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那这个张慎几呢?”
“也已经拘捕在审。”
张亮被弹劾的罪名远不止这几条,其它的还有一大堆,什么贪污啊赎职啊,以权谋私,侵占田地等等。
不过相比前面宠信术士搞这些名应图谶以及蓄养五百义子形同谋反的事,其它的贪污之类的倒算不得什么了。
如果前面的这些证实,那就是确确实实的谋反,乃十恶不赦之罪。
贞观以来对功臣们的惯例,只要不谋反一切好说,就好比侯君集,犯了那么大的事,可皇帝不也还硬保下来了。
养五百义子,那就是心怀不轨的明证。更别说,多少重臣大将,都是倒在这种图谶之事上的,这种东西沾都沾不得,碰都不能碰,一碰就玩完。
贞观俗人 第1194章 秦琅谋反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张亮乃是开国功勋,朝廷不能冤枉一个好人。”太子缓缓道,“孤已经将此事奏报圣人,圣人口诏,命御史大夫、大理寺卿、刑部尚书联合审理此案,中书舍人、给事中以及翰林学士会同审理,镇抚司与百骑司、殿前司配合审理取证。”
“在调查结果出来前,张亮暂停一切职务,到门下省内接受调查。”
马周听出来,这是有备而来的。
太子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而褚遂良、韩仲良两人那积极落井下石的样子,充分说明这事情长孙无忌脱不了干系,甚至就是操刀者。
房玄龄阴沉着脸,一声不吭。
一石二鸟,向张亮下手,暗里可能指向房玄龄,甚至是李绩。
“咱们按老规矩来,该调查的调查,该拘的拘,孤相信这些弹劾,绝非空穴来风。我们既不能冤枉一位好人,也绝不能放过一个坏人,就算是开国勋臣,可如果敢谋反作乱,那也绝对不能赦免宽恕!”
太子说完,起身离开。
盖子已经捅开,结下来事情会如何发酵,就看各方的表现了。
马周失望的离开,他都没来的及向太子请辞。
没有兴趣与其它大臣们谈话,马周出了殿,坐上小辇出宫,到家便立马上了一道辞表,再次请辞一切官职,这次态度十分坚决。
他已经没有兴趣再参与这些事务之中了。
辞表让人发出去后,马周给自己倒了一杯酒。
端着酒杯没有喝,他现在已经碰不得酒了,只能闻一闻。
闻着酒香,思绪不由的回到了十八年前。
他犯宵禁被武侯锁拿,还挨了顿揍,身上布衣尽是大脚印,十分狼狈的蹲在街铺边,然后他遇到了路过的秦琅。
那时的他还是那么的年轻,甚至带着丝骄狂和率真。
两人就这么相识,他为自己跟武侯说了情,甚至还安排他去府中做宾客。
想想那段岁月,过的好快啊。
秦琅举荐他进镇抚司,后来又举荐他入圣人面前,得圣人青睐,从此青云直上,一介寒门布衣,只用了数年时间就进了中枢。
到如今,更是成为了政事堂首相的中书令。
想那个时候,大唐上下君臣一心,每天想的是如何对抗突厥人的压迫入侵,如何解决天下大乱过后的治理,如何解决财政困难,如何整顿兵马,君臣一心,同心协力,大家可以为了解决一件问题,而不眠不休。
而如今的大唐已经如此强盛,东征西讨所向披糜,曾经强悍的突厥早就不复存在,西突厥也只是苟延残喘,朝廷的财政更是前所未有的好,每年上亿的财收,年年都还能有大量节余。
可是如今却没有当年的那种共同奋斗的感觉了。
皇帝现在整天沉迷于修道服丹,不问政事,朝政尽交给太子监国摄政,可这位太子虽得民间称赞,马周却觉得太子并没能成为他和秦琅曾经希望的那样。
太子很厉害,可是太子不仁。
君王得仁,一个君王不仁,这是国家的不幸,也是帝国的隐忧。
可是这些,他管不了了,他的身体已经彻底的不行了。
又闻了一口,他终究没忍住,轻轻的喝了一口。
酒液在嘴中打转,那种久违的滋味,让马周飘飘欲仙。
再睁开眼,马周又提起了笔,他开始写信,给远在镇南的秦琅写信,这封信没写朝中发生的这些事情,他只是回忆起两人相识,一起奋斗的那些日子,最后提了个请求,希望他走后,秦琅能够帮忙照顾下他的妻子儿女们。
他知道秦琅的为人,把妻小家族托付给他们,不会错的。
马周的辞呈太子没准。
但马周不再上朝,也不再任事,他给太子和皇帝再上辞呈。
两次不许,那就三次。
第三道辞疏上去后第二天,皇帝带着太子亲至马周府上慰问。
“臣的消渴症已经太严重了,如今腿脚已经走不了路了,而且精神不济,做不的事了,请圣人准许致仕。”
李世民叹了声气,“朕的消渴症也加重了,气疾风疾并发,这身体也是一日不如一日。”
马周劝谏,“还请圣人保重身体,但臣斗胆进谏,丹丸并非药石,更不能治病,莫误信术士奸邪!”
太子在外侯着,没有外人在,李世民便也不隐瞒,“朕也不过是死马当活马医,试一试吧,良医问遍,也没人可治朕这身症状。朕的身体朕知道,也没几年了,所以这几年我都是尽量放手,让太子监国,让他能够早点锻炼出来吧。”
“张亮·····”
马周刚提了张亮名字,李世民已经摇了摇头,“弹劾张亮的那些都是真的。”
“圣人要如何处置张亮?”
李世民叹了声气,“若是朕的身体好,朕也许就能饶他一命,毕竟张亮也是开国功勋,他犯的这些蠢事,也成不了气候,可朕如今这身体,如何能留张亮这种蠢人?所以,还是让朕来处置了张亮吧,也免的脏了承乾的手。”
马周听了,没有为张亮求情之意,“其实先前刘洎·····”
“朕知道是怎么回事,刘洎之死确实有些冤,但是,朕还是那句话,朕也没几天了,有些事情朕想走之前替承乾做好。”
“张亮还会牵涉到其它人吗?”
“借这事,该敲打的朕还是会敲打一下的,朕打算把房玄龄免职,让他退下来,就在家安心颐养天年吧,他跟着朕打天下,也是辛苦了大半辈子,劳苦功高,虽然之前走错了几步路,但朕还是希望他能有个善终的。’
“朕会敲打下李绩,将他贬去辽东做个刺史,辽东今后不会太平,以李绩的本事,到那边正好可以再立些功劳,到时让承乾再把他提起来。当然,若是李绩因此就有怨言,朕走前会把他一起带走。”
这些话不应该对臣子说的,可皇帝就是说了。
马周也就静静的听了,并没有过于惊讶。
良久,皇帝打破了沉默,主动的说到了秦琅。
“张亮的案子如今基本上查的差不多了,现在有人开始弹劾秦琅,说他意图谋反。”
马周望着皇帝,“是有人想借秦琅来搅浑水?房相出手了吗?”
“是崔仁师。”
“崔仁师?”
“嗯,一个愚蠢的家伙。”
崔仁师出身博陵崔氏,早年做御史时办了几件大案,也算得李世民赏识,后来又做了中书舍人,能力还是挺出众的。
跟同是博陵崔的崔干、崔敦礼比起来,其实崔仁师的能力更强一些,但最后拜相的却是崔敦礼,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复杂的。
不过崔仁师毕竟也很有能力,所以这些年仕途也还不错,皇帝亲征辽东时,他跟韦挺负责后勤粮草运输,时任门下省给事中职,因为出现了运输士兵逃亡一事没及时奏报,而被皇帝除官为民。
不过皇帝回朝后,还是马上又起用他为中书舍人并检校刑部侍郎,可以说是赏识非凡。
当初崔仁师被除官为民,其实并不真的是因为有运输士兵逃亡没上报之事,真正的原因还是当时的刘洎被杀一案,皇帝杀了刘洎后,顺便把之前支持魏王的一些官员又敲打了一遍。
比如崔仁师之前也是支持魏王的,所以皇帝找了个理由把他除职,过了段时间又起复,甚至还更加重用了。
只是崔仁师估计是没吸取教训。
当朝中如今爆出张亮谋反亮的时候,崔仁师这个检校刑部侍郎不但没低调,反而也凑起热闹,他居然弹劾秦琅谋反。
弹劾的内容倒不是捏造,说的也是有理有据,比如说秦琅在海外招募训练佣兵护卫,大量移民到海外去开采种植等等,他据此说秦琅有不臣之心,意图海外建国等等。
随便换个什么时机,崔仁师的的弹章李世民都会是另外一个态度,但他却选在张亮谋反案这个时期,而且还是皇帝要借张亮谋反案,再狠狠的收拾几个不识时务,还有不该的想法的臣子,甚至要把房玄龄、李绩等敲打一番的当口下,他搞这么大一个事情,李世民就不高兴了。
圣明的贞观天子,立马就认定崔仁师这是要搅浑水,不是真的要弹劾秦琅,否则早不弹劾晚不弹劾你现在弹劾,他就是想保房玄龄,而这种行为在李世民看来,就是魏王党的死灰复燃。
如今的天子是最不能容忍魏王党继续存在,甚至是继续的朋党行为的,崔仁师撞在了皇帝的刀尖上。
“朕已决定,把崔仁师流放连州。”
马周问,“秦琅绝不会有谋反之心,崔仁师所弹的这些,其实朝中勋戚门阀哪家没有一点。”
“朕又岂不知,秦琅近年行事,确实有些逾越之处,但说有二心要谋反还不至于,海外建国之说就更加荒谬了。不过,有些事情确实是有些过火了。”
“那就请圣人也降旨责罚,略加惩戒。”
李世民笑笑,“朕头痛了几天,一时想不好要如何敲打惩戒才恰当,就怕一个不当,这小子真的来个扬帆出海,跑去林邑当他的摄政王或是跑那金银岛当个南海岛上国王了!”
“圣人说笑了,秦琅不是那种人。”
“哈哈哈!”
贞观俗人 第1195章 圣人之忧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皇帝数年不上朝不问政事,但不表示皇帝就已经不能掌控朝政了。李世民只是自知身体状况不好,有意放手让太子多加历练,只要不出大问题,他便在旁边看着就好。
朝廷中书省的六位中书舍人掌管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全国各地和朝中官员上呈的表章文书是先上六部二十四司,然后按类总汇尚书省,再经门下省转中书省。
中书省内部针对尚书省六部,分署制敕,以六中书舍人分押尚书六司。
由六位中书舍人负责草阅,然后还要提出相应的意见再交给皇帝,谓五花判事。同时皇帝的诏令,也是交由中书舍人负责起草。
皇帝虽不上朝,但中书省这边,中书舍人们每次都要把官员上呈的奏章一式两份,一文呈监国太子,一份呈送皇帝这边。
李世民基本上不会批复,除非重大事件。但所有奏章都有一份呈报,所以皇帝对朝中动向也是了如指掌。
更别说,皇帝在正式的奏事制度之外,他曾经借鉴了秦家的密折制度,授给一些官员秘密奏事制度。
大唐正式的官员奏事制度,按奏事的内容等不同,分为八种。在秦以前,统称上书,秦统一天下后,改为奏事。到了汉代,又细分出了章、奏、表、议,比如说出师表啊、陈情表啊这些就是表,章以谢恩,表以陈情,奏以按劾,议以异议。
而到了唐代,官员奏书又细分到了八类。分条陈说的奏章叫疏和状,把机密奏章称封事,非表非状的奏章称为膀子,臣子上书六种基本体裁,奏抄、奏弹、露布、议、表、状。
奏抄、奏弹和露布三种,需先交门下省给事中驳中,侍中审定,经审核认可然后报送皇帝画可批准。
议、表、状三种门下省不须审核,而是交由中书省,先由中书舍人先审阅并做草拟初步意见,再上呈皇帝批阅,重要事务,还要经御前会议或转发给政事堂宰相会议讨论,再经皇帝审批画可。
可以说,奏章虽然有多种形式,但奏章内容正是朝廷决策的重要依据。
李世民不问政事,但还一直要求把所有奏章都抄录一份给他,就可看出他实际还是一直在掌控着信息的。
更何况,皇帝除了这些公开的奏章之外,他如今还给了上千官员密奏之权。一般的奏章都是公开的,且议表状等都是较严格的格式,还有严格的呈奏制度,但皇帝给许多官员以密折之权,就完全打破了这种严密的规矩。
朝野内外,上到某位尚书、侍郎,再到大将军、中郎将,外到哪位刺史、都督,又或是折冲校尉、州参军事,甚至是某位守捉使、市舶使等,总共有一千多名官员获得了李世民授予的这种资格,而且是不公开的。
他们随时可以上奏给皇帝,奏章无须经中书舍人或给事中,便可直达翰林院,由他们转呈皇帝面前,且由皇帝本人亲启并回复。
当然,在这种密折之外,其实朝廷本身也还有一个密奏制度,称为封事,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这是汉代开始就有的,官员们遇有秘密事项要陈奏,为防泄露消息,奏章要封口,以黑绸口袋,贴上双重封条呈进。
不过这种封事,虽说每个官员都能上陈,但也还是要经过中书或门下两省的,与能够直接呈递皇帝并得到皇帝回复的密折还是有很大区别。
再加上直接为皇帝刺探天下消息,秘密监视的镇抚司、殿前司和百骑司这三司,皇帝的耳目可以说是遍及天下,消息十分灵通,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够隐瞒的了皇帝的。
在信息掌握这块,李世民远远超过太子,更别说朝中的宰相大臣们。
他们知道的李世民知道,他们不知道的李世民也知道。
崔仁师上封事密奏秦琅谋反种种行为,李世民其实早知道了。
真当他的情报三司是吃干饭的,还是他在岭南授予密折之权的官员都跟秦琅穿一条裤子了,还是说整个岭南的官员们也都被秦琅收买了,明的奏本和暗的封事就没一个人报告秦琅的行为?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皇帝一直没有管,对于屡屡密奏打小报告的那些官员,皇帝的批复也都是朕知道了,卿办事辛苦等等。
大唐立国数十年,发展到如今,有一套相当严谨的制度,有如精密的仪器,谁想轻易的钻空子,是很难的。
张亮谋反案,其实也早有人密奏报告过了,李世民也只是一直压着,一来是张亮的行为虽然蠢,但还不至于能马上造成什么坏结果,所以皇帝只是在等一个恰当的时机处置。
至于秦琅的这件事情,李世民则是完全不同的态度,首先李世民不相信秦琅这是要造反,二来秦琅的行事,虽然有些过线,但这在当今也属于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勋戚豪门都在这样干,只是秦琅搞的比较大而已。
皇帝杀刘洎,因为他不该还扯上魏王,甚至又与房玄龄等暗里往来,这犯了皇帝的大忌。张亮这次要被杀,也几乎完全是这个原因,他就是因为是魏王党的原因,才被李世民召回朝任工部尚书的。
当着马周的面,皇帝也说了,张亮是个蠢人。
张亮造不成反,这种人就算造反也不会有多大的危害,但现在皇帝身体不行了,他打算借张亮再来整顿一下朝廷,给太子承乾再扫清一下路。
借张亮这个案子,让房玄龄彻底退下来,把李绩贬谪敲打一下留给承乾去做人情,甚至还要借张亮案,把赵郡李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等这些如今抬头的五姓七望再给敲打一下。
五姓七望既得用,又得防,不能让他们窜的太快太高。
博陵崔出了个宰相崔敦礼,现在再把分支的崔仁师给除官为民流放,也算是敲打警告一下他们,而赵郡李、范阳卢氏,先前一直支持魏王李泰,这次当然也得好好收拾警告一下。
太子承乾的储位任何人都不能再动摇,这件事情再无半点余地。
之前李世民曾经犹豫过,所以对于魏王党什么吴王党确实也就放任了,但当他做出决定,尤其是如今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时候,那么就不容再有半点触碰底线的行为了。
就算是老伙计房玄龄,该让也还得让。
“朕听说太子对于近年勋戚士族参与工商贸易之事很不满,尤其是许多勋戚士族往海外开拓之事尤其不满,认为这导致了人口大量流失,甚至让地方上的团练乡勇也渐缺废,长久下去,必成祸患,你怎么看这事?”皇帝问。
马周沉吟良久,“说来这些都是朝廷不抑兼并、大兴工商才导致的,商人逐利,而勋戚士族更加如此,朝廷既无律令禁止,则他们自然就会追逐此利益,这是必然的。”
李世民点头,凡事有因必有果,朝廷重商当然也带来了财税上的富足,而财税富足这才能够富国强军,才能打遍周边无敌手,才能拓土开疆不断。而军事上的强大,以及不断开疆拓土,又带来了大量新征服之地,可以有大量田地授分给那些贫困无地的百姓,让他们成为自耕农甚至是小地主。
当然,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勋戚士族豪强们也凭借着手中的资源,以工商获利,以贸易大赚,不仅让他们有更充足的财力在中原大肆兼并土地,大起豪宅园林,也让他们胃口大开,开始走出国门,跑到海外去拓张和殖民。
“秦琅在南海金银岛上建起了旧金山和新金山两座市镇,虽以市为名,但其招募到岛上淘金、屯田、做工的人数已经突破了二十万之众,这已经相当于中原一个大县人口了,甚至超过许多边州人口。”皇帝说道。
这个数字还是很惊人的。
眼看着这金银岛人口不断在增,李世民也是没法继续无视下去了。虽然有大半的人都只是去淘金的,可现在秦琅也确实在岛上进行定居移民,这些定居者,可绝大多数都是中原过去的,这是挖大唐的墙角啊。
虽说李世民也可以直接一纸诏令,仿流求之例,在金银岛上设州置县,可他也知道,若是这样做,无疑就是强摘秦琅的桃子,必然会激起秦琅的不满。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金银岛不比流求,距离中原太远。
再一个,如今对秦家的海外产业如此处置,先例一开,那对其它勋戚士族豪强们的海外产业,是不是也要这样做?
这已经不是秦琅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牵涉到如今几乎整个勋戚士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李世民也不得不小心的考虑,不敢轻举妄动。
“秦琅肯定不会在海岛上称王建国的。”马周再次道。
“确实,秦琅不是张亮那种蠢人。”李世民叹声。
马周想了想,又道,“臣以为金银岛实在距中原太过遥远,这不比流求岛和琼州岛与中原大陆仅隔海相望,所以改土归流也没有什么太大障碍。”
“你的意思是不理它?”
贞观俗人 第1196章 画野分疆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你放心,这里只有你我君臣二人,今日你我所说的话,不会出这间屋子。”李世民安抚马周,让他放开了说。
马周微微颔首,然后正色说道,“臣本布衣,得魏公举荐于陛下,方有今日,魏公对臣有知遇之恩,臣与魏公私下关系也很好,但今日臣不敢有私情影响国事。金银岛这个事情,不是个例,但却是个典型。”
“太子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大唐虽大,疆土万里,人口一千二百余万户,可也不能让人口流失出去,否则长此以往,就成大患。”
皇帝点头赞许。
人无远虑,近有近忧。
格局得长远。
秦琅挖朝廷墙脚这种事情,不能轻视,而且秦琅不是个例,若是放松了,以后就是大麻烦。
“然魏公也非有二心,只是如今重工商兴海贸的大环境下使然尔,朝廷对于这种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能搞一刀切。”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解决呢?”李世民问。
这中间的平衡点并不好拿捏,尤其那人还是秦琅。
秦琅海外开拓,可以说只是商业行为,但毕竟挖朝廷墙脚,抢夺大唐人口,往重里说,这事更复杂。
说到底,还是金银岛这样的海外之地该如何定位的问题。
到底是就这样不黑不白,还是说要纳入大唐?
总得有个说法,而且最好是早点做出决断,否则时间日久,以后可能越麻烦,若是等到太子继位后再来处置,说不定更复杂麻烦了。
马周咳嗽了几声,倒是彻底豁出去了,反正他也没了几天了,因此也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何况天子对他的知遇之恩,他心牢记,天子以国士之礼待他,他当然要以国士报之。
“臣以为,金银岛这样的海外开拓之地越来越多,遍及东西二洋,甚至听说远在海东的极北边,如今在沿海、大河口等处都有不少这种开拓点,多数是以贸易站点的形式存在着,与当地土人交易,然后也开垦一些土地进行屯田,甚至建有堡垒,训练有武装护卫等,流鬼国夜叉国这等东北极寒的冻土冰原上都有了这样的不少商站,收购各种珍稀的皮毛、药材等,而南边在南洋诸岛上,也有许多这样的商站,与当地人贸易香料、象牙等,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了。”
“臣以为,这些并非是坏事,甚至对于大唐来说,是有好处的,这些贸易站点,相当于我大唐贸易的前哨站点,对于我大唐的对外贸易尤其是海上贸易有极大的支持作用,值得鼓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