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再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兰彻二世

    街道两旁的百姓们,紧紧地堵死了门,关紧了窗,听着踢哒踢哒的马蹄声,心里就跟打了鼓似的,大军入城,免不了又是一场劫掠。

    也不怪他们如此紧张,在五代时期,凡有兵乱都要大肆抢劫一番,谓之“夯市”,东京也是倒霉,自后晋迁都至汴梁,每逢改朝换代,都会被劫掠一番。

    比如,后周建立者郭威,家人被杀后,带领大军南下东京,攻克后劫掠了三日。

    劫掠之后,立了一个刘氏小皇帝,突然就契丹人来犯了,虽说实在奇怪冬天马瘦的季节,契丹人为何不顾惜马力,但郭威还是北上了,到了澶州(南下东京的要道)就被迫黄袍加身(没错,天下一大抄的赵匡胤,连这也是抄的),然后就建立了后周。

    所以,东京百姓才如何胆战心惊,携老扶幼出走者不知凡几,只有皇宫内,还是一无所知。

    可是,那群在门缝中巴望了多时的百姓们,却仍未等到破门而入的消息,一时间,开窗明望者不在少数。

    也不怪乎这些禁军们愿意听从,泰半的禁军家小都在东京,自己打劫自己,实在强人所难,凡事劫掠东京的,没几个都是本地兵。

    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尤其是赵匡胤带队,守城的后周军将,都不敢轻举妄动,唯有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闻讯,不由得目眦尽裂,心中气急:

    “好一个红孩儿,竟然是欺主之人,枉费先帝一心的栽培提拔——”

    心中想着,连忙骑马径自皇宫内廷疾驰而出,欲集结部众负隅顽抗。

    当其行至街上,被王彦升察觉,遂紧随其后,追而不舍,无奈,被直追至家中,连同自己在内,一家人全部杀死。

    其他的禁军哪敢放肆,瑟瑟发抖,不再言语。

    赵匡胤入城后,登上明德门,命令兵士各返回所属军营驻地,防止有乱兵出来搅乱自己的计划,随后,自己也回到原来的官署。

    他倒是安心了,其他的高官们却被牵连起来,被那群大兵们挨家挨户的进行押出,来到他的官署。

    不多时,诸将领簇拥着范质等后周朝廷要员来到赵匡胤官署,赵匡胤一见,皆是自己往日的同僚,再仔细一瞧,有权有势者皆在,这才放下心,连忙上前,将绳索解下,顿时痛哭流涕。

    呜咽道:“违负天地,今至于此!”

    一张大黑脸,此时却满是通红,不知晓是激动还是真的伤心,鼻涕肆流。

    &n




第两百一十章淮南节度
    正月以来,兴许是节日的热闹,扬州的人来人往,日趋的繁华起来,坐镇在扬州,李重进登上高楼,望着街道,以及巡逻的士兵,不由得有些呆了。

    自郭荣去世以后,他原本冷却的一颗心,突兀的就火热起来。

    论关系,他本是周太祖郭威的侄子,天然的与他有些血脉关系,可惜,郭荣自小就寄养在郭家,又在困难时贩盐接济,虽无血缘,但关系却比自己强了不止一筹。

    更关键是,虽不想承认,但郭荣本事确实比较强,领兵打仗也是好手,再加上舅舅的嘱托,他就勉为其难的接受了其继位的事实。

    郭荣确实待人不错,把自己安到淮南,虽说远离京城,但繁华的很,自己身为淮南节度使,日子比在京城舒服多。

    郭荣去世后,他很悲伤,但又有一丝窃喜,想去东京给他叩首祭奠一番,但那些宰相却不是不准,还搬出官家的圣旨压他。

    更关键是,赵匡胤这小子掌控禁军,对自己也是明里暗里的威胁着,无奈只能待在扬州城中。

    刚过正旦,就传来契丹进犯的消息,李重进是知兵的,自然晓得那些草原的蛮子,行动力极大的依赖马匹。

    而马匹的生长规律基本上是“夏饱、秋肥、冬瘦、春死”,因此几乎所有的大规模侵袭都发生在秋天,乘着马膘肥体壮,若是冬日南下,十匹马,留不住一匹,这与冬日撒种子是一般道理。

    “有古怪,大有古怪!”李重进吹着冷风,身上披着貂裘,皱起了眉头。

    “使君,还未清楚吗”在他身旁,坐着一个商人,披着一件灰色的狼皮袄子,脸上带着一切掌握在手中的笑容,说道:

    “契丹虽说深恨先帝,但若是报仇,早在几个月前就来了,何必又在今时”

    “数年前,太祖皇帝领兵北上,也是如此场景,使君应该有印象吧!”

    面对淮南的实际控制者,商人没有平日里见官的自卑,反而不卑不亢,身份似乎平等一般。

    “这——”一刹那间,李重进脸色一白,他当然知晓,那次契丹南下,是子虚乌有的,乃是舅父称帝的契机所在,而这次反常的南下,十有**也是如此。

    “怎会这赵黑子竟然如此狗胆”

    平日里虽然与赵匡胤明争暗斗,但也知晓此人最讲义气,还是有些佩服的,但却看走了眼,没想到其竟然有如此的狼子野心。

    “先帝在时,对其甚为关照,甚至还解了姐夫的职(原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娶了郭威的女儿),没想到养了一头白眼狼!”

    心中恨极,李重进立马带兵入京,把那个乱贼给杀了,来祭奠先帝在天之灵。

    “使君且慢——”这时,耳旁传来那个商贾的声音,李重进脸色瞬间冷了下来:

    “怎么你还准备阻挡我不成以为你是汉国的人,某就奈何不了你了!”

    听到这满是危险的话语,陈扬也不慌乱,作为泉州人,他多次随同父兄出海,无论是海盗,还是蛮寮,他都见的多,自然不会被吓到。

    他起身,修长的身材让他有些居高临下,所以又弯曲了些,拱手,严肃道:

    “如今乃初三,若是不出所料,赵匡胤早就已经控制了东京,禁军十数万,皆控于其手,而淮南兵不过三万,集一隅而对一国,岂不是自讨苦吃”

    “这——”听到这,李重进犹豫起来,他说的有道理,但作为大周的皇亲国戚,最后免不了也被收拾的,还不如打他个措手不及。

    “若我所料不错的话,你家主人乃是汉国都督李讳嘉不成”

    &nb



第两百一十章仿制回回炮
    对于赵匡胤什么时候篡位,李嘉并不知晓准确的时间,但却知晓,在公元968年,郭荣死后的第二年。

    郭荣死后,李嘉就开始准备大量的军械,一个是用来支援中原的反对势力,二个是用来储备,以防万一。

    等到中原传来消息,契丹南下,东京城人心惶惶时,李嘉就知晓,赵匡胤准备行动了。

    因为卑沙城传来的消息却是,契丹人不动如山,睡王的行帐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

    如此进行对比,自然就知晓,所谓的契丹人南下,就是谎言了。

    快船从北往南,一天一夜的功夫,就把消息传到了番禹,然后,满载着物资的军械,就来到了扬州,淮南节度使的驻地。

    由此,李嘉很快的就推算出,所谓的陈桥兵变,以及黄袍加身的戏码,就要上演了,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北宋,就要建立了。

    那集合全国精兵强将的禁军,就被赵匡胤一网打尽了,李嘉极其羡慕。

    精兵,并不是练出来的。

    李嘉读了几十年的书,他认为,精兵,具备三大特征。

    一个是吃得饱。只有吃的饱,才能进行训练,然后有力气杀敌,而此时的军队是怎么样的平日里一干一稀吊着,生怕这群大兵们吃饱了没事干祸害百姓,或者造反。

    李嘉就不同,深知吃饱的重要性,隔三差五的就吃肉吃鱼,使劲地操练他们,让鱼肉变成气力。

    第二个,就是军饷了。与米粮一样,这个世道,从没有准时发过军饷,生怕士兵们领了钱就跑,当然,当兵都是拉的壮丁,当然得跑。

    还有,就是吊着,将领们深信一点,平日里喂太饱,打仗时对赏银就没兴趣,然后就不敢争先了。

    第三个,就是有士气。不用管他士气是啥,能用就行,比如秦朝的军功爵,为了当官当贵族,汉唐的封侯升官,还是后世的主义,都是管用的。

    比如,明初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句可谓是封建时代最大的士气来源了,与岳家军一样,都是民族大义出发,所向披靡,将蒙古人赶出了中原。

    这口气泄了之后,就与蒙古人半斤八两。

    前两个军饷与粮草,总结就是两个字,钱财。

    有了钱,自然就有了军饷粮草,以及铠甲弓箭等,自然,军纪就好了。

    不好意思,李嘉别的没有,就只剩钱了,掌握着海上丝绸之路,别的不提,钱财从来就没缺过,岭南的一些珊瑚珍珠等,随便一卖到中原以及契丹,钱财就是无数。

    除了养军外,每个月大约富余十万贯钱,府库里累计了百万贯钱,也有足够半年的军费开支了。

    至于士气,李嘉只能选择土地作为奖励,在统一天下前,是不会改变。

    而赵大黑有什么钱财自然是有的,士气绝对是抵不过李嘉,只有一个,多年来的战场经验,而这也是李嘉所欠缺的,甚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个秤砣。

    环顾四周,他娘的就没有一个能打的,还容易打草惊蛇。

    三万禁军,加上两万边军,总数五万的常备军,已经是极限了,毕竟南汉的人口摆在这,抽点的壮丁太多,影响农业生产。

    北宋要建立了,李嘉确实有些慌了。

    “渤海人现在迁徙多少”李嘉闭着眼睛思量了一下,心中打定主意要扩军了。

    “济州岛那里上周传来消息,大概有十万人,辽东及高丽都有,迁徙了几千人到了倭国的九州岛,正在菱刈金矿,已经扎根落户。”

    “前阵子还需要大量的粮食,发了奏折过来……”

    田忠虽说掌管了皇城司,但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李嘉的秘书,大量的奏折都经过他的手,自然知晓的比较多。

    对此,李嘉倒不是很在意,只要不掌握军队,就对他没有威胁。

    “与济州岛的人说,从这些人里面挑出五千人,组建一个附从军,记住,



第两百一十一章人心惶惶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正月初五,陈桥兵变以及黄袍加身的事情终于传到了扬州。

    节度使府邸,李重进紧紧握着手中所谓的圣旨,面色发青,咬牙切齿:

    “赵黑子竟然让某移镇青州,命韩令坤为淮南节度,背主之人,安敢如此放肆”

    底下的幕僚们一片哗然,这个时候,他们才知晓,建立不到十年的大周,又没了,五代更替,快速如斯。

    “使君万不可答应!”底下有幕僚起身,高声说道:

    “自来淮南,已历半载,不可轻弃,再说,赵匡胤狼子野心,背主之徒,篡夺皇位,如果使君答应,下一次圣旨,就不是迁移藩镇,而是……”

    话虽然没有说全,但在坐的都是聪明人,自然了解,脸色齐变。

    有人的人脸色红涨,义愤填膺;有的人不动声色,心里思量着如何保命。

    居高临下,李重进看的一清二楚,心里也是明白,中央十万禁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区区淮南数万地方军,又如何抵抗。

    但,作为大周皇亲,两代帝王恩德,就算自己不抵抗,最后也免不了一番身死家灭的下场,不得不反。

    “移镇青州,等于找死,我李重进是这样无脑之人”李重进沉声说道:

    “太祖历尽艰辛,方创大周,先帝南征北战,才有如此形式,趁主上年幼,竟敢篡夺,我等忠君之士,岂能饶了他”

    “诸位都是大周的忠臣,想必如我一般,痛恨如斯吧!”李重进认真地看了一眼这群自己召集而来的幕僚以及高级将领们,冷声说道。

    “当然,当然——”众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上党的李使君盘踞地方多年,实力雄厚,若是与他联系,南北呼应,想必定能复我大周!”

    李重进定眼一瞧,是自己的心腹翟守殉,连连点头:

    “甚好!如此,汝就北上,与李太傅(李筠当时是检校太傅昭义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镇守边疆,监督北汉)联系!”

    随后,李重进命人端出一张痛斥赵匡胤的文章,将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尽,又令诸人签署大名,按上指印。

    他这才松口气。

    然后,他又开始进行布置将淮南那些异心份子一一铲除,将淮南七州,真正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番布置后,他这才缓了口气,接见这位南汉的商人。

    “使君应该得到了消息,我们第二批货物,已经在路上了过不了几日,就会到达。”

    陈杨再次接见了这位节度使,态度依旧不卑不亢。

    “淮南虽大,养兵三万,犹有余力,唯独粮草一事,甚为短缺!”

    李重进毫不客气地说道。

    “此时正乃青黄不接之时,粮草实在缺乏!”

    “不知使君需要多少”对于淮南的境况,陈杨还是了解的,这里刚被占领没几年,耕田还未恢复,百姓流失,加上淮河时不时地闹腾一下,勉强自给已然是不错了。

    如果要进行大战,光是粮草,就能饿死不少人。

    索性这淮南之地,也能食稻谷,若是小麦,还真就无力。

    “自然多多益善!”李重进沉着脸,严肃地说道:

    “我还会扩军两万,五万大军,每月至少五万石,至少需半年之粮,三十万石!”

    听到这个数字,陈扬脸色瞬间发黑,别的不提,位于兴王府太仓里面的粮食,都没有三十万石,这个数字太大,谈何容易

    但,临行前,李都督吩咐过,尽量的满足淮南的要求。

    “可以——”陈杨咬着牙说道:“但一时间拿不出如此多的粮草,分三个月,每个月十万石!”

    “好——”最
1...5758596061...1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