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兰彻二世
第两百一十二章利欲难安(上)
待长子走后,钟允章长叹一声,又呆坐着,脑海里一片空白。
自己刚中进士后,毫无背景,于是只是一个小小的中书舍人,负责起草圣旨招书,多年不迁。
索性自己文笔不错,每被夸奖,名气愈大,被当时皇四子看在眼里,待其继位后,凡诰敕、碑记和上表朝廷一切文字,多由他执笔。
如此一来,名气一直在上涨,甚至传到了国外,于是越来越受到皇帝的重用。
被认命为工部郎中,知制诰。
待到先帝派他至楚国求亲,求亲不成,但他却充分了解楚国的国情国势。
楚王马希广新立,弟马希萼起兵于武陵争位,兄弟阋墙,国将衰亡,于是就建议皇帝乘机攻楚。
先帝很信任他,听取了这个建议,决意用兵,派招讨使吴怀恩为帅,率兵图楚。
几年间,先后夺取原属楚国的贺(贺县)、昭(昭平)、蒙(蒙山)、桂(桂林)、宜(宜山)、梧(梧州)、严(来宾)、富(富川)、龚(平南)、象(象州)、柳(柳州)、郴(湖南郴县)、连(广东连县)13州地。
于是越来越受到重用,待他恩遇日隆,采纳朝臣奏议命他为皇太子师。
皇帝继位,推恩旧臣,十分礼遇他,升他为尚书右丞知政事,位列宰辅。
随后,宦官当政,朝政一片灰暗。
这时,一位年轻人率领着几千杂兵,打败了禁军,掌握了整个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的做法。
逐渐的,连北方的潘将军也被拿下,当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副都督,整个岭南已经掌握在他的手里,任他取舍。
征占城,复安南,都是他的手笔,前不久,他称王了。
接下来,他自然知晓是什么了,但心中一直过不去这道槛。
作为官场人物,在这个乱世,礼义廉耻早就被识时务者为俊杰占据,而他不一样,他是个读书人,“忠君”一词,跨越过去很难……
在这个纠结的时刻,还是让两个儿子先走吧!
首相的钟允章很纠结,但作为次相的崔泉而言,选择却很果断。
待中原的消息传来,大名鼎鼎的大周国消失了,禁军大将赵匡胤继位,首先在崔泉心里响起的,不过是又一个武人登位罢了。
但,架不住联想啊!
被封为薛王的李都督,也是一个武人,也是功勋赫赫,挟天子以令诸侯玩极其娴熟,又懂得分寸,晓得分权,整个岭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被其掌控。
两人都是一样,掌控了禁军。
改朝换代,这个词猛然的就出现在他心头,水浇不灭。
所以,他心动了,在大势面前,他一点也不敢反抗,只想顺从大势,从而为自己及家人,捞上一笔。
有什么功劳,比得上从龙之功吗
但,这又需要分寸,光是自己谋划,若是人家无心,那不是白打算了
于是,他就派遣人接触了一下薛王府的管家李安国,隐晦的表达了自己的意图。
李安国就见了李嘉,如实转告。
“皇位会不会太早了”这种事情,李嘉也不在乎保密了,直接把王宁王判官,射声司吴青,以及几位禁军中的高级将领找来,共商大事。
“中原历经大变,周国灭,宋国兴,但未曾更改的是,中原国势日隆,兵甲日坚,岭南一隅之地,若不能同心,迟早会被吞并!”
王宁沉着脸,对于推翻南汉并没有直接发言,反而间接说起了天下大势:
“天下诸国,首推中原,次为唐,岭南地域虽广,但尽为蛮荒之地,兵不过数万,丁不过百万,若是不变,中
第两百一十三章利欲难安(下)
与薛王府的沟通很顺利,正月初七,崔相公就得到了薛王暗地的允许,这不禁让他喜出望外。
惊喜之余,他又派人探寻了一下钟府的消息,待得知钟家人已经连夜的收拾,昨天晚上就连夜出了城,回到了老家。
对比,崔泉心中舒了口气:
“钟允章自先皇时期就饱受重用,新帝继位又成了首相,如今,怎能再让你领先”
作为次相,崔泉待在政事堂的时间比钟允章长,门生故吏遍布朝廷上下,虽说不多,但范围广,勾连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禅让之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步骤却很多。
而这些步骤中,皇帝这个一步,算是最容易的,也是最被忽略的。
皇帝同意则罢,若是不同意,大不了换一个皇帝,毕竟刘鋹还有两个弟弟在世,禅让是免不了的。
换皇帝虽说方便,但隐患还有有的,况且侍奉刘鋹两年了,君臣之义还是要尽全,于是,崔泉决定去见见皇帝刘鋹。
一番换洗后,崔泉就来到了皇宫,见到了被禁锢在宫殿中的年轻皇帝。
此时的皇帝,依旧是不修边幅,黄袍都沾染了酒水,头发披散着,乐呵呵地看着宫女们的舞蹈,一副喜不自胜的模样。
“咯吱——”待大门打开时,刺眼的阳光进了宫殿中,刘鋹眯着眼,右手挡在眼前,有些不习惯,多日不久日光了,他一时间还不适应。
大门打开后,刘鋹只见一个比较粗矮的身影出现在眼前,在阳光的照射下,迷糊不清。
这不是送餐食的人,他心中想着,一瞬间,浑身一颤:难道自己要被杀了吗
也对,这世道,哪有不被杀的傀儡皇帝
可我不想死啊!我要活着——
“陛下——”崔泉看了一眼这个发胖且浑身脏兮兮的皇帝,不由得为之心疼起来。
此时,距离上一次朝会,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自从封王后,越发的憔悴起来,瘫坐在椅子上,有气无力。
“哦原来是崔卿啊!”抬眼一瞧,有些熟悉,仔细一看,原来是崔泉崔相公,他才笑道:
“多日不见朝臣了,一时间有些眼生!”
听着这话,崔泉心中为之一酸。
“崔卿怎能见我”刘鋹一瞬间清醒过来,眼圈泛红,在侍从的搀扶下,慌忙地来到崔泉的跟前,有些胆怯,又有些不可置信地问道:
“可,可是薛王吩咐的”
待得到其肯定的答复后,他深深地洗了口气,回首眷恋地看了一眼舞蹈的宫女们,肩膀颤抖着,用哭腔说道:
“崔相公,崔相公,看在先帝高祖的份上,救我一命。我还年轻,才二事岁,比薛王还要小,我不想死啊,我还没有子嗣……”
紧紧地抱着崔泉的大腿,刘鋹哭得像一个孩子,涕泗横流,止都止不住。
这一声声痛苦,让崔泉心中一软,他搀起刘鋹,摒退其他宦官宫女,轻声道:
“薛王目前并没有弑君的意思,陛下无需担心,且放宽了心肠,况且,若薛王真有不轨之意,老臣拼了老命,也要护得陛下安全。”
此言一出,刘鋹哭的更厉害了:
“你又算的甚还不及钟师傅(钟允章是刘鋹的老师)呢,看来我真的要死了……”
闻言,崔泉嘴角扯了扯,之前还以为这皇帝改了脾气,没想到还是如此,他深吸一口气,温声说道:
“对于陛下,薛王这些时日,言语中并没有怨怪之意,只要陛下言行之中,多知些规矩,肯定是无事的!”
“我平日里都按照他的吩咐做的,一点也不敢违背,那,还有什么规矩”刘鋹吸了吸鼻涕,迫不及待地问道。
崔泉挥了挥手,刘鋹将耳朵放过去,大惊失色:
“赐九锡加殊礼”
&
第两百一十三章勉强受禅
既然决定接受禅让了,那么李嘉也不再拖拉,直接开始准备受禅典礼了。
受禅了,那么就需要隆重一些,受禅台的搭建也是至关重要的。
受禅典礼一个月后即将举行,为了赶时间,数千名厢军,夜以继日地进行修建,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数百人,一刻不停地劳作着。
春日的番禹下起了丝丝小雨,整个京城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景色中,但依旧难掩百姓们的火热的心情,纷纷议论起来,茶馆里,青楼里,对于薛王复唐一事,也是看法不一。
有的认为,汉国当灭,几代暴君当政,暴政迭出,失国是应当的。
有的认为,李都督是乱臣贼子,篡夺了大汉的江山,论罪当诛……
当然,心怀大唐的还是有一些的,但是很少,毕竟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死的也差不多了。
金吾卫以及兴王府这一段时间也是胆战心惊,生怕出了什么乱子,惹恼了薛王殿下,每天巡逻的人就翻了一倍。
“这次大汉真的要完了——”
“是啊!几十年了,说没就没了……”
“这昏君有什么舍不得的,早就该下去了……”
走过了几张桌子,吴青耳边就传来了这样的声音,皱着眉头,按在腰刀上的右手,不自觉地颤了颤:
一群逆民——
几下快步,来到了一处包厢,两个膀大腰圆的汉子守着,他伸出腰牌,呈上去,大汉拿来一瞧,黑铁之上,射声二字刺人眼球,翻过来一看:
指挥使吴青
“请稍后——”汉子背脊一下子就弯了下去,轻声道。
很快,门就被大开,扑面的热浪袭来,让他精神一震:
“参见殿下……”
“没事,坐吧!这该死的天气太冷了!”
李嘉脱了鞋,脚底下垫了一个木桶,里面满是烧红的木炭,他手里捧着一杯热茶,正兴致勃勃地喝着。
冬日的番禹太冷了,哪怕穿着貂裘,寒风依旧冻人,再加上下起了小雨,冰冷刺骨,一般人还真扛不过。
“这冬日了,王府和朝廷有什么动作了”耳边听着这些顾客们的议论声,李嘉淡淡地说道。
“王府这边,管家按照您的吩咐,城东和城西都在施粥,一天两顿,不曾停歇,每日施舍数十石粮食,人人都在念大王的好呢!”
田忠一旁轻声地说着,脸上满是高兴:
“兴王府倒是运了许多柴火进城,生怕百姓们少了柴火,冬日熬不过去,又建了许多暖屋,供乞丐们借宿,也放了许多稻草,挤一挤,还是能将就的!”
“也算是有心了!”李嘉叹道,在这个世道,官府能有这番作为,还真是有良心了,至于施粥那是应有的事,收买人心,就要持之以恒,不要怕花钱。
尤其是天子脚下的百姓,更是要舍得花钱。
索性李嘉施恩一年,大半个京城百姓,对于他还是比较认可的。
“地方如何”李嘉转眼问道。
虽说拿下了兴王府,就等于握了一半的岭南,但对于地方也需要关心一二,毕竟也是他的百姓!
“各州县对于大王之事,意见各一,但最终,却各派人前来贺喜……”
“所有人吗”
“是,所有州县——”
吴青脸皮一抖,肯定地说道。
自从兴王府成为皇城司的自留地,射声司无奈之下,将所有的势力都派到了各州县,全无遗漏,近一年的功夫,才布置完毕,所以吴青才如此的肯定。
&nb
第两百一十五章再复大唐
与中原武夫夺位相比,李嘉的这场禅让典礼显得格外的隆重,而且步骤合乎礼节,有理有据。
毕竟南汉以文治国已经数十年了,儒家最讲究的,就是礼节,明尊卑,而赵匡胤那斯直接披着黄袍上位,何其草率
公元960年,南汉大宝三年,二月二日。
这一天,天公作美,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大晴天,城里城外的百姓们,早就得到了通知,一大早就来到了城外,见到了被禁军重重包围的受禅台。
数千大军齐整整地站立着,目不斜视,穿着特发的桂布,这种特别御寒布料,在李嘉的关怀下,历经两年的发展,终于大成,第一批享受的人,就是禁军。
参加禅让典礼的人数众多,有数万人之众,除了南汉的公卿、武将等满朝文武外,还有武平军(湖南)、清源军(闽),大理国,吴越国的使臣,以及南汉蛮寮各洞的洞主,场面极其热烈。
李嘉早早的就站立在受禅台上,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衮冕,但依旧被风吹的凉飕飕的。
所谓的衮冕,其实就是书本上经常看到的秦始皇模样。
头上戴着的,叫做冕,冕上垂的一串串的珠子,是用白玉珠串做成,共有十二旒,宽八寸,长一尺六寸,重量可达十斤以上。
垂在耳旁的,是用黄绵所制的小球,悬于冠冕之上,以示不欲妄听是非,导以玉簪。
外面披着黑衣,里面是浅红色的裳,绣了十二章纹,上衣有八章: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裙子上绣有四种章纹:藻、粉米、黼(fu)、黻;衣服的袖口、衣领都绣以升龙的章纹。
其中日、月、星分别绘制在衣服的左、右肩和后衣领下,寓意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
这一套衮冕服从商周一直传到了明朝,然后到了清初剃发易服后,就消失不见了。
穿着这样厚厚的一层层衣服,身上满是珠宝,也难怪那些帝王需要人搀扶了,的确是非常重,且繁琐,上一个厕所,得麻烦大半个时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