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他们数量虽众,可装备非常落后,尤其是那些大家屋,还拿着青铜刀剑兽牙矛箭等,所以我以为对付他们可以换个思路。”
秦琅提议在新旧金山这两个中心附近多建些堡垒,也不需要什么太大太强,哪怕是个小土楼小木寨小石堡,驻个几十人百把人,然后相互之间形成锁链,也一样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仅凭那些土人的装备,想攻城拔寨是比较难的。
“我们选择在后湖的西和南沿岸的一些河口上建起这些小堡寨,再于新金山湾、旧金山湾,还有那个八打雁湾,都在沿海的河口建一些堡寨起来,我们有制海权,通过大海与后湖、南湖把这些堡垒连起来,形成整体防御,对土人进行分割、拦截。”
八打雁是土语音译,本意为梁柱的意思,据说因为地处海滨,多台风暴雨,土人的房屋经常倒塌,所以当地人十分重视房屋的梁柱,他们的梁柱比其它地方的都要粗壮,十分有名,故得了这么个名字。
好比吕宋之名,也是来源于土人的音译,本意就是说马尼拉湾入口处的那些高大石岬,犹如舂米的木杵,吕宋就是木杵的意思。
马尼拉则是因为在入海的巴石河两岸,有许多叫尼拉的水草,十分漂亮。
先前秦家对八打雁的马思耳以及民都洛岛的麻叶村的进攻,都很成功,这就说明土人实力确实一般。
“诸位,雨季来了。”秦琅提醒大家一个重要的事实。
吕宋虽在南海之中,但跟林邑、扶南等的气候其实差不多,每年也分为雨季旱季,也还可以再细分出一个凉季。
一般来说,端午以前到中秋,这段季节就是雨季了,而九月到次年的开春,这段时间就是凉季,二月到五月是旱季。
属于典型的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湿度大、台风多。
虽说吕宋岛尤其是如今秦家所在的中央平原,属于得天独厚的好位置,东西两面有两大山脉屏障保护,可以减弱台风袭击,而雨季的湿润又能为水稻提供良好的雨水。
但是,一个月起码三次,一年不下二十个的台风,还是很影响农业种植的。
早稻开始受旱季缺水影响,到了后面又受雨季台风影响,使的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雨水保证下,产量也并不是很高。
若是没能及时的抢收,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可能就让一季的收成彻底成泡影。
而且雨季的时候,打仗也很不方便,江河水量暴涨,许多地方还会发洪灾,台风时海上也不平静,惊涛骇浪影响出航。
要打仗,还是尽量等到凉季和旱季的时候。
“我们以守代攻,让他们来打,我们就在家门口反击。”
“再于沿海沿湖的一些重要河口建立起据点堡垒,随时威胁他们的后方,他们敢全力来犯,我们就在后面抄他们老巢,他们若分兵留守,那我们更方便以逸待劳。”
雨季台风频繁,降水增多,秦家完全可以守在各个城池堡垒里面以逸待劳,而那些土人到时要遭受风暴袭击,雨淋水淹。
秦琅说的后湖,先前也被称为东湖或玄武湖,这里后来叫内湖,一个长百里,占地面积近千平方公里的巨大淡水湖,紧挨着旧金山,有河通入旧金山湾。
而从后湖南端前往八打雁湾,也才一百二十里,这一路也基本上是平原。
内湖西南端有个挺大的巴朗盖村子,有一千多户,土人称为水罐,据说因为这里盛产陶器。
秦琅指着这个地方,派船队从旧金山湾码头,搭载士兵沿秦河驶入后湖,然后在后湖内航行百里,便能抵达湖边的这个水罐村。
拿下水罐村后,在那里沿湖依河建一座据点堡垒。
然后同时派另外一支舰队从旧金山湾往西南行,绕到水罐村南面百里的八打雁湾,之前单思礼已经攻破了这个村子,还曾招降了他们,只是后来他们被土人联军给再次攻灭,据说还将村子上万人给屠灭了。
虽还不知道真假,但这个归附秦家的村子确实已经失去联系。
秦琅计划再次攻占这个村子,然后建立起据点,一南一北与水罐村把这条百多里长的平原走廊给两头堵起来。
这条走廊远不如中央平原广阔和肥沃,但秦琅很重视他的原因就在于,八打雁港本身就是八打雁半岛的核心,另外东南方向延伸的比科尔半岛,也是要通过八打雁的这条走廊通往后湖畔,然后联通吕宋中央平原地区的。
故此秦琅认为,水罐村(土语卡兰帮嗄)与八打雁这处通道口一定要控制在手,这样就能切断吕宋岛东南的尾巴,不让那边的土人过来。
同时控制了这条平原走廊后,也就把八打雁半岛最肥沃的地区拿走了,把这里的土人挤压到山区去,或是封锁在走廊内。
面对着数量上还是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土人,秦琅认为需要多建一些据点,顺便呢也可以分封一些家臣过去。
总不能大家都挤在中央平原,这块宝地那可是秦琅的自留地,顶多分点边边角角给大家,不可能都拿出来分的。
征服土人是长期战争,不可能一战而定的,所以他也根本没打算说到处调兵遣将,然后试图跟土人一战决胜负,这不现实。
“麻叶村也当在适当时机,再过去重建据点,屯田驻守。”
抢占沿海、河口等战略要地,然后分封家臣,四面开花!
接下来秦琅把吕宋划分为数个战区,他都督吕宋各处军事,然后下面分设数镇,设防御使,防御使下,再分设团练使。
州衙刺史、县令、诸曹参军等负责行政、司法,财政。但州县不管军事,只负责治安,州以司马分管司法、治安,县以县尉管治安、讼狱。
秦琅还特意在州刺史下,设立了通判一职。这个通判与长史和司马这样的副贰官员又不同,规定通判与刺史同理州政,所有需要刺史签署的公文,都需要通判连署方能有效。
这是他借用宋代的通判,宋朝的通判本质上不算是刺史的下属,而类似于一个监州一样的存在,可以说是正委了,但级别比刺史要低,规定通判两任升刺史,后来是三任。
秦琅先削掉了刺史的军事权,又新设了一个通判分刺史权,也是考虑到吕宋做为个人私地,以后都要由秦家自治,不再有朝廷派官,所以肯定得一开始就尽量完善一些。
军事之权,总归都督府,然后都督府于州县之外,另设了镇防御使和守捉团结使这一套军区制度,划分军区单独负责军事。
防御使侧重于镇守,比如州城、港口、城堡等,而团练使的侧重是日常的治安维持,团结兵的集训等。这其实类似于朝廷的南北衙,防御使非战时负责驻守警备,相当于北衙禁军。团练使负责的是平时的兵员管理,征召点选,集训演习等。
州衙有财政,但无军队。
防御使和团练使有防区有士兵,却无财权,粮饷器械这些,都需要州县那边供应支持。
发兵权则在都督手中。
文武分治的同时,又相互制约,避免出乱子。
同时,秦琅还规定,州县文官包括吏职,也都是三年一任,一年一考,三年一大考,如朝廷一样严格进行政绩考核,考核成绩严格不合格的会降级或免职,成绩优异者,考满升职,若中等水平,也平迁。
所有封臣的武装隶属于都督府指挥,平时由各团练使统领,而番上或镇守,则由防御使统领。
州司马和县尉统领巡检弓手,以及地方保甲丁壮,维持治安。
改八打雁为雁城,授第七子遥领雁城县令。改卡兰巴为兰城,授第八子遥领兰城县令·····
秦琅一口气选了十三个据点位置,都是沿海沿湖的河口要害位置,在这些地方设立县、乡、堡、屯等,与秦用等商议派船运兵过去,构建城堡要塞,不需要建的很大,也不需要太多人,刚开始能容纳一二百人就行。
随船带去粮草军械等补给品,准备长期驻守。
这些地方有一个特点,就是秦家的船队能够直接抵达补给之处,周边既有良港,又有河口,还有肥沃的平原土地,将来利于发展,便于运输。
贞观俗人 第1027章 复古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有人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都是分工的结果。对于这句话,秦琅是很赞成的。就算是原始野蛮的部落,也知道男子捕猎女子采集。
在那些渔猎部族里,不论强壮还是老弱,每个人都分工合作,从事着不同的劳动。而如大唐这般强大的帝国,万里边疆亿万子民,就拥有更大的潜力。当他们改革新政,放开了过去死死束缚百姓在土地上的简单生产政策后,大唐也就爆发出了无可比拟的强大生产力。
对于吕宋的未来,秦琅就是那个总设计师。
他现在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吕宋的未来发展,一步不慎,就有可能满盘皆输。有人认为吕宋岛如今解决了合法性的问题,有了正式身份,那么以后就按步就班的发展好了。
吕宋岛这里悬于海外,条件却非常好,仅一个吕宋平原,就相当于八百里秦川或是江淮平原了,而一个八百里秦川,又孕育了多少王朝帝国?
垦荒、种地,发展农业,让每个人都成为地主,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都督府征收实物税,简单又省事,搞无为而治,吕宋就能迅速发展起来。
秦琅对这种复古思维并不满意,尤其是有人居然提出更加全面的复古计划,甚至有人拿着儒家经典,提出要恢复井田制度,在吕宋推行井田法。
井田制这东西是周朝推行的,到后来秦朝商秧变法时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废井田、开阡陌。
最早的井田制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天下的土地,都是王土,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所以周王朝的土地制度,就是土地王有,这个王有也很玄妙,因为他不是公有国有而叫王有,王有就是周天子私有产业。
但是周天子毕竟又是天下共主,所以周朝的土地制度也不能算是土地私有制。
所有土地都属于周天子,然后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诸侯,但是这些地的所有权仍归周天子,诸侯们也只是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拿了周天子的地,还得纳贡的,也就等于是实际交租。
诸侯以下各级士大夫乃至于自由民拥有土地,也是如此。
举例,周天子封姜子牙吕尚至齐地立国,姜子牙又把他的封地再分封给他的士大夫们,他的士大夫再把地分给自己采邑里的百姓耕种。
但这种层层分地,并不是全分掉,各级贵族都还会留下一部份田,这部份往往叫做公田,公田一般由奴隶耕种,但也会要求他分配私田耕种的自由民帮忙耕种。
公田收入,全为自有,而私田收入,只收田租。
所以周朝有了井田制,最开始是把一大块地,分成九宫格一样,周边八块地全分给百姓耕种,然后中间一块就是公田,那八块地的百姓种自己地的同时,还得免费为他们的领主耕种公田,公田所得收益皆归领主。
当然,在层层分封制度下,比如一位士大夫往往也是一位国君的封臣,所以他的地也相当于是国君分给他的私田,因此他的总收入中,还要拿出一份给上级国君。
国君也得再上缴给天了。
不过九宫格一样的井田法只是理想状态下,所以后来井田法的核心就是公田和私田,层层分授私田,然后自己保留一块公田,私田所有者,还得为领主耕种私田,这类似于一种免费的役。
再后来,周王朝扩张发展,不仅是在那些水源附近便于浇灌的地方种地,也同样得不便于浇灌的地方开垦种植,没有水,那就打井取水。
周王朝全面推行打井技术,形成了有井即可耕的局面。
所以说井田制发展到了后期后,早没了那种方方正正的九宫格井田了,而是打井浇灌技术和公私田制度。
不过井田制的私田不完全算私田,理论上依然是属周天子的王田,他把王国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自己的卿,卿再分封给大夫,大夫再分给士,士是最低级贵族,也有自己的采邑领民,于是再把地分给最底层的百姓,同时用奴隶耕种公田。
这些田分封出去,名义上依然是周天子的,还是可以收回的。
秦以后,经历的各朝,土地制度总的来说,其实还是公有制度,没有真正私有过。南北朝以来的均田制,授田主要是口分田,死了要归还,永业田主要是桑田。
而到了如今,朝廷搞不抑兼并,其实就是在走土地私有化的路线了。
连中原都不抑兼并,搞私有制,吕宋怎么还能开倒车呢?
所以这些日子,秦琅一直在忙的都是这些制度政策性的东西。
“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这是朝廷国策,吕宋当然也不能例外。”
旧金山牙城都督府内,秦琅召开了会议,再一次重申这条基本政策。秦琅的计划还是相对简单的,现在吕宋所有的土地都是私有,一切都属于领主秦琅。
是私属秦琅而不是属于吕宋都督府。
秦琅有权出售吕宋的一切土地矿山等资产,当然因为吕宋是海外领都督府,故此都督府也就是秦琅的代理机构了。
“那授田法呢,还要实行吗?”
之前为了招揽移民,所以定下了很优厚的移民定居法,其中就有授田法。来了就能分田授地,按人头给,反正条件优厚,所授之田还都定为永业田,也就是私田,不用将来死后交还什么的。
“为了统一政策,改为卖断。凡在吕宋没有土地的人,来吕宋落户,便可享受购地优惠政策,凡年满十五岁不满五十岁之男丁,一人可购地八十亩,妇人购地四十亩。按最优惠价格售地,每亩只需一贯钱,且可以办理分期还购地款协议。”
之前是来了就分田授地,现在秦琅觉得既然要搞私有化,那就私到底,也不分了,而是卖。价格还定的非常便宜,一亩地一贯钱,价格确实不贵。但如果一般百姓买个一二百亩估计也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怎么办?
可以贷款,还是免息,分期还,最高十年免息,也可以办二十年或三十年的低息分期。
你先把地买了去种,有了收益后每年还点本息,慢慢还。比如一个单身光棍男买了八十亩地,地价八十贯,然后二十年分期还,一年按夏秋两期,就是四十期,一期只需还四贯钱。
八十亩地一季收成怎么也得有百来石粮食,毛收有十来贯钱。
甚至还可以卖更便宜,一亩卖个八百钱甚至是五百钱都行,这些低价出售的土地呢,做些限制就行,限期其得在十年或二十年后才能出售等。
总的就是低价出售田地取代免费授田,继续吸引移民前来。
而对于地主买卖田地,不做过多限制,但是,田宅买卖都须要缴获契税,随便你买,只要你有钱,只要你不买那些低价卖给新移民的限制流通田,那随你,但每一次交易,都必须通过官府订立正式契约,以及交纳契税。
契税向买方征收,税率百分之十。
这个税不算低,除了田地,住宅和商铺也要征收交易契税。
有这个契税在,秦琅并不在意土地的兼并流转,每流转一次,就能收一次税,按交易额的十分之一征收,收十次就等于又卖了一次地。
同时,现在可没有什么贵族士大夫免税这种好事了,基本的两税,那都是以田地和财产为征收标准的,按亩征地税,甚至人丁税也摊入了田亩中,还有原来的瑶役,如今也都折钱代役,同样摊入田亩。
所以根本不用怕土地兼并流转,地都集中在地主的手里也没事。
后来的宋代就是这样干的,所以宋代土地兼并虽然严重,但恰是历朝中农民起义最少的朝代。
不抑兼并必然会带来一个导向,就是大量百姓成为佃户或进入城镇,成为手工商业者,去当打工人。
因此只要继续遵循朝廷早年颁布的租佃法,那么就不用太过担心那些失地农民怎么办。佃种地主的土地和种朝廷的地,本质上来说,其实都没什么区别,因为都要交租纳税的。
过去百姓头上最重的负担,其实是人头税,唐初的租庸调本质上来说就是人头税,反正不管分给你多少土地了,这税是跟田地、财产不挂钩的,而是只按丁口和户来征的。
所以过去的税制下,有地的当然好过些,毕竟能赚钱交税嘛,如果又没地又还得承担税赋,那就要了亲命了,所以大家宁愿去给地主贵族们当奴隶,不是良民就不是课户课丁不用纳税了。
贵族们乐的接纳这些投效的人呢,也是因为他们有政治特权,是国家免课户,地再多也不用纳税服役。
这就是地去税赋制度的极不合理处了,朝廷当然也看的出问题,只是过去天下动荡,朝堂上又都是那群既利利益者,内忧外患下也不敢做太大的改革,否则国就亡了。
而贞观之初,天下重新一统,旧有利益集团已经打破,天子又是几百年一出的明君强者,朝中的执政官员们也以新贵们为主,他们当然不会去维护那些旧贵族旧利益集团们。
只能屁股决定脑袋,不是看不穿,而是原来的那些人舍不得动自己的利益,而后来者乐的重新分配利益。
这也需要特定的政治环境。
所以说历代开国帝王,其实都会做极大的政治改革,而且都毕竟成功。而历代王朝的中晚期,一般也都会被迫进行政治改革,但往往都不成功,原因也就在这,既得利益集团把持权力,哪肯轻易撒手呢。
贞观俗人 第1206章 石龙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今天芒种了。”
秦俊一早便过来请安问早,恭敬的问安后便例行的去翻历书。
历书厚厚一本但不算大,每页也就巴掌大,采用的是雕版单页印刷,背后空白。
过一天撕一张,上面不仅有年月日还有二十四节气、吉凶宜忌、干支等许多内容。
秦琅喝着长子为他冲好的蛋茶,笑道,“芒种、忙种,五月节气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也。”
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而晚稻、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
春争日,夏争时,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就是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这是农民一年最忙碌的季节,也是百姓最有奔头的季节。
“今天星期五,小吉,财神正北、福神正南、喜神东北、贵神正北;吉时在丙寅、丁卯、庚午、辛末、癸西·····”秦俊撕下这张皇历,跟父亲说着。
历法乃是皇权的象征,必须由钦天监提前做好次年的历书,然后奏请皇帝批复后,于当年底向全国各地衙门颁行。
所谓奉正朔,就是必须使用朝廷皇历。
大唐开国之初,沿用隋朝大业历,然后又颁行了自己的戊戌元历,开创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在民用历中采用定朔法的历书,不过这个历法容易出现连大月或连小月的情况,比如在贞观十九年会连续出现四个大月的情况,于是后来又以太史局的李淳风带头制作了贞观历。
在原来定朔法的基础上再独创了进朔法,以解决容易连续出现大小月不符合日常习惯的漏洞。
贞观以来朝廷国力大增,对于天文历法这块也增加了大笔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李淳风掌管太史局之后,朝廷甚至在其原来的太史局官学生中增加了数十倍的名额,这些天文历法的官学生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太史局的业务能力。
古人也早发现地球围着太阳围一转约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而月亮从新月(朔)到满月(望)再到月末(晦)差不多是二十九天半多点,所以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差不多三十天就是这么来的。
然后各朝历法中,对于如何更精确的掌握这个数字,却并不容易。精准了年,往往月又不精准,所以会有闰年和闰月以及大小月的出现,就是为了保证更精准,不会出现误差越来越大的情况。
比如说历法中有阴历和阳历还有星辰历。
阴历就是月亮历,以月亮的规律周期来制订的,定朔法、平朔法这些都是根据月亮来计算的,虽然说这能最大程度保证月的精准度,但却没考虑地球与太阳的运转规律,不能反映季节的转换,影响指导农事。
所以古人又研究出干支星辰历,以立春至下一立春为一岁,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月两节气,没有闰月。
这两种历法各有所长,月历没法反映季节农时,而星辰历又没有月历对月份的精准。
所以在近年,太史局耗费了许多精力,在阴历的基础上又融合了阳历,形成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的二十四节气的成份,再参考太阳回归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这种新历法与阳历每年固定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不同的是,阴阳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会相差一二十天,所以加入了闰法。通过精密的计算,协调回归年和朔望月之间的天数,如十九年七闰法。十九年加上七个闰年,形成一个理想循环。
新的历法依然叫贞观历,只是加了个皇字,全称大唐贞观皇历。
因为这种新历法更加精准,尤其是对于百姓指导农时这块非常精准,所以大家也习惯称之为农历。
每年由太史局前一年制好次年的历书,分为十二册,每月一册,进奏皇帝,年底由皇帝审阅后颁行各地。
为了能够让历书更好的传播,并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在秦琅等一些官员的建议下,朝廷允许民间刊印,具体流程就是先向朝廷申请,然后获得一份太史局盖章的母版,据此或抄写或雕版印刷,然后售卖流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