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清巨鳄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塞外流云

    岂敢不知足?何淑泰微微欠身道:在下目光短浅,让易大掌柜见笑了。

    王朝揖却是关心的道:总厂的股份如何算?咱们要出多少本金?

    总厂的股份按四三三的比例。易知足道:元奇占四,十三行和顺德丝商各占三,具体需要多少本金,明年机器设备运来了再具体合算分摊。

    对于这个比例,两人也不敢有什么意见,十三行不用说了,垄断机器设备要指靠十三行,元奇的作用就更大了,不论总厂分厂的投建都离不开元奇的银子,没有元奇,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计划,十几家丝商分三成股份,少是少了点,但总厂的利润应是极为可观的。

    见两人没吭声,易知足稍稍沉吟,开口道:机器缫丝厂的效率高,一年下来需要的蚕茧数量要比正常年份多的多,你们从现在开始,就的预作准备,一是开设茧市,收集附近县镇的零散的蚕茧,二是敦促百姓扩大桑树种植,扩大养蚕规模,资金方面,元奇可以低息放贷。

    再一个,今年的生丝不能崩盘,否则会打击百姓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这次我赶来顺德坐镇,就是来维护顺德生丝价格的,这方面,两位经验丰富,还望多多指点。

    这个要求,何淑泰王朝揖自然不敢推诿,连忙没口子的应承下来,积极的帮着出谋划策,两人当然也不希望银子被外地外省的丝商赚走,如今他们也算是与元奇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自然是盼着元奇好,哪敢不尽力?

    解修元一直没吭声,静静的听着,默默的揣摩着,看着两人尽心尽力的帮着策划出主意,他对易知足佩服的无以复加,开办机器缫丝厂,这显然不是临时起意的,如此庞大的计划,而且是涉及到元奇的扩张,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也就是说,顺德丝商从进入茶市开始,就已经落入了易知足的算计之中,将他们的资金套在茶市,然后不遗余力的打压,让一众丝商处于倾家荡产的边缘,逼迫他们不得不依附元奇,大力配合开办机器缫丝厂,顺带还从顺德生丝市场赚一把,尤为难得的是,还让一众顺德丝商心甘情愿的帮他赚钱。

    更令他感概的是,元奇究竟会发展到什么地步?丝业股份公司的四成股份,一旦发展起来,一年的利润至少都会是数百万,得提醒一下,元奇占股的事情不宜公开,否则,朝廷不忌惮都不行!

    三日后,何淑泰王朝揖等一众顺德丝商投机广州茶市,巨额资金被套,且短期之内无法解套的消息才在顺德县城的几个茶馆传扬开来,解修元放出的消息,除了资金数额稍有夸大之外,其他全部都是事实,说的有鼻子有眼,叙述的极为详细,连一众丝商名字都一个不漏,一散播开来,立时就引起了轰动。

    顺德地狭人稠,人口众多,八成商贾百姓都从事丝织业,在生丝大量上市之际,顺德丝商高达千万两白银陷在茶市,这意味着什么?用脚趾头想都能明白,消息一传开,整个县城都人心惶惶,刚刚因为元奇大量收购而缓缓回升的丝价又迅速回落。

    被易知足搅的人心惶惶的不止是顺德县,远在四千里之外的京师,也被易知足的两篇文章——《铁路兴国十八条《国债论搅的不得安宁。

    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

    当今天子——爱新觉罗·旻宁,五十五岁,有些清瘦,胡须已有些花白的道光放下手头的奏折,以手轻叩了叩额头,起身舒展了一下手脚,随后背着双手在房间里缓步的踱着,在他的桌头上,分别放着两广总督邓廷桢的三份奏折,都是与易知足有关系的。

    元奇银行,兴建铁路,发行国债,这三件事情,他都有些拿捏不定,尤其是后两件事,超出了他的见识和认知,但这三件事对他又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他并不缺乏改革的雄心和勇气,自御极登基以来,他整顿吏治,整厘盐政,改漕运为海运,解除矿禁,都颇见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困难,也深受士绅官员好评,不过,对于他不了解的事物,即便是清楚利大于弊,他还是不敢轻易决断。

    皇上。一个太监在门口躬身道:一众大臣都到了。

    道光踱到案几边,取了那份《国债论,这才缓步出去。




第一五九章 朝议三事
    养心殿,东暖阁。

    待的道光坐定之后,一众军机大臣户部兵部工部尚书侍郎才鱼贯而入,齐齐跪安道:微臣穆彰阿等恭请皇上圣安。

    扫了众人一眼,道光开口道:今日议事,都免礼,平身。

    寻常觐见都是跪奏,今日却叫平身,显然今日议事时间不会短,而且也有让众人畅所欲言的意思在内,一众大臣纷纷谢恩起身,俟众人起身,道光才开口道:今日特意召集诸位前来,是为商议元奇银行修建铁路发行国债这三件事情,都议议吧。

    这三件事情在京师一众大臣间早已传的沸沸扬扬,每一件事都不可避免的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见今儿这架势,众大臣都暗自猜测,皇上怕是要做决断了。

    兵部汉尚书朱士彦率先开口道:铁路修建利国利民,尤利兵事,微臣恳祈皇上大举修建铁路以固国本。

    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军机大臣管理户部事务的潘世恩跟着开口道:修建铁路发行国债,微臣皆极力赞成。

    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王鼎紧跟着道:此三事,微臣亦皆赞成。

    这三人一开口,户部兵部两个侍郎连忙跟着开口附和。

    见这情形,军机大臣行走,都察院左都御史奎照沉声道:微臣不敢苟同,修建铁路,所费不菲,究竟是否能日行千里,无人亲眼目睹,两广总督邓廷桢亦是耳闻,不曾亲见,岂能如此轻率?

    王鼎丝毫不让,反唇相讥道:何谓轻率?《铁路兴国十八条说的清清楚楚,修建铁路非是一朝一夕之功,须的筹备五至十年之久,再则,如此大事,邓廷桢又岂敢信口开河?必然是细细查访,多方探询,落实之后,方才具折上奏,筹备期间,完全可以着十三行从西洋引进火车铁路以观其效。

    这话倒是合了道光的心意,他也有心着十三行引进火车铁路,在广州试行,以观效果,不过,他没急着表态。

    兵部满尚书禧恩躬身道:微臣反对修建铁路,大清立国,所依仗者,弓马骑射,威慑天下,所依仗者,亦是弓马骑射,火车铁路日行千里,置大清铁骑余何地?

    武英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管理工部事务的穆彰阿紧跟着道:铁路虽好,却于国无益《铁路兴国十八条只言铁路种种益处,对于弊端却避而不谈,微臣窃以为,修建铁路,铺张浪费,劳民伤财,侵占农田,破坏风水,夺民生计。

    略微一顿,他侃侃说道:上好铁轨铺于地,且长达数千里,须得消耗多少铁料?如此大工程,又须得损耗多少民力?须得耗费多少白银?易知足上《铁路兴国十八条,其心可诛,此举乃欲耗尽我大清国力。

    再则,铁路占地颇广,一条铁路,不知要侵占多少民田民宅?更为可恶者,破坏风水,修建铁路,遇水架桥,遇山穿洞,极大的破坏沿线之风水。

    最为可虑者,莫过于夺民生计,一旦铁路建成,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沿途驿站,亦必取消,还有失地之民,如此众多小民失去生计,处置不当,必将聚为流寇,动荡地方,朝廷不可不虑。

    铁路虽利于朝廷掌控地方,却也利于地方作乱,若是地方皆有铁路通达京师,则千里之外即成肘腋之地,京师外围所有关阻屏障皆成摆设,京师须得屯集多少兵马才能防范?

    穆彰阿是首席军机大臣,深得道光器重,他这一表明态度,而且说的也不无道理,一众没开口的大臣纷纷表态附和,场面登时形成一面倒的局势。

    待的众人附和之声稍低,王鼎躬身道:皇上,凡事皆有利弊,兴建铁路亦不例外,但微臣窃以为,修建铁路,利大于弊,恳祈皇上慎思慎决,切不可因噎废食,故步自封。

    道光亦未料到,反对之声会如此之大,况且反对的理由亦十分充分,尤其是那句千里之外即成肘腋之地,京师外围所有关阻屏障皆成摆设,让他颇为在意,京师的安危,他不能不仔细考虑。

    轻咳了一声,他才开口道:兴建铁路之事,稍后在议。说着,他拿起那篇《国债论,道:这是邓廷桢方才送来的,易知足撰写的《国债论,王鼎,你来给诸位读一读。他之所以点名让王鼎来读,是因为王鼎最为支持发行国债。

    听闻是易知足撰写的《国债论,王鼎暗暗心喜,上前跪接之后便大声朗读,见这情形,穆彰阿心知道光对这篇《国债论必是极为满意,否则不会让臣子当众诵读。

    自圣祖世宗以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继而又摊丁入地,朝廷岁入几成定数,遭遇特殊情形,或兴兵或赈灾或大型工程建设,必然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此等情形之下,不变相加赋,不嫁祸于民,而是发行国债,此乃体恤民生,爱惜百姓之举,不仅无损朝廷威仪,无碍朝廷颜面,反而更能凝聚民心,更著朝廷声誉。

    听到这一段,穆彰阿暗骂了一声,这小子倒也是个阿谀奉承的能手,朝廷举债,还能说成是体恤民生,爱惜百姓,看来,以《铁路兴国十八条治罪易知足是不可能了,这小子一篇《国债论讨得了道光的欢心,可不能忤了道光的兴致。

    俟王鼎朗读完,道光也不急着开口,等一众大臣回味,对于这篇《国债论,他确实是颇为欢喜,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发行国债对朝廷而言,无异于是一场及时雨,但朝中大员反对之声颇高,非议不少,他不得不有所顾虑。

    易知足的这篇《国债论一举打消了他所有的顾虑,西洋各国能频频发行国债,大清如何不能发行?更何况这是体恤民生,爱惜百姓之举,看谁还敢反对!

    见没人吭声,王鼎躬身道:这篇《国债论文质俱佳,微臣恳祈,在邸报刊发。

    户部大臣几乎没有人会反对发行国债,有道是不当家,不知当家苦,国库空虚,户部日子最难过,是以对于发行国债,户部意见最为统一,王鼎话音一落,户部满尚书奕颢,左右满汉侍郎陈官俊祁寯藻裕诚等连忙出声附和。



第一六零章 四品顶戴
    《国债论若在邸报上刊发,无异于直接表明了朝廷的态度,日后再想反对,可就千难万难,眼见的户部众人齐声附和,穆彰阿心里不由的有些着急,发行国债与元奇银行息息相关,一旦朝廷决意发行国债,则必然会纵容元奇银行壮大,而他是坚决反对元奇垄断一省之钱业。

    虽然心里急,但穆彰阿却不愿意率先开口反对,道光的态度已经很明朗,是倾向于发行国债的,身为首席军机大臣,他不得不谨慎。

    皇上。工部尚书敬征开口道:国债年息一钱,虽是低息,但国债数额巨大,动辄数百万,一年利息亦是数十万,微臣窃以为,发行国债易,偿还国债难,一旦发行国债,便如饮鸩止渴,欲罢不能,长此以往,恐朝廷为地方钱庄所挟,微臣恳祈皇上慎思。

    敬征,爱新觉罗敬征,恭亲王永锡第五子,历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工部尚书,颇受道光器重,他这一开口,穆彰阿不由的暗松了一口气,果然,吏部尚书奕经接着就道:发行国债虽可解一时之急,却陷朝廷于长期窘迫之境,微臣乞望皇上三思。,

    见两个宗室反对,军机大臣潘世恩连忙躬身道:微臣不敢苟同。《国债论说的很清楚,朝廷发行国债,并非是地方钱庄认购,而是地方士绅商贾百姓购买国债,不存在朝廷为地方钱庄要挟的可能。

    至于发行国债,如饮鸩止渴,陷朝廷于长期窘迫之境,更是荒谬,国债乃是低息,期限亦长,或三年或五年,这期间朝廷可从容筹划,或开源或节流,以弥补国债利息,再则,朝廷发行国债,必经户部详细核算,发行数额,期限长短,如何偿还,皆有计划,何来饮鸩止渴,长期窘迫之说?

    主辱臣死,主忧臣辱,国库空虚,国用不足,皇上忧思难寐,诸位不思为君分忧,不思开源节流,这也阻止,那也阻止,是何道理?难不成诸位还另有良策以解君忧?

    兴建铁路,确有弊端,但明显是利大于弊,一条铁路,可为朝廷增加多少岁入?诸位可曾想过?发行国债,不仅可用于灾荒战事救急,太平年月,亦可通过发行国债投入建设以增岁入,诸位又可曾想到?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顿,就地跪下,叩首道:兴建铁路,发行国债,乃是真正开源,微臣伏乞皇上恩准。

    潘世恩是三朝老臣,乾隆五十八年状元,历任《四库全书总裁文颖馆总裁翰林院掌院学士武英殿总裁国史馆总裁,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擢升为军机大臣又管理户部事务,在朝中德高望重,门生故吏遍天下。

    他这番话说的极不客气,却也堵的众人不敢开口,国库空虚,财政拮据,满朝文武谁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略微迟疑,王鼎也跟着跪下,还未开口,道光就开口道:都平身。

    待的两人起身,他长叹了一声,道:朕恪于祖训,永不加赋,但岁入有定,国用却是逐年累增,这些年广开捐纳以敷国用,要说饮鸩止渴,广开捐纳才是饮鸩止渴,朝廷如今急需开源,也到了非开源不可的地步。

    说到这里,他扫了众人一眼,道:都跪安罢,潘世恩王鼎留下。

    待的一众大臣跪安退出,道光才看向二人,道:易知足此人,你们可了解?

    潘世恩躬身道:回皇上,易知足乃十三行孚泰行行商易允昌之三子,年方十八,素好杂学,尤喜西学,擅长经济,精通夷语,元奇银行乃是十三行子弟合资开办,开业不过一月,便借助广州茶叶崩盘,逼迫广州银行会馆解散,一统广州钱业。

    对于易知足的详细情况,邓廷桢在奏折中有详细的叙述,道光自然清楚,当即顺着话头道:年方十八,就能有如此见识,实属不易,火车铁路,朕有诸多不解之处,发行国债,亦无例可循。

    略微沉吟,他才缓声道:朕有意招他入京,你二人以为如何?

    王鼎曾经给邓廷桢去信,表露出招揽之意,却被易知足拒绝了,见潘世恩没开口,他躬身道:微臣窃以为不可,易知足年少,朝中反对兴建铁路发行国债者众,招其来京,恐生事端,再则,易知足是元奇银行大掌柜,招其进京,恐不利于元奇。

    元奇一统地方钱业,低息放贷,大力扶持地方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能有效避免农民破产,利于缓解土地集中,也利于朝廷管理地方钱业,便于商税征收,又能承接国债发行,有着诸多益处。

    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元奇有何弊端如今尚未显露出来,微臣窃以为,不妨将元奇做一试点,既无须着意扶持,亦无须刻意打压,暂且观察两年。

    若是元奇于朝廷确是利大于弊,则可鼓励各省仿效元奇,由一实力雄厚之钱庄垄断一省之钱业,如此,朝廷亦可轻松掌控地方钱业,国债发行规模亦可大幅提升。

    至于要详细的了解火车铁路,国债发行等情况,可着邓廷桢细细回奏,亦可遣人前去广州与易知足详谈。

    道光听完,仰着脸思忖了片刻,才道:治大国若烹小鲜,操之过急,往往事与愿违,暂且观望一两年,亦无不可,不过元奇一统地方钱业,低息放贷,朝中大员反对者众,若是不闻不问,元奇必遭打压。

    皇上圣明。潘世恩躬身道:元奇银行低息放贷,竖敌无数,却又关系到发行国债和兴建铁路的成败,即便是要观望,亦须稍加照应,以彰显朝廷恩德,微臣窃以为,应在邸报刊载《国债论,应着十三行引进火车铁路,以详细考察,对于元奇大掌柜易知足,应赏以虚衔,以示朝廷恩典。

    略微沉吟,道光才开口道:既是暂且观望,《国债论就不宜在邸报上刊载,赏以易知足虚衔,就足以表明朕的态度,既是出自朕的恩赏,品秩也不能低了,赏其四品顶戴。



第一六一章 生丝霸盘
    元奇银行,顺德分行,后院。

    三伏天还差几天就完了,但末伏这几天却是又热又湿又闷,稍动一动就是一身汗,易知足坐在房间里一边摇着扇子一边翻看着才送来的报纸——《西关周报,这是他们鼓捣出来的第一份报纸,计划七月初就创刊的,却是一拖再拖,到的中旬,才终于发行出来。

    样报他早就看过,自然不会再看内容,略微翻看了看,见的版面整洁干净,字迹也清楚,纸张的质量似乎有些好过头了,虽说跟后世的没法比,但也算是具备近代报纸的雏形了,他朝门口看了看,道:李旺。
1...5960616263...68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