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抗日之我为战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雪云中路

    但在中国本就缺乏这些现代化的工厂,自己人重工业几乎为零的情况之下,要是自己在把这些工厂炸掉,从长远看对中国的未來发展并不有利,毕竟这些工厂早晚都会回到中国人手中,如果现在炸掉抗联对中国人的未來再犯罪。

    至于郭炳勋对日本人还是有足够能力,在三年之内让这两个钢铁厂恢复元气的担忧,杨震只是告诉他,最多再有一年,自顾不暇的日本人别说恢复这两个钢厂的元气,自己能不能熬过三年都不知道。

    而且基础设施重建容易,但是大量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培训难,除非日本人不惜削弱本土和朝鲜的钢铁产能,从本土的八幡钢铁厂和朝鲜的清津钢铁厂抽调工人支援,否则在本土钢铁工人都要征兵的情况之下,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在几年之内恢复这两个钢厂。

    当初在策划这次行动的时候,他对这两个钢厂破坏程度现在的要求不高,两年之内不能恢复生产就足够了,至于两年之内,杨震坚信到那个时候,这两个钢铁厂肯定已经回到中国人的了,现在彻底的破坏,到那个时候再建设就难了。

    至于短时间之内日本人恢复一两个高炉,每年多少炼出一些钢或是生铁來,对整个战局的影响不大,而且钢铁产业是讲究上下游配合的,连为这两个钢铁厂配套的选矿设备都沒有了,日本人恢复起來恐怕更加的困难。

    杨震的回答,让郭炳勋不明白他那里來的那么大的自信,尽管日本人早晚有一天会被彻底打败,对于这一点郭炳勋从來不怀疑,但要说三年之内就击败日本人,按照日本人现在的势头來看,应该不太可能。

    两年之内日本人丧失完整的工业能力,也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以日本人的赌徒性格决定了他们不连裤子都输掉,是绝地不会认输的,按照郭炳勋的推算,彻底击败日本人最快应该在五年之内比较现实。

    只是郭炳勋询问杨震这个判断的依据时候,杨震只是笑笑的回答他,他对自己亲手锻造出的这支新抗联有信心,对中国人的血性有信心,杨震尽管不吐口,但郭炳勋也清楚,这只不过是一部分的原因。

    但真正的原因杨震死活不说,郭炳勋也就沒有办法深问,不过虽说有着大量的疑惑不解,郭炳勋却依旧无法否认这场突袭战的经典,而作为一支大军的参谋长,也同样是灵魂人物之一的郭炳勋,更看重的是此战对整个战局未來发展带來的巨大影响。

    只是无论战役策划和实施的再完美,可正像东北人民政府的那位主席说的那样,在战役发起之前总得提前打一个招呼吧,得给人家一个安置的时间和准备,不能让这些工人刚到根据地,工人还在想办法安置之中,抢运來的机器设备还沒有安装,马上就要求生产吧。

    这厨师刚上任,菜刚买來,就着急要吃饭,这实在有些强人所难了,想了想,郭炳勋还是很善良的沒有将所有的实情都讲出來,尽管他也知道,即便是知道了后续的这些麻烦事情,以杨震的性格來说,也会很不以为然的。

    可郭炳勋还是决定这件事情暂时先到此为止,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既然已经造成了既定事实,那么还是让地方政府去头疼吧,既然现在军区已经退出了对地方工作的插手,那就彻底的退出,就不要再一次插手了。

    只是尽管感叹此次战役的经典,郭炳勋对于军区直属侦察旅在此战之中损失过重,却很是头疼加心疼,此次行动取得的成果相比,虽然付出的代价比较大,但与收获相比,真正的效费比其实还是比较高的。

    可这个代价尽管还是合适的,但郭炳勋依旧是对军区直属侦察旅在此战之中的损失,一阵阵的肉疼,这个旅自组建以來每战必从,别的部队休整,他们还要参与各种秘密行动,但这一战付出的损失,就相当之自组建以來的伤亡之和,怎么能不让郭炳勋心疼加肉疼,军区直属侦察旅此战之后,恐怕得修养好一阵子才会恢复元气。

    郭炳勋不仅仅是心疼这支苦心培养出來的战略尖刀部队的损失,他更担心有些武器装备和人员落入日军的手中,牺牲和失踪的人员,遗体并未能带回,谁又能担保此战之中,沒有人被俘,一旦日军掌握了这种非常规作战方式,才真正的会给抗联带來数不清的麻烦和危害。

    尽管李明博信誓旦旦的保证此战之中,他的部队所有牺牲人员所携带的装备,无法携带的都已经全部毁掉,队员也绝不会活着落入日军的手中,但战场上谁能保证,这支部队就沒有一个人员会被俘。

    尤其是这支在此战之中,在所有行动之中都起到尖刀作用,在行动打响之前就渗入敌占区实施摸底,第一支攻入鞍山昭和制钢所、本溪湖煤钢公司、抚顺人造石油厂和特种钢厂,以及第一次攻入奉天的部队。

    军区直属侦察旅的所有参战部队,在此战之中都是以中队为建制分散活动的,而且都是战役打响之前,就已经先行秘密渗透到了几个城市的外围,甚至有一部分工矿,比如弓长岭铁矿、本溪湖的田师傅煤矿,在战役打响之前,就已经被秘密控制住。

    这么大规模的作战行动,部队以中队为建制分散活动,作战地域涵盖了奉天、抚顺、辽阳、本溪这么大的地域,他就能保证所有的战局他都能控制住,沒有一个人被俘,伤亡大不可怕,无论损失再大,只要骨干保留下來,都可以事后弥补。

    但是一旦这种作战方式,被日军完整的获得,配属的一些秘密武器装备,被日军缴获、仿制,那么才是最致命的影响,以日本人目前为止还是相对较为雄厚的国力,一旦有学有样,那么对还处在成长期的抗联,甚至是关内各个敌后根据地的威胁可就太大了。

    尤其是一些因为抗联的财力与生产能力,只能小批量生产和装备军区直属侦察旅,而无力大量生产,装备全军的装备,一旦落入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抗联的日军手中,会带來多大的影响和后患。

    对于郭炳勋的担忧,杨震却多少有些不以为然,对于他來说这种作战模式,在抗联已经多次使用的情况之下,其实对日军來说已经并不能算是陌生,只不过以前在某一个战场,投入的最大规模使用,最大也不过是中队一级的。

    这次集结与投入的兵力数量,的确对于特种作战來说规模是空前的,但是这么多年的交手下來,日军虽然一直沒有能找到对付这种特殊作战模式的办法,但是以日军的反应能力肯定已经不在陌生。

    至于武器装备被缴获,对于杨震來说,也并不是很担心,战争吗,有战争就会有伤亡,有伤亡就会有武器装备落到敌军的手中,特种兵也是人,即便受到再精良的训练,他们也依旧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

    自己虽说采取了种种必要的手段,甚至专门研制并配发了专门用來自杀的光荣弹,但谁也不能保证在这场漫长而又残酷的战争之中,自己一手培养出來的特种兵就真的不会有一个人被俘,而被俘的人员之中,就完全沒有一个人会叛变。

    无论这个人受过多少政治教育,无论这个人受过多么严格的反审讯训练,无论他们的意志多么的坚强,但他们毕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会有弱点,有弱点就很容易被人利用,就必不可免会出现被俘叛变的事情來。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三百一十八章 杨震的自信
    但杨震对郭炳勋的担忧,却很是不以为然,因为杨震坚信自己培养出來的这支有着钢铁意志一样的部队,无论形势再恶劣,作战环境再残酷,都绝对不会有人会被俘,对于这一点,杨震无疑是相当的自信。

    因为这支部队,是他一手训练和培养出來的,沒有任何人,比他对这支部队更加的了解,他坚信自己一手训练出來的这支部队,在任何的时候,面对任何一个对手,都会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他们的意志力,比日军更加坚韧、更加刚强,面对任何的困境,都不会去屈服。

    这支部队是杨震一手锻造出來的,也是一手训练出來的,即便是到了现在,杨震对这支部队投入的精力,也是其他的部队比不了的,所有的条例、条令,以及所有的作战理念,都是杨震一手拟定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杨震对这一点相当有自信。

    至于武器装备被日军缴获,甚至是仿制用來对付抗联,对于日军的了解,让杨震一样不以为然,的确直属侦察旅的武器装备,在目前全世界來说,都是最先进的,如果有着健全工业体系的日军想要仿制,短时间之内可以大规模的换装。

    但正是因为这些武器的特点,才让杨震最不担心的,对于一贯讲究一支百发不中的步枪,不如一支百发百中步枪的日军來说,过于强调射击精度和射程的手动全装药步枪,才是最适合他们国情的。

    而且对于一个有着完整装备体系的国家和军队來说,即便直属侦察旅的部分装备落入日军手中,但这些以轻武器为主的装备,对于日军來说几乎沒有什么用,因为改变一个国家的武器装备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对日军这样一向过于强调符合本国特点,本身观念又比较保守的军队來说,在战时改变轻武器装备的体系,根本就不可能,轻武器生产数量巨大,在弹药不通用的情况之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轻易的更换。

    让一支过于强调武器精度,却对射速不屑一顾,尽管屡次吃过大亏,但依旧痴心不改,在武器研究上却偏偏好剑走偏锋的军队,改变传统观念,那里会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哪怕是小批量生产,也不会浪费那个资源的。

    而且对于轻武器这样,装备数量巨大的武器,在战时更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日本人精密计算到骨头里面的习惯來说,即便是想要学抗联这种作战模式,他们也不会为了这支注定规模不会太大的部队,改变自己武器装备的体系,哪怕是少量的装备,也不会做任何改动的。

    就像其去年新装备的百式冲锋枪,明知道其使用的八毫米南部子弹性能很差,但却在自己有着相对强大生产能力的情况之下,过于强调与其大量装备的南部十四式手枪通用,而依旧不愿意更换口径,配备性能更加优良的弹药。

    而且这支冲锋枪不仅安装了两脚架,还安装了最远射程标示可达到一千五百米的标尺,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这支冲锋枪与日军所有的步枪和轻机枪一样,都安装了刺刀座,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日本陆军制式三零刺刀去与敌军批刺刀。

    让冲锋枪有拼刺能力,恐怕全世界独此一家,想想端着那么短的冲锋枪,去与比他们长的多步枪拼刺刀,不能不让人感觉到极其可笑,就像他们最新式的九九式轻机枪,也安装了刺刀座一样,拎着几十公斤的轻机枪去拼刺刀,也就日本人能干出來,由此日军高层的保守和固执,可见一般。

    这个直属侦察旅配备的武器,虽说与抗联野战部队有相当的不同,但是在弹药上却是通用的,而且机枪一类的装备,基本上都差不多,这是抗联所有部队维持弹药供应的保证,也是减轻军工生产压力的一个重要步骤。

    而日本人除非全面大规模给全军换装,否则根本就不会为了这么一点装备,新开一条生产线的,正是因为对于日本人一贯吝啬的习惯很是熟悉,杨震才坚信日军即便成立特种部队,也不会为他们配备和抗联一样的装备。

    四零式自动步枪是抗联的制式装备,几次大战下來,落入日军手中的数量肯定发不在少数,但却从來沒有看到过日军装备类似的武器,说明日军压根就沒有对其进行任何的仿制,也并未进行太多的研究。

    日本人就连精度和威力,以及射速虽说略逊色于这款步枪,但除了射程比较近之外,无论是射速和射击精度,都完全满足日军需要的抗联大规模装备四零式自动步枪都不肯仿制,那里还会更换这种既有冲锋枪和机枪的射速,但精度又比手动步枪略显不足的步枪。

    那对于资源紧张的大日本帝国來说,岂不是太过于浪费子弹和精力,尤其是眼下日本人将战火已经从中国,点燃到了整个太平洋与印度洋,资源更是紧张的时候,更不会换装这些即不节省子弹,又不能进行白刃战的武器。

    抗联大量装备自动步枪的原因是因缘际会,除了原本的轻武器口径过多,不仅严重的影响到军工生产,而且也给使用上带來很大的困扰,而单独装备几种制式步枪中的任何一种,又数量上无法满足需要。

    在还要抽调大批的装备和弹药,支援关内兄弟部队的情况之下,更是难以为继,而且对于杨震來说,以现有的军工生产能力,一是短时间之内无法满足全部换装的需要,二,进口高价的枪钢生产那些落后的武器,他也实在受不了。

    同时与美国人的交易之中,又被美国人扣押了一笔交易抵押金,这笔钱搁在美国银行里面,对于杨震这个特别了解美国人的人來说,并不是一个保险的举措,但美国人又坚决不肯撒手,想要转为现汇相当的困难,尤其等到战后,沒准美国人找借口直接将这笔钱扣押。

    在多方考虑之下,杨震最终下决心利用美国人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将名义上是属于自己,但是实际上很难真正能拿回來的这笔钱直接给部队换装,反正以美国人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对于这种制造并不复杂的武器來说,一年几十万的产量还是可以保证的。

    在这批轻武器全部运回东北之后,杨震又以部分款项,将美国人用來为抗联生产轻武器的生产线,全部买了回來,统一繁多的轻武器口径,减少后勤的压力,也节约对根据地同样宝贵的铜材,并将这笔被美国人扣押的资金,套购成部分的装备也算是一种一举两得。

    抗联的换装是一种阴差阳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对于日军來说他们沒有这样的压力,同时再加上沒有急需换装的必要,以及内心对中国的蔑视,他们是不会装备这种抗联制造武器的。

    至于榴弹发射器一类的特殊装备,有着掷弹筒一类生产更为简单,其自认为威力更大的武器,同时也是日军制式装备的性能差不多的武器,日本人也未必看得上,真正担心的武器装备,只有抗联只装备了直属侦察旅的那种手持对讲机。

    但这种对讲机制造费用巨大,然而除了轻便之外,又有着有效通讯距离短,易受干扰的特点,也是一贯在武器研发上吹毛求疵的日本人看不上的,最关键的是这种看起來轻便的通讯设备,离开抗联制造的小型中转电台,几乎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即便日军缴获了一两部,并进行一定的仿制,但搞不到中转机,恐怕也不会大规模的采用,相对于更加倚重无线通讯设备的抗联,日军在战术通讯上,似乎更加倚重野战电话,所以杨震对于郭炳勋的担忧,并未放在心上。

    至于日本人通过战俘掌握特种作战模式一事,杨震更沒有放在心上,因为他清楚除了一些作训参谋人员和高级干部之外,那些在这支分工明确的部队之中,只掌握自身需要掌握作战技能的一般人员,就算真的被俘叛变,日军军也无法掌握这支部队的全面的技战术技能,以及全部的战略战术体系。

    即便是有一些武器装备落到日军手中,但是不掌握完整的作战理念,空缴获那些武器装备除了展览,基本上沒有任何的作用,除非日军想要在这个时候,改变自己的装备体系,将他们的三八式和九九式步枪,也全部更换为自动步枪,否则这些武器到了日军手中,只能是研究、研究,或是吹嘘他们的赫赫战功。

    此战之中军区直属侦察旅,这支总部手中的尖刀部队伤亡的确大了一些,同时因为首次大规模的集中使用,又始终在最危险和最艰难的第一线作战,一些情况泄露出去,并非是不可能。

    这样的情况,对于这支部队的隐蔽性來说,的确很大的影响,虽然从此战的结果來看,这个代价付出还是值得的,但杨震坚持认为,泄露出去带來的风险更多的是日军会苦心计划,寻找对付这支部队的战术。

    至于他们真正去掌握抗联的这种特种作战运用的风险,恐怕他们还沒有那个本事,特种作战可不是窥一斑,就能见全貌的,除非在有一定资料在手的情况之下,经过长时间下大力气去摸索,否则单凭一些掌握的一鳞半爪的毛皮,根本就难以真正的迈入殿堂。

    要是特种作战的战术,真的那么容易掌握,装备那么容易的配齐,那后世岂不是全世界都特种部队满天飞了,的确后世的特种部队,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但真正称得上强手的,就那么几支。

    大部分国家的特种部队,与其说是军队,还不如说是特警更适合一些,而且规模普遍都不大,有的甚至只有一个连级,特种部队的选拔和投入,一般的国家都很难真正负担的起,其战略战术,也基本上都是不传之秘。

    就算联合演习,别人不告诉你,就算在边上看着,你也无法真正的掌握,如果俘获一两个对方的特种兵,就能掌握对方的全部特种作战方式,那根本就不可能,因为每一个国家的特种作战模式,都是成为一个体系的。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三百一十九章 日军的尝试
    特种作战不是培养出來一两个特种兵就是万事大吉,他是一种全新的作战理念,也是一种全新的和立体的整套作战体系,沒有全套的理念和体系,就算你培养出來几个特种兵也无济于事。

    而这种体系,除了你俘获的是高级军官之外,一般的作战人员根本就不清楚体系真正关键在哪里,最多也就只能提供选拔标准,一些训练标准,以及自己掌握的某些方面的作战特长。
1...10631064106510661067...11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