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首长秘书腾云录:抓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九峰

    在水利部这次江海之行中,收获最大的非徐东海莫属,这也是他当省长以来,第一次到基层走访。显然,他是做了精心准备的,借这机会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领导魅力。事实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在全省干部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他所表现出来的领导风范和处事艺术得到了越州、海州和荻州三个市干部的高度评价,并经他们的口传遍了整个江海省官场。有人称赞他机智、幽默,鲜有人及。有人说,徐省长给江海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不但高度务实,重视基础性工作,而且立意深远。总之,好评如潮。当然,也有人说风凉话,说他借水利部长检查工作出风头做秀。更多的人断言,江海将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

    预言很快得到证实,一个月后,省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全省政府工作会议,会上,徐东海专门部署了全省水利工作,层层下达了建设任务和指标,要求沿海地市,每年的水利投资不少于50亿,内陆地市不少于30亿,保证在两年内全面建成城防工程,三年内全部完成沿海标准堤塘及排涝配套工程建设,五年内必须形成体系合理、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城乡防洪减灾工程网络,做到主要城市防洪标准100年一遇,县城和重点镇50年一遇,普通乡镇所在地20年一遇,农村不低于10年一遇。会上分管农口的副省长做了全面动员,并明确每年由省政府拿出150亿补助地方建设。

    对于地方的资金缺口,徐东海提出两条解决办法:一是立足本地挖潜力,以工程建设带动土地开发,以建设促发展,以发展保证建设。二是精心包装项目,争取水利部的最大支持。具体地说,对于符合水利部补助条件的,一定要报水利部申请补助经费,有些条件有所欠缺的,也要打包,或者捆绑申报,想方设法列入国家建设重点工程。

    徐东海说,城乡防洪减灾工程是关系到全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危的大事,也是事关江海发展后劲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都要有清楚的认识,既要有砸锅卖田的勇气,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并要求把水利建设列入省委、省政府对各市工作的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一票否决意味着如果有人完成不了任务,就不能参加当年的评奖、晋升,只能在原地打转。这简直等于剥夺了某些人的部分政治生命。特别是那些在原来岗位上呆满三年的领导,眼看就要到了提升的关卡,一旦遭遇一票否决,就得再等三年了。

    三年就是一个台阶,一步错,步步错,很可能就落下终身遗憾。我们的官僚体系过于庞大,满世界都这么说,可身在其中的人都知道再多的岗位都有一大批人盯着,大家都处在高度警惕和戒备状态,你稍一愣神,就错过了提拔的机会。

    所以凡是列入一票否决的,困难再多、问题再大,领导们都会不惜一切啃下硬骨头。除了政治上的高压外,徐东海还要求,各地要主动到水利部跑项目做工作,不能等不能靠,并暗示自己已打好了铺垫。他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能争取到多少补助资金,就看大家的本事了。

    在这期间,杨德水做了一件事,就是替吴芯润色上次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扬扬洒酒两万多字,内容十分齐全,不但对江海省的防洪水利工程和非工程现状做了详细描述,而且就法律和政治层面做了探讨,提出了大兴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因为涉及到水利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杨德水也吃不准,便给李唯一打了招呼,让水利厅安排两个专家,对稿子进行了初审和修改。李唯一满口答应下来,抽调了两名水利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专家和一名老水政审稿。过了这一关,他再就行文结构提了点小意见,用词做了些小调整,也就大功告成了。完成这些之后,杨德水把吴芯喊到办公室,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

    第二天,吴芯拿了一份装帧精美的调研报告交给杨德水审查。杨德水看了下封面,满意地说,很漂亮啊。

    吴芯骄傲地说,这可是我自己动手设计的。

    杨德笑言,难怪有股脂粉味。

    吴芯娇说,杨哥你坏死了!边说,边捏着拳头,做出要揍人的样子。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当一个女人说你坏死的时候,说明你的桃花运降临了。他侧头看了看似嗔非嗔,似怒还喜的吴芯,不免有些春心荡漾。要是换个地方,他肯定会假以颜色,让她知道谁是这世界上的强者。但这里是办公室,由不得他心马意猿。他定了定神,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处理单,低着头想了一想,在上边做了批注——调研内容全面,有些建议很有创意。再把回型针,把处理单夹到调研报告封面上。

    吴芯看了眼遒劲有力的批注,发现新大陆似地说,杨哥,我发现你写字越来越有气势了。

    杨德水端详了一下,没看出跟以前有什么不同,便说,有吗?没觉得有什么进步啊。

    吴芯便捂着嘴笑。

    杨德水骤然明白过来,原来她是在报刚才的一箭之仇。既然杨德水能从调研报告封面中嗅出女人的脂粉味,她吴芯当然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男人的阳刚之美。他笑着说,你拿我开涮啊。

    吴芯微微红了一下脸,俏皮地说,我哪敢呀,你可是我的杨格格啊。她故意把“哥哥”念成了“格格”,以示关系非同一般。

    办公室不是谈情说爱的地方,随时都有人来人往,杨德水不想有什么闲言碎语,便对吴芯说,你先回去吧,一有消息,我第一时间联系你。

    他说的是联系,而不是通知。吴芯很乖巧聪明,开心地起身跟他告别。

    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杨德水心里美滋滋的。她说得没错,他的字确实是越来越有气势了,杨德水自己也这么觉得。这种变化很突兀,就这十几天的事。

    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地位易人嘛!字如其人,说的不是字差劲的人人也差劲,字好的人人就帅气漂亮,而是说人的内在气质。这种气质来自两部分,一是个人的性格特点,二是社会地位使然。

    虽然杨德水除了省长秘书头衔外,其他什么都没有,连一处的处长都不是,但意义完全不同了,走到哪里别人都高看他一眼。这种来自外部的优越感,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他的气质,也反应到字里行间。

    他的字本来就不错,一手速记体洋洋洒洒,甚是飘逸,现在更多了一份沉稳和大气。

    每天都有大量的文件要提处理意见,供徐省长参考,字就必须写得规范些,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天马行空,跟医生开药方似的。刚开始的时候,还真不太习惯,拿着笔往往无所适从,写的字也拘拘谨谨,几天下来,也就很快适应了,连徐东海都认为他的字进步很大。

    徐省长哪里知道,他只是写惯了速记体,一时没适应这种角色变化罢了。现在,他基本上能做到收发自如了,开会做笔记的时候,就用速记体,写处理意见的时候,就用签字体。

    杨德水没有直接把调研报告送给徐东海。省长每天都有大量的信函、文件要处理。这些信函、文件通常由秘书先整理归类,把那些无关紧要的剔除出来,有些暂时存档,有些干脆扔进废纸篓里。

    因为量太大,如果省长凡事必亲躬的话,单是处理信函和文件就会把人累死。其实在秘书之前,已经过三道关了,一是一处负责文书收发的工作人员,二是一处处长,三是秘书长。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轻重判断,处理掉部分信函和文件,只有那些被认为应该上呈的,才会按要求上报处理。

    凡是需要省长亲自出面的,秘书都会在处理单上将内容提要归纳成最简单的一两句话,登记造册后,再提交到省长手里。这种做法的好处显而易见,保护首长不会陷在事务堆中。

    坏处也多,有些重要的东西会被扣押,首长见不到。有些受了冤屈的群众,投诉无门,便写申诉书到处寄信,希望能引起上级领导,甚至中央领导的重视,还他们一个公道。殊不知,这类信件基本上都被挡在了领导的门外,很难进入到领导的视线之内。

    不但省级如此,市一级、县一级都是类似的处理流程。因为中间环节太多,如果有人要存心截拦,往往能轻而易举地办到。中央也知道这种情况,所以要求各地设立信访局,供老百姓信访,避免政情民意堵塞。还有一个渠道能直通中央,那就是中央媒体驻地方的记者站,他们有权向国务院直接建言。他们的信函,一般来说,没人敢拦截。蛋疼小说,最新最快更新热门小说,享受无弹窗阅读就在:&;a r=&;p://annr&; ar=&;_ban&;&;annr&;/a&;

    ( 首长秘书腾云录:抓手  p:///2/2223/  )




第十卷 老板身边的特殊女人(2)
    领导为什么要用自己的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避免政情民意不畅通。+乡+村+小+说+网 手*机* annas.r假如一个地方的市长跟秘书长有矛盾,秘书长就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把重要的信息拦截下来,市长就成了睁眼瞎,许多事情就得不到及时处理。

    杨德水原本打算第二天把调研报告跟其他文件放在一起处理,想了想,决定还是直接交给徐省长处理。一来调研报告是徐东海亲自布置给政研室的任务,二来他知道自己跟吴芯的师兄妹关系,如果按正常流程处理,反而显得做作。

    当他把调研报告递呈上去的时候,特别提了一下是吴芯刚刚送过来的。徐东海听说后,几乎没有任何思考,立即作出了反应,说,你看了没有,东西怎么样?

    杨德水说,看过了,写得比较全面,有几点建议还是蛮有建设性的。

    徐东海说,说来听听。

    杨德水说,调研报告中提出,以流域为单位,坚持工程建设和洪水调度并重的思路。这一条,我个人觉得还是蛮有道理的。

    徐东海说,怎么个道理法?

    杨德水说,要做好防洪工作,工程建设是基础,但流域洪水调度也很重要。具体地说,就是开发流域洪水调度软件,做好提前预报、预测、预泄,使洪水调度更加科学合理,尽量减少下游洪峰流量,减轻灾害损失。

    徐东海似乎对这条并不怎么感兴趣。他问,还有其他吗?

    杨德水说,还有三点。他停了停,见徐东海没有意见,便继续说,第一点是根据江海省多山地丘陵的特点,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提出了以预警、预报等非工程措施建设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小流域治理设想;第二点是统筹沿海标准堤建设与发展沿海产业的关系,探索出一条以建设促发展,以发展促建设的水利新路子;第三点是设立尝试一条龙管水试点,成熟后在全省推广,避免多头管水的弊端,从制度上改变水利建设单纯依赖财政的局面。

    听完,徐东海想了想问,第一点是什么意思?

    杨德水回答说,开始的时候,我也不明白,打电话请教过吴芯后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江海省山区多平原少,山区性溪流源短流急,一旦碰到大雨,洪水暴涨暴落,很难通过建防洪堤来解决防洪问题。即使建了堤,也极容易被洪水冲毁,常常出现屡建屡毁的现象。据她说,单是海州一个市,二十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流域就有一百五十多条,全部建防洪堤的话,需要五六百个亿。发达国家也不主张修建小流域防洪堤,主要是出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建堤后,生态就破坏了,许多地方的鱼虾都绝迹了。

    徐东海“哦”了一声,说,看来这篇调研报告是下了些苦功的,难能可贵啊。

    杨德水借机说,吴芯这人我了解的,做事很认真。

    徐东海没有立即表态,他说,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

    杨德水有点失望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如果徐省长放着调研报告不批示,那就意味着吴芯的努力和自己的苦心就白费了,他就没法向吴芯交代了。

    就在他忐忑不安的时候,一个喜讯传来了。妹妹杨芸打电话过来,说是调动工作的事解决了。杨德水问他什么单位,杨芸喜不自禁地说,荻州市委秘书长三处。这个区小明,还真有几下子,才几天工夫,就把这事摆平了,而且还是个很不错的单位。杨德水感慨之余,对杨芸说,你和绍民,都要好好谢谢区小明。

    杨芸说,区小明,谁是区小明啊?妹子杨芸是个贤妻良母型的女人,虽然身在衙门,却从来不过问政治,居然连市委书记的秘书都不知道。

    杨德水说,别管他是谁,你替我把这话带给绍民就是了。

    杨芸到也不笨,她说,哥,我不知道什么区小明,但我知道一定是你帮的忙。谢谢你啦,哥。

    杨德水说,哥帮你是应该的,没什么好谢的。你可记住了,马上跟绍民说去,迟了,人家还以为我们架子大。

    杨芸说,你放心吧,我肯定按你说的办。

    兄妹两人闲聊了几句后,结束了通话。

    到了下午,徐东海把杨德水叫到办公室,对他说,吴芯的调研报告看了,写得很好。并让他跟水利厅联系一下,听听他们的意见,完善后再全文在江海日报上刊载,并在全省开展一次水利建设大讨论。

    杨德水狂喜,这样一来,吴芯的问题就完全解决了,政研室一处副处长的位置非她莫属了。在徐省长面前,他当然不能表露出来,强压着激动的心情接过调研报告,并说,我马上去办。

    水利厅早就看过了调研报告,但省长既然批示下来,必要的程序还是要走的。于是,李唯一又把任务给了省防汛办,让他们提出完善意见。省防汛办也几乎提不出什么意见,只好在行文上做了点文章,修改了几处句子,换了一两个说法,细化了几个内容,便回函省政府办公厅交差。办公厅便把调研报告转到日报。日报十分重视,接到省长的批示后,马上进行了内部紧急会商,决定由副总编杨辑负责处理此事。杨辑这个土鳖,以前跟杨德水是冤家,这回却变成了亲家,亲自打电话向杨德水请示。徐省长的批示很明确,全文刊载,杨德水当然不好说其他什么,便说,杨总啊,照徐省长的批示办就是了。

    杨辑说,全文刊载是毫无疑问的。但有几个问题,还是要请示一下你的意见。

    杨德水本想一口拒绝,想了想,说,有什么问题就说吧,请示绝对不敢当,你可是我的老上司。

    被他这么一呛,杨辑心里肯定不舒服,但这人就是脸皮厚,居然笑呵呵地说,那是过去式,现在你才是我的领导。

    杨德水在日报里呆了多年,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碰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过来的内容,社里几个头头都会开碰头会,研究领导的意图,商定具体的操作策略。因为领导批示,往往都是寥寥数笔,不可能讲得太清楚,关键还得自己领悟。平时说到媒体的作用,我们常用党的喉舌来形容。对江海日报来说,充分领会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意图,执行好他们的真实用意,就是宣传好、引导好党的施针方针、政策和决定。

    杨德水问,你们有什么打算?

    杨辑说,社里非常重视徐省长的批示,拿到批示后马上召开了社党组会议进行了讨论,决定由我具体负责落实。我初步是这样安排的,分四期连载,每一期都配一段简短的评论。连载完后,再发两篇评论性文章。你对这个安排,有什么想法?

    杨德水想了想,问,宣传方案向社党组汇报过了吗?

    杨辑讨好地说,还没有,我想征求你的意见之后,再提交社党组决定。

    杨德水说,你说的方案,我完全赞同。

    杨德水话音刚落,杨辑就兴奋地问,没其他意见了?

    杨德水心里直发笑。徐省长的批示说得非常明确,一是全文刊载,二是在全省开展水利建设大讨论。杨辑的方案,最多只能算是落实了批示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却没有任何实质性触及。显然,杨辑是把评论跟开展水利建大论论划上了等号,实在是愚蠢透顶了。可老天爷就是不长眼睛,偏偏让这个又蠢又笨的家伙当上了日报社的副总编辑。评论不过是刊载的花边,其作用也就是点缀点缀,根本起不到讨论的效果。他说,你看能不能搞个水利建设一周行之类的活动,由你们牵头,水利厅配合,日报分几个组,深入到各地走走看看,为下一步开展水利建设大讨论做个铺垫?

    杨辑听完,一连说了几个好。他恭维说,德水啊,哦,不,杨处,我就知道你脑子活,点子多,迟早会出人头地的。

    杨德水心想,要不是你一直压着我,我早就出人头地了。不过,此一时彼一时,没有那段痛苦的经历,自己也不会跳槽到省委政策室,也很可能就当不了省长秘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一想,对杨辑的怨气也就消了大半,也不说什么,只在电话这头笑了笑。
1...3940414243...1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