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岑文本吐出一口气,无限唏嘘道:“皇权更迭,时代变迁,不能总抱着以往之成见不放,以为一套准则变可以畅通百年。要懂得与时俱进,更要懂得迎合时势,才能顺应大势屹立不倒。否则任你有通天彻地之能,亦要在汹涌澎湃的大势面前头破血流、一败涂地。”
所为时势造英雄,莫过于此。
刘洎张张嘴,良久才闷声道:“前辈之言,振聋发聩,下官谨记于心。”
他出身于南阳刘氏,但父祖却早年迁往荆州定居,与祖家的联系渐渐疏远,另立门庭,所以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门阀子弟。早年他任职于萧铣麾下,后来萧铣战败便又归顺李唐,得到重用,但是身居关陇门阀掌控的朝堂之上,他之能孜孜不倦的将自己的性格、作风向着一个世家子弟去努力转变,融入各方门阀势力之中,这才一路官运亨通,跻身于帝国权力之中枢。
然而现在,却又要面临时代之更迭、大势之变迁,努力向一个忠于皇帝、忠于帝国、视帝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臣子去转变……
自己这前半辈子岂不是误入歧途,一无所得?
但他也明白,岑文本这番言语乃是金玉良言,不容驳斥,只得闷声应下,只不过心中一时半会儿难以转过弯来……
岑文本摸了下茶壶,发觉茶水已经温凉,干脆将茶杯推开,叹息着道:“待太子登基,老夫便即致仕告老、衣锦还乡,朝中之事再不过问,今日算是最后对你之提点,能否领会老夫之深意,皆在于你自己,往后这官场也得你自己去走,是一番顺遂建功立业,亦或是步步坎坷蹉跎一生,没人帮得了你。”
今日这番话语,算是仁至义尽了,原本培养刘洎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是为了给侄子岑长倩铺路,但现在岑长倩稳稳当当的跟随房俊站在太子那边,立下大功成为太子心腹,刘洎这步棋反倒没有了大用。
提点几句,替他捋清当下局势,仅此而已了……
*****
后殿,太子换了一身常服走出来,见到房俊跪坐在窗前桌案旁,遂走上前去,跪坐在他对面,笑问道:“高阳是否寻你麻烦?”
两军阵前,高侃居然弄出“联姻”之事,固然对东宫、对房俊皆大大有利,但以高阳公主的脾气,想必定会不依不饶……
房俊苦笑:“自是应有之意,微臣逃不脱……不过此事能够将关陇彻底拉到殿下这一边,让他们安安心心的拱殿下驱策,微臣就算受点委屈也不算什么。况且高阳殿下识大体,闹别扭也不过是三五日而已,过了这一阵自然明白殿下运作绸缪之深意,会予以体谅。”
李承乾一愣,摸着唇上短髭蹙着眉头,想了一会儿,瞪眼摆手道:“不对不对,这件事与孤有何干系?分明是那高侃为了让你得到关陇之支持,将来朝中免受山东、江南两地门阀联手打压,这才弄出这件事,孤不过是顺水推舟、成人之美而已。靠山被你得了,更有名门闺秀收入府中以供亵玩,错处却要来孤来承担,天底下何曾有这般道理!”
“哈哈……”
房俊干笑两声,推诿道:“吾等身为人臣,自当竭尽全力效忠殿下,只需殿下一道诏令,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与关陇联姻,便面看是微臣得了好处,实则更深一层却是殿下的根基愈发稳固,微臣得的只是眼前之利,殿下得到的却是千秋万载之基业。”
“嘿!”
李承乾生生给气笑了,恼火道:“和着孤不仅要给你背锅,还得感激你为了孤的千秋大业英勇献身?”
房俊打个哈哈:“只要殿下记得臣下些许微功即可,至于献身什么的,算不上,算不上。”
李承乾自知口齿笨拙,说不过他,无奈摇头。
内侍奉上香茗,君臣两人斟茶对饮,放下茶杯之后,李承乾问道:“孤此番一意孤行,二郎有何看法?”
房俊略作斟酌,道:“身为储君,虚心纳谏固然重要,但打定主意之后坚定不移的魄力更要具备,否则心志不坚、左右摇摆,极易导致朝政朝夕变幻,政局动荡,这一点,殿下做得很好。”
身为上位者,有些时候魄力比能力更重要。
只不过太子这一番魄力展示得晚了一些,若是早年便有如此魄力,李二陛下又岂会看不上他,心心念念易储之事?





天唐锦绣 第两千零四章 苏氏疑惑
一直以来,房俊皆认为李二陛下之所以对太子不满,心心念念不忘易储之事,最大的原因便是太子性格过于软弱,遇事没有主见,容易被旁人所左右,这是身为帝王的大忌,动辄被权臣挟持,致使皇权被架空、祸及天下。
最让李二陛下满意的儿子,应该是吴王李恪,否则也不会说出“英果类己”这样的赞语,只不过李恪有前朝血统,无法得到关陇门阀的支持,贸然立为储君非但不能继承贞观政治,反而会使得以关陇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内部分裂,导致皇族内部出现动荡。
况且李恪非嫡非长,按照“宗祧承继”的准则不可能逾越魏王、晋王成为储君……
所以如果易储,便只能在魏王、晋王之中二选其一,而魏王更有着排序上的优势,当为第一顺位。
然而手掌伸出五指长短不一,同样是儿子亦有亲疏之别,自文德皇后殡天之后便一直生长在身边的晋王李治显然更受李二陛下宠爱,而且争储过程之中魏王所表露出的勃勃雄心,令李二陛下担忧一旦魏王继任,会对一干兄弟受足痛下杀手,致使骨肉相残,重现当年玄武门之变的悲剧,故而在废黜太子之后,果断扶立晋王李治为储。
遗憾的是,即便李二陛下一世人杰,却总有看走眼的时候。
他死之后,继位的李治没有履行当年“厚待手足”的承诺,固然不曾亲口下旨诛灭一干兄弟,但每一个有可能危及皇位的兄弟被一一惨死,直至再也无人能够威胁到他的皇位……
房俊始终认为,或许高宗李治才是历史之上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
先是任由关陇门阀诛灭威胁自己的兄弟宗室,继而扶持武媚娘覆亡关陇门阀,皇权稳固、安若磐石。
更有甚者,隋炀帝、唐太宗两代惊才绝艳、雄才伟略之帝王心心念念几度征伐而不得的高句丽,在他的手中灰飞烟灭,大唐版图向着四周疯狂扩散,达到前所未有之辽阔疆域……
……
君臣就当下形势谈论一番,房俊起身告辞:“微臣暂且告退,去城外视察一下右屯卫驻地,敦促高侃等将士务必小心在意,提高警觉以应对有可能到来的局势变化。”
一旦太子出城,牵动方方面面利益,很难保证各方都能理智相待,万一有人铤而走险,右屯卫就继续确保太子的安全。
李承乾颔首,道:“有劳二郎。”
房俊躬身施礼:“此乃臣之本分,不敢懈怠。”
……
等到房俊告退离去,太子妃自后堂捧着一个托盘款款走出,行走之间纤腰如柳、环佩叮珰,一身绛色宫装衬得身姿摇曳、风华绝世。
来到李承乾面前,苏氏跪坐一侧,将托盘放在面前茶几上,宫裙之下腰臀曲线美不胜收,高高绾起的如云发髻缀满珠翠,修长白皙的脖颈优美动人,柔夷将托盘上一盏参汤捧起放在李承乾面前,有取出两碟糕点,柔声道:“殿下这些时日来耗费精神,太医开了滋补温养的汤水为殿下固本培元,殿下快趁热喝了吧。”
太子“哦”了一声,接过汤盏喝了一口,啧啧嘴,觉得味道还行,遂一口气喝光,放下汤盏唏嘘道:“何止孤耗费精神?爱妃这些时日亦是担惊受怕,还要顾忌孩子们,都怪孤无能,身为储君却护不住妻儿,险些连累你们随我共赴黄泉,每每思之,愧疚难当,枉为人父、枉为人夫啊!”
形势最为危险之时,他在内重门里几乎陷入绝望,的确已经萌生死志,只待叛军破门而入,便即饮鸩自尽。在那之前,太子妃与世子是一定要先他一步上路的。
当年玄武门之变,太子已经记事,清楚记得建成、元吉授首之后,其妻儿家眷落到何等凄惨之境地。
一旦储位不保,东宫上下唯死一途,既然左右也是个死,还不如自己狠一些自行了断,免得遭受屈辱,保留大唐储君的最后几许尊严……
其间太子妃不离不弃,已做好共赴黄泉之准备,意志坚定,这令李承乾极为感动,福气经历一场生死劫难,鬼门关外走了一遭,自是情逾金坚、心心相印,再无半分隔阂。
苏氏委婉一笑,美眸闪亮,柔声道:“外人皆言殿下软弱,殊不知殿下生死关头泰然处之、全无惧色,如此气魄不逊于古之圣主,臣妾得以侍奉殿下,自是荣幸之至,虽九死而无悔。”
李承乾大笑,握住太子妃纤纤素手,动情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爱妃既生死相随、不离不弃,孤自当将世间最珍贵之礼物奉上,以表心意,此生此世,绝不相负!”
对于女子来说,什么是世间最为珍贵之礼物?
自然莫过于宠冠后宫、母仪天下!
素来谦逊的李承乾在皇位唾手可得的形势之下,也难免意气风发,不经意间露出几分傲然之气,豪气干云,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许下承诺,以抒胸臆。
孰料,苏氏闻言并未表现出太多喜悦,反而忧心忡忡的模样,犹豫一下,小声道:“臣妾有话,不知当不当讲。”
一般来说,既然不知当不当讲却偏偏要讲,大抵便是不讲不行……
李承乾眉梢一挑,颇有几分天下至尊之气慨,温言道:“你我夫妻一场,有什么话不能说?此间只你我二人,纵然与朝政有关亦是无妨,断不会被那些御史言官知晓。”
太子妃出身名门,秀外慧中,自幼熟读典籍,见识不凡,故而以往会时不时的畅谈朝政、针砭时弊,往往令李承乾有不同之见解,颇为喜欢。但自从上次被房俊敲打一番,太子妃便不敢造次,平素谨言慎行,再不轻易言及朝中事务,以免背上一个“后宫干政”的罪名,落得个凄惨下场……
李承乾自然明白后宫干政的坏处,也认可房俊当初之敲打,但觉得未免有些矫枉过正,夫妻之间无话不谈,只要说话,难免涉及朝政、关乎朝臣,难不成要相敬如冰,寝宫之内也三缄其口?
苏氏犹犹豫豫,迟疑良久,在咬着樱唇道:“非是关于朝政,而是关于越国公……”
李承乾一愣:“嗯?仔细说来。”
此番东宫上下经历生死,覆灭曾在旦夕之间,之所以转败为胜,房俊居功至伟。以他对太子妃的了解,绝非刻薄之人,且一贯对房俊极为认同,也深知他这个太子对房俊之倚重、信任,断不会说出什么“功高震主”之类的话语。
既然如此,却不知所言到底何事?
苏氏见他面色凝重,心中一紧,难免慌张,有些后悔不该提及此事,但此刻也无法退却,只得娇嗔道:“臣妾又非是搬弄是非之人,自不会背后议论越国公的坏话,殿下何必这般严肃?”
李承乾却面色不变,沉声道:“你到底想要说什么?”
苏氏只得说道:“臣妾只是觉得此番殿下决定出城恭迎圣驾,朝中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越国公却好似对此不甚在意……着实有些奇怪。”
李承乾蹙眉不语,心念电转。
首先排除太子妃搬弄是非之嫌,这令他心底一宽,毕竟若是自己的枕边人对房俊这个自己最信赖的臣子有所成见,的确是一件令人极为头痛之事。但是经由苏氏这么一提醒,他也意识到有些不对劲。
眼下,东宫利益捆绑最深的便是房俊,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毫无转圜之余地。一旦东宫有失,旁人或许在易储之后人能高官厚禄、大权在握,房俊却是万万不行。
所以,东宫任何一个决策,都会直接影响房俊切身之利益。
自己出城恭迎圣驾,等同于直接向李勣叫阵——要么臣服于孤,支持孤登基继位,咱们既往不咎;要么你带着麾下东征大军谋反,杀入长安城废了孤这个太子,另立新君。
如此,势必造成局势剧变,万一李勣一意孤行,欲废黜太子、另立储君,所有东宫派系都将直面李勣及其麾下数十万东征大军,哪里有半分胜算?覆亡只在顷刻之间。
此等情形之下,与东宫生死捆绑一处的房俊何以漠不关心、无可无不可?
李承乾疑窦丛生,看向太子妃,问道:“以你之见,何以如此?”
苏氏有些慌乱,忙道:“越国公乃殿下肱骨,功勋盖世,臣妾焉敢妄加议论?只不过臣妾觉得,越国公好像认为无论殿下如何决断,甚至眼下局势无论如何变化,最终之大局早已不可更改。”
李承乾浑身一震,再次沉默。
太子妃之言,令他猛然间响起房俊一直以来的确有种种难以解释之处,甚至屡次莫名其妙的向他暗示着什么,里里外外的意思大抵便是只要他这个太子死死守住东宫,其余无需在意……
如今细细想来,亦或难免。
为何对其余之事“无需在意”?
是无关大局,还是……即便在意也没什么用?!
很难相信父皇一道遗诏便能让房俊唯命是从,他一贯认为房俊对他父子之忠诚,远不如对大唐之忠诚,更何况若是遵从父皇遗诏,又何必死命辅佐自己这个太子击溃叛军,坐稳储君之位?
这房俊到底在谋算什么?
李承乾殚精竭虑,却始终不得其解。




天唐锦绣 第两千零五章 貌合神离
春明门外,细雨纷飞。
程咬金站在大帐窗边眺望着巍峨的城楼,依稀可见一队队兵卒正在换防,龙旗在细雨之下微垂,想象着自家儿子顶盔掼甲立于城上,一丝不苟的下令各部换防,镇守城门,随时可能与他这个父亲刀兵相向,心头便泛起一阵奇异的感触。
会否有朝一日程家也上演一出父子反目、骨肉相残的戏码?
“呵!出息了啊,居然敢跟老子对阵……”嗤笑一声,程咬金返回书案之后,手里捧着军务战报,一时间却没法沉下心去批阅处置,心底感慨无限。
曾几何时,他将家族的未来荣光尽皆放在长子身上,为了他有个光明远大的前程,甚至求娶了一位公主,至于那个自幼木讷却总惹是生非的次子,早已不报任何希望,只盼他年岁渐长之后能够稳重一些,心智成熟一些,不要给家族招惹祸患即可,否则他怕是要狠下心将其逐出族谱,任其自生自灭……
非是他心狠,实在是程家满门之前程,焉能坏在一个劣质手中?
可谁能想到,昔年那一无是处的劣质,却已经屡立战功,如今更成为太子心腹,可统御兵马与他这个父亲对峙?
固然身份地位依旧是天壤之别,但那劣质才多大?自己适逢王朝末世,与天下大乱之中拼杀出一条血路荣获无数战功,若在眼下这承平盛世,他不觉得能比那个劣质做得更好。
长子承袭家业,幼子另立门庭,谁敢说我程咬金教子无方?
甚至于,觊觎一下房家“一门双国公”之荣光亦未尝不可……一时间,程咬金老怀大慰,兴奋莫名。
心情畅美,早膳之时只是胃口大开,多喝了一碗粥,将几碟小菜吃个精光,刚刚放下碗筷,便有亲兵来报,说是张行成求见……
程咬金心情好,随意摆手道:“让他进来。”
亲兵退出,须臾,张行成依旧一身常服,风尘仆仆而来,见到程咬金正在窗前一个小马扎上喝茶,上前正欲施礼,程咬金已经摆手道:“私下相见,不必如此繁文缛节,来来,长长今年的新茶。”
张行成知道程咬金素来不拘小节,自是从善如流,省了施礼问安那一套,也寻了一个马扎坐在程咬金对面,中间一张茶几,敞开的窗外细雨纷飞,令他心胸开阔,居然觉得很有意境。
程咬金斟了一杯茶,语气戏谑:“德立此来,有何指示?”
张行成赶紧双手抬起接过茶杯,苦笑道:“卢国公欲折煞在下否?您爵居国公、手掌一军,功勋盖世,在下断不敢无礼。”
程咬金呵呵一笑,不置可否。
张行成呷了一口茶水,蹙起眉毛,他忽然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无论李勣也好,程咬金也罢,都是山东世家的一份子,理应与山东世家利益一致、共同进退,然而现实却是先有李勣阳奉阴违,视山东世家的命令如无物,我行我素毫不理会,现在连程咬金也明显产生抵触。
显然是因为这种将手握军权的将令顶在前边,让他们蒙受巨大政治损失去为其余各家谋求利益的做法,使得他们极为不满。
然而既然是山东一脉,利益一致、休戚与共,不正该彼此协助、共同进退么?岂能计较一家一姓之得失,置大局与不顾?
若无山东世家的鼎力扶持,李勣也好,程咬金也罢,今时今日的权势地位定然要大打折扣。支持你们的时候整个山东世家不遗余力、不计得失,现在倚靠你们出力了,却又斤斤计较、敷衍了事,世上岂有这般道理?
说到底,之所以造成此等局面,最大的原因在于山东世家的凝聚力大不如前,渐有人心涣散、各自为政之势。
譬如崔敦礼,堂堂清河崔氏嫡支子弟,阂族之力将其在关陇垄断之境地之下扶持至兵部侍郎,如今却以房俊马首是瞻,坚定站在东宫那一边,与山东世家渐行渐远……
就好似程咬金一般,貌合神离。
这让张行成升起极大的危机感,与此番争夺朝堂利益相比,山东世家能否一如既往的保持凝聚力显然更为重要。只要山东世家拧成一股绳,凭借强大的底蕴终有一日能够入主朝堂,眼下沉寂十年、二十年何足道哉?
反之,若这个代表着儒家底蕴的联盟最终分崩离析,即便眼下占据朝堂全部利益也不过是焕发最后的余晖,或许不久之后便会踏上关陇门阀的覆辙……
不过眼下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如此重要的事也不是他可以决断。
遂收摄心神,沉声道:“各家家主之决议,是希望卢国公挡住春明门,阻止太子出城。”
程咬金手中婆娑着茶杯,面色不变,反问道:“若太子执意出城,汝等是否让吾冲上去手刃太子?”
张行成吓了一跳,忙道:“卢国公误会了,吾等皆大唐之忠臣,焉能做下谋逆之事?只不过做个姿态而已。以我之间,太子大抵也只是试探各方态度、底线,只要卢国公陈兵春明门下,太子必知难而返,放弃出城之念。”
这种可能是存在的,毕竟太子素来软弱,此番如此强势的向李勣摊牌需要极大的魄力,未必能够坚持到底,稍遇挫折,很可能便缩回去了。
然而程咬金却不理会到底会否有此可能,他瞪着张行成,语气不善:“此番命令,到底是各家家主之意,还是‘依你之见’?”
张行成楞了一下,面色微沉,冷声道:“卢国公是怀疑在下首鼠两端,误传各家家主之意,陷害于您?哼!卢国公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他非常不满,自己好歹也是各家家主推出来的“代言人”,代表着各家家主的意志,程咬金居然怀疑自己的动机、人品,孰不可忍!
程咬金眯着眼,似笑非笑的看着一脸恼怒好似受到极大侮辱的张行成,咧开嘴露出一口白牙:“好多年没人能这么跟老子说话了,你胆子不小,不错!不过有些时候胆子太大,会使得自己置身险地而不自知,譬如这长安附近汇聚了多支军队,各支部队的探马斥候往来不绝、遍及各处,你往来频繁,还需注意安全,万一不慎被发现了踪迹,小命难保。”
张行成心中一震,豁然变色:“卢国公威胁在下?”
“嘿!”程咬金摇头失笑:“瞧你这话说的,吾这分明是关心你好吧?别不识抬举!来,喝茶……吾同你说,这人生在世悲喜无常,需懂得及时享乐的道理,阎王面前无老少,指不定谁啥时候便走了背运,一命呜呼,想要享受也享受不到!”
他满脸笑容的斟茶,张行成却心中发寒。
若这混世魔王当真不愿执行山东世家的命令,却也不愿撕破脸,最好的办法便是派一队兵卒将他袭杀,而后谎称未曾受到命令,将黑锅丢给右侯卫或者右屯卫。正如程咬金所言,这长安城各方势力交错混杂,数万人的军队便有三支,当真莫名其妙的死了,去哪儿找真正的凶手?
越是看程咬金的笑容,张行成越是觉得隐藏着重重杀机,下意识的打了个寒颤……
程咬金将茶杯推到张行成面前,笑道:“本该款待德立一顿酒饭的,奈何条件就艰苦、物质匮乏,只能以茶代酒,聊表心意。饮了这杯茶,德立便尽快上路吧。”
张行成面皮一抖,这话说的……
什么酒饭?断头饭么?
上路?上什么路?
他没敢喝茶,使劲儿咽了口唾沫,强笑道:“卢国公误会,在下岂敢对您又半分不敬?只不过受各家家主之委托,居中奔走代为联络,实在是身不由己,若有得罪之处,万望海涵。”
他知道程咬金素来吃软不吃硬,于是果断服软,再不敢说什么“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程咬金这才收敛笑容,缓缓道:“记住,吾非不肯听令行事,亦非不肯有所牺牲,但若将吾当傻子一般退出当某些人的垫脚石,却是想瞎了心。回去告诉那些家主们,吾会依令陈兵春明门下,但太子如果一意孤行,令右屯卫、东宫六率与吾对阵,届时战与不战、降或不降,皆有吾来决定,旁人休得多言!”
他愿意出力,希望能够得到各家扶持取李勣而代之,但不代表他会为此不惜将麾下左武卫置于右屯卫、东宫六率的联手绞杀之中,更何况背后尚有一支右侯卫虎视眈眈?稍有不慎便陷于绝地,将自己的班底根基尽数断送。
况且他发现那些家主们大抵是窝在山东太久了,看不清天下形势故而妄自尊大,浑然不知世事变化早已不似前隋之时的模样,不能与时俱进,致使许多决策极其不合乎情理,如果毫无保留的跟他们一道走到黑,后果不堪设想……
1...14471448144914501451...1594
猜你喜欢