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贞观俗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这人也曾经名满长安,可如今也难免落了个身首异处,甚至死后还要悬首示众的下场。

    大总持寺也并未受到什么影响,依然是长安名刹。

    秦琅在家休息了几天,然后继续去东宫崇贤馆上班,完篇的三字经交给李纲过目后,李纲立即拍板决定将这篇三字经增加进学生们的课程表里。

    听着太子承乾、卫王李泰等孩童摇头晃脑的在那里背三字经,秦琅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背书时的样子。

    颉利逃过了一劫。

    李靖想要拦截阻击颉利,但最终请求未被皇帝允许。

    皇帝听从了秦琅的进谏,在审视了大唐如今的实力之后,正视了大唐力量的不足,所以选择了妥协,暂时让颉利再嚣张一会。

    据说李靖本来已经带兵设伏,最终被叫停,很是不满,发了些牢骚,说他绝对能够生擒颉利。

    不管怎么样,李靖最终还是领旨撤兵,颉利也率兵返回了草原,梁师都也回到了朔方,郁射设回到了漠南。

    突利回到了大草原东部。

    拓设和欲谷设也回到了漠北,铁勒等诸部被征召起来的战士们,也各回了本部。

    但是听说颉利跟突利等的关系现在很僵,尤其是漠北的铁勒诸部们,他们这次动员部落战士,自带牛羊,跋涉了数千里,穿越沙漠戈壁,一路到了长安城下,结果啥玩意也没捞着,最终空手而归。

    空手而归,就意味着这支出兵的开销全白瞎了,每个部落都损失不小,大家对颉利都是怨声载道。

    可不管怎么说,长安东宫里李世民松了口气,新朝臣子们松了口气。

    就连太极宫里的李渊,也是长叹了口气。

    突厥人走了,关中的百姓也终于开始返回家乡。

    平康坊秦琅家里,上千号收留的灾民,这几天也在安排他们返乡。

    秦琅让大家加班加点的赶制了一批炒面,用料很足,面粉小米大豆加细盐炒制,还加了羊油茴香。

    这批赶制出来的炒面,都是给这些灾民们备下的。

    不论老弱男女,每人给两斗炒面。

    他们在秦家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吃住都是秦琅供给,现在要走了,除了这两斗炒面,每人身上穿的那身衣服外,秦琅还另给他们备了一身冬装,此外,每人还有六百个钱。

    这是按一天二十个钱给的工钱。

    堂屋前。

    秦琅亲自给大家发放钱粮衣物。

    洗漱干净的灾民们,这一个月反倒吃的面色红润,甚至白了许多。大家沉默着上前,接过衣粮。

    “谢三郎!”

    接下衣粮的灾民们,都不由自主的给秦琅躬身谢恩。

    相比起其它的灾民,他们这次运气太好了,本来是想到平康坊来卖儿卖儿续命,谁知道遇到秦琅,带到这里住着豪宅大屋,每天吃的饱还有些荤腥,更别说给他们备了新衣,现在还发粮给钱给衣鞋。

    若不是心念着家乡,其实大家倒真舍不得离开了。

    “外面万般好,终不如自家,突厥人走了,大家回去扶起被踏倒的篱笆,清理荒废的菜园田地,打扫好屋子,当炊烟再次升起,家的温暖也就回来了。抓点鸡崽鸭崽,养只狗儿,喂两头猪,日子又会慢慢好起来的。”

    秦琅安慰着大家。

    “这次我与大家共同经历了这些事,一同生活了这些天,我们也算是亲戚朋友了。今后,我也欢迎大家有空的时候再回来走走,或者是当你们遇到什么难处之时,我也希望你们能够来找我,尽管开口,不要不好意思。”

    这些人在秦家这些天,都很珍惜机会,十分努力做事,他们并不算是秦琅白养他们,他们付出了努力和汗水,秦家这个家庭作坊里每天都生产出许多炒面、肉松等干粮来,除了赈灾消耗外,在东西两市铺子里售卖的钱帛,除去材料等开支外,还有不少利润,就算再除去现在发下去的这些人工开支,也依然还是不少节余。

    更别说,这些人的努力秦琅是看的见的,大家都把事情当成自己的事在做。他规定每天只做六个时辰,除掉中间吃饭休息的一个时辰,实际一天是做五个时辰。

    可是大家每天都是自发性的提前一个时辰来,下工后还要继续再做一个时辰,劝都劝不走。

    对于这样的人,秦琅向来觉得是值得尊重的。

    本来这次他是打算每人多发点钱粮的,但最终大家几次推辞,最终他们一致只肯接受五百钱和一斗干粮,秦琅最后强硬的给他们多发了一百钱和一斗干粮。

    人最重要的是要心怀感激。

    对于那些升米恩斗米仇的人,秦琅鄙视,他们无可救药。但对那些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的人,秦琅表示尊重。

    他甚至愿意维系这段关系,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往来走动。

    这没有什么高高在上的国公,和普普通通的百姓,有的只是艰难时期一起共渡难关的朋友们。

    “要不是想赶着回去种上小麦,还真舍不得走。”

    曾经提出要把自己卖掉换一石粮给父母弟弟妹妹们的张振,有些不舍的道。

    眼下已经要进入十月,抢着时间还能播种小麦,荞麦这些作物,待到明年夏天能够收获。

    秦琅拍了拍这小子,他在这里一个月里表现十分勤快,平时还主动负责起维护秩序,调理纠纷等事情,他的勤快秦琅看在眼里,其它灾民们也看在眼里。

    有好几个带着女儿的灾民就看中了这小子的勤快,都想把女儿许给他,最后这家伙看中了本县一个乡民的女儿,两家还因此订下了亲事,秦琅知道后还特意送上了一份贺礼。

    这次来逃难,还逃到了一个媳妇,这家伙当然是赚大了。

    “我回头会让人去看大家的,若是你们生活有困难,可随时来找我。”

    张振则拍着胸脯道,“三郎的恩情我们永世都不会忘记的,若是三郎以后但有什么用的着的地方,只管传句话,我们定会出力。”

    这些人很朴实,没有什么奸滑之人,或许平时大家有着些小精明,但在这份恩情前,大家都还是保持着那份纯朴。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父债子偿,偿完为止。

    对于他们来说,这份恩情也是份人情债,欠下了就得还。

    对于许许多多个张振来说,突厥人走了,他们急着想回到家中,不管外面是金屋还是银屋,终究不如家里那个草屋。更别说,眼下还是可以抢耕播种冬麦的时节。

    今年突厥入侵,大家都受了影响,现在只想抓紧抢种,能补回一点是一点。

    那天,秦琅将大家一直送到了长安城外,就如同是送一群重要的贵客一般。

    这一幕,被许多人看到,他们见堂堂翼国公居然如此礼送一群灾民,都觉得不可思议,而当他们听说秦琅还给他们钱帛衣物等后,更是啧啧称奇,也有些一直暗里羡慕妒忌秦琅的人,见状之后,立马就写起了弹章,弹劾秦琅这是收买人心,沽名钓誉,居心不良,心怀叵测。

    只是这些奏章呈上去后,却如泥牛入海,毫无回响。




第169章 白渠原野燃希望
    秦琅本来说只送到城门口的,可送着送着又送出了二十里,最后干脆跟着张振一同前往他的家里。

    张振家住渭北三原县,他家就在白渠旁边。

    白渠是关中平原上极重要的一条灌溉水渠,建于汉武帝时代,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灌溉的重要工程。

    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水,中袤二百里,灌溉田地四千五百余顷。

    这是关中的一个重要粮仓。

    张振一家数口人,在这里均有六十亩地,远远不足均田之数,可渭北白渠一带向来是土地兼并严重,地少人多之乡,能均到六十亩这还是他家三丁均到的地,一人只均到了二十亩,其中还有二十亩是桑田,实际粮田才四十亩。

    就算是以白渠一带肥沃的地利,可这时代的耕种方式和技术,也不足以养家,所以张振家以前在种自己的田地之余,也要为白渠边那些贵族官员豪强们做佃户,佃种他们的田地,或者是承租官府的公廨田和官员们的职田。

    提起种地,张振满脸充满希望。

    对于他们来说,田地就是他们最宝贵的依仗,对田地努力的付出,都会最终得到回报。

    依托着这些田地,他们世代生长于此,代代相传,亲戚朋友遍及乡里,他们的足迹一般很少离开家乡,过的是熟人的生活。

    “这次幸好突厥离开的早,否则这冬麦也种不成了,一旦错过秋播,明年夏天可就没得收成了,虽然到开春后也能补种些粟谷,但要影响很多收成。”

    一季粟一季麦,这样能够保证一年收两季,哪怕是粗耕,广种薄收,但比起一年只种一季依然能提高许多收成。

    平均下来,一亩能够收成两石左右,大家都是非常满足的。

    “我们白渠边上的地肥沃,有水可溉,比起其它地方亩产要高不少。”

    不过对于拥有自已田地少的百姓来说,佃地要交的租也要高的多,辛苦一年下来,就算风调雨顺,其实到手也没剩下多少粮食。

    不过张振他们并不奢望太多,现在比起前些年,日子要安稳的多了。

    “听说河北河南那边,现在还有好多地方百里无鸡闻,路边白骨无人收呢。”张振说到这,语气里有股子优越感,是啊,隋末以来,山东那边的百姓要惨的多,十室九空。

    秦琅在白渠边有很多田地。

    他现在也勉强能算是一个大地主了,前后获得赏赐的田地,还有代持长乐郡主的地加起来有两万八千亩,其中关中地区有八千亩。

    终南山下那边有三千来亩,另外在京西有两千亩,然后在渭北白渠这一带也有三千亩。

    秦琅跟张振往渭北去,也是想顺便去瞧瞧自家的田地,想去看看自家的佃户们。

    虽然秦琅不靠这点田地收入,但他也知道这个时代,田地是优质资产。他希望自己的佃户们也能够迅速安稳下来,能够重新恢复生产。

    秦琅在关中的这八千亩地,只有极少量是自己的农庄耕种,农庄采用的是农场庄园式的生产,也就是由自己派出管事把头管理,然后负责耕种管理的是奴隶为主,再农忙时会招点短工、麦客什么的,平时也会雇佣点长工。

    庄园一般还会搞点养殖,比如养猪喂牛养鸡养鸭,售卖蛋禽等。

    不过现在是战乱刚平的开国之初,朝廷的均田政策,对于贵族豪强们的庄园经济影响很大,最大的影响便是许多贫民有了自己的田地,哪怕不多,可也多少均到些田,这使的他们不必完全依附于地主们。

    战乱之后,缺少足够的奴隶、长工,使的地主们的庄园数量大大减少,更多的田地,只能被迫佃租给那些小自耕农们去承租佃种,然后只收取些租子。

    这种佃租,比起庄园,收益自然是要差上许多,可也是无奈之举。

    白渠边的土地是肥沃的,这里是关中平原上产量最高的粮区。

    水,便是保证产量的关键。

    相比起其它靠天吃饭的地区,有一条白渠将泾河之水,从泾河老龙王那里借来灌溉庄稼,能使的这里的粮食产量稳定又高产。

    不过也正因此,这里历朝都是权贵地主们盯上的地方,一田十年九主,田地买卖变更频繁,田价也贵。

    武德初,李渊带兵攻入关中,在长安称帝后,将太原带来的军队中愿意留下来的编为天子元从,守卫北门,并将他们在白渠附近赐田安家。

    这三万天子元从,占掉了白渠两岸好大一块地,剩下的,也多数在贵族世家豪强们手里。

    如秦琅,通过历次赏赐,便拥有了白渠两岸数十块地,总共三千亩之多。

    出了长安,再到渡过渭水,沿途到处都是在赶回家的百姓,田野里,甚至已经有许多赶回来的百姓在忙碌耕种了。

    大家都想赶时间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全家老少,不管男女一起上阵。

    秦琅看到许多百姓人力背犁,甚至有直接拿锄头挖地的。

    就算是才两三岁的孩子,都早熟懂事的在帮忙耕种,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看着大家充满希望的脸上,看着大家辛勤流下的汗水,秦琅发觉,其实这个时代,虽然权贵们高高在上,但真正托起这个时代前行的,反而是这些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们。

    武德七年八年九年,连续三年突厥入侵。

    而今年虽然没打起来,但前有突厥围乌城犯朔方,后有颉利数十万军兵临长安。

    大唐的北境、中原地区,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加上今年的旱情,夏收和秋收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就算没有突厥入侵,百姓们的粮食,可能都撑不到明年青黄不接之时,而现在更是雪上加霜,也不知道大家要怎么渡过这个冬天了。

    眼看着冬天已经到了,当第一场霜落下时,大家要怎么办?

    就算抢种下的冬麦,可也要等到明年夏天才能收获啊。

    一路来到了三原县,这是秦琅邻居李靖的老家。

    张振家的村子在白渠边的平原上,上次尉迟恭他们伏击全歼乌没啜的八千人马,就离这不远。

    一个月没回来,张振家里早不成样子。

    柴门竹篱东倒西歪,那茅草屋甚至只剩下了残垣断壁,那些该死的突厥人来打草谷,什么也没找到,便一把火烧掉了村子。

    “水井还好的。”张振黑着脸绕着屋子转了几圈,最后去村头看了水井,发现水井已经被先回来的村民清理过了,摇一桶水上来,清澈甘甜。

    张振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似乎只要有这水井在,生活还有希望。

    张振一家人都放下了手里的行李,挽起了袖子开始收拾起屋子来。

    张振老爹仔细检查了那些残垣断壁后,说那墙壁还可以利用,甚至烧剩下的一些梁柱等也还可以改做他用。

1...118119120121122...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