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抗日之我为战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雪云中路

    想要通过俘获一些普通的作战人员,就培养和训练出一支真正的特种部队,那基本上是白日做梦,正是清楚的知道特种部队真正特殊在那里,杨震才对郭炳勋最担心的事情,反倒是不以为人。

    只是让过度自信的杨震,与有些担忧的郭炳勋都沒有想到,郭炳勋的部分担忧并非绝对是杞人忧天,在此战过后,饱受这支部队带來的重创的关东军,虽然在此战之中沒有俘获到一名活的成员。

    但根据此战以及以前历次与这支部队交手的经验,在抗联首次大规模实施特种作战的打击之下,倒也算是知耻而后勇,也着手开始组建了一支类似的部队,尽管不清楚抗联训练这支部队的训练体系,但是日军也靠着自己经验的摸索出一套的训练手段。

    同时在武器配备上,根据新出现的情况,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试图也制造出來可以与抗联抗衡的轻武器,但死抱着全装弹药观念,讲究远射和高精度射击观念不放的日军,在仿制使用六五子弹和七七子弹的四零式自动步枪失败后,给自己组建的这支部队配备的,还是日军制式的装备。

    尽管也配备了一些南部式的冲锋枪,并补充了一部分他们新研制手枪以及缴获的抗联苏式手枪,替换下來日军制式的,性能不可靠的南部式手枪,但大部分配备的还是日军制式的武器,最多只不过是将他们那种基本上与士兵身高差不多的步枪换成了骑枪。

    而且不仅武器装备还保持与步兵相同,对这支部队的训练方式,也不过是普通侦察部队训练方式上只做了少量的改动,重点放在了化妆侦察上,至于其他的方面并未比普通的侦察部队,有什么根本性的提高。

    关东军虽然组建了同样的部队,也采取了一些类似针对性的训练,但沒有掌握特种作战体系,选拔的时候也只是从各个搜索联队抽调普通部队官兵,并未进行特殊选拔和训练的关东军,搞出的这支部队是画虎不成,连猫画的都不像,整个一个不伦不类。

    倒不是日军在步兵火力上,不想压制不住当面的对手,在组建这支部队的时候,对武器装备的压制和选择,也沒有少折腾,而且进行了大量的新武器研制,但纠结于多方面的原因,最终配备的武器还是普通的步兵武器。

    日本大本营的观念实在是有些过于保守,虽然在战场上缴获了不少抗联的四零式步枪,以及两支抗联直属侦察旅装备的全自动步枪,尽管他们也承认这些轻武器的射速惊人,精度也很理想。

    但却对这些武器,使用有效射程只有四百米的短步枪弹很是不屑一顾,认为其有效射程太短,无法进行远距离的狙杀,并不符合日军一向的作战习惯,虽然射速高提高了单兵作战火力,而且因为弹药长度缩短,可以提供携带的弹药数量,可这一个缺点,却将所有的优点统统的抵消。

    虽然日军也曾经尝试仿制了一些这种武器,却依旧固执的使用了日军制式的六五和七七口径全装药子弹,结果却发现,这两种原本性能优良的武器,在换上他们印象中本应该更具威力的这两种子弹之后,根本就无法使用。

    即便三发点射的时候,其也无法保证最基本的精度,经常第一发子弹射击精度还可以,但后续的子弹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而且换装日军制式弹药之后,连射产生巨大的后坐力也让矮小的日本士兵承受不了,这种精度,是一向讲究射击精度的日军无法接受的。

    但是如果连弹药都换掉,这让一向精打细算的日本人很难接受,在这种情况之下,一支抠门的连冲锋枪都不愿意大量装备的军队,那里还会量产这种高射速,又是人手一支,射程近,又不能使用日军制式弹药的全自动步枪。

    正像杨震所说的,即便少量生产给特种部队使用,他们也不情愿,而且对于日军來说四零式步枪虽有一定的拼刺能力,其装备的三棱刺刀杀伤力,也要高于日军装备的剑式三零刺刀,在战场上被捅上,就基本上已经无法救治。

    但是缺点是枪身太短,拼刺刀的时候很吃亏,也同样很难满足日军对白刃战的要求,即便是与日军制式骑枪相比,也差的太多了,其高射速在战斗之中弹药的消耗量,在日军高级将领看來,也是日本国力难以承担的。

    尽管下面的基层军官对研制和配发自动步枪,以便在步兵火力上能与抗联相抗衡的呼声很高,甚至很大一部分军官,要求直接仿制抗联这种制式步枪,但对于日军高层來说,射程近、浪费子弹,拼刺刀又吃亏的四零式自动步枪,除了射速高之外,总体來说就是一种垃圾。

    虽然在下面强烈呼吁之下,日本大本营也通过潜艇运输的方式,从德国搞來了四一式半自动步枪以及图纸,并根据这些图纸,试图在不大量调整,还是使用日军制式弹药的情况之下,对三八和九九式步枪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但出于节约子弹的目的,日军高层依旧不愿意将这种改良型的步枪,投入一线作战部队,再加上经过改进后的步枪,性能也实在不咋地,根本就无法满足需要,尤其是使用的三八式步枪制式六五步枪子弹,根本就承受不了自动射击方式,一旦连射很容易出现在大正十一年式机枪身上出现的弹壳断裂毛病。

    三八式步枪的撞针和枪身强度,也难以承受高射速带來的考验,几天下來,撞针就被打成了秃子,或是干脆断裂,对枪身造成的损害,也相当的大,使用十一年式轻机枪弹药,倒是可以。

    但对于日军來说,步枪不能使用步枪弹,只能使用机枪弹,那还叫做步枪吗,而且即便使用专用轻机枪弹,可子弹如果在射击的时候如果不涂油,一样也经常出现卡壳的情况,甚至比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卡壳的频率还要高。

    可要是像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一样,在步枪上再安装一个油壶,那结构又太过于复杂不说,也不是一回事,机枪装油壶,在世界上也有先例,这不是日军的特例,但步枪上也装油壶,那可就是让人笑掉大牙了,谁见过步枪上,还装一个专门为子弹涂油的油壶。

    如果使用九九式步枪改装,虽说沒有这么多的毛病,但是枪械明显超重,连续射击的精度不理想,后坐力大的难以承受不说,对枪身结构带來的损失,也沒有比使用三八式步枪改进好到那里去,最关键的是这种改造,并未比新造一支步枪的消耗少到那里去。

    想要走捷径的日本人,只想着事半功倍,却忽视了枪身结构不同,对改造带來的影响,况且德军的这种半自动步枪,本身就是为了应对战场急需的应急产物,在德军之中都不受自己人的欢迎。

    日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德国人那里搞來了所谓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试图借鉴德国人的经验,在自己制式步枪身上改进出一种半自动步枪而搞出來的这种步枪,与他们的原型枪在德军之中受到的评价一样,都是相当的低,甚至在日本人这里,因为枪身结构的不同,造成使用上的不足,在实验的时候就沒有通过。

    原本想要走捷径,又不甘心去仿制一个原來自己一直瞧不起对手武器,直接仿制原厂货又感觉丢面子的日军,花了不小的代价,搞來了一堆的却是废品,最终进口的一千支德制自动步枪,被丢给了比较容易获得七九子弹的中国派遣军驻扎在华中的部队。

    后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缴获了部分美军使用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则干脆将口径改为日军制式的七七口径子弹之后,仿制了一部分这种发射全装药子弹的半自动步枪,至于美制的一式卡宾枪,虽说射速更高,也更加的轻便,但被认为还不如抗联的自动步枪,不仅高层人物嗤之以鼻,下面的部队也沒有人喜欢。

    只是这种半自动步枪相对抗联來说,只能是一般的射速,虽说比较受日军一线官兵的喜欢,但却依旧被日军高层之中某些掌握实权的人士认为弹药消耗过高,日本国力难以承受而沒有大量的生产。

    最终这种本身因为生产工艺低下,比缴获的美制原厂装备性能降低很多,改为七七口径弹药之后,虽说质量更加下降的仿制品,但依旧可以称得上性能不错的武器,至少在火力密度上,要远远的高于手动步枪。

    如果真的投产,并装备到一线作战部队,至少部分可以勉强和抗联装备的四零式步枪抗衡,并完全可以与美军装备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抗衡的轻武器,在已经无力大量增加轻机枪配置的情况之下,只生产了一部分配属给了中国派遣军,作为步兵小队加强火力,配属给各个据点以抵抗共产军沒完沒了的骚扰。

    在屡次实验都不成功之后的日军,好不容易找到一支勉强适合自己的,却因为自身高层很是有一些能量大的人,死抱着老观念不放,依旧固执的认为自动武器精度差,浪费弹药,是日本国力难以承受的,满嘴还是装备一支百发不中的步枪,不如装备一百支百发百中的步枪老观念。

    面对几乎所有对手装备的轻武器,都超过自己的现状,始终在强调以战术上的调整,來面对优势火力的敌军,大本营以那位前参谋总长为代表的诸多元帅级人物,一直在强调以武士道的精神,去和对手拼所谓的意志和精神,而不是从根子上,去想办法解决问題。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三百二十章 过于保守的日本人
    这就造成了日军虽说在东北战场遭遇到抗联四零式自动步枪,在太平洋战场上遭遇到美军的一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一卡宾枪和汤姆逊冲锋枪,他们的盟友德军,在欧洲战场上已经大量在使用四三半自动步枪和四四自动步枪,自己却依旧只能使用老式的栓动步枪,來面对敌军铺天盖地的步兵火力。

    即便到了四三年,在各个战场上大量消耗了巨大兵力,已经无法像战争之初那样保证新兵的训练,兵员素质下降也相当快,甚至出现了老头兵和少年兵的日军,也沒有在其精兵政策已经无法保持下去的情况之下,给部队大量配备自动武器,以火力密度來弥补训练不足。

    前期不换是因为对于日军大本营來说,只要不能使用自己制式弹药的轻武器,无论性能再优良,他们也不会装备的,而依靠射速而不是射击精度压制敌军,也是相当的可耻的,哪怕是下面的部队吃亏不小,他们也一样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高层认为射速比不过,那完全可以和他们拼刺刀,比远射精度吗,四百米之内压制不住,可以利用日军普遍射击技术精良的特点,从四百米之外以精确射击压制住他们吗,实在不行,可以为一线作战部队增加一部分狙击步枪的编制,帝国又不是沒有狙击步枪。

    利用普通步枪就可以改进的狙击步枪制造,可比生产自动步枪容易的多了,在成本上也合算的多,以日军的单兵素质,大批量培养可以四百米外精确射击的战地狙击手,还是很轻松的。

    至于日军士兵之中,究竟有多少能够达到四百米之外精确射击,这种几乎已经达到专业狙击手水平,而且配备少量的狙击手,在四百米外能不能压制住敌军铺天盖地的轻武器火力,那就不是日军高层可以考虑的了。

    在部分日军高层看來他们有自动步枪,帝国陆军不是也装备了大量的轻重机枪吗,如果步枪都有机枪的射速,那么还要机枪干什么,都装备步枪得了,四百米的有效射程,在面对机枪的时候,不是一样沒有用。

    实在不行可以增加轻机枪的编制,以轻机枪对付他们所谓的自动步枪吗,三八式和九九式步枪无法压制住这些自动火器,轻重机枪还是可以的,无论是比射程和杀伤力,这些自动步枪还能比的过轻重机枪。

    对半自动步枪都是这个态度,对于更加浪费子弹的全自动步枪,日本人更加不会仿制,除了射程比较近,以及射速快、有些浪费弹药两个日军眼中的缺点之外,其余的无论是精度还是一定的拼刺能力,都符合日军标准的抗联制式四零式步枪,日本人都顽固的拒绝了。

    更何况直属侦察旅装备的这种短的多,又无法拼刺刀的自动步枪,这支枪在日军高层的眼中,除了射速快、精度还算可以之外,就沒有任何的有点,开玩笑,不能拼刺刀的步枪还叫做步枪吗,只有高射速又有什么用。

    不能拼刺刀,等子弹在短时间打光了,难道让帝**人举手投降吗,白刃战,可是帝**人在战场上决胜的一种重要手段,不能拼刺刀,就是卸掉了帝国陆军作战之中一种重要的战术,敌后作战,更要讲究对弹药的珍惜和节省。

    所以在改型不成功,再加上高层保守的观念,几经折腾之后,即便在日军有学有样的也组建了特种作战部队,却依旧装备的是三八和九九式步骑枪,九九式轻机枪、掷弹筒、九二式重机枪,甚至是九二式步兵炮。

    除了少量的手枪和轻武器之外,日军在战场上缴获的少量抗联六零迫击炮和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等仿制品,也沒有配备给这些部队,而宁愿让这支部队去扛着九二重机枪和九二步兵炮,去执行这种作战任务。

    因为日军的作战参谋认为,这些武器的确有一定的作用和威力,也很轻便,但是在发射的时候会有火光,这会暴露自己部队的行踪,所以虽说日军仿制了一部分无后坐力炮,配发给各地的日军,但日军组建的特种部队,装备的还是日军制式轻武器。

    至于各种战术训练,主要还是采取了日军在做战之中惯用偷袭作战时候的作战方式,也就是化妆敌后侦察,这种二战之中最标准的传统侦察作战模式,再加上与抗联这支部队多次交手之中,学來的一鳞半爪的技战术。

    其大体上的思路,依旧沒有改变日军固有的侦察思路,这么一番折腾下來,好好的一个特种作战部队,被他们用东北话來说,搞的连二八颤子都算不上,照猫画虎的结果,日本人和关东军却是打造了一群瞎猫。

    当然在偷袭抗联的时候,也装备了一些战场上缴获的抗联制式武器,但主要的武器,尤其是压制武器,却选择的还是深得日军信赖的掷弹筒和九二重机枪,在关键的时刻,还会扛上一门九二步兵炮,而且军刀也是必须佩带的,这一点更是无论如何不能忘记。

    对于日军学习特种作战战术,以及为自己特种部队配备武器装备这一点上,虽说有一定的错误,在轻武器上,日军还是沒有少折腾,用后世的话來说,虽说最终失败了,但毕竟曾经努力过。

    尽管这支日军的所谓特种部队,也曾经多少给抗联带來了一定的损失,但在战场上的损失,却远远超过获得的战果,而且在短时间之内,便被抗联打的损失惨重,最终无奈的撤出了战场。

    虽然也出现了一定的误判,不过大体上还是按照杨震的判断來的,并沒有让郭炳勋的担忧变成了现实,但是有一点,却是他和郭炳勋都判断错了,那就是日军对此次战役之中被破坏的军工设备,以及南满铁路系统的恢复能力和决心判断,两个人都沒有预料到日军会下这么大的血本。

    相当一部分的工厂,日本人限制与财力与设备制造和补充能力,以及战线的变化,直到战争结束也沒有能够恢复,但是对于能恢复的,日本人投入了几乎是疯狂的恢复手段,在短时间之内,大部分都恢复了生产。

    特别是奉天兵工厂,这个负担了几乎整个侵华日军轻武器弹药供应,日军近一半轻武器生产的兵工厂,虽然被搬走了三分之一的机器设备,尤其是新式的机器设备,被一扫而光,几乎所有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也一扫而光的全部被带走。

    只剩下的几条漏网之鱼,根本就无力承担一个兵工厂的恢复,但此战过后日军大本营从朝鲜的仁川兵工厂,乃至本土的东京兵工厂以及大阪炮工厂,招募了一批朝鲜籍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以及从平壤分厂抽调了大部分的设备,补充进这个兵工厂。

    并将关内中国派遣军设立的几个兵工厂,所有的工人和设备,以及技术人员全部合并到奉天兵工厂之内,从国内调集了大批的技术人员,在短时间之内抢修了被炸毁的输变电设备,以及运输体系。

    此次战役结束不到两个月,奉天兵工厂就恢复了生产,虽说产量与之前可以供应整个侵华日军沒有办法相比,但是轻武器弹药却可以基本满足战后关东军的需要,并能为关内日军作战,提供一部分的轻武器弹药。

    甚至到了四三年中,在抗联与美军对日本本土轰炸强度越來越大,兵工厂的产量因为猛烈轰炸而锐减,甚至在本土与朝鲜已经陷入无法开工的情况之下,日军大本营利用南满地处中国东北,抗联对其轰炸投鼠忌器,而始终沒有遭遇到猛烈轰炸的态势。

    将东京陆军兵工厂整体,与仁川工兵厂主体,搬迁到了旅大和丹东各一部分,将小仓兵工厂、仁川兵工厂轻武器部分,搬迁到了奉天,与奉天兵工厂合并,以保证陆军武器弹药的供应。

    沒办法,抗联轰炸日本本土和朝鲜的日军军工基地几乎是毫不手软,而且专门采取地毯式轰炸,对日本军工产业密集的城市进行轰炸,试图从根子上,将日本本土的军工生产能力,连根的拔起。

    但对聚集了大量中国人的南满,除了旅顺海军基地挨了美国人炸之外,对整个南满地区的轰炸,却是蜻蜓点水一样,最多隔三差五过來,丢几枚小炸弹意思、意思,与被炸的一片狼藉的日本本土相比,整个南满是异常的安全加安静。

    被抗联力度越來越大的轰炸,以及随着战争发展,也投入的越來越多的轰炸机进行对日轰炸的美军狂轰滥炸之下,被轰炸的在本土几乎站不住脚的日本陆军,只能找地方给自己的兵工厂搬家。

    要不然怎么办,就眼睁睁的看着这些该死的中国人,将兵工厂以及兵工厂所在的城市统统的炸光,该死的中国人,就像一群跗骨之蛆一样的盯上了陆军,只要有陆军兵工厂的城市,无一不被他们轰炸的底朝天。
1...10641065106610671068...11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