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贞观俗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归根到底,还是如今中原确实没多少穷苦百姓了,无地者、或者拥地二十亩以下的家庭,在近二十年的拓疆移民中,早就移的差不多了。”房玄龄道。
“不可能,这天下岂会没有贫民穷人?”承乾却是摇头不信的。
“有一些拥地极少者,如今在城镇成为产业工人,是手工业者,或是经商贩卖,也能解决温饱,所以他们并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前往边疆蛮荒苦寒之地。”
承乾却缓缓道,“孤倒是觉得这些年朝廷有些政策放的太宽了,据孤所知,随着工商大兴,海贸放开,如今不仅有许多中原豪强大贾组织人马跑到海外去捕奴劫掠,也有很多人在海外建种植园、开矿产建作坊等,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出海,且这个数量已经越来越多了。”
“人口流失严重,地方官府已经没法约束,户籍制度也渐渐不符,对吧?”
太子的这话如一记惊雷,点出了这些年大唐兴盛之下隐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户籍人口的管理问题,在以往历朝历代,对于人口管理都是极其严格的,建立一套详实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绝不允许百姓随意迁移,甚至连出县都不许。
只有遇到大灾大饥荒的情况下,朝廷才会特别允许百姓外出就食逃荒,但灾后,都是要求返回原籍故地的,各地官府都不允许收容这些逃灾流民,地主豪强们更不许隐匿收容这些人,否则就是犯法。
但是这些年朝廷为了发展工商等,渐放开了一些禁令,比如允许百姓进入城镇成为手工业的产业工人,甚至允许百姓流动起来,本来这都是为了发展工商、贸易,为了经济发展。
但也确实造成了户籍管理上的不少缺少,就如同太子所说的,这些年不仅百姓打破州县界限,跨州县的流动起来,脱离土地,甚至已经有不少人出海下洋,离开大唐国境了。
“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境,这带来巨大的隐患,而那些在海外建立产业的豪强大贾们,他们在海外的产业既不向朝廷缴纳税赋,也不受朝廷约束管理,这难道不是问题吗?”
谁都没料到,太子会突然说起这些。
朝廷当然不是没有人看到这些,但问题是有能力在海外发展的是谁?表面上当然是海商,但实际上这些海商都是朝中那些勋戚贵族高官和地方顶级士族豪强们控制的,甚至就是皇帝和太子名下,也一样有在海外发展的。
牵涉太多人的利益,便导致朝堂上对此事集体失明失声。
如今太子亲自提起,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却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贞观俗人 第1173章 太子发难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东宫。
殿上,房玄龄缓缓说道,“前朝文帝受禅时,有户三百六十万,平陈又得五十万户,当时全国人口两千万。炀帝大业中,统计天下户籍,有户八百九十万,人口约四千六百万。”
“而经隋末大乱,我大唐再造乾坤,武德实统计户口仅二百余万户,此后扫平四方,人口数量逐步增加,贞观初统计数字是户口三百零四万,口一千二百三十五万,后灭东突厥,得内附突厥以及自塞外归来汉人共计一百二十余万。”
承乾打断了房玄龄。
“前朝文帝初统天下时户口仅四百一十万户,为何到大业中就已经有近九百万户?人口翻了一倍不止。”
长孙无忌奏道,“文帝先是搜查户口,全国大索貌阅,全面清查隐匿人口逃户等,南北朝之时战乱频繁,大量百姓逃避税赋而弃田逃亡,或依庇于豪强贵族,导致朝廷户口大减。文帝初受禅,乞伏慧拜曹州刺史,曹州旧俗,民多奸隐,户口帐薄,恒多不实,慧下车按察,得户数万!”
仅一个曹州,经过重新人口清查后,就新增了数万户人口,可知道当时朝廷户籍管理有多混乱,户籍数据又有多失实。
当时皇甫诞、令狐熙等名臣纷纷被派为使者至地方捡括户口,朝廷于是新增百万户。
再一个就是杨坚制订政策,把原来因为南北朝战乱导致负担太重而被迫逃亡,依庇于地主豪强贵族的那些浮客、部曲们,让他们重新授田分地,归于编户。
隋朝一统天下,靠着强大的中央朝廷的权威,清查人口搜检户籍,从豪强贵族手里夺回人丁,使的经过二十来年时间,到大业二年时,人口便达到了八百九十万户,口四千六百余万,较开国之初,翻了一倍不止。
正常人口自然繁殖增长,不可能二十年就能翻一倍,主要还是靠从民间把许多隐户、豪强的佃客部曲等重新编户得到的。
大业到武德时,天下混乱,户籍管理几乎荒废,比开皇初还要乱,数据几乎失实,更别说有大量百姓逃亡,或是被地主豪强们趁机纳为部曲佃户等,又有寺院等趁机侵占了大量人口。
所以虽然隋末战争没打多少年,从大业七年开始天下大乱,到李渊入关在长安建立唐朝,其实也才几年时间,然后李唐又只用了五六年时间,便基本天下一统了。
总共乱了十来年,天下人口不可能从掉到二百万,何况八百九十万户还只是大业二年的数据,而大业二年到大业七年乱,中间还高速发展了数年,因此不可能说一下子损失了七百万户。
多数人口当时都是逃亡了,不在户籍。
而且不管是隋初的三百多万,还是唐初的二百多万,这都是指的户籍人口,而实际上除了逃隐户口外,天下还有大量不在籍人口的,那就是僧道、奴隶、部曲等,这些人根本就不在人口统计之列。
就好比朝廷对丁男的统计中,就有课丁和不课丁的区别,对在籍户口也还分课户和不课户一样。
隋炀帝继位后,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便新增丁口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
而在他继位前的仁寿那几年,其实隋朝问题已经很大,开始有许多百姓为避役而逃户。
李唐刚建立时,所谓人口二百万,仅指当时李家控制地区官方户籍记录的数字,后来李世民继位,户数增长到三百多万。
再然后,贞观新政,李世民推出了几个强有力的户籍政策,其一就是跟杨坚爷俩一样的大索貌阅,搞人口全面清查,从乡里到州县,再到朝廷户部,对户籍管理全面加强,新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以及嫁出娶入等,都要求每半年上报一次,一年造一份手实,州县及时更新户籍信息,并上报户部存档。
像过去那种出生后一直不上报,都长成壮丁了都不上户籍的黑人是不可能存在的。
然后就是如杨坚要求的一样,对达到分户条件的就得分户,不允许那种数代,尤其是大宗小宗整个家族为一户的情况,虽然大唐推崇孝道,讲究父母在,儿子兄弟不分家,但父母不在了,兄弟就得分家。
对于村长里正这些最基层的管理人员,如果对户籍管理不当,则有严厉的处罚以约束。
另一方面,就是在隋朝时,奴隶、部曲、佃户这些都是不入户籍的,但大唐贞观新政却改变了这一点。
把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有产的称为主户、无产的称为客户,过去没户籍只能依附于豪强地主的部曲、佃户,如今也都能得到一个客户身份,也正式成为了朝廷的户籍人口,仅此一项,大唐的户籍人口就激增海量。
然后就是对于奴隶,朝廷也纳入户籍统一管理,这些人专属于奴籍,同样要受朝廷严格管理,不再是过去那样,奴隶虽要立契登记等,但跟牛马一样都仅是私人财产,律比牲畜。
还有就是僧道尼娼优等这些原来也是不入户籍的,如今统统都入。
反正只要是人,贞观新政就都要求入籍管理。
当然,后来朝廷进一步动作,实行全面的佛道管理制度,不仅从当时寺观里夺回了数百万依附于他们的佃户、净人奴隶,还全面整顿了寺观,把寺道统一纳入朝廷管理,进行考试,授度牒出家,限制僧道数量,取消他们免税役的特权,禁止他们从事工商业经济活动等等。
朝廷一套组合动作,从寺观那里强令僧道尼姑等还俗者百万众,其中就包括大量寄名佛寺的假和尚假尼姑,甚至是一些所谓的在家修行的居士等等,拆除了大量的寺观,以及私建的兰若等,朝廷获得数千万的田地、钱财,新增了数百万的人口。
从寺观手里抢人口,从豪强地主手里抢部曲佃户······
然后是大唐强盛起来后,威服四夷,大量在隋末唐被被周边蛮夷掳走,或是被迫逃到境外的汉家百姓人口,也大量回归。
朝廷此后灭东突厥,仅其中的蓝突厥,也就是阿史那阿史德等核心突厥部落,就有数十部十多万户归附,最后被编户齐民成为大唐户籍人口,加起来达到五十余万口。
几乎整个东突厥的蓝突厥加上部份黑突厥,都成了大唐子民,东突厥强盛的时候,号称控弦四十万,人口二百万,这也是还包括了他们统治下的漠北铁勒诸部,以及东面的契丹、奚、霫、室韦等诸部,本身突厥最核心的蓝突厥不超过二十万户,其中还包括了在西域的西突厥十姓部落。
所以说在贞观十年前,大唐通过种种户籍改革以及对外征战等,使的朝廷户籍上的人口数字大增,户数早达到千万。
“统一天下后,从四边回归的人口百万,灭东突厥得口五十余万,灭吐谷浑再得数十万口,而党项、西山诸羌归附,编户齐民,又得口近百万,平岭南之乱,征黔中、云南,拓通海,收日南,这前后又得数百万口,再加上得伊吾、灭高昌,又得十几万。”
“而圣人御驾亲征辽东,拓地两千里地,新得人口二百万,怎么算,朝廷现在的人口都不会少于一千二百万户吧,口数更应当超过七千万了,甚至说有八千万孤都不以为奇。”
“可现在朝廷要移民辽东,各地却都说无民可移了,这不奇怪吗?”
唐以前,没有哪个朝廷的户籍人口管理的这么严,也没有哪个朝代能把所有人口都登记编户齐民,更别说把四边内附的蛮夷也编户齐民了。
甚至就算是在隋朝极盛之时,岭南、南中这东南、西南大片地区,其实也就仅有几个州朝廷有户籍人口,而且数字少的可怜。
大隋的那数千万人口,都集中在关中、河北、河南、河东、淮南、山南等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地区,人丁之密集相当惊人,一郡上百万人口。
而一整个岭南,户籍人口还不如河北一个州,一整个南中地区,户籍人口还不如关中一个县。
在贞观十年以前,大唐的户籍新政是极其严格的,也几乎做到了极致。但是这些年来,则向一个诡异的方向发展。
朝廷不抑豪强贵族兼并田地,朝廷积极拓边,鼓励百姓移民边疆,朝廷大力发展工商贸易,在这些政策导向下,使的人口正在迅速的流动起来。
中原密集地区的人口,开始往江南、岭南、南中等地广人稀的地方移民,乡村百姓开始往城镇聚集,或经商或做工,尤其是在农闲时节,大量的劳动力都涌入城镇。
这固然使的四边也开始热闹起来,使的工商更加兴盛,但其中也渐有一些不可控的问题出现,就比如说现在大量百姓都出国了。
最开始只是那些贵族豪强们在边地抢占先机,建立商屯、开建矿山等,然后他们在大唐各地招募人手过去做事,一些百姓家里的年轻子弟,也乐得出去赚钱,可渐渐的,如今这些人都把产业置到海外去了,大批大批的把人运出海。
如今中原的城镇越发兴盛,但乡村却不再如以往热闹,虽说留下来的百姓大多都是自耕农、小地主们,没地的百姓都背井离乡去了边地重新授田,也当地主或自耕农去了,或是凭着手艺进城做了匠人、产业工人等。
在朝廷的两税新法下,朝廷摊丁入亩,承诺永不加赋,所以朝廷对人丁的控制没那么强了,因为以前控制人丁是要征人头税,按丁收租庸调,每年还要征壮丁服勉强劳役,征中男去服杂役。
而现在,摊丁入亩,折钱代役,这个役钱也都摊入了田亩之中,两税的正税以田产和户等为征税根本,与人丁根本没什么关系了。
地方官府当然也就不再盯的那么严了。
甚至放宽管理,允许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出去务工赚钱,还能增加家庭收入,这百姓收入高了,这两税征起来当然也轻松些,而百姓温饱了,官府压力也小的多。
总之,如今的局面是各方都愿意看到的。
可太子承乾今天却以辽东无人可移过去为引,揭开了这个大家一直捂着的盖子。
“孤听说现在许多豪强商贾在海外的商屯、矿山越搞越大,越弄越多,从中原不断的招人过去,有许多人常年在外,甚至有些人干脆都已经把家小都迁过去了,这样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大家考虑过没有?”
“人口是国家的基础,税赋、军事等一切的根本。如今人口大量流失,这个问题还不够严重吗?朝廷这几年灭东突厥、灭吐谷浑、灭高昌、新增伊吾、党项、西山等,又完成了对岭南、南中诸地的编户齐民,正常来说,人口应当新增百万户甚至是二百万户,可发调户部的户籍档案,发现自贞观十年以来,朝廷户籍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可以说几乎是停滞不前的。”
“而且许多地方户籍上的数字,也不准确了,有些地方户籍上有人,但实际上地方却没人了,人去哪了?去淘金了,去做工了,去做买卖了·······”
“朝廷不断对外扩张征服,新征服迁入大量人口,可却还跟不上外流的人口,管理上是不是太失职了?”
面对着太子的这连串问题,房玄龄长孙无忌这些宰相,一时都不知道要如何接话。
这涉及到如今大唐的基本国策,从重工商海贸,到积极拓边国策,以及两税新法、不抑兼并等等基本国策导致的。
人口流失只能说是这些基本国策导致的一些小问题,毕竟这些国策带来的巨大红利是所有人都看的到的。
户部官方户籍数据,户一千二百余万,人口六千三百八十八万多,而朝廷一年的税赋与官营作坊等收入过亿,这些都是新政改革以来,才不到二十年的巨大变化。
杨坚统一天下,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创造了开皇盛世,人口也不过增了一倍多,八百多万户,四千多万口。
而天可汗李世民用了十六年时间,改革制度,平定外患,开创了贞观盛世,人口较开国之初,增长了一千万户,翻了六倍。
这不是奇迹是什么?
从朝廷给地方官发不起俸禄,只能给田出租,再如今年财收过亿,官员俸禄一涨再涨,待遇优厚。
还能养的起北衙十万常备禁军,能支撑着大唐不断的对外征战开拓,这些都非常成功了。
承乾见无人应声,起身,“今日暂且议到这吧。”太子并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也没有要求几位宰相回去后写一份关于此事的奏折上来,就这么突然结束了。




贞观俗人 第11174章 借刀杀人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宰相们从东宫出来后,一个个都面容凝重。
因为刚才太子提到的这些问题,都确实存在的,但是这些问题就算是他们这些宰相也觉得不好解决。
牵涉太广。
长孙无忌回到中书省后,立马找来中书侍郎褚遂良和中书舍人来济等几人,这都是中书省内长孙无忌的自己人。
“你们说监国太子说这些是何意?”
来济是秦琅的义兄弟,走科举入仕,是科举的状元郎,做过秘书省校书郎,又做了政事堂枢机郎,后来随秦琅南巡,留在通海任职数年,再回朝做中书舍人,本身才能出众,又有秦琅这样的强力后台。
如今秦琅虽不在,但长孙无忌也完全把来济当成自己人的。
来济道,“我觉得醉翁之意不在酒,殿下借辽东移民的问题,突然指出户籍管理和人口流失这事,我觉得不在于移民辽东这事本身,而应当是指向其它。”
其它是什么,长孙无忌大聪明一语会意。
这个其它,当然是那些在把人口流出去的贵族勋戚豪强大贾们,甚至专指那些在海外建立商屯、矿山等产业的人。
“太子说淘金采矿遍地种植,这倒让我想到近来总听到的一个传闻了,金银岛的传说你们听过没?”长孙无忌问。
来济、褚遂良都点头。
洛阳也到处传说着金银岛一夜暴富的故事,听说洛阳都有好多人赶去岭南出海淘金,都幻想着一夜暴富。
“太保坚辞官职,说要回封地陪公主和修史著书,可怎么却跑到南海去淘金挖矿,还搞这么大动静?”长孙皱眉。
秦琅是他的儿女亲家,他两个女儿嫁入秦家,一个嫁给了秦琅做媵,一个给齐国公秦珣为妻,所以长孙和秦家的关系,那是一荣俱荣的。
“莫非太子对秦太保有什么意见?”
“不太可能是冲着魏公去的吧,毕竟魏公又不在朝,如今只遥领了个镇南大都督的衔而已,不问朝廷事务啊。”褚遂良不解。
“可太子总不会无缘无故的突然提起这事吧?”
长孙很疑惑,太子承乾这几年越来越沉稳大气,有时长孙无忌都觉得看不透他了。他不再是几年前那个鲁莽的太子,所以绝不会胡乱行事的。
“也许太子只是说起移民辽东之事,顺便提到这个?”
“不可能。”长孙无忌和来济齐声说道。
“算了,想不明白就暂且放下,登善你先前说的刘洎一事,咱们再商议商议,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必须得见功。”
来济有些犹豫,“既然褚公手中有刘洎犯罪的证据,那据实弹劾便是,是非自有圣人决断啊。”
长孙却摇头,“你还是太年轻了,不出手则已,出手则必须要置其于死地,打蛇不死,后患无穷,这是得牢记的。”
他想借机把刘洎彻底打翻在地,最好是能够将他处死,这样一来,就能断绝刘洎进一步成为侍中的可能,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刘洎原是支持魏王的,而且他曾是得魏征举荐之人,并且与房玄龄关系不错。
如今再回朝中,刘洎与房玄龄明显是结成同盟的,这对于一心想要把房玄龄打翻的长孙无忌来说,刘洎留不得。
房玄龄行事滴水不漏,十分稳重,找不出什么漏洞,但既然刘洎露出了破绽,当然不能放过了。
最后一番商量,决定由深得皇帝信任的褚遂良去面见皇帝,当面密告让洎之罪。
上阳宫。
李世民自郊外回到上阳宫中,褚遂良请见。
褚遂良先是向皇帝献上了一副王羲之的真迹,讨的皇帝开心,李世民最崇王羲之,是他的超级粉丝,只要是王的真迹,他都想得到收藏之。
趁着皇帝开心,褚遂良开始诬告刘洎。
他说当初皇帝亲征辽东,班师时背生疽疮,暂驻天津。刘洎奉太子之命,先一步赶去拜见天子,回后来告诉大臣们,说圣人患有痈疽,病情严重,但不用忧虑,假如万一,只需遵循霍光、伊尹的故事,辅政监国太子,诛杀那些有二心的大臣,便可以了。
这话一出,李世民的脸色立即就变了。
为何呢,因为霍光、伊尹是什么人?都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权臣啊。
再一个,他当时生疽病重,刘洎先来看过他后回报太子和留守大臣们,结果不为他的龙体担忧,却说出这么一番话来,这是何意?
还说不用担忧?这是巴不得他早点死?
再者,刘洎只是黄门侍郎,虽说也是留守大臣里的重要成员,可留守大臣里还有马周这样的宰相在呢。
皇帝又想到了他出征前跟刘洎曾经过的一番对话来。
当时李世民临行前,特意分别召见了留守辅佐太子的高士廉、马周、刘洎等人,他见刘洎时曾嘱咐他,说我如今带兵远征,你要好好辅佐太子,国家的安危都寄于你们几人身上。
结果刘洎当时的回答是,陛下不必忧虑,大臣有罪,我当立即予以诛罚。
反正那意思就是皇上你尽管放心去辽东打高句丽吧,我在后方辅佐太子留守,若是朝中有人敢乱来,我绝不客气。
本意也是让皇帝放心,毕竟前朝杨广当初亲征高句丽,结果礼部尚书杨玄感在后方做乱造反,导致征辽功亏一篑。如果朝中敢有人作乱,他第一时间帮皇帝灭掉他。
这话听在李世民的耳中却觉得不太舒适,因为刘洎并不是留守的宰相,留守大臣里有侍中马周、有知门下省事魏征、有右仆射高士廉等几位呢,真要后方有什么事,也应当是这几位拿主意,刘洎负责辅佐就好了。
李世民特意召见他,也是因为刘洎之前做过尚书右丞,表现出很强的行政能力,他做御史时,也是刚正不阿,又曾在东宫做过太子属宫,所以特意让他帮忙盯着点。
谁知道他却说这样的话,当时李世民还特意告诫他,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你这性情疏阔刚直,应当慎重行事。
本来这事告诫过也就算了,可如今褚遂良再翻出这么件事来。
说刘洎之前代太子去看望他,结果回来后跟大臣们说出那么番话来,李世民一下子就信了,因为刘洎曾当他面说过谁敢乱来,我立即予以诛罚的话。而现在褚遂良说他说万一皇帝没了,不必担忧,到时学霍光、伊尹那样辅佐太子继位,谁敢不从,直接就杀了。
这前后两番话确实就是刘洎风格啊。
最要命的还在于,褚遂良不又暗示皇帝,说当时魏征、李大亮、陈叔达等许多宰相、元老病逝,皇帝又突然重病,右仆射高士廉在洛阳,左仆射房玄龄还在长安,朝中人心慌慌,而刘洎却公然说这样的话,甚至私下派人去联系在长安的房玄龄·······
1...602603604605606...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