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贞观俗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接下来再讨论,可就没什么担忧了。

    “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

    商议许久,最后拿出了一个对太上皇李渊这一脉直系的分封之法。

    “亲王食邑万户,实封八百户。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实封三百户。余无恩赏特旨,不给实封。”

    继公主们的食邑实封大为削减后,现在亲王郡王们的也给减了。亲王不过八百户,嗣王郡王只三百户,且如公主们一样,封王时只给虚封,待亲王、嗣王、郡王出阁开府之时,方给实封。

    想要一出生就封王拿实封,以后不可能了。

    当然,关键的还是如何削旁枝近亲的那些宗室的爵,比如李神通兄弟二人皆郡王,他儿子十个也都是郡王。而李神符有七个儿子,也都是郡王。

    光李神通这一家,就十九个郡王了。

    李神通跟太上皇李渊是堂兄弟,同一个爷爷,算是宗室近亲,但一家十九个郡王,李世民也是极不满的。

    “非皇兄弟、皇子的宗室近亲旁枝,特旨可封王!”长孙无忌提出一条标准。

    李世民立马点赞。

    “宗室之中,淮安王神通、江夏王道宗、河间王孝恭、襄邑王神符、长乐王幼良、义安王孝常此六王,皆于大唐开国有功,可保留郡王之爵位。”

    皇帝这话,那意味着其它诸王就没资格再称王了。

    对于那些已经封王封公的非直系宗室,房玄龄建议是特旨恩封的,最高封郡王,其嫡长子承爵郡公,其余不封。而第三代嫡长孙承爵则为县公,其余不封。

    实封可世袭!

    这是降等袭爵!

    至于实封,郡王可享受三百户真封,郡王以下,无功或特旨恩赏,则无实封。

    而对于如今其它未封王,也不是那六郡王子孙者,则以功论封,功高者封县公,功少者封县侯,未成丁者,皆不封。

    宗室里李孝恭实封三百户,他又以军功受封一千二百户,故总共一千二,不另叠加实封。

    李神通兄弟两个保留郡王爵位,兄弟俩十七个儿子郡王爵,皆收回。将来等两人死后,他们的嫡长子能封为郡公,其它诸子非特旨则不封。

    等第三代,则嫡长孙为县公。

    第四代,嫡曾孙降等再为县侯,直到第五代县伯,然后五世而斩,第六代不封。

    这样一来,原来宗室近亲旁枝六十四王,便只剩下六王。

    他们原来赏赐的各种数量的实封户等,也俱按新制或削或收。

    当然爵位削降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便是永业田。

    按制,爵位皆有相应永业田,比如亲王一万亩,郡王五千亩,国公四千,郡公三千五。

    李神通爵位不变,永业田不变,但他的十个儿子,王爵全收,因此每人原给的五千亩爵位永业田收回,若另有官职勋官,则永业田不累加,只取最高。

    李神通只要没死,他的十个儿子非特旨不封爵,他死后,嫡长子才降等袭爵,其余儿子皆不封。

    袭爵始给爵位永业田。

    一次性削了五十八个王,再加上玄武门当天杀掉的齐王元吉,以及他和建成的共十个儿子,朝廷将实际减少六十九个封王的实封、爵位永业田开支。

    这些加起来,差不多四万户,外加近四十万亩爵位永业田。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一年将为朝廷拿回几十万石的粮食和十几万匹绢的进项。

    “诸王实封租调食半,功臣实封三之一入封国,三之二入官府。庸归朝廷。”

    亲王的八百户,郡王的三百户实封,也只能拿一半租调收入,庸归朝廷。其它实封公侯伯子男的实封,则只能享受三分之一的封户租调,三分之二则归朝廷所有。

    “每户以三丁为限。”

    本来宰相们还打算参考魏制,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的,最后还是李世民考虑到实封功臣其实并不多,所以也就不再细分了,统一是三分食一。

    但还是把庸全都收归朝廷,封侯们只享有封户的租和调,也就是本该交给朝廷的粟和绢。

    每户的丁口数则从原来最高上限七丁,改为上限三丁。

    那些娃娃堂兄弟们、侄子们,李世民这次是一次撸到底了。

    不过考虑到他们也都是皇族宗室,因此李世民最后打算给这次除爵不封者,另授以勋官或散阶,也算是给予一些安慰,同时给他们按勋爵赐给永业田,以为补偿,但也须成丁之后方授。

    大唐的爵位,虽非汉晋时的国之重器,但也将不轻易授人。要授,也只是授虚封爵。

    虚封爵跟实封爵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一套东西,仅相当于一种阶衔加官的东西。

    显德殿里,一份全新的大唐爵位制度正在完成,而秦琅这位实封翼国公,此时却依然还在渭北白渠边。

    秦琅在张振家只了两天后,便告别他去了自己的庄园,秦家在白渠边有三千亩地,不过因为白渠边的地富庶,所以这三千亩地也是分成了数块,最大的一块地是三百亩,也是秦琅在白渠唯一的一个庄园。

    庄子距离三原县城不过数里,旁边的庄子是他在平康坊的邻居李靖家的。李靖这个庄子是他的祖产,他家本就是三原人。

    在察看田地的时候,恰遇到以一条水渠做为界线的邻居李家的女主红拂女也过来。

    “翼国公怎么也下地来了?”红拂女经常会来庄子上呆一呆,这块地变更到秦琅名下,她还是头一次见到新田主呢。

    一渠相隔,两家庄子上的管事把头们,正提着鞭子在指挥着奴隶们干活,相比起张振他们家得靠人力耕种,李秦两家的庄丁们则赶着马耕地。

    虽同样遭受到了突厥人的入侵,但这些大户人家无疑自保能力很强,他们及时的接到消息,第一时间撤入三原县城,把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了,因此损失并不大。

    甚至突厥人来时,李家和秦家的管事,还派了人留守庄子守卫,有土墙庄门庄丁守护,庄子几乎没遭遇什么破坏。

    “想不到张娘子也来地里呢!”秦琅笑呵呵的叉手见礼。

    随着这次战事的结束,李靖也将迎来事业的春天,他在之前对抗突厥的表现中,很得李世民满意,虽然之前上表要拦截颉利不许,但李世民还是觉得李靖可用。

    据秦琅的内部消息,李世民正酝酿着让李靖接替杜如晦任兵部尚书之职。

    “我听说你家庄子今年好像不打算种麦子?”

    张出尘头系抹额包巾,一身布裙,倒像是个地主婆,手里还提着一把铲。

    白渠一带是关中重要的小麦产区,自汉以来,小麦在北方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广,小麦亩产比传统的粟谷高,但对水需求大,白渠的水正好使的这里成为优质小麦产区。

    秦家的庄子居然不打算抢种冬麦,这无疑让附近的庄子农夫们都极为惊奇。

    “嗯,我打算这三百亩地,种上油菜。”

    “油菜?”

    “嗯,等到春天一到,那时这里将成为金灿灿的花海,多美啊,不是么。”秦琅呵呵笑道。

    张出尘扶着铲子立在那,摇头。

    “满长安城现在谁还会相信秦家三郎蠢呢?你可是比贼还精,你种油菜怎么可能是为了看花!”

    秦琅笑笑。

    种油菜当然不是为了看花,这年头不会有什么旅游业。他这个提议其实一开始,也是被庄头们极力反对的,那些常年管理着庄子的庄头管事们,甚至都差点给秦琅跪下了。

    这个时候抢下时间,还能种下冬麦,明年夏天就能收获,这好好的麦子不种,种什么油菜?

    民以食为天,何况今年会有饥荒,明年更会青黄不接。

    但秦琅铁了心要种油菜,不但要种油菜,还要种萝卜。

    这些在庄头们看来不务正业的举动,其实秦琅是深思熟虑过的,庄头们考虑的是明年夏天的收成。

    秦琅想的则是今年的情况,很难撑到明年夏收,所以得想办法从这土地中早点要粮食。

    但现在没有什么粮食能够在短时间里收获。

    思来想去,油菜萝卜倒是不错的,油菜萝卜种下去,年前的时候,萝卜就可以长成,那时就能收获。

    虽说萝卜不如麦粟充饥,可饥饿的时候谁还管那些,萝卜种的快、产量高,充饥还是可以的。

    至于油菜嘛,也差不多,油菜也可以当做是一种青菜,未开花之前也是挺嫩的。

    三百亩的萝卜、油菜,在这个寒冬里,也将成为他国公干粮坊里的一份救灾粮材料,可以配和救灾炒面等制成更多充饥粮。

    古人就曾经有把萝卜煮熟捣烂后制成萝卜砖,然后垒墙盖屋,甚至是垒在城墙后的举动,一旦发生饥荒或是战事之时,把这萝卜砖挖下来,就能充饥救急。

    当然,油菜花开了,确实也是春天一道靓丽风景的,若是收获,更能榨出许多菜子油呢。

    现在种下麦子得等到来年夏天才能收获,秦琅可等不了那么久,关中饥饿的百姓也等不到那个时候的。

    “快跟我说说,你究竟打的什么主意?”

    张出尘却是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模样,她觉得秦琅是个聪明的年轻人,绝不会干糊涂事,所以此举当大有深意。

    “说真话么,就是我觉得今冬会有大饥荒,百姓等不到这地里麦子明年成熟收获,所以我觉得不如种点可以在冬天吃的萝卜油菜,虽不如麦,可终究也能充饥抵饿,不是吗?”

    秦琅真的把答案告诉了张出尘,却又让她十分意外了。

    她拄着铲子想了会,然后转头冲自己身后的庄头、把式们道,“听到翼国公的话没,不要种麦子了,改做萝卜油菜,全都改了,现在就改。”




第172章 鸡生蛋蛋生鸡
    走在白渠边,秦琅才明白为何关中百姓独尊泾河龙王了。皆因算起来,泾河才是真正的关中平原的母亲河,这条河灌溉了关中平原,养育了无数三秦儿女。

    在这个时代,泾河流域面积极广,而且生态环境好的惊人,森林草原覆盖极广,宜农宜牧,据说在汉代的时候,情况比现在还要好。

    那时这里有参天的连绵密林,大片大片丰美的草原。

    就算眼下大唐在泾河河谷大量设置了牧监养马放牧,屯兵垦田,泾河引出来的白渠流量缩小,可依然还是源源不断的灌溉着两岸平原。

    汉代白渠经历千百年,其实早就已经变的面目全非了,汉白渠在后秦、西魏经过了三次大修调整。

    而大唐开国之后,也于武德二年,朝廷大疏浚,便基本形成了如今渭北的三白渠基本路线,分为为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

    “你家这块地可真不错,卖不,换也成,条件任你开!”

    秦琅正在河渠边上散步,结果红拂女又来了,一张口就想要买秦琅的地。

    “谁家卖这里的地,那不得被骂败家子?”秦琅指着面前这片大好田地道,秦琅家这地确实好,不仅地南面是三白渠之一的太白渠,北面则是郑渠由西向东经过。更别说除了这条引泾水的河渠外,秦家田庄西面是发源自北边石门山的清水河,东面是发源于北面凤凰山的漆水河。

    秦家的田庄紧邻三原县,东南西北四面,皆有河渠,这使的秦家的这地那真是再干旱的季节都不用愁水的,比如今年关中、河南大旱,秦家的庄子也仅是减产一半,依然还是有收成的。

    主要靠天吃饭的年月里,能有这样的好水浇地,那真是金不换的。

    朝廷对于关中平原这些沃土都是操碎了心,为了保证灌溉,每年都要清理一次河渠上贵族豪强们私设的那些水碾磨房。

    地里,秦家的庄户们正在整地种萝卜,油菜。

    萝卜油菜种起来倒也简单,地要尽量整平,整松,然后撒下萝卜子,再浇上水,等着发芽就好了,尽量保证浇水就行。

    红拂女也打量着这片地,这些年,看着这块地换了多少个主人啊,可没有谁会愿意卖掉他,但最终也还是换了许多手。

    “大娘子真的也种麦子种萝卜了?”

    “嗯,种萝卜,我觉得听你的应当不会错。”红拂女笑的很鸡贼。

    “你要是信我,现在可以多养点鸡鸭,养些猪也行。”

    “养鸡养鸭养猪?”张出尘疑惑的打量秦琅,“种萝卜你说是能在冬天就提前收获,可充饥抗灾,这养鸡养鸭又是何意?冬天人都没的吃了,猪吃什么?”

    秦琅弯下腰,从渠边的土里抓起一块泥土,揉搓了几下之后,撒掉土,手掌心里还剩下了点东西。

    “大娘子你看这是什么?”

    张出尘细看,不禁有些面色大变,“蝗虫卵?”

    “没错,大旱之后往往便会伴随蝗灾,现在天还没冷,许多河渠水塘之前天旱干枯,裸露了河床塘岸,这给了蝗虫最好的繁殖条件。现在看来,今秋只怕会爆发蝗灾了!”

    秦琅也是刚发现这个问题的,蝗灾是很可怕的,一旦形成规模,那就是吃尽一切青,草木不留。

    “现在都快入冬了,还会有蝗灾?”

    一般情况下,蝗灾更容易发生在夏季,秋季有时也会发生,但冬天肯定不会发生的。秦琅指着裸露的河滩,因为今年夏天的干旱,让许多原本水淹的河床等大片裸露出来,这些低洼地土壤变的坚实,含水量低,且关键是地面植被稀疏裸露,给蝗虫产卵提供了极好的场地。

    这种条件下的低洼地,多的时候一平方米土中能产卵块四五千个,平均一个卵块能有五十到八十粒卵,一平方就能产到二三十万粒卵。

    正常情况下,降雨会带来河床水位上涨,会淹没掉大量的卵块并杀死这些蝗卵,使的蝗卵孵化数大为减少,可现在持续的干旱缺雨,就会让这些百倍增加的蝗卵基本上都能成功孵化出来。

    “养鸡养鸭就能灭蝗?”

1...120121122123124...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