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西州制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不爱太阳的向日葵
而当时刘范考虑到这些较为困难的家庭,没有太多的劳动力,也就无力耕种和开垦更多的田地,所以在分军屯和民屯时,民屯只定了比军屯更少的耕地。因为就算把同等的耕地分给男丁少的家庭,他们也无力承担,不能做到所有田亩的精耕细作,这反而是资源浪费。
刘范却没想到,当初以为的仁政,现在反而变成了一大弊端,开始造成了贫富差距。因为在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时代,占田面积的多寡,就直接代表着财富的多寡。军屯政策和民屯政策,已经在悄然把凉国划分为两个群体,一个较为殷富,一个较为贫苦。虽然凉国的民屯户已经做到了衣食无忧,比在朝廷治下的百姓的生活不知好了多少倍,但比起军屯户,仍然是差了许多。
想到这,刘范心里有了决断。
刘范道:“民屯户虽不如军屯户,家中多有从军者,在战场上为大凉建功立业,但和军屯户一样,都是我大凉子民,不应该有任何悬殊比较。”
田丰似乎已经猜到刘范会如何决断,说:“那主公是想,借这次迁徙人口充实康州、夏州”
刘范看了眼田丰,笑骂道:“田元皓,你这老狐狸!”
田丰听后,一向不苟言笑的他也低头笑了。
刘范指指他,说:“想必你早就对此事有了主意,意图用此次迁徙,来平衡民屯户和军屯户,减小军屯户和民屯户之间的差距,却还来试探孤!”
田丰笑道:“主公勿怪,属下也是想借一借主公的威望,不然稍有不慎,消息走漏了,那些军屯户必定来找属下的麻烦。”
刘范笑道:“那你就不怕军屯户们骂孤吗”
“左右凉国也是主公的基业,骂一骂也无妨!再说了,以主
主公的威望,谁会骂您”
“老狐狸!”刘范不禁又骂了句,“说吧,你想怎么做”
田丰道:“很简单,与原计划迁徙比例中军屯户占四成、民屯户占六成不同,属下建议,此次移民充边,民屯户占九成,军屯户占一成!”
“什么军屯户才一成”此话一出,政事堂内立即沸沸扬扬。
代表军方的兵部尚书马腾,第一个就不乐意。
马腾站出来,不满地说:“田侍中,你这也欺人太甚了吧!”
田丰严肃地转过头,看了一眼马腾,说:“马尚书,此话怎讲”
马腾说:“虽说军屯户比民屯户更殷实是事实,但侍中有没有想过在历年大战中,尤其是十军之战中,我大凉的军士损失了将近十万人,还有更多的人落下伤病。是,主公给的赏赐已经足够多了,但也有很多户因此家中男丁死尽,只剩『妇』孺,守门相望。其之贫苦也,不比民屯户差到哪里去。这次移民实边,是主公的恩典,也是那些困难的军屯户获得喘息的大好机会。侍中却只给出一成,也就是四十万人的名额,难道是轻视那些为国捐躯的凉人吗”
田丰也不服气,说:“在下岂敢但事实就是,民屯户较军屯户家境差之千里。若不借这次移民实边的机会,抬高民屯户,让民屯户有机会和军屯户平起平坐,我大凉必定贫富分化,将来必酿成大祸,恐非马尚书你可控制了!”
&n
第七百四十一章 移民实边
而民屯户,因为主要劳动力,也就是男丁,比较少。而且因为凉国人大多是从东州迁徙来的流民,流民的家庭因为黄巾之『乱』和饥荒,大多残破不堪,很多家庭,只有女人当家。
而当时刘范考虑到这些较为困难的家庭,没有太多的劳动力,也就无力耕种和开垦更多的田地,所以在分军屯和民屯时,民屯只定了比军屯更少的耕地。因为就算把同等的耕地分给男丁少的家庭,他们也无力承担,不能做到所有田亩的精耕细作,这反而是资源浪费。
刘范却没想到,当初以为的仁政,现在反而变成了一大弊端,开始造成了贫富差距。因为在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时代,占田面积的多寡,就直接代表着财富的多寡。军屯政策和民屯政策,已经在悄然把凉国划分为两个群体,一个较为殷富,一个较为贫苦。虽然凉国的民屯户已经做到了衣食无忧,比在朝廷治下的百姓的生活不知好了多少倍,但比起军屯户,仍然是差了许多。
想到这,刘范心里有了决断。
刘范道:“民屯户虽不如军屯户,家中多有从军者,在战场上为大凉建功立业,但和军屯户一样,都是我大凉子民,不应该有任何悬殊比较。”
田丰似乎已经猜到刘范会如何决断,说:“那主公是想,借这次迁徙人口充实康州、夏州”
刘范看了眼田丰,笑骂道:“田元皓,你这老狐狸!”
田丰听后,一向不苟言笑的他也低头笑了。
刘范指指他,说:“想必你早就对此事有了主意,意图用此次迁徙,来平衡民屯户和军屯户,减小军屯户和民屯户之间的差距,却还来试探孤!”
田丰笑道:“主公勿怪,属下也是想借一借主公的威望,不然稍有不慎,消息走漏了,那些军屯户必定来找属下的麻烦。”
刘范笑道:“那你就不怕军屯户们骂孤吗”
“左右凉国也是主公的基业,骂一骂也无妨!再说了,以主
主公的威望,谁会骂您”
“老狐狸!”刘范不禁又骂了句,“说吧,你想怎么做”
田丰道:“很简单,与原计划迁徙比例中军屯户占四成、民屯户占六成不同,属下建议,此次移民充边,民屯户占九成,军屯户占一成!”
“什么军屯户才一成”此话一出,政事堂内立即沸沸扬扬。
代表军方的兵部尚书马腾,第一个就不乐意。
马腾站出来,不满地说:“田侍中,你这也欺人太甚了吧!”
田丰严肃地转过头,看了一眼马腾,说:“马尚书,此话怎讲”
马腾说:“虽说军屯户比民屯户更殷实是事实,但侍中有没有想过在历年大战中,尤其是十军之战中,我大凉的军士损失了将近十万人,还有更多的人落下伤病。是,主公给的赏赐已经足够多了,但也有很多户因此家中男丁死尽,只剩『妇』孺,守门相望。其之贫苦也,不比民屯户差到哪里去。这次移民实边,是主公的恩典,也是那些困难的军屯户获得喘息的大好机会。侍中却只给出一成,也就是四十万人的名额,难道是轻视那些为国捐躯的凉人吗”
田丰也不服气,说:“在下岂敢但事实就是,民屯户较军屯户家境差之千里。若不借这次移民实边的机会,抬高民屯户,让民屯户有机会和军屯户平起平坐,我大凉必定贫富分化,将来必酿成大祸,恐非马尚书你可控制了!”
&n
第七百四十二章 土地之忧
刘范的担忧,并非是杞人忧天。刘范来自后世,又是专业学史的,知道美国的西进运动中,就有很多移民,因为抱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走那些已经被探明为比较安全的路,而是走那些危险的近路,很多人就被困在荒山里,不是冻死就是饿死。
而康州和夏州,也就是康居国故地和大夏之地,也就是后世的中亚地区,沙漠戈壁是最主要的地貌,稍有不慎,误走入其中,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很难找到绿洲,那就必死无疑。
中书省的贾诩和郭嘉、门下省的田丰、尚书省的卢植、户部的黄琬和董扶,纷纷道:“是,属下等会商议出章程来。”
刘范又想了想,道:“主公,虽说移民实边,许民圈地,此乃仁政,但孤仍然有一个担忧啊。”
众人都道:“什么担忧”
刘范道:“百姓圈占土地后,土地不可增减,但人口必然要增减。百姓有了下一代,其下一代长大后自然要成家立户,就要均分土地。这样,随着人口的繁衍生息,土地会被细分得越来越小。其实,这就跟推恩令一样,土地随着人口增加,就自然被细分,最后难免被分完。固然短时间内,这个问题不会太大,但百年后呢千年后呢人多地少这个问题可就太大了!”
众人一听,皆道:“如此重大的隐患,主公竟然想在了属下等的前面,属下等真是羞愧难当。”
刘范没好气地说:“你们也知道羞愧!就不说那些尚书了,就说说三省的长官们,你们可都是宰相啊!怎么连这个问题都没有考虑清楚,还要等孤来亲自处理!”
三官们都很羞愧地低下了头。
尚书令卢植说:“这个却也好办。”
“师父有何高见”
卢植说:“我大凉现大约有人口千万。虽说这个数字已经不算小了,而且我大凉境内沙漠戈壁广阔,但土地面积也还算宽裕。尤其是新夺来广阔的康州和夏州,我大凉土
土地,用以养活千万人口绰绰有余,至少在百年间不会出现太大的矛盾。但百年之后,大凉人口必定翻倍,到那时土地就不够用了。
为了满足新增人口,我有一策,那就是预先把一些土地划出来备用,不准百姓经营,专供给新增人口。”
刘范一听,觉得好像有些熟悉,突然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机动地”嘛!
卢植说:“随着屯田制度取消,本来有一千万人口的凉州、天州和昆州,会被分出四百万人口,这样,人口少了四成,相应地,土地就多了出来。我们可以把凉州、天州和昆州本为屯田范围的的田地和草场的一半,以及所有适宜开垦为耕地的荒地,一律划为备用之地。
而康州和昆州没有经过屯田,只有一些开垦出来的田地。在圈占时,只准许百姓圈占那些已经开垦出的田地,适宜开垦为耕地的荒地一律划为备用之地。而对于二州的草原,则一分为二,一半划为圈占范围,另一半划为备用之地。
备用之地和其他土地一样,一律归凉国公室所有。不同的是,备用之地,是储备为新增人口所用,平时不准任何人经营使用。凡是擅自经营使用备用之地者,一律依法严惩。”
刘范道:“嗯,按师父的这个法子,我大凉的子民就算代代相传,繁衍生息,至少在三四百年内不会出现土地矛盾。”
中书侍郎郭嘉也道:“是啊,咱们大凉的凉州、天州和昆州,本有耕地140万顷,草场220万顷。十军之战后夺得康州和夏州后,大概有耕地230万顷,草场330万顷,沙漠戈壁等不适宜开垦之地有300万顷,所滋养的人口仅为1070万。
第七百四十二章 土地之忧
刘范的担忧,并非是杞人忧天。刘范来自后世,又是专业学史的,知道美国的西进运动中,就有很多移民,因为抱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走那些已经被探明为比较安全的路,而是走那些危险的近路,很多人就被困在荒山里,不是冻死就是饿死。
而康州和夏州,也就是康居国故地和大夏之地,也就是后世的中亚地区,沙漠戈壁是最主要的地貌,稍有不慎,误走入其中,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很难找到绿洲,那就必死无疑。
中书省的贾诩和郭嘉、门下省的田丰、尚书省的卢植、户部的黄琬和董扶,纷纷道:“是,属下等会商议出章程来。”
刘范又想了想,道:“主公,虽说移民实边,许民圈地,此乃仁政,但孤仍然有一个担忧啊。”
众人都道:“什么担忧”
刘范道:“百姓圈占土地后,土地不可增减,但人口必然要增减。百姓有了下一代,其下一代长大后自然要成家立户,就要均分土地。这样,随着人口的繁衍生息,土地会被细分得越来越小。其实,这就跟推恩令一样,土地随着人口增加,就自然被细分,最后难免被分完。固然短时间内,这个问题不会太大,但百年后呢千年后呢人多地少这个问题可就太大了!”
众人一听,皆道:“如此重大的隐患,主公竟然想在了属下等的前面,属下等真是羞愧难当。”
刘范没好气地说:“你们也知道羞愧!就不说那些尚书了,就说说三省的长官们,你们可都是宰相啊!怎么连这个问题都没有考虑清楚,还要等孤来亲自处理!”
三官们都很羞愧地低下了头。
尚书令卢植说:“这个却也好办。”
“师父有何高见”
卢植说:“我大凉现大约有人口千万。虽说这个数字已经不算小了,而且我大凉境内沙漠戈壁广阔,但土地面积也还算宽裕。尤其是新夺来广阔的康州和夏州,我大凉土
土地,用以养活千万人口绰绰有余,至少在百年间不会出现太大的矛盾。但百年之后,大凉人口必定翻倍,到那时土地就不够用了。
为了满足新增人口,我有一策,那就是预先把一些土地划出来备用,不准百姓经营,专供给新增人口。”
刘范一听,觉得好像有些熟悉,突然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机动地”嘛!
卢植说:“随着屯田制度取消,本来有一千万人口的凉州、天州和昆州,会被分出四百万人口,这样,人口少了四成,相应地,土地就多了出来。我们可以把凉州、天州和昆州本为屯田范围的的田地和草场的一半,以及所有适宜开垦为耕地的荒地,一律划为备用之地。
而康州和昆州没有经过屯田,只有一些开垦出来的田地。在圈占时,只准许百姓圈占那些已经开垦出的田地,适宜开垦为耕地的荒地一律划为备用之地。而对于二州的草原,则一分为二,一半划为圈占范围,另一半划为备用之地。
备用之地和其他土地一样,一律归凉国公室所有。不同的是,备用之地,是储备为新增人口所用,平时不准任何人经营使用。凡是擅自经营使用备用之地者,一律依法严惩。”
刘范道:“嗯,按师父的这个法子,我大凉的子民就算代代相传,繁衍生息,至少在三四百年内不会出现土地矛盾。”
中书侍郎郭嘉也道:“是啊,咱们大凉的凉州、天州和昆州,本有耕地140万顷,草场220万顷。十军之战后夺得康州和夏州后,大概有耕地230万顷,草场330万顷,沙漠戈壁等不适宜开垦之地有300万顷,所滋养的人口仅为1070万。
第七百四十三章 农耕和放牧
中书令贾诩道:“再说了,除了耕耘放牧之外,还有从工、从商、入仕等等,其他众多的营生。现如今我大凉工商业发展飞快,已经成为全天下的大工场。大凉生产的商品和大凉的商人遍布天下,制造那些商品的工匠,也有三十万人之多。新增人口大可脱离田地和草场,进入工场,进入城池中生活。”
“如此一来,我凉国看来是永远都不会有人多地少之忧了。”
对于这一点,刘范深以为然。
想北宋之时,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富庶之时,正所谓“造极于宋”。唐朝的疆域足足是北宋的数倍有余,经济发达,农业进步,但其顶峰时的人口,却还不如隋朝极盛之时多;
而北宋,在幽云十六州被契丹夺取、西北一大片领土被党项人占据、疆域十分狭小、同时还积极鼓励大地主们兼并土地的情况下,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做到了人口突破一亿大关,而且比起以往的朝代,较少出现大片饥荒饿死人和大规模的、致命的农民起义的情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