筑和村落必备的建筑,因为它是收集人畜粪便、垃圾和水,并把它们变成农作物生长的肥料的最为关键的部分。它可以让村庄,让每个院落变得整洁起来,当然也改变了过去没有厕所,或者厕所脏乱差的局面。
这对于蒙学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在改变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在养成孩子们优良的生活习惯。
训练营除了用上沼气池,旁边还有一个高高的水塔,以及用沼气作为燃料的锅炉则可以保证战士们可以用上热水。而水泵已经从战舰和太阳能煮盐厂移到了其他建筑上。
按照陈陶的习惯,还建设了污水处理池,其实就是人工开挖的一个巨大的水池,里面全部种植着水生植物。净化后的水可以作为水稻灌溉使用。
农学院的学生们在这里建了一个实验室,主要是观察沼气池和污水处理池里的微生物。他们拥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显微镜,不过只能在白天工作。电虽然在煮盐厂有了实验,甚至都有了电灯。可是高继冲认为不能因为电改变人的生物钟,这有害健康。能够观察微生物,是最好的普及科学知识的机会,不仅是生物学,同时还有生物学。而望远镜与显微镜,从极大到极小,可以彻底拓宽人们的视野,很多人们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臆测与神话故事。都在这个过程中破除了。这么好的宣传教育的机会,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的做
“沼气,是耿先生的火气理论中的一种。木生火,实际上,是一些微生物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吞噬草木呼吸出来的一种气体,它能够燃烧。”
因为来了陌生人,还是王爷亲自陪同,换上了训练营提供的宽松训练服的郭威等人被研究员当成普及科学知识的对象。
高继冲也没有阻止。
年轻人就更加兴奋了:“沼气池的生物群落非常复杂。简直就是一个小世界。和大师姐一样,大体上也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这其中的藻类与真菌和植物类似,他们通过根系和假根吸收营养。只是因为不见阳光,它们没有绿色,而是呈现茶褐色或者白色。我们画出来了四十多种,只是经过了一些大体的分类。另一种是细菌。它是动物性。其特点就是它们能够游动,并主动吞噬营养成分,甚至其他生物,具有攻击性。我们画出来了二十多种。不过实际上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非常多,我们估计有数百种之多。它们都是在很少的氧气条件下生活,分泌出来的就是沼气。”
郭威惊奇地看着看着显微镜下的世界,通过镜面反射的阳光把两块玻璃种之间的水球照耀得晶莹剔透。里面确实俨然是一个小世界。
“它们正在死亡。”郭威道。
“是的。这就是我们来不及把它们全部画出来的原因,因为从我们把他们从沼气池取出来开始。他们就在死亡,甚至变异。特别是在阳光的照耀下,死得更加快。一些藻类甚至在很快的时间内就产生了绿色。所以我们认为这些藻类就是植物。这种产生绿色的细胞,我们叫它叶绿体。”
“你们说的火气是”
高继冲笑道:“这是耿先生的一种分发,气也不是一种,而是氛围了很多类,一类就是能够燃烧的气体,把它叫做火气,一种
第三十六章 王朴说学
“辽东,很多东西,别的地方并不适用。比如这铁路,大汉一年能够产多少铁用作刀剑盔甲都不够,怎么可能铺在地上修皇陵也不过是铺设木轨道。辽东因为地方小,人口虽然不多,但是相对密集,所以才铺设了这一条短短的铁轨,把羊头山军港和旅顺港连接起来。大汉不可能这么做。有这个钢铁,还不如给老百姓打造一些铁镰和铁锹。”
高继冲带着郭威等人往训练营的食堂走。
“不过有些东西却可以用,为什么大汉每逢灾年都会造成饥荒”
“为什么”郭威和李谷都好奇地问。
“因为黄淮流域进行大规模垦殖,种了五谷。”
“什么”郭威很奇怪,垦荒种五谷正是为了解决饥荒,怎么又变成了造成饥荒的罪魁祸首
“您一定读过齐民要术和四民月令。”
郭威尴尬了,他没有读过。不仅他没有读过,恐怕苏逢吉和王章等人也没有认真读过。就不谈符彦卿这样的武将。那是司农要读的书。
李谷道:“因为小王爷的影响,我读过一些农书,齐民要术是读过的。”
“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谷物就达到了九十四种,此外还有瓜果、蔬菜、果木,牲畜、家禽、养鱼。其实南北方农作物,农学院的记载就有两百四十多种,这还是现有的。我们记载的植物种类现在拿到了近万种。可以利用的就有两千多种之多,除了农作物就有药物。但是不管怎么样。农作物种类越多。他们的生长期和生长环境各有不同,水旱相间。齐民要术里面还记载了套种和轮作。这些都是保证不管在什么年节都会有产出。四民月令里面就记载这是减少灾荒最好的办法。”
“是这样吗”郭威问李谷。
“是的,不过很多作物产量不高。”李谷道。“所以现在农人大多选择了高产的稻麦。”
“产量不高。是因为并没有选育良种,加上肥水管理不当。我们这里使用沼气池出产分沼气泥。可是粪肥的制作古来有之,只是随着畜牧业的减少,很多农家粪肥极少,这也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在辽东农林牧三者大概是三分。不能因为某一项而废除另外一项。这不符合天道平衡的理论。中原重农而轻牧,对于森林也是疏于管理,收获很少。这导致军队作战。连战马都没有,制造铠甲的牛皮也十分紧张。老百姓吃不到肉,杀一头牛都要官府批准。百姓只知道农耕。不知道狩猎。到了契丹人入侵,一个个如同羊群一样,被赶往北方。这是中原落败的根本。”
郭威愣了好久,才叹了口气。
高继冲继续道:“中原出兵。粮草为先。人背车运,到达战场,十不存一。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在其中,一场战争,准备数年之久,实在打不起。大唐以来,战乱不断,战死的人少。饿死的人多。年成好一点,人就活得多。一旦遇到灾年,就是赤地千里,路有尸骨。大汉建立以来,连年征战。郭大人一定为了粮食而费尽心机。”
“唉,如果不是你父王和荆襄的粮食,大汉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今年黄河决口,虽然李刺史把口子堵上了,可是没有荆襄的粮食,黄河两岸,活不了几个人。荆襄,虽然条件比中原要好,但是南平王重视农业也是原因之一。你的建议我会考虑的。”郭威很郑重地回答。
“郭大人,无农不稳,现在乱世将安,不能再因为几场天灾而
第三十七章 郭威问策
郭威返回青州,他的目的没有达到,而是直接被辽东看见和听到的给弄蒙了。
李谷严格地来说算是儒生,他对高继冲已经在江陵时期的离经叛道的基础上,越走越远而感到烦躁,可是他又说不出来什么地方错了。
郭威不同,他不死儒生,他读过书,刚开始是读过兵书,后来身居高位,要处理政事,读的都是实用的书籍。那些儒学经典,他实在涉及不深。所以他没有什么固定的思维模式。
大唐衰落到了现在,几十年战乱,人们开始中追求割地称王,称皇称霸慢慢地走向了反面。特别是受战乱最为深重的中原地区,人们不想再打仗了,人心思定已经影响到了朝臣。这就是为什么到了郭威这一代,这些官员都有了一心为公责任感。
北汉的这些朝臣,即便是苏逢吉和王章,都不是墨守成规的人。他们杀伐果决,宁可用苛政也不愿意让社会变得混乱,顶着坏名声,一心就想做事。
对于这一点,郭威非常了解。所以就算是史弘肇和苏逢吉几乎已经彻底闹翻了,他们两人在政事上还是该支持的支持,该反对的反对。公事和私事分得很清楚。郭威并没有太大的担心。特别是史弘肇,他明着拿刀剑砍苏逢吉,就意味着他不会暗地里整人。苏逢吉其实也明白这一点。
苏逢吉心眼小,可是要他下狠心去对付这帮武将,那也是不可能的。顶多在言语上面嘲讽几句而已。
所以,郭威接受辽东的这些思想没有半点心理压力。
只有一点他弄不明白。因为从见到的这些人的言语之中,虽然大家都有着教导高继冲的意味。可是实际上,辽东的整个思想体系不是出于吴夏,不是出于敬梁这些有可能主导的人,而确确实实是出于高继冲和王婉容。
“这可能与小王爷和小王妃的性格有关。特别是小王爷。小王爷小的时候就是被南平王带着在乡下和小孩子们玩在一起。南平王不善言辞,不怎么管他,南平王妃因为要辅佐南平王,所以更多的是带着小王爷做事。小王爷是从小看着奏折长大的。他没有读过什么经典,倒是齐民要术这些书籍从小就读。”
李谷自己都觉得有些牵强附会,但是除了这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解释吗
“小王爷重实务之学,其实郭公,南平王也是重实务之学,只是没有小王爷这么离经叛道而已。”
“是的。南平王有治世之能。”郭威肯定道。
“小王爷没有受过正规的儒师教导。却被逼在七岁的时候在江陵主政,当时孙光宪曾经要教导小王爷,可是那是耿先生和蓬莱县主已经进了王府,小王爷年纪小,正是任性的时候,孙光宪自然不能成功。之后,小王爷单独主持将作坊和蒙学,筹建新军。之后就越走越偏,到了现在这个地步。”
“如今之计。该如何处置”符彦卿问。
李谷道:“郭公,秦王,您也看到了,渤海王击败了高丽军,可是并没有获取多的土地,据说连保州和归州也没有完全控制。渤海王真正控制的只有苏州和复州,而且看样子更加像要建一个学宫。渤海王的卫队不列战阵,注重个人修行,看起来如散兵游勇。春秋战国,墨家子弟曾经盛极一时,燕太子丹谋勇士可刺秦,可是燕国还是灭了。即便是始皇帝被刺,也还有其它的秦王继任,并不能成事。”
“你是说渤海王不足虑”
“你是说辽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