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十四间大小营房,除去护工的住所外外,总计可以容纳一百多张床位。伤病员们按照疾病伤患的轻重和类别,被安排在不同的营房中。每一间营房都有数量不等的专职护工,其中重伤重症,甚至会有护工一对一来照料。
营房之外,还有一间濯洗房。濯洗房没有墙壁,只是个棚子,里面的几口大锅不停的冒着热汽,这是用来蒸煮伤病员换下来的床单和衣物,进行消毒。那些床单和衣物,先通过流水清洗掉上面的污物,再经过高温蒸煮,晒干后再回使用。
走了一大圈,越看越是震惊,回到营内,费育赞道:“此等环境,老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观其清洁程度,对于伤员的痊愈的确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侯爷果然心思灵动,深谙医道至理!”
房俊看了看营内的伤员,沉声道:“某不敢保证个个都能痊愈,但能确定,绝对要比过去少枉死许多。照顾病患,不是施针下药,重要的是用心!”
这么一群勇猛无畏的战士,可以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视死如归,自己又怎么能眼睁睁的看着因为本不应导致死亡的伤势而悲哀的死去?
医术房俊是半点也不懂的,但是对于提升医疗卫生现状,房俊有绝对的自信。
他的信心同样来自于后世的传奇护士南丁格尔……
十九世纪的战场上,伤兵的死亡率并没有因为科学进步而下降,始终都保持在三成到五成的水平上,不是因为医药,而是因为用心与否。
当英法俄土在克里米亚开战,南丁格尔带着护士队来到战地医院,没有高的医术,没有神奇的药物,只凭着精心的护理,提灯女神就让伤兵在战地医院的死亡率降到了个位数。
这是仁心带来的奇迹,房俊打算复制到大唐的伤病营中,也算是为这些血性刚烈的兵卒们带来一点希望。





天唐锦绣 第三百五十三章 玉门怀古
半月之后,契苾何力的伤势终于好了,虽未痊愈,却也上得马提得槊。没人敢在耽搁下去,若是拖延至冬日抵达高昌国,导致军中伤亡加倍,届时谁也无法逃脱李二陛下的怒火。
契苾何力率领一万瓜州折冲府健卒,担任大军先锋,直扑高昌国。
契苾部铁勒乃九姓铁勒之一,虽然被九姓铁勒的另一支薛延陀逼迫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投靠大唐,但其族人亦是边陲战力剽悍的部族,兼之世代居于塞外,机动性、战斗力都不逊于唐军主力。
侯君集则率领主力日夜兼程,沿着河西故道一路西进,沿途各西域部族莫不胆战心惊,唯恐唐军寻个缘由将其歼灭,纷纷献上马匹钱粮,表示拥护大唐之忠心……
房俊很郁闷。
侯君集明目张胆的压制,毫不顾忌李二陛下磨炼神机营战力的意图,将神机营牢牢摁在大军的最后方,不给房俊一丝一毫立功获勋的机会。
他也的确不用太过在乎李二陛下的意图。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支西征大军中,侯君集就是说一不二的存在,没有人敢于对他的任何决定提出质疑。即便事后李二陛下对其压制神机营的做法有所不满,但是在覆灭高昌国的赫赫战功之下,即便是李二陛下也无话可说。
好在房俊虽然对侯君集的做法无可奈何,倒也不至于白白错失了这次西征的机会。
他可以自己玩……
神机营跟着辎重营以及伤病营一同殿后,房俊玩起了前世电视上见过的训练方式,武装越野、半夜集结、急行军、突状况的演习……
完全将神机营当做一支后世的部队来进行操练。
与此同时,对于伤病营的情况也更加上心。
唐军中的伤病营并不是独立一处,而是一路行来,每隔一段距离,便会在城镇要塞的附近设置一处伤病营,收拢伤员治疗处置。然后交由当地折冲府的郎中负责照料,随军郎中再启程前往下一处设置新的伤病营。
这样走一路,伤病营便设置一路,最大限度救治伤员。
待到此次战争结束,伤病营才会一一撤销。
费育并未留在瓜州,而是随军西进,他对房俊的这手“缝合之法”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一路行来,手艺以及学的七七八八,正琢磨着要编写一部医术,将这种缝合之法传播开去。
如此著书立说的大功业,葛中行怎肯落后?
说到底,他才算是房俊的“亲传弟子”,怎能让费育这个乡村野医专美于前?
所以,房俊这一路倒也不至于太过无聊……
大军行进度明显加快,几日之后,便过了玉门关。
严格说起来,这是房俊第一次见到前世曾见过的建筑在一千五百年前的模样……
玉门关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十米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
关塞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烽燧兀立,胡杨挺拔,蜿蜒的葫芦河水质清澈,烟波浩渺。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
房俊不禁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前世的玉门关在入口处有现代人立的石碑一块,篆书刻着唐朝诗人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实房俊觉得另一诗更能显露出玉门关的气质。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个现代人,是无法领会古代的玉门关在汉家儿郎心目中的地位。
此时的玉门关,可不是后世那一方孤城废墟,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之地,不仅驻扎着大量军队,更是商贾盘亘、进出中原的雄关要塞,关内关外,一队队驼马悬铃、一车车中外物资,汉胡交杂,中外汇聚,繁华兴盛!
军队开出雄关,商贾纷纷躲避。
房俊与刘仁轨策马驻足,后者见侯爷一副心思飞跃的神情,不由问道:“侯爷,有何不妥?”
房俊摇头道:“只是想起了一诗,有些感触。”
刘仁轨闻言,精神一振:“是何诗句?可否给末将欣赏一番?”
他是个儒将,兵书战策读得多,诗词经义看得也不少。兼且素闻房俊“才高七斗”之名,岂能放过他心有所感吟诗作赋的好机会?
没错,刘仁轨自然认为这是房俊一时心有所感,做出来的诗句……
房俊也不去纠正刘仁轨话里的意思,一百年后的诗词被自己读出来,那就是自己的诗词,除非自己一辈子不作诗,否则谁都得把这些尚未出世的诗作扣在他头上。
再说,他又岂会放过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诗人”这个逼格高得飞起的称呼?
他又没有什么所谓的道德洁癖……
眼前的雄关要塞,远处的隔壁荒漠,头顶的炎炎烈日,都凝聚着一股厚重的时光气息。
房俊调转马头,策马向大部队追去,低沉的嗓音在风中回荡:“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多少金戈铁马,多少陵谷沧桑,多少鸣镝飞羽,多少壮志柔情。
多少纤纤玉手缝制的征衣,由缓缓而行的驼队从中原运送到这座傲然雄立的边关?
那绵密的针脚,缝进了无限相思与血泪,在万里征程中分送到了每一位戍边的武士手中。
朔风如刀,战旗映云,多少男儿在横飞的砂石与箭雨中浴血奋战,从此一去不还,音讯杳然?多少疆土与功勋在岁月的荏苒里被磨蚀得黯淡无光?
一代又一代汉家儿郎,前赴后继血染雄关,只为得以雄壮之气,守卫身后的家园!
房俊的身影已渐远,刘仁轨却还在原地有些失神。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一股豪雄之期,陡然在心底涌起!
这就是我要走的路啊!
可能荆棘密布,可能坎坷崎岖,但那又如何?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刘仁轨一声长笑,不顾四周惊诧的旅人商贾,策马向房俊的背影追去。
前方,是漫无边际的戈壁黄沙……
************
大军再次在蒲昌海驻扎,这是进入高昌国的最后一站。
出玉门关至高昌国,有两条途径。
是由玉门关北上,穿越伊州进入高昌国,这条道路偏僻一些。而另外一条,便是沿着商贾川流不息的丝绸之路直抵蒲昌海,然后向北进入高昌国。
从军事角度来说,走第一条路更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且这条路沙漠相对少一些,更能加快行军度。
但侯君集却毫不犹豫的选了第二条路。
大唐为何宁可负担大量军费,出动数万大军劳师远征高昌国?
对高昌国这点地盘,大唐可没放在眼里。
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给西域各国一个震慑!
此时的西域,高昌算是猴子中的大王,真正的老虎是西突厥。
可是豪气盖天的李二陛下不这么看,他认为,自己才应该是老虎,而且一山不容二虎,西域的主人,只能是大唐!
但是西突厥实力颇为强大,不容易一举拿下,而且西域其他国家的臣服,也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既然一口吃不成个胖子,那就实施蚕食计划,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由于高昌国地理位置的关系,很不幸的被光荣地选中作为重点打击的对象。
高昌那里,麴文泰却并没有很强的危机意识,考虑到自己与唐朝之间有大漠的天然屏障,加上本国已与西突厥签订盟约,生紧急情况要互相支援,他理所当然地稳如泰山。
鞠文泰一系列糟糕表现,促使一辈子争强好胜的李二陛下,下定决心将高昌国收拾掉,而且很有些迫不及待!




天唐锦绣 第三百五十四章 战前
真正促使李二陛下提前征伐高昌国的原因,是因为高昌王麴文泰伙同西突厥洗劫了焉耆王国的三座城,并把城中居民尽数掳掠回国。』
焉耆和伊吾一样,知道自己实力不济,只能在背后咬牙切齿,外带着向唐老大哭诉……
出了这种事情,李二陛下不能再继续隐忍下去了,否则大伙都会觉得跟着大唐没出路,队伍还怎么带?万一这些西域小国都倒向此突厥那边,战争将直接燃烧到大唐的西北边境,这是大唐绝对不能容忍的。
于是,虞部郎中李道裕奉命前往西域,斥责高昌行为不端,并奉旨调和焉耆与高昌的关系。
鞠文泰不敢公然同大唐撕破脸皮,所以对于李道裕的态度还是不错的,虚心认错,大表忠心。然而这人愚蠢的地方真正该于此,便面上恭谨认错,实际却仗着自己远在沙漠,天高皇帝远,继续干着阳奉阴违的事情。
然而他似乎没搞清楚状况,天虽然高,皇帝却并不远……
先后击败了东突厥和吐谷浑的大唐,早已开始把主意力集中到了西域这块土地上,又岂会容忍高昌国在西北家门口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玩起两面三刀?
前些时日,高昌使者来唐朝拜。
借着这个机会,李二陛下在朝堂上痛斥了高昌的不良行径,列数了高昌国的几条罪状。
高昌这几年来朝贡一直时有时无,不守藩邦之礼,没有做臣子的样子。麴文泰曾公然对朕派去的使者宣称,大家各有各的活法,不是非要依附于他人。
高昌世代接受中原册封,现在口出此言居心何在?!
非但如此,鞠文泰还煽动薛延陀,说什么既然你是可汗,就应当和唐朝皇帝平起平坐,不该再向唐朝磕头……
李二陛下斥责一番,高昌国使者讲这话带回去,鞠文泰因为得到西突厥和薛延陀的暗中支持,觉得自己也算是一方诸侯了,对此混没当回事儿。
可他不着调的是,薛延陀得知“天可汗”李二陛下雷霆之怒,顿时就吓尿了……
怀着为洗刷自己、表明心迹和同时希望能一小笔战争财的心态,派使者送上奏章,请求以自己为向导,和唐军一起攻打高昌!
这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上枕头。
李二陛下对此十分嘉许,一面派民部尚书唐俭和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出使薛延陀,讨论共同出兵之事,另一面集结军队,要给予高昌国雷霆一击。
战争的阴云,开始在高昌上空聚集。
可叹的是,麴文泰没有能够及时意识到这一点……
在他眼里看来,大唐距离高昌国几千里,沿途沙漠遍地戈壁密布,李二陛下再是威武霸气,也不可能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远征高昌国,顶多严厉申饬一番,并无多少实质作用……
**********
“这一仗,不仅要胜,还要胜得干脆利落!”
蒲昌海之畔的军帐里,侯君集环视诸将,沉声说道。
侯君集是名将,他虽没听过“战争史政治的延续”这句话,但是并不妨碍他知晓这个道理。
覆灭高昌国,对于唐军来说不费吹灰之力,顶天花费点军费,耗费点钱粮。至于是奇兵突袭亦或是正面强攻,实则并无多大分别,地小民寡的高昌国根本就不堪一击。
但是正面强攻所能够带来的震撼,远远过奇兵突袭所带来的效果。
他就要让西域诸国知晓,威武雄壮的大唐府兵,能轻易的将一个国家夷为平地、碾为齑粉!
诸将齐齐起身,大声道:“请大帅下令,为国征战,万死不辞!”
大帐内弥漫着一股一往无前的气势。
“呵呵,”侯君集微微一笑,摆摆手,说道:“不必紧张,区区高昌国,在本帅眼里,土鸡瓦狗耳!反掌之间,便即灰飞湮灭,何足道哉?”
诸将也都笑起来,的确,没人将高昌国放在眼里……
侯君集扫视一眼,看着后排无精打采的房俊,笑道:“新乡侯今日情绪不高,可是连日操练部属,累着了?”
便有人嗤笑出声。
一路行来,军中诸部皆轻松愉快,士气散漫,唯有落在最后跟辎重营、伤病营走在一处的神机营最是闹腾。
整日里操练不断,不分黑白,一会儿负重越野,一会儿半夜集结,一会儿又演练阵法……在这些骄兵悍将看来,这便是房俊次掌兵,展示自己的地位的无聊游戏,宛如小丑一般,实在可笑至极。
房俊看了侯君集一眼,随即耷拉下眼皮,随口道:“还好。”
侯君集眼角一抽,对房俊的态度极其不满。
满帐军将,你敢给本帅脸色看?
一向自负到极点的侯君集,自是不会去检讨自身的错处,他若不是将房俊狠狠压制,房俊何以对他不满呢?
侯君集环视众将:“先锋契苾大将军,已然率领所部将沿途敌军清剿一空,明日清晨,大军直扑高昌城下,务必一战而定!”
“诺!”
侯君集又将目光看向房俊,笑道:“即然新乡侯精力充沛,那运送粮草辎重的重担,便由新乡侯一并兼顾了吧。”
房俊早知道以侯君集的脾性,攻打高昌国这等好事必然轮不到自己,无所谓的说道:“但凭大帅吩咐便是。”
满以为此次西征能混点功勋,以后也好为争取沧海道军职增添一点底气,谁知道摊上侯君集这个睚眦必报的小人,真是郁闷坏了……
侯君集不再看他,冷声说道:“即是如此,大家各自回营,安顿好一些事物,明日启程,直奔高昌!”
“诺!”
众将轰然领命。
回到驻地,看着神机营的兵卒帮着伤病营搭建好了容纳伤病员的营房,无聊的进到军帐里呆。
长孙冲正将一摞账册整理完毕,见到房俊进来,便起身说道:“刚才大帅命人前来传令,说是中军缺少一名行军书记,调下官前去顶补一阵,提督大人,您看……”
行军书记?
房俊翻个白眼,大咧咧的说道:“长孙驸马,你知道我最讨厌你哪一点么?”
长孙冲愕然,这怎么说话呢?
房俊没等他回答,便自顾自说道:“虚伪!太虚伪了!谁都知道咱们神机营估计是这次西征最没可能捞到军功的地方,你长孙驸马有本事,能谋得一个前往大帅帐前效力、分润军功的机会,谁会阻拦你呢?大家羡慕还来不及!可你偏偏就不能正大光明的将话说出来,还调你前往中军担任行军书记?长孙驸马,不是我说你,心胸有些狭窄了!”
长孙冲被房俊说得面红耳赤。
咱这叫说话的艺术,这就低调你懂不懂?
长孙冲气得咬牙,从小到大也没受过这般羞辱,强忍着怒气,拱手道:“还望提督大人允可!”
房俊哈哈笑道:“说你虚伪你还不承认,想走就走呗,某若是不允,你就不去了?”
长孙冲怒道:“便是提督不允,下官也非去不可!”
“这不就结了?谁反对都没用,那你还这么一副恭恭敬敬的嘴脸干嘛?虚伪,太虚伪了!”
长孙冲鼻子都快气得冒烟了!
懒得跟这个棒槌废话,长孙冲转身就走。
走到帐门,却又转过身来,脸上已不见怒气,拱手道:“提督大人,千万保重!”
言罢,冷着脸大步走远。
心里却恨得咬牙,混蛋东西,老子就等着你不得好死!
房俊哪里在意长孙冲生不生气?他是真的看这家伙不顺眼,总觉得这人有些过于阴沉,一点没有男儿汉的昂藏之气,仿佛在任何人面前都很自卑的将自己的心事隐藏起来,以一副虚假的面目示人。
自卑?
房俊也被自己冒出来的这个想法逗笑了。
堂堂长孙无忌的大公子,李二陛下的乘龙快婿,勋贵二代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会自卑?




天唐锦绣 第三百五十五章 悲催高昌王
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
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借由丝绸之路的兴起,渐渐展成中西6路交通枢纽,成为丝路重镇。
高昌国名来源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势高敞,人广昌盛”而得名。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由高昌传入内地,毫不夸张的说,它可能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达的地方。
经过多年的经营,这里终于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成为当时西北地区通向国外的窗口,成为西部最繁华的城市和商品贸易地。经济上的繁荣富庶使高昌一度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政治、文化的中心。
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波斯等地的商人带着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城中房屋鳞次栉比的排在街道的两边,显示着高昌国贸易的繁盛。这些屋子有作坊、有市场、有庙宇等等,其中光僧侣就有三千人之多。
然而现在,这座繁华兴盛的城市,因为大唐军队即将到来而显得仿佛被夜幕永远笼罩一般沉寂。
所有的商队全部撤出城外,汉胡商贾、僧侣信众,亦成群结队在城外躲避即将到来的战火。
没有人能否认,不可一世的大唐军队,必将以雷霆万钧之势,将这座城市、这个国度一举击溃。
无论商贾僧众,亦或是高昌国的百姓,没有人知道高昌国鞠文泰是吃错了什么药,居然敢跟大唐叫板?
事实上,鞠文泰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吃错了药……
当往来于丝路的商贾将大唐远征军大举西进的消息传来的时候,鞠文泰就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灼不堪,悔不当初!
他以为大唐距次几千里,不会让自己小小的挑衅放在眼里,哪里知道居然派遣几万大军前来?
大军未至,契苾何力率领的先锋军已然势如破竹一般横扫高昌国全境,兵锋已距离高昌城不足百里!
甚至民间已有童谣传出,说什么“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自消灭”……
鞠文泰胆子都快吓破了!
“阿史那将军,欲谷设可汗可有兵前来?”
鞠文泰惶急如焚,已高昌国的兵力,面对凶悍的大唐雄兵简直就是螳臂当车,不堪一击。而他敢于背弃与大唐的盟约,便是西突厥答应做其依仗。
现如今大唐军队眼瞅着兵临城下,鞠文泰唯有恳请西突厥派兵前来,抵御唐军。
年约四旬、豹头环眼的阿史那矩抬眼看了看焦急不堪的鞠文泰,沉声道:“国主但请放心,大汗已然派出骑兵,帮助高昌国共同抵御唐军。唐军虽盛,可我突厥健儿在这草原大漠之上,哪个不是以一当百的勇士?国主自可宽心。”
他这么一说,鞠文泰长长松了口气。
欲谷设那个家伙最是阴险狡诈,若是惧怕唐军威势,在这紧要关头缩回去了,那可就把他鞠文泰害苦了!
只要西突厥的兵马一到,即便不能击退唐军,想必亦可阻拦其兵锋。唐军劳师远征,再而衰,三而竭,只要挡住这第一波攻势,使得唐军陷入困境,想来用不了多久其不会自行退去。
不过……
鞠文泰猛地反应过来,瞪大眼睛问阿史那矩道:“什么叫以一当百?欲谷设可汗究竟派了多少兵马?”
据探马所言,唐军足有十万,你给老子弄出一个以一当百,别是特么就派了一千人马来吧?
阿史那矩尴尬的笑笑:“此次大汗所派遣兵卒,皆是大汗的亲兵,是突厥最剽悍善战的勇士……”
1...123124125126127...15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