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狩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郁榕




第六十五章 断了后勤的辽军
    辽军的后勤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汉人撤得太快,太彻底。而辽军是由各部族组成的军队,这些部族远近不一,实力不一,利益不一。为了争夺草场,各部族可以不顾一切,因为这是为了部族生存。但是现在不是,鱼鹰河这条通道战略价值很大,因为只有守住他,女真人才不会彻底倒向渤海王,整个东丹国就不会彻底沦丧。至于攻打女真人,是为了教训他,而只有保持对女真人的军事压力,女真人相反还要有所顾忌。不然投靠强势势力,是女真部族的习惯。

    这也是为什么辽军一定要在鱼鹰河北岸死守的原因。

    可是一场辽人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战争造成了辽军巨大的损失,渤海王的军队神出鬼没,如利刀一样一点一点将辽军肢解和切割。现在几个月过去了,辽军的主力在紧敲慢打中,居然七八万人没了。而渤海师到底有多少人却无人可知。从一万人到十万人都有人说。

    一些部族经常一夜之间,主力的男丁消失得一干二净。这样的打击任何一个部族都受不了,整个辽军在小辽河与沈河流域第一次产生的畏战情绪,而有些部族在尝试如何与渤海王相处,因为万一有一天,渤海王夺走了辽河平原,又拿不回来,部族就只能往西北方向走,越来越远离足以让部族兴盛的地方。

    鱼鹰河实际上是耶律阮为了适应渤海王的战法的一种应变策略,那就是抽调各部族最精锐的勇士,组建由北面宫帐统一指挥的军队作战。

    耶律阮其实非常羡慕汉人,汉人无论多了羸弱,他的军队总是能够按部就班,协调推进。郭威王峻是这样,符彦卿也是这样。渤海王看不懂,但是总体上也是这样。要打仗。那就是整个民族再打,粮草,器械等等准备的充分,一点一点推进,虽然慢,也很容易被铁骑撕破,可是很有韧性。战争会拖得时间很长,稍不注意就会被狠狠地咬一口。

    耶律德光就是这样在大胜之后,优势一点一点丧失,不得已撤回来。并在路上丢了性命。

    耶律阮尝试整合各部族,鱼鹰河的战役只是一个起点而已。

    可是各部族买账吗当然不会完全服从,耶律阮把王族都没有完全整合,何况是众多的附属部族阳奉阴违的事情多了。于是沈河与鱼鹰河一代辽军的后勤出现了问题。

    只要是统一的军队,后勤给养你只能朝廷解决,你让各部族自己解决即便是那些勇士自己带了奴仆也不行。相反更加加重了朝廷的后勤压力,因为人吃马喂,这是巨大的消耗。要么你就回到当初耶律德光时代,各部族各自作战。各自打谷草养活自己,那样朝廷就不用管了,当然战利品也归各部族。

    白氏将暗线传过来的情报整理后,一点一点讲给高继冲听。

    “辽主在辽东处于两难境地。统一军队,统一协调作战,粮草更不上,战争消耗到一定程度。他增兵都很难。如果各自为战,很容易被我们各个击破。辽主想要整合各部族,现在已经引起了反弹。辽主只能缓缓推行新政。”

    高继冲摇头道:“耶律阮完了。”

    刘铣和李辰都疑问地看着高继冲。

    高继冲笑道:“我大汉族从炎黄开始整合各部族。到现在两千多年,经过了无数次战争财做到了民族和文化弥合。耶律阮要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完成整合他不是神。”

    “为什么”刘铣问:“难道像我们这样抓教育也不行



第六十六章 兴盛的基础
    战争其实是为了政治服务的,这个道理学院指挥系经常讲。所以大家都没有提出反对。

    但是这让战争变成了一种长期行为。

    前出鱼鹰河的部队纷纷返回。浑河一线也在歼灭了一个女真重要的一个营地之后后撤。长白山一线,需要女真人与晋军,高丽军的微妙的平衡。如果真的打破这一平衡,就必须花时间处理晋军和高丽军的问题。所以那边也撤了。

    不过游骑兵在沈河与小辽河流域继续突袭辽军的小部队,对一些明显带有敌意的部族的打击也毫不留情,并且一度到了辽河流域。

    广州和沈州的辽军的后勤被持续威胁,越来越困难,从而不得不仰仗耶律安端。

    耶律安端大喜过望,因为这避免了这一系的衰落,也让耶律察割多了一些底气。

    高继冲检查了每一间住房的火炕和火墙,并让吴夏无论想什么办法也要把锅炉运到大的军营的城镇。

    水泥还在使用,不过需要用热水并给构筑物搭上棚子,里面生火才能让混凝土凝固,却不被冻坏。还好这些森林的枯树已经几十年上百年没有被清理,现在全部拖出来,勉强足够这个冬天的木材用度。

    给军队和老百姓最好的房子,最好的村镇防御体系,足够的吃穿用度。高继冲给了总理府太多压力。还好,总理府在吴夏和奚常、王朴等人的运作下,支撑了下来。而施睿静则对官员的贪渎没有丝毫的容忍度,他记住了高继冲的一句话,那就是没有“官员”,只有公务员,就是替老百姓办事的办事员,办不好事,直接开掉。要是贪渎。按照律法,该查办的查办,该杀头的杀头。

    官员的地位不高,可以说比军人差远了。要是被军队发现了贪渎,那就不是查办的问题,恐怕是直接被驱逐出境的问题。

    渤海现在已经有九个县,五十多万人,军队有接近一万八千多人。所以军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高的。这是因为这五十多万人都经过了挑选,人口素质本身就高。就算高继冲实行了精兵政策,这个比例还是不低。

    加上军队在大多数地方都直接参与了地方建设。所以各地方政府的官员其实也没有欺压百姓和贪渎的本钱和空间。当然最关键的是高继冲可是一直在基层跑呢。

    高继冲都是这样,其它人就更加不敢摆官架子。

    当然耿先生除外,耿先生眼看着王婉容和高继与民夫们混在一起,教他们在冬季使用水泥,教他们把森林里扫出来的树叶与开垦时割的各种草混在一起制作堆肥,而不是和以往一把火一烧了事。

    这些民夫因为过来时间不长,对一个王爷亲自做这些,还是十分新奇。但是大部分的官员和战士们却没有任何稀奇,因为在学校或者平时的教育就是这样。

    耿先生虽然喜欢这种融洽的气氛。但是她是谁是特立独行的耿先生,穿衣服要最好看的,容貌要保护最好的,气质是要保持优雅的。就是给老百姓帮忙。也是挑选她认为比较优雅的事情。不过她不会离开高继冲太远的距离,没带面纱的耿先生十分没有安全感。

    这就是矛盾的耿先生。

    不过也因此,高继冲走到什么地方都不像一个王,而耿先生更加像一个女王。

    当然这是在自己的老百姓眼中的感觉。在被抓起来的那些俘虏们的眼中,所有的渤海人,似乎都是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那是王亲自参与建造的啊!虽然高继冲很多只是过去指点,顺手帮忙递了一块砖石而已。至于击败自己的渤海师的战士,那是天兵天将,千里眼,顺风耳,轰天雷,千军之中,飞剑取人头。这些都是传说



第六十七章 残缺的天道
    因为白氏对高继冲的约束,除了少数倾听情报和处理一些政事以外。王婉容和高继冲平时的日子过得十分平凡,但是白氏不反对高继冲和王婉容东奔西走和干体力活。只是对体力劳动的强度还是有所控制,既不能懒下来,也不能超过一个孩子可以承受的极限范围。

    而当渤海王和王妃就这么走动在民间,其实对于政府是非常大的压力。一些老官员活得战战兢兢,而一些新官员则不愿意留在衙门,他们也都喜欢在外面跑,毕竟现在大多数地方都是建设期。即便是基础建设完了,还有保护区,农场,牧场,林场自身的建设,那是一条无止境的道路。

    “你说得对,环境的进化和人的进化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即便是以后一些基础设施完了,也不要懈怠,可以躺下来的享福。除非你想继续这么羸弱下去。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高继冲认可了林区官员的话。

    现在的森林看起来要稀疏一些,不过这部分的森林年龄都不算大,只是偶尔有几株千年大树,且都在沟谷里面。

    “大唐伐高丽,曾经有一场大火在整个辽东蔓延,之后是渤海国的征战,东丹国的征战。就是现在这场战争也波及的范围也不小。战争对于环境的破坏虽然不是有意的,可是这里确实很少有超过千年的古树。甚至四五百年的也很少。火是森林的死敌。”

    筹建老顶山林区的是林业司的一个官员,不过他以前是一个道士,曾经在武当山修行,是最早加入新军的那批人。三个月前在千山的一场战斗中受伤,虽然救过来,但是一条胳膊用不上力,跟不上训练强度越来越大的战友,所以只能退到林业司。他算得上是从小生活在森林之中。参加新军之后,除了训练,选的也是农学和林学。到林业司是他主动提出来的。

    “有人维护的森林,发生火灾的几率很小,因为我们能够让森林始终保持年轻,始终处于进化的过程中。不过王爷,单单只是维护森林,我想还不够,因为相对于蜀山一带,这里的天道有缺。历次的大火把很多物种都烧掉了。这里的物种数量比来苏县还要少,物种过少,天道就不会完整。越不完整的天道越脆弱。森林在退化,王爷。”

    这是一片针叶与阔叶的混交林,在高继冲看来,这里的物种比后世那是要多太多了。可是这个官员却说少,还是非常少。

    “难道不是因为这里太冷了”高继冲问。

    “冷怕不会成为绝对的原因。因为有些树木是可以进化的,这还是您提出的理论。不过您还是出来见得少了。同一个树种,在盐碱地区和在高寒地区都会有不同的形态。有些树种很明显有着亲属关系。恐怕就是因为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进化的结果。而一个完整的生物群落,可以稳定或者维持周边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其实就是陈陶先生提出来的风水学说。就比如这片林子,您没发现地面上雪不算多,而且气温也不算寒冷”

    这是位于山坡上的一块林地。这里岩石出露非常多,不过都长满了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地面上雪少是因为这里有十多株千年以上的红松以及冷杉,还有一种明显不是红松的松科植物。

    它们能够逃过火灾,可能与生长的地方有关。背风,山石多,有一道小溪从山上留下来。巨大的冰棱下面仍然有不小的流量的溪水,不远处的小潭虽然有冰,可是只是靠岸边冻结着。更加幽深的山谷下面腾腾冒着水汽,水汽在松枝上重凝结,风一吹过就纷纷掉下来。可是山谷里面却绿意葱葱。



第六十八章 隐伏的祸患
    老顶山林场位于千山县到鱼鹰河之间的一个山上,原来是桓仁县县城,不过在渤海国沦陷之后就废弃了。这里是鱼鹰河前线最主要的基地,也是有能力进行大型建设的为数不多的地方。而这里也是石炭的主要产地,铜铁锌矿业不少。因为这里靠近铁利府,所以是最早开发的区域之一。这里桓仁县和千山县基本具备了钢铁产业最基本的要数。

    事实上后世的这里叫做本溪,千山县叫做鞍山。是东北主要的钢铁基地。与这里相比,怀远县那点钢铁矿,其实还不能和哪里的金银矿产相比。

    “不修城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来不及。与其修城墙,不如修直道,有利于进攻和老百姓撤退,不至于被辽军的骑兵包围。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火炮。别看火炮现在只是用在舰船上,火炮其实是可以用于地面作战的。以前在江陵,当时战舰还没有造出来,火炮就是在陆地进行训练。”

    不锈城墙,但是在房屋的布局和建筑材料上,就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由于火药的使用,林场的厂区使用了大量的石材,墙体很厚。一个一个紧凑的单元构成小的防御体系,狭长的通道和地下设施足以让人在一个个单元里面自由穿梭,而单元和单元之间的绿地以及宽阔的道路有利于部队的进入和撤退。

    这是最新的城市设计。按照设计院的说法就是,这是一个大阵,能够把敌人活活耗死的大阵。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及专业的装备,想要攻打下来,非常困难。

    当然现在只是一个设计而已。堪舆司的人也只是在这里勘测,看看是否能够把原有的建筑以及材料用上。

    陈陶没有来,在这里担任建设指挥的是堪舆司的两个设计师。

    高继冲一路走过来。对军队的作战其实很少去操心。最操心的就是一个个的城镇和村寨建设,包括乡村的教育,经济以及军事训练。因为这些做好了,才能支撑整个战略防御体系。

    “火炮,只有我们有,辽人做得那些太落后,对我们不具有威胁。”李辰对自己的军队还是非常有信心,因为他们虽然有伤亡,一方面大部分都救了过来,反而成了有经验的老兵。另一方面。往往敌人是数倍的死伤,有时候根本不成比例。

    前线的部队,常常一个连就敢向数万人的辽军营地发起攻击。打不赢咬一口也都能安全撤回来。

    这不仅是一点点的超越,而是从单兵素质,单兵装备,单兵配合,战术配合,情报收集的单向透明造成的全面优势。即便是辽军有火炮又怎么样

    “这不仅是火炮的问题,而是全新的战略战术问题。你们应该比我们更加清楚。我们的乡镇设计以及城市设计不是像以前那样,那老百姓和士兵的命和敌人打城墙下的攻防战,那样代价太大了。河中城,李守贞打赢了有怎么样河中残破。百姓百不存一。光遗骨就有数十万具。这会带来一个民族的消亡。所以我们的战略和战术要向怎样才能保住老百姓为前提。”

    高继冲笑道:“这些不是为你们设计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阻止抵抗和安全撤退而设计的。你们的战场在野外,如果需要在城市里和敌人打攻防战,你们已经输了。因为那是拿你们的命去和敌人换。你们一天吃我多少东西。用多少装备进行训练。我可舍不得。太不划算了。”

    “王爷放心,我们不到打到那个程度。”

    “会不会打成那个程度,还



第六十九章 石重睿提亲
    高凤和高月双双跟着林业司的调查组到了桓仁县。

    同时到来的还有王朴,王朴是高继冲的专职秘书,高继冲不在的时候,实际上是代高继冲处理政务。他过来是因为石重睿派使者到了旅顺王府,要向高凤提亲。

    晋国是渤海王一手扶持起来的,占领的平壤是渤海故地,占领平壤时,是东海舰队拿下了灭恶山脉,并在哪里打阻击。这直接让高丽王王昭不得不妥协。现在不知道为什么,东海舰队全部撤掉了。

    高丽确实放弃了灭恶山脉西北的平原地区,但是当高继冲答应不过鸭绿江的时候,晋国没有能力拿下北部山区。哪里是高丽人和女真人的地盘。而且毫不相让。高丽放弃平原是要让晋国挡住渤海王,灭恶山脉已经是底线。而北部山区,全部是崇山峻岭,渤海王的军队再厉害,不是也被挡在了浑江一线虽然这主要是辽军的功劳,但是也表明,渤海王现在没有能力扩张。

    “晋主这恐怕是试探,我们得到的消息是高丽王王昭要将女儿千秋殿小主王蔷嫁给石重睿。其意是晋国和高丽联合对抗于我。晋主暂时没有答应,但是也没有拒绝。”

    王朴说话很谨慎:“晋主现在向高小姐提亲,有试探王爷的态度。”

    “姑姑不同意”高继冲问。高凤和高月都跑过来了,怎么可能同意

    “是的,高小姐怕还会牵涉到小小姐,就把小小姐也带来了。”

    高继冲一笑:“怎么到了桓仁县,也不来见我。”

    王朴笑了一下,马上收敛了笑容:“高小姐说工作为重。桓仁县有些植物是其他县没有的。”

    王婉容和高继冲都笑了。这个王朴太正经,哪怕高凤随便找个借口,哪怕他明知道只是个借口,也照传达不误。

    “李太后那边是什么意见。”

    王朴淡定地道:“晋主怕是不敢让李太后知晓。”

    “吴总理如何说”

    “晋主直接派使者到王府。且并不是正式提亲。这是王府自己的事情,我没有与吴总理相商,想先听听王爷的意见。”王朴依然笃定。

    高继冲还是第一次看到王朴的这一面,那就是王朴认为正确的事情,他会直接办,不会问别人的意见,并且有自己的步调。
1...6667686970...2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